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立足本土,回归自然,探究幼儿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时间:2021-10-05 18:52:12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立足本土,回归自然,探究幼儿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地研究。”他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活”,那就是让幼儿回归自然。幼儿亲自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嘴尝一尝,用脑想一想,这样求来的知识才是知识,这样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立足本土,回归自然,探究幼儿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探究中,我们以“创环境激兴趣,优活动促发展”为思路;以生活性、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能力培养为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立足本土,回归自然,探究幼儿教育活动的多元化”实践活动。 

☆  创环境激兴趣,优活动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依据这一理念我们探索了让幼儿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在生活经验的范围内提供适合幼儿学习的材料,及时发现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如活动室布置的色彩、桌、椅、柜的摆放,活动区、角的创设,生活物质的配套等都尽量接近于幼儿心理需要。幼儿园教职工的穿戴、举止言行都要使幼儿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在与幼儿互动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幼儿进入幼儿园有回到“家”的感觉,教师像妈妈又像大姐姐,容易亲近,并有安全感。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中,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幼儿实施教育,并及时调整两者量的变化。此做法大幅度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幼儿教育活动由园内走向社区,走进大自然。幼儿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等随之发生了很大变革,因此,立足本土,回归自然,探索幼儿教育活动的多元化成为本课题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探究中,我们首先把户外活动场地进行了调整,划分为现代成品玩具活动区和传统的自然玩具活动区。在西院的水泥地上铺设了橡胶地垫,安置了塑钢综合性户外大型玩具和钢制攀爬架、塑料钻爬虫等。在南院修建了假山、小河、石桥、大面积草坪、小土坡、沙池、小白石子区,自制树杆跷木、秋千、树桩和从渔民那里拉来的旧渔船、石磨等。还投放了大量的木棍、梯子、草坫、玉米杆、玉米芯、纸箱、蓬布等自然、废旧材料和铁环、沙袋、跳绳等民间活动材料。我们的实验由大、中、小三个年级各出1个班,分为3个实验组,在两个活动区运用同样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幼儿自由选一样活动。长时间观察发现,孩子们在现代的户外玩具区,玩法单一,无改造意识,自然产生群体性社会活动少,玩兴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坚持游戏活动规则较好。在南院自然的传统玩具区,幼儿活动表现方式丰富多彩,改造意识强,容易产生自然群体性社会游戏活动和发生激烈争论及延深性活动。如我们把渔民不用的旧船,拉回幼儿园,孩子们按照自己构思来改造它,有时把它改造为舰船,有时又成了客船,有时用树枝当旗杆、挂上国旗成了远洋船、海上巡逻艇,他们给船编上号,画上“眼睛”,装上“方向盘”、“仪表”等。不同的活动小组都用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表示船的归属。这只在海水里不知浸泡了多少年的木船,今天成为孩子们开展创新活动的资源。孩子们用手触摸它,用不同的材料装饰它、凭自己的想象改造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用泥土塑造它、用泡沫塑料雕刻它,他们加入自己的想象,建构了新的理解。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创新。

孩子们把“船”的话题带回了家,他们听到了爷爷讲关于“小木帆船”的故事,听了爸爸讲大轮船的故事等。孩子们把听来、看到的东西经过自己“加工”(游戏),造出了纸盒船、塑料泡沫船、纸船、带篷的大纸壳船等。他们把自己的船放进幼儿园的水池里“试航”,孩子们不满足水池里的水,向老师提出了要到海里“试航”。当老师把孩子们带到沙滩时,孩子们兴奋极了,在浅海湾里他们感受着、探索着自己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船,看到了在海水里所呈现的一切:小纸船漂走了,一会被海浪吞没了,纸盒船比较坚强,但最后也淹塌了,塑料泡沫船最好,它不但没有淹塌,而且还能“运沙”呢……。

