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用“相似性”原理探讨幼儿生活习惯对学习习惯的影响

时间:2021-10-05 18:56:25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用“相似性”原理探讨幼儿生活习惯对学习习惯的影响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遇到这样的事,老师评价上学后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课、小动作多、懒惰、怕动脑筋、承受能力差………”家长也很委屈:“我在孩子身上花了不少精力和金钱,学琴、学画、学电脑、还有学外语,怎么上学就那么多的不是呢”?做为幼儿园的老师更觉得不可思议:“原来活泼可爱,乐意给老师讲悄悄的话的人,怎么变得胆怯,自负了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根源在哪里?是家长的错,还是老师的过?本文试图运用“相似性”原理分析矛盾的根源,从而找到一把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

    常言道:“三岁之才,百岁之魂”,学龄前儿童已经进入了人生发展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可是在许多人的眼里,素质教育就是多才多艺,教师在学校教数理化,父母在家里培养孩子的艺术专长,加在一起就是素质教育。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用“相似性”原理探讨幼儿生活习惯对学习习惯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就是平日一点一滴培养成的性格——人们按着它的规矩行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并成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的本性,可见素质与培养习惯是分不开的。而习惯是由于长期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自动化,一个人从小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毫无疑问将要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对于幼儿来说,素质教育的焦点应该定位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万事成物都是从零开始 ,成人的言行、教育对孩子产生迁移默化的影响,“性相近、习相远”重点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上。人们对于原先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对新的学习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叫迁移,它有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孩子在幼儿园画画或做手工时,能细心地涂色、剪贴、做游戏时能积极投入,那么上学以后,在书写方面也一定会细心、专注。反之,如果在幼儿园吃饭时爱跟同学讲话,一会儿推这个,一会儿搡那个,整理卧具、文具、丢三拉四、磨磨蹭蹭,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学习功课时,会产生负迁移,自然就会出现“ 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等问题。

    用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研究的相似论来解释孩子的认识规律,使人们在现实中混沌的,不自觉的感觉和行为,变得明确,自觉及严谨。孩子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总是根据自己在家庭、幼儿园,社会中通过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储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去对所认识的新事物、解决的新问题进行匹配、推理、选择、判断、最终达成获得新知识以及对问题的求解。那么,现在我们放眼来看目前学龄前的孩子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是什么样的呢?

    

    一、从家庭结构来看:现阶段中国家庭的结构,以独生子为主体;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经形成,父母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教育,老人曾为人父母时,因工作和生活,对孩子疼爱较少,现在退休了,把曾对儿女的愧疚转移到孙子身上,所以溺爱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孩子的日常生活均由家长一手包办,上幼儿园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其认识几个字,会算几道题,根本不愿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有了缺点毛病,不让老师批评,家长出面编造一些客观理由。如果孩子做错了,如打伤别人的孩子,老师一旦批评,家庭会以伤害孩子自尊等理由向园长投诉。未了,老师还得向家长道歉,这时候孩子大脑里的“相似块”便是“有家长做保护伞,我谁也不怕”久而久之还会为掩盖自己的过错而撒谎。从而放任自流。

    二、从教育模式看: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已形成定势,教育的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幼儿、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推崇“学而优择仕”教育出来的是会吟诗作赋,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圣人”。由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民营幼儿园竞争比较激烈,幼儿园怕流失生源,所以就象商店一样,顾客永远是正确的,教师违心放弃了“德”的教育,迫使教不能严而只能“师之惰” 了。孩子上了小学以后,由幼儿园的“开发智力,在玩中学,学中玩”变成了“必须学习”加之学校以公立为主体,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于是,孩子在长期的的学龄前心灵深处养成的唯我独尊的“相似块”,这就是很容易造成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现象。

    三、从家长择园来看:就孩子生活而言,家长择园的依据主要是伙食好不好,老师给孩子喂不喂饭。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这些事情并非他不愿做,而是不会做,做得不好,家长一味地去包办代替,孩子失去了锻炼学习的机会,致使幼儿潜能得不到开发,久而久之,养成孩子的懒惰习惯。曾经有一位孩子,因为吃惯了剥去皮的鸡蛋,所以,从家里带来了一个煮鸡蛋,他放在手里一直捧了一上午,而不知如何下口。学龄前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有些孩子在婴儿期就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就助长了孩子不专心好动,做事磨磨蹭蹭,不认真,怕别人责备等不良习惯,在家长不经意的溺爱和教育下,不良的行为习惯已会悄悄地在孩子身上养成了。这些生活经验和行为习惯的“相似块”,自然会影响到学习,“上课小动作多,不专心听讲,遇到问题,不认真思考;受不到一点委屈……纠其原因是孩子已经形成的“相似块”在学习中的再现和变异。也就是生活习惯在学习中的负迁移。

