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隔辈之爱:能否承受之重?

时间:2021-12-07 19:01:50 幼儿教育 我要投稿

隔辈之爱:能否承受之重?

编前语: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水——纯净水,糖水,茶水......但哪一种水多了都可陷人于没顶之灾;爱,其实和水一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各类的爱——父爱,母爱,隔辈的爱......但哪一种爱过头了,也都会让人难以承受之重。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是在祖父母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祖父母们便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全面照看第三代的“现代父母”,兼任“保镖”和“保护伞”。从上学接送到回家检查家庭作业,挨批时替孙子孙女打抱不平,祖父母似乎要把自己因条件限制对第二代关爱不够的愧疚,在第三代身上得以弥补,要把自己退休后的闲暇在照顾孙子孙女中得到充实。

  另一种是因孩子父母离婚,孩子就全权推给祖父母,这样的祖父母有点类似真正意义上的“再当一次父母”。

  无论是哪种,老年人带孩子往往弊大于利。这些弊端大多隐藏着,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也许有一天就会爆发。据学术界的调查证明,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足30%。老年人付出了一切,为什么收获寥寥呢?

  在日常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案例,经过专家点评,我们大致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误区归纳为下面几种:

  误区一:溺爱

  症状:一个暑假,一所小学的某班在校园里举办红领巾活动,不少爷爷奶奶成了主角,那天阳光很猛,爷爷奶奶们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为孩子打伞的责任。相比之下,由父母陪同的孩子,显得独立多了--父母们一般都离孩子远远的,让孩子自己料理一切。

  后果:一些专家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会过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动手,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专家点评: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第三代的过分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有的老人对孙辈有求必应,只要是孙辈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律给予满足。这样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还有的老人容易对孩子的缺点“护短”,与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不一致。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两面人格,这样的教育必然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误区二:以经验代替科学

  症状:一次采访中,偶然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女孩的母亲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而孩子的奶奶说,“别信书上的说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新的不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

  后果: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大多趋于理性,而老人趋于感性。年轻人教孩子知识,给孩子买东西、满足孩子的某些要求,大多会考虑这样做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会着眼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老年人在面对孙辈的时候,往往以经验为主。面对不一致的教育环境,孩子比较容易形成两面人格,对事情没有固定的是非标准。

  专家点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归结到祖辈们身上,年轻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各种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比较而言,祖辈们的确更容易靠经验来带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因此,“经验”和“科学”发生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误区三:祖辈世界观隔代传播

  症状:晓晓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是班里学习委员,可最近老师说晓晓的自信心不足,总是唉声叹气的。经过老师和家长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晓晓比较自卑,言谈中总是哀叹自己是个女孩子。经一再询问,晓晓才说自己很担心成绩会不好。妈妈问:“你的成绩不是一直很好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晓晓说,听奶奶说,女孩子长大以后会变笨的,而且竞争不过男孩子。因此晓晓总是忧心忡忡,总觉得自己会变笨的。

  后果: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把一些错误的、陈旧的思想观念传播给孙辈,给孩子带来认识上的误区。同时,一些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祖辈们世界观无意中的隔代传播,会增加孩子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接受难度。

  专家点评:祖辈们虽然经验丰富,但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多年以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多多少少存在差异。如果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和这样的老人呆在一起,易导致教育上的“脱代”。

  误区四:往往使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

  症状:张先生说自己的老伴为了带好孙女简直可以说是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用这种精神搞个发明创造什么的肯定行。他说老伴怕孙女磕在桌子角上,把家里所有有棱角的地方都包上了棉花和胶布,还不许孩子到处跑;而张先生的女儿对此有极大的不满,她认为,小孩子就应该蹦蹦跳跳,如果总是封闭在家里,孩子还怎么能成长?

  一项调查发现,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祖辈与父辈差异极大。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12%,而父辈却有55%。由于祖辈对孩子采取限制多于引导的“看管方式”,所以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弱。隔代抚养的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非隔代抚养的孩子则达到24%。

  后果: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带孩子活动范围大多比年轻人小,而母亲带孩子又往往比父亲带孩子活动范围小,这是和人的生理特点、年龄特点相关的。因为老年人大多生理衰退,喜静懒动,因此,在带孩子时,会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圈在家庭的范围内,而且,老年人记忆衰退、思维缓慢等自然衰老的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专家点评: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动力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里,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