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读后感

时间:2018-01-09 12:00:08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送行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行读后感

送行读后感1

  送行读后感

  比尔博姆的《送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曾不止一次读过这篇文章,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今天重读此文同样有许多感想。

  送行本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的一件事,送行中遇到的尴尬的局面是许多人想说却说不出,或者不敢说的。比尔博姆用幽默讽刺的笔法,把送行中人们那种拙劣的言辞和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生活中,比尔博姆描写的那种滑稽的送行场面我们很多人或许都碰到过,对此深有体会。特别是送一些不得不送而又不太熟悉的人更是如此。

  不过我读了多遍,可能是自己过于愚钝,总是搞不清这篇文章主题。是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是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或许是别的什么?我总是把握不准。

  但是我反对文中描写的请人送行的'这种现象。我也知道可能这世上并没这个职业,是作者虚构的,是行文的必要,是一种辛辣讽刺。

  我们需要文明,也需要适度的礼节,但并不是礼节越多显得越真诚。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虚伪造成的。对于被送者来说,没人送感觉没面子;对于送行者来说,不去送体现不出自己对对方感情深厚。为了面子,为了表达深情,因此就出现了车站那一幕幕尴尬的送别场面。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它不是一出戏,需要真实,更需要简单。(www.unjs.com)

送行读后感2

  当初还在大连时,“有幸”见到系里领导亲自驱车载着某重工老总去机场送行,想必这就是梁实秋所说的礼仪周到吧。众人或在机场,或在站台,簇拥着送行的对象,嘴里说着不舍惜别之类的话,脸上却是热情洋溢的表情。学者大抵都是有傲气的,待到机飞车走,不免长松一口气,仿佛确实是经历了开刀之痛一般。

  梁实秋说的确实在理,离别的苦痛自然是不好承受的,往往令人心中颇不是滋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每每念及散布各方的朋友,便会想起这几句词来。高中时知道意思却不懂里面的情感,只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直到近一二年,因生活的变故,多少人来了又走,多少人一去不回,再念起那句“更与何人说”,真是悲从中来。

  如今的日子,各人过着各各自的生活。除却电话,上网聊天,鲜有交集。大多是受困于工作学习当中,等到放假了,掰着手指盘算假期计划。再想想家中一年到头盼儿女归的老父母,心中着实是不忍。就算是有心拜访朋友,也抽不出时间来。更不需说热中的男女,他们是能将父母都抛诸脑后的人群。所以送行于我,与其说是有开刀般的痛,更不妨将其视为一种奢侈品,毕竟见一面已经是很难了,能坐在一起聊一顿饭的时间已经是很满足了。既然不能长久的相聚,能有一次饯行未尝不是一件美事。去年夏天到南京报到,是小崔送我进的车站;今年过年回韩国时,是晓慧送我上的车。想到本科毕业时送行的场面,下次再见真是不知要何年何月了。

  古人道别会说“后会有期”,现在都说“再见”。两句话都有期待再次相逢的意思。然而仔细想想,当初随意的一句“再见”有多少人变成了再也不见呢。想起索索坐在出租车里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三年之内,必须有一次聚会”,当时着实是震精了。我也以此为目标,期待着这样的相聚。然而心中又打起鼓,害怕到时的种种不可预测。若是人来得不齐,岂不遗憾?我等凡夫俗子还达不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境界,更何况这句话也是也是王勃写来忽悠自己和朋友的。神交哪里比得上对酒当歌来得痛快。

  从小到大,朋友越来越多,想和老朋友见一面却越来越难。长大了,反而不自由了。如果有机会去你的城市,我会去拜访你,记得要送我上车啊。

【送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1.有关送行的古诗

2.外贸送行英语对话

3.送行祝福语

4.朋友送行祝福词

5.送行语文教学反思

6.同事送行的祝福语

7.同事送行祝福语

8.办公室英语谢谢送行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