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阅读现场」“习惯”出一生的财富

时间:2021-10-06 09:10:50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阅读现场」“习惯”出一生的财富

  ■胡明珍

「阅读现场」“习惯”出一生的财富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常面临这样的尴尬:作为专职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家、校联姻重要性的同时,却往往不知道如何从家教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从而更有助学生在学校里健康成长。

  可喜的是,由唐伟红、崔华芳编著的《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一书,在训练孩子形成良好习惯方面,成为撮其精要者。如果我们以一位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审视这本书,就会清楚地发现,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一些常引以荣的教育“要义”和教育“策略”,事实上却阻碍着孩子后天的发展;也会明白那些总被我们认为很有发展前途的“优秀学生”,何以走向社会之后,就像流星一般迅速黯然失色;也会醒悟被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为什么总在“应试”的怪圈中来回打转,许多图书正在进行努力的探讨,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试图拿出不同的解读方式,读罢这本书使我们这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线“教书匠”,顿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正如作者在《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这固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但它也的确说明了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的:“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也正如该书的第一页所写的“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给孩子一生的财富;纠正孩子一个坏习惯,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那么,家长们在哪些方面、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呢?该书把这36种习惯分为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交往的习惯四部分,每一部分再详细分为更小的层面。如做人的习惯分:诚信、礼貌、爱心、乐观、理财、自信、坚强、谦虚、宽容、责任心。做事的习惯分:做事有计划、热爱劳动、珍惜时间、自主选择、自我反省、自我管理、抵抗挫折等。可以这样说,这种种需要“修剪”而成的“好习惯”,是需要家长对照“标准”,细心调教,但这种调教又并非是呆板地说教。书中还运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名人名言、典型分析的方式,说明各种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培养步骤。

  确实,这类图书最大的特点,常常囊括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能回答家长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类图书更能从另一种视角,既为我们教育者提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又能为我们展示时下成功的教子案例,对我们从事学校教育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再一方面,这类图书与一些纯粹的教育“大部头”著作相比较而言,语言更通俗易懂,案例更真实鲜活,方法更具体可行,很适合教师进行“另类”阅读。

  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特别是正在成长的孩子,更需要精心“修剪”。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正如书中举出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的寓言: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

  习惯养成的最好机制,是形成孩子的自身需求,而不是来自外在的强制;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孩子的自觉行动,而不是随外界的变动而改变。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理念指引下,作为一线教师,就会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缺失的是像家长般倾心地爱孩子,像教育家运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特别是在各种功利性因素的干扰下,不太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体地说,一些学校的管理,缺乏一种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长效机制,缺乏从做人、做事、学习、交往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整体规划,缺乏全身心哺育学生的教育热情和教育耐心,缺乏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学生的良好文化积淀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常常见到的是,一些中小学校很“看好”的“优秀生”或“特长生”,他们的做人处世能力并不容乐观,但学校对此并不重视,也没有努力去改变。

  面对现实,我们又需要清醒地看到,对于少数有素养的家长,懂得一些有效的方法,有益于细心“打磨”和教育孩子;但对于大多数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或其他原因,基本上把教育下一代的希望和重担,完全交给学校了。如果学校教育再不到位(特别是错过教育的关键期),那么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很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固然,学校教育承担不了教育的全部,但是笔者要说的是,随着社会化进程和现代化的加快,社会越来越要求学校承担起更高效、更“优质”的教育任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决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多从不同的角度习得教育的“本领”,努力为孩子们的一生幸福奠基。作者:胡明珍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1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