又如,幼儿在玩玉米秸时,一会儿用“它”当枪,一会儿又用“它”当马骑,一会儿又用它建围墙,一会儿又用“它”插“机器人”,一会儿又改为“眼镜”……。从石缝挖来的黄泥,到了孩子手里,可以变成枪炮、糖球、水饺、大楼、汽车、小动物等。孩子们把纸箱排成一行当“火车”,在玩“火车”游戏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司机、售票员、乘客等,随即铁环就成了方向盘……。在以上活动中,“纸船”、“泥炮”、“火车”、“方向盘”等都是孩子们创造的“成果”。

二是立足本土,回归自然。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大环境,它添补了一些幼儿园内部教学条件不足(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村办幼儿园)。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认识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拥有了自己的主导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刺激了幼儿的创新意识,丰富的自然物质给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和机会。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可变性,幼儿喜欢操作并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家长又能进行指导;教师对自然环境及相关知识掌握又比较好,在课程方案设计中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物质达到对幼儿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

英国著名教育家欧文早在1816年就提出,“把儿童带出去,让他们熟悉花园、果园、田野和树木,熟悉家畜和一般自然史。训练幼儿合乎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使他们获得一生中都有用的实质性知识。”

我国知名的幼儿教育家张雪门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的积体,且为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在课程组织上,一方面须照顾到其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还须能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由此,他认为课程有四个来源:“①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②儿童与自然接触而生的活动;③儿童与人事接触而生的活动;④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儿童拥有丰富的潜力,积极创造的本能,能从自然界吸取“养料”,增长经验适应环境,使幼儿由直观体验上升到认知,从而发现挖掘幼儿潜在才能,刺激幼儿的创新思维,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孩子们上学路过的小河,在教师们的构思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主题。孩子们站在水中,感受河水的流动,用石块激起水花,用树枝量出水的深度。他们把采来的花、叶、草等不同材料放在水里观察它们漂流的速度和沉浮的现象。他们在嬉笑着、争论着……激起他们思维高潮的还是怎样搭桥过河:搬来土块,放到河水里,土块塌了,不行;拖来树枝,横在河水里,树枝被水冲走了,不行;有的小朋友提议,把树枝加上草捆起来放在河水里。经过七手八脚的忙活后,放到河水里的草捆没有被河水冲走,大家高兴极了。但是,当第一个勇敢的小朋友踏上第二只脚时,“桥”塌了,大家再思考。第二天散步时,大家还想着搭“桥”的事,向老师提议再去给小河搭“桥”。他们捡着路边的石块砖块来到小河边,有的小朋友还把幼儿园的小拖车给拉上了,一路上边走边争论,边捡拾搭桥的材料。这次可有经验了,有的是来自自己的实践,有的是来自父母的指导,有的是从画册上看来的。他们成功了,孩子们认为用砖石搭的桥最牢固。回到幼儿园,他们用纸笔为河设计桥,有不少小朋友设计的桥又高又大,他们向其他小朋友和老师讲,这是为开发区设计的跨海大桥。有的小朋友还在争论不休,河水是从哪里流来的,又流到哪里去了。孩子们认为“从大海里流来的”,“从自来水厂流来的”,“从天上流来的”,“从地里冒出来的”,“从水库里流出来的”,“流进了大海”,“流进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流进地底下了”,“流进水库里了”……。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把自身的体验和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思维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成了“真理”,成了“创新成果”。同时,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享受了大自然给予的智慧、快乐和成长的“营养”。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但身体的各种机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与人合作,体验到团结的力量和助人的乐趣。

大自然中的泥土、沙石、果园、科技蔬菜大棚,社区中的海洋研究所、超市、在路上跑的汽车等都成为我们幼儿园创新教育的主题。活动中的点点滴滴,自然社会中的千变万化,都在孩子们积极与其互动的过程中成为其追求创新的目标。

三是以人为本,尊重幼儿率性发展的研究。随着原有经验的提高,幼儿对现有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他们会在成人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想象、意愿和活动需要,主动地改变原来的环境,创设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又会产生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透视孩子们内心活动的需求,研究孩子的发展,培养孩子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不断创设新的教育环境,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孩子们从受教育的起点,就能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