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习惯培养具体策略之四:3个礼貌好习惯

时间:2021-10-05 16:43:38 家长之友 我要投稿

习惯培养具体策略之四:3个礼貌好习惯

  1、进父母的房间要敲门

习惯培养具体策略之四:3个礼貌好习惯

  丁丁放寒假了。姑姑把他接到家里和小表哥一块儿玩。姑姑家很大,丁丁和小表哥玩起了捉迷藏。玩了半天,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藏过了,还有哪里可\"利用\"呢?丁丁环顾四周,只有一扇门是关着的,丁丁知道那里姑姑的卧室。对,这间屋子他和表哥都没进去过,就藏这儿吧!丁丁轻轻地推开门溜了进去。姑姑正在里面看书,被丁丁吓了一跳。丁丁一下就钻到了床底下。表哥找来找去找不到,只好认输。他怎么也想不到丁丁竟然藏到了妈妈的卧室里,\"我怎么没听见你敲门?\"表哥奇怪地问。\"敲门?我根本就没敲。在家里还敲什么门!\"丁丁理直气状地说。表哥不解地问:\"你进爸爸妈妈的房间从来不敲门吗?\"丁丁说:\"自已家人,没必要!\"

  孩子最早接触的礼节是家庭礼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有些父母想:\"在家里还那么客套,不把人累死!\"其实即使在家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隐私权,也希望有自己的小小的空间。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不要仅仅局限在语言上,如让孩子与长辈说话必须称\"您\"等等,还要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别人的感受。这样,当他们进入到学校学习或走上社会时,就不会因不懂礼貌而在许多事情上碰壁或者产生较强的不适应感。

  培养方法:

  ★首先,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父母房间的门关着,想进去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能进。

  ★当孩子不能遵守时,要提醒,也许需要提醒很多次;当他做对了的时候,要用语言再加上表情来表示赞赏。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这一习惯,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经常关上卧室的门。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很好奇,常常推开门看一看你在干什么,慢慢就会明白这不过是一种习惯,同时,也就逐渐接受了\"要敲门\"这一礼节。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让他们接受这一礼节的最好方法是,如果当你想进他的房间而门正好也关着时,你也轻轻敲敲门,得到孩子的允许再进去,尊重是互相的,不能只要求孩子尊重父母,而父母却可以任意而行。家庭成员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关上门可能会令他们害怕,或者父母不放心,则可以把关门、敲门、开门变成游戏,和孩子一起玩。相信孩子会很快掌握。

  2、学会礼貌待客

  方旭的爸爸妈妈很好客,这里常常高朋满座。方旭从小就不怕生,人越多就越兴奋,越闹。客人也喜欢逗他,弄得他对客人一点礼貌都没有。有时候让爸爸妈妈感到非常尴尬。

  培养方法:

  ★为了让孩子学会礼貌待客,最好从刚懂事就开始教。客人一进门,父母带着孩子迎接客人,把孩子介绍给客人:\"这是我的孩子,叫××。\"然后告诉孩子:\"这是×叔叔(阿姨),问叔叔(阿姨)好。\"如果客人带了礼物,要让孩子说\"谢谢\",然后就可以让他自己去玩儿了,不必参加大人的谈话。特别活泼的孩子,往往很招人喜欢,客人愿意和他玩儿。孩子是不懂分寸的,父母要特别留意,要适可而止。对于已经有\"人来疯\"毛病的孩子,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他喜爱的玩具、食物、书、动画片录像带等东西,等客人来之后再拿出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并示意客人不要逗他。可以让孩子当着客人的面拆开礼物,并征求客人的意见:\"我可以现在就玩儿(吃)吗?\"这些礼物,不论是食品还是玩具,都可以让他安静许久。当客人告辞时,父母应带着孩子送别客人。

  

  3、乘滚梯站右侧

  过新年的时候,青青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姥姥家。青青要求坐地铁去,她很久没坐地铁了。爸爸妈妈同意了。青青非常高兴。地铁里人很多,车来了,他们站在门边。车门一开,有人就想往上冲,下车的人喊:\"别挤,先下后上!\"上下的人挤成一团。青青有点害怕,紧紧抓住爸爸的手。好不容易上了车,青青才喘了口气。没过多久,他们又该下车了,又是一通挤。下了车,青青终于能放松了。她开始东张西望,走到滚梯前,她发现在滚梯中央从上到下划了一条黄线,只见一个阿姨拿着喇叭喊:\"请大家站在黄线的右侧,留出左边让有急事的人先走。\"青青赶快拉着爸爸妈妈站在了黄线右侧。可是还是有人站在了黄线左侧。出了地铁站口,妈妈问:\"青青,回家时还坐地铁吗?\"青青有占名犹豫,要是大家不那么乱挤有多好!

  \"道德是聪明人的无虑\"。遵守公共秩序是公德心的体现,受益进是广大公众,也包括我们自己。培养方法:做父母的首先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并抓住时机,如上述那样的场合,给孩子以活生生的教育。有人生怕孩子吃亏,上车非得抢个座儿给他。其实只要孩子参车厢里站稳,父母再拉着点儿,一般都没问题。上下滚梯都站在右侧,是我们刚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文明举措。我们可以让孩子依此类推:上下楼梯要不要走在右侧?在人行道上要不要走在右侧?还有什么地方需要遵守公共秩序?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谁有好处?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定会很积极主动地遵守公共秩序,其主动自觉的行为,常常令我们大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