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的创业史

时间:2023-10-18 14:28:38 芊喜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饿了的创业史

  你敢相信,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的“饿了么”大军,它的创始人竟然是一名85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饿了的创业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创业起因:高校订餐是一级痛点

  段:饿了么创业至今已有5年,请你简单介绍下5年的创业历程,发展历程中有哪些重要时间节点?

  康:饿了么是一家大学生出来创业的团队,起步的时候资源很少,所以都是身兼多职,2007年我们进上海交大,2008年开始捣鼓创业,当时确实什么都不懂,2009年网站才上线,2011年毕业后开始正规完善的商业运作。

  段:饿了么当初为何选中订餐作为创业的切入点?也就是说你们是如何挖掘出订餐是用户的一级痛点?

  康:因为订餐确实是我们自己的痛点,我和Mark(饿了么CEO张旭豪)喜欢打实况,废寝忘食,叫外卖结果发现体验太糟糕了,某天晚上合计了一晚,第二天就起来做事情。

  这个痛点还是普遍存在的,电话叫餐经常占线、餐厅选择少、对比少、服务难以评价,经常有同学骂娘,都已经骂娘了,说明真的很痛。早期的外卖用户,以快餐居多,其实是懒的需求,不想出门,当然也可能因为太忙了。

  段:饿了么发迹于上海交大,之后迅速占领上海市场。高校学生算是饿了么的天使用户吗?你们如何想到以高校市场为创业发力点?

  康:原因很简单,当时我们就是在校学生,学生叫外卖的需求很普遍,而且高校人多、消费量大,从高校获取第一批用户是很自然的想法,然后逐步改进产品。还有一个原因,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包容性也比较好。身边的同学经常会给我们提供很多不错的建议,同时大学校园的影响力也为招聘带来一些便利。

  产品尖叫点:地理位置

  段:使用饿了么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快速获取地理位置,你们具体做了哪些优化?这项功能算是产品的尖叫点吗?

  康:这是由O2O的本地属性决定的,这个必须解决好,否则体验会很差。对于比较独立集中的区域,饿了么会让用户自己选择入口;对于覆盖广泛的区域,用户只需在PC上搜索,或者在App上直接定位,饿了么在这方面的优化确实比较好,现在同行业网站也基本模仿饿了么的做法。

  段:线下商户是决定O2O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饿了么对商户的管理有什么创新之举?

  康:O2O的重心在哪里,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从我的理解,商户肯定是关键,很多做不好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饿了么在商户端有一个Napos系统,做得非常早,解决了很多商户的切肤之痛。

  以前订餐类的网站,只看重渠道价值,饿了么做了Napos,把管理价值做进去了,餐厅用起来很方便,以前的网站以佣金为主,饿了么停掉了这种方式,收取餐厅服务费。这样就把餐厅的利益和饿了么绑定了,餐厅没有了抵触情绪,线下服务的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创业经历的坑

  段:饿了么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让你印象深刻的坑?

  康:饿了么比较谨慎,陷阱都是因为脑子太热了。我们很强调方法论,一般做事情会先打样,某些做法试验不行就停了。比如2009年试验过大范围铺开整合营销,后来发现这件事情一定得在后面做,做得太早一定会失败,因为O2O都有本地属性,必须先抓重点区域。这就是方法论,必须严格控制自己,探头不行马上要收回去;如果打样成功了,就总结成一套详细的标准,再推广扩张。

  段:目前餐饮O2O领域竞争激烈,阿里、美团、百度等相继入局,无论对用户还是商户,巨头都在抓紧争夺。饿了么如何应对这种竞争?

  康:2014年是外卖行业的大年,饿了么会在一个月内放出行业的重磅消息(此处应有掌声)。淘点点和美团去年就进入了外卖行业,对饿了么没有造成影响,我们太欢迎更多的玩家进来,一起培养用户习惯。再给行业添把火,饿了么长期积累了很强的线上线下能力和领先的产品体验,我们欢迎竞争,只是对手挖人挖得太狠了。目前商户的意识已经培养得比较好,下一步要加大力度培养用户的意识。

  团队管理妙招:狠抓价值观

  段:饿了么除了产品、技术团队,地推人员也占很大一部分,你们是如何管理现有团队,尤其是对地推团队的管理?

