推荐文档列表

幼儿的“条件反射”和我的“条件反射”

时间:2021-10-06 09:25:44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幼儿的“条件反射”和我的“条件反射”

  前言:

幼儿的“条件反射”和我的“条件反射”

  上学期我们主题活动小司机中有一次“拼拼贴贴马路上的车”的游戏活动,是根据幼儿自己的观察,通过各种形状的拼贴、组合制作各种各样的车。

  本学期初的过新年主题活动“造新房”也是有关拼贴、组合的活动,但重点是放在点数:我造的房子里用了几个正方形、几个长方形等。

  实录1:

  活动开始前我正在放置活动材料,幼儿们都在窃窃私语,猜测今天要学些什么本领。聪明的蔡文智心直口快地说:“我知道,今天我们要拼小汽车。”他从我提供的材料上很快下了定论。于是,我抓住时机反驳到:“你从哪里看出今天要拼小汽车?”他说:“因为我看到有许多形状宝宝。”我说:“那你想想看,拼小汽车需要哪些形状宝宝?”他说:“圆形!”我暗自得意,还好没放圆形,于是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圆形可以轮子,这样车子才能开。”我说:“那你来找找这里有圆形吗?”他看了看,找了找,没有发现圆形,便说:“这里只有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我知道了,今天是造房子!”我纳闷,怎么真给他猜对了,其他孩子也笑了。我让他试试,“为什么说这些形状宝宝就是拼房子的,你能用这些形状拼出一个房子给大家看吗?然后介绍一下这些形状宝宝分别代表什么?”……

  实录2:

  幼儿吴纪纬房子造好以后,很高兴地跑到我面前向我展示自己的作品:“戎老师你看,我的房子造好了……”我一看,觉得纳闷:“纬纬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美工方面也不错,怎么把一个长方形放到房子上面去了?”我刚想问她,她便说:“这家人家在晒被子,你看!”我这才看明白,因为先前我说过横过来的长方形可以做阳台,怪不得她有这种想法,把长方形当作被子晾在阳台外面,真是像极了。

  反思:

  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在中枢神经引起的兴奋与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兴奋之间形成暂时性神经联系的结果。联系可以说是由时间顺序和相对强度决定的。时间顺序一般是条件刺激先到来,起着信号的作用。相对强度是指通常具有较强兴奋的无条件刺激吸引着来自条件刺激中心的兴奋。

  教师也好,幼儿也好,如长期视觉或听觉一样东西或一件事情,会对这件事物有所概括,并条件反射性地认为应该是这样或就是这样。

  实录1是幼儿面对许多形状宝宝或者说面对教师的准备工作的一个条件反射。这样的重复印象,利在于有利于加强的记忆,而弊在于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力,封闭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实录2是教师对幼儿发挥想象力的一种估计不足或者说是对除造房子以外长方形的联想局限。条件反射的认为长方形是门,她不该贴在上面,而没有直接问她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贴。

  教师的行为习惯和幼儿的思维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不但要为幼儿早想一步、早做一步,也要为幼儿往前想一步,这样幼儿才能往前做一步、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