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

时间:2021-10-05 18:48:56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

(郭咏梅/长沙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

  [摘  要]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爱是幼儿教育的真谛。视教师为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需要幼儿园建立起尊重教师个性的管理,并以爱心和文化艺术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主要追求改革幼儿师范教育。

   

  [关键词]  幼儿教师;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活动主体

  课程需要设计、实施和评价,这可谓之课程活动。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这便是说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但这话究竟有什么深刻内涵?本文拟结合幼儿园课程活动的机制对此予以探讨。

  一、幼儿园课程一般被定义为“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个定义倾向于说明三点:首先,不只是教学,游戏、日常生活、自由活动等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都具有教育价值,都需要纳入课程视野。其次,课程需要设计,预设课程不说,课程展开过程中根据孩子兴趣和需要等的变化对课程的调整和生成,甚至课程向家庭和社区的延伸,都在教师的课程设计之中。第三,教师是课程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直接责任人,实际上,在课程现实地展开的过程中,教育管理方面的文件、园长的指导、同事的建议等都只是辅助参考,教师本人对课程担负全部责任。

   

  分析教育中影响孩子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可发现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教学的工具手段、儿童同伴、材料、环境和氛围等是教育中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而所有这些都由教师来统领,如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教学的工具手段、材料、环境和氛围需要教师选择、创造和呈现,儿童间的关系需要教师予以关注和考虑。此外,受教育者年龄越小,对教师的依赖性越大,特别是在幼儿阶段。

  可以说,在幼儿园,尽管课程以生活为源泉,但它是在教师的视野里展开的,只有在教师不断提高的真、善、美的滋润下,在教师不断深化的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的支持下,幼儿园课程才能得以不断发展。

  二、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课程在很多方面受制于教师。那么,教师身上制约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爱。爱是幼儿园教育的真谛。

   

  在幼小孩子的眼里,教师是他情感依恋的对象;上幼儿园只是去过另外的一种类似于家庭的爱的生活;喜欢上幼儿园,只是因为那里有他爱戴的老师以及在老师爱的笼罩下与心爱的同伴一起玩好玩的玩具、做有意思的事情。正是孩子的这种情感规约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孩子的爱。在幼儿园的师生互动中,所有的语言、表情、动作都蕴涵着爱,都是爱的沟通;供孩子学习的文本、玩具、材料等都在教师对孩子关注的视野里,都是师生爱的互动的延续。

   

  对幼小孩子的教育本应发生在爱的生活里——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生活,他对孩子们充满母亲般的爱,他关注他们的同伴世界和各种有意思的玩具、材料世界,容纳他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双方用心去交流、感受、体验、发现和认同。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逻辑。爱也是人类教育的基本精神。裴斯泰洛齐在《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曾描述了一位面对纷扰的生活却能给孩子以爱的教育的母亲典范,阐述了爱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并进而导出孩子的德性和智慧。

   

  在教育世界,爱与智慧是并存的。从孩子来看,教师的爱给他以安全感,使他心灵宁静,身体有机生长,身心处于和谐和开放状态,进而他自己也充满了爱,在各种活动中愿意去探索,发挥出主体性,如此,他便有更多机会与周围的他人和物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建构起丰富而有灵性的童年生活。从教师来看,首先,对孩子的爱会升华自己的事业心,也会升华自己的德性,自己的心灵也会处于一种和谐和开放状态,从而把自己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对孩子的爱会促使教师投身孩子的世界,去观察研究孩子,揣摩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成长的轨迹,进而去研究和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内容、材料和方法。可见,对孩子的爱,也促使教师建构起自己的丰富而有灵性的教育生活。

  然而,现实中,对孩子缺乏爱心的幼儿教师大有人在,有把教育孩子仅仅当作无可奈何的职业不关心孩子者;有把小孩子当成大孩子采取小学化的训导教育者。面对他们,我们呼唤其对世界、对孩子的爱心。

  三、视教师为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需要幼儿园建立起尊重教师个性的管理。

   

  教师是有个性的。当然这里我们是在教师作为一般的人和教师的教育风格双重层面上来谈教师的个性。应该说,每个幼儿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自己的性格,有的活泼喜动、爱好唱歌跳舞、充满激情,有的安静内秀、爱好看书弄文、善于思考;他们在与孩子打交道时也是各有特点的,有的喜欢和孩子一起动、一起“疯”,在欢乐和笑声中建构自己的充满感性的教育生活,有的喜欢默默地观察孩子、和孩子一起探索,在关注和思考里建构自己充满理性的教育生活。在搭配班级的教师时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考虑教师之间个性的互补。

   

