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家长来亲子园究竟干什么?-家长互助小组在早教中的开展

时间:2021-10-05 19:51:36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家长来亲子园究竟干什么?-家长互助小组在早教中的开展

(周逸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家长来亲子园究竟干什么?-家长互助小组在早教中的开展

 

  编者按:亲子园的性质功能究竟何在,幼儿园附设亲子园面向社区开放的形式有哪些,亲子教育活动质量如何提高,如何指导家长,如何发掘家长身上的教育资源以及如何创设有利于亲子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等等问题,都成为广大幼儿教师、园所管理者和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来看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亲子园与社区教育资源有效互动》的成果,其意义显而易见。

   

  来自《亲子园与社区教育资源有效互动》课题组的这组文章,从揭示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的角色入手,层层递进,入木三分。从普通家长之间的经常性互助,到祖辈教育观念的转变、两代人教育方法的融合;从老师对家长的指导,到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反思、学习、成长,这些指导家长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一下子开阔了人们对于亲子教育的惯常视野。亲子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教孩子学本领,也不仅仅是把先进的教育观念单向传递给家长,其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些。

   

  那么,难道就如后面文章中所说,“亲子园如果仅仅靠组织活动,就想改变家庭教养态度和环境,那么力量实在太微弱了。我们应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去影。向家庭教育,使之成为家庭、幼儿园一体化的教育”?难道亲子教育中的家庭、幼儿园一体化教育只是幼儿园常规家园共育做法的向下延伸,作用在于为幼儿园阶段的家园共育打下良好基础吗?

   

  显然,断章取义取不到”真经”。只有通读这组文章,你才会发现亲子教育的真谛!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第二幼儿园的一期亲子班活动,每次大约有9位家长参与。其中,两位家长与教师互动、合作较好,孩子的注意力也相对较集中。其他家长有的不知道如何合作,有的甚至不合作,还影响到别的家长的参与。家长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来亲子园究竟干什么?我们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问题提出后,引发了亲子园研究小组成员的思考。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指导家长的契机,决定通过家长互助小组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的主题,是家长如何认识自己在亲子园的角色和作用。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家长来亲子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家长们纷纷发言,总结下来大致有三类:“来这里陪孩子活动,老师要求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来了这里,孩子的教育就全部指望亲子园了,让孩子听老师的就好了”;“看看老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自己可以学习学习”。

  随后,主持人帮助家长们达成共识,亮明观点。比如,开办亲子园的宗旨和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活动,而是以这些亲子活动为载体,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行为。家长在这个小集体中,和教师、其他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亲子园活动后,回到家庭,家长一方面要发挥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按照亲子园的要求,培养孩子的习惯和个性,否则教育效果就会功亏一篑。亲子园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参加活动,改变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接下来,主持人请家长们讲讲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亲子教育的看法。有位家长谈到,来亲子园每次都有收获。以前,他就是让孩子自己看电视、自己玩,看到这里的老师对孩子耐心又细心,自己很受感染,于是逐渐培养起“耐心”,陪着孩子看电视和看书,给孩子讲解,并且总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孩子现在对《西游记》很感兴趣,他就和家人选择《西游记》的光盘、书籍、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看。

   

  主持人紧接着点评道,“刚才有家长提到‘陪’孩子一起,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陪’和‘培’是不一样的。正确地培孩子,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是对孩子的发展、变化进行细致地观察,更好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提升经验,及时指导孩子。包办代替,总是以自己的双手代替孩子的动手体验。这样的‘陪’只能贻误孩子的发展。”主持人还鼓励家长们说出育儿的经验和困惑,鼓励大家在小组的民主氛围内,给有问题的家长支招。

   

  马上就有家长发言,他想知道最近孩子特别爱闹脾气,而且攻击性行为特别多,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组内的家长帮他分析了几种可能的原因。是不是生病刚好?很多孩子都是一生病脾气就大,大人想让他赶紧好起来,于是很多时候都迁就他,结果惯出来一身的坏毛病;是不是在游戏过程中,有人打了他或者看到了打人的行为?家长还是要和孩子讲清楚,打人是不对的;你不妨试试冷处理,孩子打人了,发脾气了,你就不要理他,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得承认错误才行。

   

  稍后,又一位家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要不要让孩子学习唐诗、识字和数学,现在自己很矛盾。家长们讨论后,结果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意见:教孩子学习唐诗,“大家都学,我们也学”;不教孩子,“现在就是得让孩子抓紧时间多玩几年,那些东西孩子学了也半生不熟,所以不教。”双方争执不下时,家长们希望主持人和教师给予解答。

  于是,主持人阐明了科学的教育观念:“学会唐诗、识字和数学只是一种短期效应。我们现在应该让孩子接触一些上口的儿歌,要有儿童趣味,孩子容易理解、模仿,如有动物叫声、动物动作的小儿歌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什么,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孩子有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温馨、平和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以上展示的是一次完整的家长互助小组活动。家长互助小组是亲子园家长指导工作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幼儿年龄段为界将家长自然分组,家长在小组中可以就幼儿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讨讨。

  活动前,研究小组成员(教师、课题组研究人员等组成)在平时观察、总结、研讨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决定研讨主题,比如家长在亲子园中的角色、家长如何与教师沟通、家长如何了解孩子等。研讨主题或由家长发起,或由教师和家长根据活动的开展和家长的育儿需求共同确定。事实上,研究小组成员决定的很多主题已经采纳了家长的意见。

   

  活动时,主持人提出研讨问题,家长自由发言、讨论、交流意见,主持人随时对家长的发言进行总结、提升,家长和指导者就某主题达成共识。另外,家长可以借此机会提出自己的育儿困惑,寻求集体智慧的援助。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家长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家长在小组中畅所欲言,讲出育儿的困惑,寻求集体智慧的“援助”;同时,也能够坦诚相见,将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教训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发生了角色转变,不像在问题研究中一样作为指导的主体,而是给家长时间和空间讨论,在研讨中适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主要目的是引导家长。

来源:《学前教育》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