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春节习俗

时间:2024-03-04 16:51:39 嘉璇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上海的春节习俗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有关上海的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有关上海的春节习俗

  上海的春节习俗

  1、年夜饭

  除夕年夜饭,是每一家春节的重要节目。每个地方的年夜饭都会因为地域的原因而不同,上海人口味比较偏淡,因此上海年夜饭菜谱一般是以上海本帮菜或者粤菜为主,清淡而可口。

  2、庙会

  上海城隍庙庙会

  上海开埠以前,城隍庙是上海民众唯一的游乐之处。上海城隍庙从清末民初以来,和周边的园林、市场以及老街里巷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区域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上海的历史与传统,是上海本土文化的一个载体。多年来由庙市发展形成的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被誉为上海滩旅游的名片。

  上海大观园皇家庙会

  上海大观园皇家庙会将在年初一到初六盛大开展,跳加官、接财神、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特色互动项目将红楼艺术与尽展。春节游上海大观园,热热闹闹过新年。

  3、灯会

  上海豫园灯会是上海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人说,豫园是上海最中国化的地方,也的确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这里的灯会将每天隆重上演,热闹非凡。

  早年的城隍庙历来是上海城里过年时最热闹的地方。有诗为证:“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看灯是上海人过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到最具有上海传统特色的老城隍庙附近去看灯当然就更有年味了。

  4、上街寻年味

  城隍庙是品尝上海乡土风味最浓的零食和小吃的最好去处。若是想寻找往昔过年的气息,那绝对是个理想的地方。

  从金陵路往东就是城隍庙。一路行来,已经见过两家供应“南翔小笼包”的小店,还有一家小绍兴鸡粥店。进入了城隍庙,迎面是著名的上海“老饭店”,然后是鳞次栉比的金店。向左边拐,有一条特色商品街,乐器店、风铃店、梳子店等等。往前有专门经营上海特产的商场,大白兔、五香豆和梨膏糖之类的东西。东南角有一条上海老街,主要是一些古董瓷器店。在东北角豫园一带,则主要是美食街。紧挨着九曲桥的,就是南翔馒头店和湖心亭茶楼了。

  城隍庙、豫园,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旅游、餐饮、传统工艺、小商品交易商圈。金银珠宝、珍奇古玩、丝绸唐装,旧挂包、小饰品挂件、纸贴、风筝、兔儿灯……所有商品,在这里仿佛都沾染了更多的文化或商业气息,这种独特的气质,使这里成为中外游客淘宝、上海市民买便宜货的好地方。

  5、腌腊肉

  一到腊月,上海阿婆就开始准备腌腊肉了,去市场选肉、调料、腌制、风干,每一样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来。

  这样腌制出来的腊肉透明鲜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肥不腻口,瘦不塞牙。虽然现在到处都有卖,但老上海人还是喜欢自己做腊肉。

  挂在阳台、屋檐下,或者弄堂里,路过的行人都要流口水,一直到除夕和春节团圆饭,这道腊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6、焋糕

  阿拉上海还有一样独特的小吃:焋[zhuàng]糕,最地道的“年味”!每到年关,这份诱人的小吃,将很多人少儿时的记忆唤醒。

  现在上海大街上已经很难买到,不过松江一带还能寻得着,奉贤庄行的方糕还是比较有名,焋糕的古老习俗也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焋糕也叫蒸糕,袅袅炊烟里,熊熊灶膛边,步骤繁琐,耗时耗力。一边焋糕,还能一边哼着新编的歌谣:“焋糕焋只金元宝,事业顺利运道好,来年忙仔点钞票;焋糕要焋顺风糕,盼望开年天气好,粮食丰收产量高……”

  蒸糕为此缱绻在很多人的味觉记忆中,总觉得没吃到这块糯米糕,这个年就过的不完整。对上海人来说,这是一种隔着层层光阴,还是心生热爱的气息。“糕”“高”同音,吃的是祝福,祈祷和和乐乐滋润高兴,愿生活节节高。

  7、糖汤茶

  进入腊月,上海人早晨均喝“糖汤茶”,有的放蜜枣、枣子,加入一勺白糖或冰糖。

  还有人家提前灌热水瓶里,明天一早喝。信佛的或者有规矩的人家,听说还要全日吃素。

  个么,阿拉上海人腊月里除了准备以上,还要做些啥呢?

  一起来讲讲清爽,对照这份清单,一项项打完勾,就到年三十了。

  8、掸檐尘

  在上海,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称“掸檐尘”。

  掸檐尘是个隆重的事情,儿时是要一起帮忙的。

  老话曰“越掸越发”,在上海话中,“尘”与“陈”谐音,所以也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同时,这一阶段,人们都要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擦洗器皿,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9、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这天晚上,每家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上好鱼好肉、蛋饺、酒、果,十分丰富。

  祭灶日这天,上海的传统食物是粽子糖、麦芽糖和糯米团子,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弹”,让灶王爷只说好话。

  10、备年货

  进入腊月,贤惠的妈妈们要开始购置起年货了,糖果、瓜子、开心果、水果以前都是过年必备的零食,现在买的东西比以前更高档,各种坚果、包装零食,应有尽有。

  年前的一两个星期,上海各大超市都会比往常拥挤太多,采购年货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生活妹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听说要买年货,兴奋到流泪!因为可以一直吃,吃到春节。

  11、添新衣

  每到过年,阿拉上海宁都讲究穿新衣,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买新衣服。旧时讲究直接让裁缝做,全家上下,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送旧迎新的意思。这是生活妹小时候最为之兴奋的事了!

  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所以儿童大多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女性也满身红艳,连老阿婆也系着大红裙。所以,在新年来临之前,一定要准备好新衣服。

  12、放高升

  在上海,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放鞭炮也称“放高升”,非常形象,也十分讨喜。如今,上海外环以内禁止燃放烟花炮竹。

  所以,年前就要把烟花爆竹准备好。小孩子也喜欢买一些小鞭炮,捂着耳朵不敢放。躲躲闪闪,随着“蹦”的一声,欢笑声一片,满是童年的欢乐。

  13、贴春联

  春节期间,多数人家有贴春联、贴年画的习惯。不同的年画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比如:贴在水缸上,象征年年有余(鱼);贴在米囤上,象征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

  上海有些人家不喜欢买现成的,觉得少了一分味道,可以去豫园,师傅现场手写春联。

  14、压岁钱

  除夕晚上,家长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所以每逢过节,要准备好压岁钱。以前用的铜钱,中有方孔,用红绳将钱币贯穿起来,放置在床脚,驱避邪恶。

  现在都流行直接给红包了,这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每年盼着盼着就只等这一刻!有多少人和生活妹一样,小时候的压岁钱都上交了呢!

  上海的过年习俗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上海的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上海冬至祭祖习俗10-25

龙年春节的习俗02-01

有关春节习俗的诗句02-02

各国各地的春节习俗04-11

春节的习俗英语翻译02-10

无锡春节传统习俗07-22

扬州过年的习俗11-02

春节的习俗故事(附作文19篇)02-06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