  幼儿园管理视教师为课程活动的主体,就是要允许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个性,给予教师创造的空间。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拓展作为课程重要影响因素的自己、给予孩子们以丰富的教育影响。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标准应该主要指向于孩子的发展,以孩子的兴趣、态度、情感、习惯和品行的发展和快乐成长作为主要的课程质量指标。对孩子的发展是必须科学地理解的,人性的丰满、对他人充满爱心、正义、有责任感、对世界充满好奇并积极主动探索等应该是快乐成长的小孩的主要标志。小孩子犹如刚出土的幼苗,要求他“枝繁叶茂”是不可能的,然而,他可以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具有强烈的“向阳性”。这一切都有赖于快乐而有意义的教育生活,需要教师以爱的生活为土壤、以自己的人格为肥料去浇灌孩子;而要教师做到这些,必须有一个尊重的环境,激发教师去观察、思考、计划、创造性地实施计划等。有意义的教育是在教师自主的教育生活中建构的。

   

  现实的幼儿园管理中有很多限制教师个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影响因素需要去除,如园长落后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统一模式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师计划交上来之后管理者并不认真看也不找老师商讨的懒散管理作风、各种各样的不切实际的研究规定及教师抄袭别人的文章也能过关的教研管理的形式主义等。这些现象致使教师在教育中相互抄袭和趋同于管理者的狭隘,把教育当成是简单的应付性工作,不去思考、不去创造。可见,幼儿园的确需要建立追求实效、促进教师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与教研管理制度。

   

  要激发教师发挥个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幼儿园管理创造必要的条件。除了建设尊重的氛围、学习提高的条件外,还必须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要保证教师一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眼下幼儿教师大多是聘用上岗,工作不稳定使他们难以安心,而且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指望一个幼儿教师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还充满对事业的爱心是十分苛刻和不现实的。幼儿园不能因为要降低经营成本而克扣教师应得,必须保证教师能享受一定甚至是较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从而促进教师安心、积极和富有创造性地工作。

  四、视教师为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主体,也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幼儿教师的素质标准及幼儿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

   

  在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的幼儿教育里,我们究竟把教育理解为一种怎样的事件?应该说它主要是一种关怀。所有的教育的本质都在于关怀,关怀自己的下一代,关怀人类世界的美好明天。教师本身是大爱者、大智者,他对人类世界有一种大爱大智的理解,对人类世界的正义、公平、发展充满期待和追求;他带着爱和智慧与孩子们一起生活,熏陶他们、感动他们、引导和支持他们,使他们也成为大爱大智者;他在教育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爱、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教育能力。

   

  分析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爱的情怀和好的德性。对世界充满爱、对他人充满爱、对孩子充满爱、对事业充满爱是幼儿教师的关键品质。孩子年龄小,需睾老师母亲般的爱心;教育小孩子非常琐碎,需要教师的爱心;教育小孩子难有功利性的目的,是默默无闻的事业,需要教师的爱心。幼儿教育主要是以教师自己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这便需要教师有好的德性。二是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素养。小孩子好奇好动好玩,因为经验的缺乏,碰到他不懂的、觉得有意思的事物他都要问,事物的样子、事物的关系、事物的变化他都想弄明白,好玩的玩具,甚至各种乐器,他都想掌握;加上幼儿园教师是要负责孩子的各方面教育的,不像小学及以上的教师只负责某一门科目的教学,于是,幼儿教师便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各类知识融通。三是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幼儿知识经验不足,自主表达能力差,因而要了解幼儿很难,教育的难度也就更大,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技能。

   

  这三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爱的情怀和好的德性是后两者的基础。具有爱的情怀和好的德性,就会有一个开放的心灵,从而就会积极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学习会增加文化艺术和科学素养,有利于升华爱的情怀和德性,也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育技能;教育技能的提高会使教师看到教育的成效,看到自己爱的情怀和好的德性及文化艺术科学修养的力量,从而促进教师去进一步升华和提高爱的情怀、好的德性及文化艺术和科学素养。

   

  对三者关系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爱的情怀和好的德性是最重要的,这是当好幼儿教师的基础和关键;其次重要的就是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素养。由此分析当前幼儿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对爱心、德性的培养一直缺乏系统考虑。其次,总体来看,文化艺术科学类课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有人认为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需要提高,因而压缩文化艺术科学类课程,我觉得这是不科学的。教师主要是在其博大的爱的胸怀的基础上以他所具有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素养去面对孩子,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教育技能的培养,当然需要开设教育类课程.特别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类课程,但教育技能培养主要是在教育实践中完成,需要长期实践积累,幼儿师范院校不可能保证充分的时间,因而对幼师生教育技能的要求只能是最基本的。教育类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养成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