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宝宝疫苗接种的常识篇

时间:2021-10-05 18:55:54 家长之友 我要投稿

宝宝疫苗接种的常识篇

  秋冬季节,是宝宝患病的高发季节,给宝宝注射疫苗增强抵抗力成为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宝宝接种疫苗,俗称打防疫针,是保护宝宝少受或不受某些传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宝宝疫苗接种的常识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安排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预防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应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它是儿童身体健康的身份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当前,我国规定儿童在1周岁以内要完成1次卡介苗、3次小儿麻痹糖丸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1次麻疹疫苗的接种和三次乙肝疫苗接种,称为基础免疫。从1992年1月1日起,国家已将乙型肝炎疫苗列入计划免疫规划。

  以下是规定强制免疫的疫苗(即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疫苗):

  出生时(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月龄:乙肝疫苗(第二次)。

  2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次)。

  3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

  4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

  5月龄:百白破(第三次)。

  6月龄: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一次)。

  8月龄: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脑疫苗(灭活苗第一、二次)、(减毒活苗第一次)。

  9月龄:A群流脑疫苗(第二次)。

  1.5岁~2岁: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也可用麻风腮疫苗、乙脑疫苗(灭活苗第三次)、(减毒活苗第二次)。

  3岁:A群流脑疫苗(第三次),也可用A+C流脑加强。

  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第四次)。

  6岁:乙脑疫苗(灭活苗第四次)、(减毒活苗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四次),也可用A+C流脑疫苗加强、精白破(第一次)、麻疹疫苗(第三次)可用麻风腮疫苗加强。

  推荐疫苗(即二类疫苗)程序:

  2月龄始:同脊髓灰质炎疫苗程序,可以在2、3、4个月分别接种3剂HIB嗜血杆菌疫苗,满周岁后加强一剂。

  6月龄: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一周岁:接种水痘疫苗、甲肝疫苗。

  1.5岁~2岁:接种麻风腮疫苗(可代替麻疹第2、3针)。

  2周岁:接种肺炎疫苗。

  每年的9~1月份:流感疫苗的接种。

  每种疫苗的接种时间不能任意提前或推迟,接种次数不能增加或减少,间隔时间要准确。每种疫苗适时的复种,是因为接种或口服一次疫苗,只能使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免疫力,不会被某种疾病侵袭,但不能终生免疫。以上基础和加强免疫疫苗是必须接种的,即强制免疫疫苗,也称一类疫苗,国家免费为儿童接种;还有一些疫苗不属于强制免疫范围,如上列的二类疫苗,都要收费,可自愿选择接种。

  预防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后引起过敏性哮喘、晕厥、休克等严重反应的很偶见,一般只出现局部和全身的反应。

  1.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主要表现为在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按红晕或浸润大小分为弱反应(直径为2.5厘米以下),中反应(直径2.6~5厘米)和强反应(直径5厘米以上者或直径5厘米以下但伴有淋巴结炎者)。比如,百白破三联针接种后,大约有5%~10%的小儿在注射局部有明显的红肿、硬块或疼痛。

  2.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同时可出现头痛、寒颤、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和周身不适等现象。比如,百白破三联针注射后,有2%~6%的小儿发热,体温达39℃或更高;接种麻疹疫苗后,也有5%~15%的小儿在接种第6天开始持续5天高热(39.4℃以上),约有3%的小儿发生一过性皮疹,应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