  康:饿了么不仅有BD,还有地推,这是饿了么的优势之一,也越来越是挑战。我们的原则是数字化、制度化的管理,依赖系统,系统指导人,这是一个原则,会不断加强;另外地推和BD团队很辛苦,我们非常看重人情管理,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强调价值观。饿了么可能是这个体量的公司里,价值观讲得最多的,当然主要是对内部。

  段:去年11月饿了么获得2500万美元C轮融资,估值近1亿美元,你们是如何处理与投资人的关系?

  康:这和行业有关系,餐饮O2O在爆发,饿了么是龙头,估值自然高一些。我们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与投资人沟通方面倒是不讲究技巧,基本就是透明沟通,虚心求教。正规、标准这是起码的要求,保持很强的执行力,投资人会在后面支持我们。

  段:饿了么管理层与投资人出现分歧会怎么办?

  康:目前还没有发生过矛盾,我们平时保持沟通,投资人帮助我们很多,如果有问题也基本在早期被化解了。

  专注产品放首位

  段:饿了么在探索商业化方面有什么进展?你们是如何权衡产品发展与商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

  康:饿了么的收入一直在稳步增长,本来可以增长更快,但是因为巨头的涌入,行业的爆发,我们目前也把扩大市场和完善产品放在第一位。可能这几年,尤其是O2O,资本的影响越来越大,获取用户和订单量是头等大事,就像嘀嘀和快的用补贴的方式获取用户。

  目前饿了么商业化的压力比较小,重心在完善饿了么的使用价值,要做很多事,包括中高端的外卖需求的满足。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在饿了么上面找到各种档次的餐厅,都能送到家!

  段:访谈最后一个环节是嘉宾精品推荐,康总有什么好书或者精彩视频与大家分享吗?

  康:我没有资格的,平时喜欢看书,关于互联网的《失控》《未来是湿的》都很有智慧,《三体》也不错,吴晓波的书必看。

  最近我在看王石的自传,很真实,语言很朴素,另外金错刀老师的《马云管理日志》也超级受用。

  创始人故事

  “饿了么之父”张旭豪,创立外卖帝国时只有24岁,他用了仅仅9年的时间,在33岁时将公司卖给马云,从马云手中狂赚660多亿。

  那这位年轻的商业骄子,他的起家究竟是因为超级“富二代”的出身,还是非同凡响的经商天赋呢?

  如果说85后的创业者里,谁具备成功者的资质,我想答案肯定有张旭豪。

  而张旭豪的传说,却是从8辆分期付款的电动车开始的。

  张旭豪出生于商人世家,他的爷爷张韶华是民国时期有名的纽扣大亨,到了父亲这一代就改为做渔具生意,家里有好几家大规模的工厂。

  张旭豪的大学就读于上海交大,而饿了么的故事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当时大四的张旭豪与舍友时常撰写毕业论文直到深夜,每当他们结束当天的任务才发现肚子已是饿得咕咕直叫,但学校的食堂早已关门打烊。

  这时其中一位舍友抱怨道:“如果这时候有人给我送一份饭,我愿意出双倍的价钱。”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舍友的话让头脑敏锐的张旭豪眼前一亮。

  既然消费者有需求,那何不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搭建一座便捷的桥梁呢?

  第二天,张旭豪就来到学校周边的餐馆谈合作,提出了自己可以帮助他们提供送餐服务。

  这些餐馆大多也都有自己的外送业务,但由于人手不够,往往也是难以应付。

  但他们打量着张旭豪年轻稚嫩的模样,觉得不太稳妥,所以出言拒绝。

  但张旭豪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频繁地来到店中与老板谈合作。最终这些饭店老板被他搞得烦不胜烦,答应了与他的合作。

  张旭豪又来到售卖电动车的地方,以先付20%首付,余款分期的方式购买了八辆电动车。

  接着他收集了各个饭店的菜单,打印成册,再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上面,便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外卖服务。

  当时的交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与大多数奔赴食堂的同学不同,有七八个青年骑着电动车,背着外卖箱,穿梭在各个教学楼与宿舍之间。

  张旭豪的生意十分红火,以至于在恶劣天气时形成了“爆单”的情况。手中的单子还未送出,口袋里的订餐电话却是响个不停。

  在一次下大雨的天气里,张旭豪手中的订单就全部超时。

  本该升腾着热气的饭菜变成了凉菜,一碗汤面也变成了一整块面疙瘩,张旭豪因此遭受了许多差评。

  经受挫败的张旭豪也陷入了沉思之中,如何优化送餐系统,节省骑手时间,提高送餐效率呢?

