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小学

时间:2021-10-05 16:38:00 家长之友 我要投稿

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小学

  大班的孩子们就要离开幼儿园,开始新的生活。幼小衔接是现在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老师和家长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家长朋友们,您是否对幼小衔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呢?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经历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个过渡时期如果有所波折,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当然大部分幼儿在过度期间适应很快,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入小学后,学习积极主动,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能很快的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但是有的孩子上小学一反往日天真活泼,情绪低落,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非常重要。

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小学

  一、比较:幼儿园与小学不同的地方:

  (1)环境的不同

  硬件——校园环境不同。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有一双巧手,把园内和教室布置得充满了童趣,有色彩斑斓的壁画,精巧美观的手工作品,而学校环境就比较简洁大方,没有那么多色彩。然后幼儿园内有许多让孩子们玩耍的游戏设施,而且一般有安全防护措施,小学校园里面游乐设施很少,只有一些运动场地和器材,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要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软件——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教师的配备是二位教师一位保育老师,每时每刻都有老师随时解决孩子们的困难,老师们既担负着教育的功能,又有保育的责任;小学是一个班5、6位科任教师,一节课轮换轮换一次,课间往往没有教师在班上,孩子一旦有了困难,只有自己解决,不能象幼儿园的老师那样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嘘寒问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2)学习方式的不同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每天只有1小时左右的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时间、生活时间。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小学每天有3~4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3倍,并且要求孩子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科知识以及技能。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动静相宜,学习与游戏交替,一节课只有20-30分钟,适合孩子的特点。小学每节课有40分钟,而且只有体育课,音乐课,活动课等让孩子大量的活动,孩子有时候会觉得上课枯燥无味,坐不住。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强调孩子的动手操作,在做一做、玩一玩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而小学有严格的教学大纲,教师要按教育计划授课,上课的形式有观察、谈话、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孩子就会觉得学校不如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不好玩。

  二、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工作:

  1、心理上的准备:

  准备上小学培养入学必要的意识和观念

  ·培养时间观念

  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玩中学、学中玩。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有很强的任务性和规则性。因此必须建立时间观念、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小学生要严格遵守时间,需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所以培养孩子们的时间观念也很重要,比如有的孩子起的比较晚,或者说身体不太舒服,就不上幼儿园了,还有有的爷爷奶奶觉得孩子反正上幼儿园,偶尔一天不上课没什么大不了的,经常这样做,你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只要我身体不舒服,只要家里有什么事情,我就可以不去上学。这样是不可取的,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

  ·树立任务意识

  所谓任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自己必需要完成的事情,在幼儿园几乎没有强制性的学习任务,你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小制作,要背诵的儿歌,老师也不会批评你,而在小学就不一样了,上课的任务是必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回家的任务是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做这些事情时不能偷工减料,必须踏踏实实的完成。在孩子中班下学期时,老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会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让孩子们逐渐尝试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学习,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家庭里,家长也应该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相关的培养和训练。

  ·建构规则意识

  “规则与任务联系在一起,没有一定的规则,便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在小学规则变得更多,更严格。比如说在学校每个小朋友都要进行卫生清扫等自我服务,放学要排路队,不能自己一个人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有的班级还制定了一些班级常规,现在流行游戏规则这个词,我们应该指导孩子遵守游戏规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2、行为习惯上的准备

  ·生活习惯:规范生活,早睡早起,吃饭不挑食、不拖拉;卫生习惯方面注意餐前便后洗手,上学时自带水杯;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孩子遵守学校常规,文明礼貌。(如入厕的问题,自己擦屁股、认识男女厕所、及时提裤子等)

  ·学习习惯:上课认真专心,爱护书籍与文具,作业不拖拉,独立完成,做完作业以后收拾书包,准备明天上课的用具,课本,作业本等。(从现在开始培养,整理小书包、整理玩具、整理自己的小床等)。在家也同样按要求做到。

  ·读写习惯:在学校老师一般都会教给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读书、写字姿势。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握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如果幼儿园或家长想提前告诉孩子的话也可以,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教错了,与其教一些错误的习惯,不如不教,因为错误的习惯已经得到了强化,要再去纠正更难。现在大班可能会要孩子写一些作业,我们在指导孩子写作业时,一定要强调他们想好了再动笔,尽量做到一次写对,不要马马虎虎动笔就写,写错了就擦,过分的依赖橡皮和涂改液,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破坏了作业本的整洁和美观。

  3、物质上的准备:

  (1)家庭学习条件的准备:孩子上学后,家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真正的读书环境,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平等互爱,能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轻松、健康的成长环境。父母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更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家长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适时地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比如,看电视的问题(因为孩子很喜欢看动画片,但是电视机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刺激导致孩子对单一的文字或者声音刺激失去了兴趣,不喜欢阅读,不喜欢收听故事,而且完美的故事情节也让孩子失去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导致孩子想象能里缺失。有些父母为了省事,每天把电视机打开,让孩子坐那整天看,这样可以让孩子不来烦自己,不好。我们建议家长这样做,孩子看电视之前都要问,妈妈,我可以看电视吗?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这次我们只能看半个小时,你能做到吗?做到了我们就看,时间到马上关掉),平时如果大人都比较喜欢看书,那么对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有帮助。