    我们要想改掉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是长大才培养的,而是在婴儿期就开始形成。要让孩子具备勤奋吃苦,踏实努力,勇于创新的的品格,就要从婴幼儿起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的非智力品质,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竞争。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国际人才的竞争前沿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而在幼儿园和摇篮中”,“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一警钟,不是危言耸听,它实实在在地警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因此,做为一名从事幼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及时“输入”最优质的“相似块”让它们愉快地“着床”达到相似匹配,相似重组,相似创造从而开发潜能的目的,为此,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爱孩子、理解孩子,调制老师与幼儿、家长间的相似关系。

    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是他对教育对象的爱心,他的民主思想和人文情怀。儿童世界是一个奇妙而充满幻想的世界,他们按照自己的思想逻辑,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生活,教师应该用自己儿童时期的心情和体验、价值,真诚地关爱孩子,深入了解孩子,自觉与孩子“相似”永葆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尊重孩子的人格,蹲下来和他平等地交流。这样孩子才能“安其不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由于孩子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要求老师象母亲一样倍加呵护幼小的生命,这样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听老师的话,按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去努力,又因为孩子小,一些事非观念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老师及时改正孩子身上的错误和毛病,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当怎样做,及时修正缺点和毛病,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感化家长,求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二、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微观性和长期性,忌烦戒燥持之以恒。

    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可能从婴儿期就开始养成了,它源于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想改正过来,也并非一朝一夕,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我们的总目标,教师应为了孩子设计一个个的小目标。例如,有的孩子吃饭特别慢,纠其原因,一是交头接耳和周围的人讲话,不专心。二是抓耳挠腮,小动作多。三是长期喂饭,吃饭的方法不正确,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强调吃饭的要求,如不讲话,不做小动作等营造安静进餐的良气氛围。并经常提醒易出毛病的孩子。其次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即别人吃得快(科学进餐条件的快),我也不能落后,并教给孩子正确的吃饭的方法,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孩子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时,老师要看得见,并马下给予肯定,让他先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不做全班最后一名,最终达到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是一点一滴,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孩子,要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抓起,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直至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二重性,创设环境,树立信息。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习惯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有耽误终身的坏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半途而废,那势必就会由坏习惯来取代,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须归于懒散、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人们常会明知不对和无益,却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自然养成,连后悔都来不及,相反,许多可以受益终身、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良好习惯,既不能满足人的一时嗜欲,更不迎合人的惰性。所以,它绝不可能自然地形成,而需要下决心禁绝或限制某些嗜欲、克服、战胜惰性,自觉接受一定规矩与制度的约束,愉快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直到习以为常,“习而成惯”为止。人既有个性的本性(个性),又有类似本性(社会性)一般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倾向,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习惯,那么社会形成一种“风气”、“习俗”。家有家风,校有校风,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要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这就是环境影响“昔孟母,择邻处”。我们今天不能总是消极地去逃避不良环境,而应当一起努力。从我做起,扫歪风、树正风、改变环境,创造环境,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再利用“群体效应”,以良好的班风、园风陶冶、感染孩子,实现抵制不良习惯,培养、生成良好习惯的良性循环。

    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在班集体中要树立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羞耻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等是非观念,当一名幼儿有进步时,大家都为之高兴,建立红花评比栏,当今天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或被子叠得好等等都可以贴一朵小红花。

    老师应时刻提醒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聪明人,每个人都会成功,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改下过来还是好孩子,使孩子时有自豪感,不怕受挫折,做到让成功握在教师的手中,让成功写在孩子的脸上,给予弱小者最大的关怀,让孩子感到每天都是灿烂的,异彩纷呈的。

    从小打好全面发展的知识“底子”和精神底子,让这些优质的“相似块”在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相似重组,相似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出合格人才的目的。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培养好幼儿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凉州区第一幼儿园     王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