  (2)学具的准备:护眼灯、书包、文具盒、直尺(一年级暂时不需要三角板)、削好的HB铅笔3支左右(不要太多,以免弄丢,养成节约的习惯)、小剪刀一把、橡皮一块、自动削铅笔器(不要带到学校,在家里把铅笔削好)一个,这些学习用具不一定要很高档、花俏,重在实用,花花绿绿的文具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举例,学生总是喜欢玩笔,香味,荧光笔,镜子,反光)。

  三:存在的一些误区

  (1)包办: 

  知识包办:不少人认为,幼小衔接不外乎让孩子多背几首唐诗,多写一点汉字,能熟练的做很多数学计算题,过分重视片面知识的灌输和局部技能的训练,如规定孩子在上学之前要掌握多少个孩子汉字、能做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因此父母为孩子买来小学一年级各门学科的教材,在家教孩子学习语、数、外课程,并给孩子布置作业,要求孩子按时按质完成,这种提前灌输知识的方法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该把幼小衔接重心放在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训练孩子发现掌握优良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那种提前给孩子上课的方法更始贻害不浅,因为儿童喜欢变化的、新奇的刺激,如果把小学教育内容提前教给孩子,以后在老师的课堂上听这些内容,孩子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课本不感兴趣,或自认什么都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上课就不专心听讲,不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坏习惯,最后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的念头。

  生活包办:由于在学前没有培养孩子们基本的生活技能,不能很好的自我服务,所以孩子刚进入小学,生活上不习惯,学习上也应付不过来,因此事无大小,家长一律包办,给孩子整理书包,每天在教室外面陪读,到教室里面每天给孩子抄作业,放学后帮孩子打扫卫生,有些学生不是孩子在读书,而是家长在读书。家长帮孩子包办这些事情,短期来看,还好,因为有父母的关照,孩子学习任务完成的挺好,但是时间久了,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孩子没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家长不帮忙了,就经常丢三落四,老师布置带的东西总是忘记带,然后一个电话打给父母,妈妈你给我送什么来,快点,老师批评呢。。。。。。我们的家长忙的焦头烂额,打扰了自己的生活,耽误了自己的工作 。所以生活上一律包办不可取,那么就要求在入学前就要逐步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地生活能力,宁可让孩子忙一点,乱一点,父母提醒一下,老师催促一下,让他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生活自理,等孩子长大了一些,父母就会很轻松。

  (2)不闻不问

  与前面那些过度负责的家长形成对照的是有些家长,他们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事情,一年级的孩子还小,是学校的事情,等他长大了 自然就懂事了,所以孩子上学只要给他交了学费就可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管,交代学生准备的学习用具也不准备,甚至不在意老师对孩子的任何评价。其实不然,稚嫩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的脚印都离不开父母的扶持,只有督促孩子在刚起步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建立优良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放手。

  (3)提前入学

  小时侯我们总是会笑话成语故事中的那个“拔苗助长”农夫的。但是很多父母,也会像那个农夫一样因为盼望自己的“麦苗”快快长大,而去做拔苗的动作。具体表现在为孩子设计各种高难度要求:出生2、3个月就训练孩子练习说话;2、3岁时开始教孩子识字、算术;到了4、5岁就让她去上一年级,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大家知道秋天的果实夏天去采摘一定不好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循序渐进,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家长早早把孩子扔到学校,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更严重是因为情感、智力、体能方面的差距,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到了失败的负面情绪。这样不仅达不到家长预期的效果,孩子还有可能因为过多感受失败带来的沮丧,限制潜能的发挥,也易造成在心智、能力、体力、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发展迟缓和压抑。(比如,从小学老师那儿我了解到,小学成绩较好的总是那些年龄比较大的女孩子,而在学习上有障碍的,如坐不住,注意力不能持久,数学理解能力稍差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小的孩子。)

  (4)追求名校

  有些父母以为,为孩子找一所理想的重点小学、名牌小学孩子的学习就有了保障,因而对此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不惜一切代价进入重点小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当然如果有条件让孩子选择比较好的学校也未尝不可。但是要从孩子的自身条件、家庭的经济实力、家校的空间距离和交通设施出发,合理的选择学校,避免出现盲目性、甚至互相攀比。其实,每一所公立小学都是经过国家教育部门评估审核的,都符合办学标准,都有教育质量的保证,师资的配备也很强大,再说,孩子路是靠他自己走,老师只负责引路,不能背着他走。父母应放心地让孩子就近入学,既可免除父母接送之劳累,又可省去奔波劳累苦。

  四、孩子在入学前需要做哪些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呢?

  1、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看书本上的页码(上课要翻书),善于倾听,能仔细的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充分了解田字格的结构,为前书写做好充分准备。

  2、数学方面要会数数从1-20,多进行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带孩子进行开发智力方面的游戏,如:下棋,走迷宫,搭积木,找不同……

  3、语文方面不要求一定要会写字,但是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根据画面表述故事内容,并展开想象。)同时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和倾听习惯:这是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平常在家中一家三口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

  4、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小学,儿童应自己照顾自己,不可能依赖他人;包括根据冷暖变化加减衣物,遵守上学、放学途中的交通规则,处理好与同伴、老师的关系,碰到困难知道基本的解决途径等等。让孩子记住家属的名字,记住家里的电话和手记号码,记住父母的工作单位及办公室号码。

  (中南大学校本部幼儿园  lian_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