  饿了么横空出世

  为了将外卖服务系统化,张旭豪请计算机系的同学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点餐app,并将同学们课后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作为app的名字,那就是--饿了么。

  之后张旭豪跑遍大小饭店,软磨硬泡地让对方安装饿了么系统。由此饿了么顺利成为笼罩交大附近的外卖系统,便继续向商业办公区推广。

  平台虽然日渐变大,可资金始终追赶不上又成了当下最大的问题。

  张旭豪虽是富二代,却从不依赖父母的力量,其他同学也是拿出学杂费,刷爆信用卡,凑出的钱依然只是杯水车薪。

  资金难题导致同学陆续退出,刚有起色的饿了么就像是航行过半的轮船,在凶猛的海面上进退两难。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努力,还需要有难得的机遇。

  2011年3月,张旭豪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金沙创投的朱啸虎。

  他看到这这个年轻团体所塑造的品牌中掩藏着的商机,从2011年~2013年之间,朱啸虎为饿了么陆续注资共计700万美元,为饿了么的扬帆远航添足了动力。

  有了雄厚资金的加持,张旭豪再也没有任何顾虑,开始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从2011年开始,饿了么正式进军国内一、二线城市,凭借着新颖的消费方式成为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点餐软件。

  饿了么的年交易额也突破6亿元,年利润达到了1000万元。

  到了2013年左右,饿了么已经在知名互联网公司中占有一席之位,这也引发了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危机感。

  当时的互联网元老美团就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监视市场的新晋势力,所以饿了么的横空出世很快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美团很了解外卖市场的前景与需求,作为互联网老前辈,他给饿了么来了一招“先礼后兵”。

  他们多次找到张旭豪提出了想收购饿了么的意图,却没想到这个满脸稚气的年轻人丝毫不留余地,每次都是不假思索地直接拒绝。

  既然谈不拢,那就索性开战吧。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外卖市场的黄蓝传说,正式拉开了序幕。

  “不要管成本,我只要市场份额。”

  2014年,张旭豪经常在会议室内拍着桌子喊着这句话。

  2014年,是智能手机逐渐被普及的一年,也是美团正式进军外卖市场,与饿了么走向角斗场的一年。

  这一年的夏天,美团将1000精锐军散发到100个城市中,建设各自的美团站点。

  而彼时饿了么也仅仅覆盖了国内的十几个城市而已,美团的强势进军,让张旭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4年8月,饿了么接招反击,将覆盖率扩张至全国200多个城市,员工也急剧扩张到了4000人之多。

  2015年10月8日,美团外卖为了加强自身力量,正式宣布与大众点评合并,准备给予饿了么沉重一击。

  饿了么并不慌张,找到了金主阿里巴巴,获得了12.5亿美元的注资,拥有了和美团一争高下的实力。

  宏观的资本运作,两方是一步不让。在对于争用户,抢夺市场份额上,美团与饿了么更是打得不可开交。

  这些平时将消费者耍得团团转的资本大佬,也甘愿被“薅羊毛”,就是要与对方打福利站。

  于是各种新人礼包,折扣满减,超时补偿犹如雪花般漫天掉落。

  美团推出外卖折扣,饿了么就推行免费红包。

  在那个两大平台疯狂内卷的年代,不乏有人用一元钱就能吃到满桌的美味大餐。

  饿了么骑手推出“恶魔头盔”进行营销,美团骑手立马就戴上了“天使翅膀”。

  这种暗戳戳的较劲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2017年8月24日,饿了么宣布收购百度外卖,但张旭豪依然在美团强大的资本力量下渐显颓势。

  到了2017年底,美团已成功占领了超61%的市场份额。

  2018年,正当所有人都认为张旭豪会迎难而上,与美团斗争到底时,却传出了阿里将要收购饿了么为全资子公司的消息。

  刚开始马云出资69亿美金,张旭豪便跑到美团那边询问收购意向,想要挑起两大资本的内卷,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美团是一直想要独占外卖市场的,当下就开出了90亿的高价。如此一来,马云那边也坐不住了,在4月份就联合蚂蚁金服用95亿美元火速收购了饿了么。

  而这个一手创造饿了么神话的85后青年,在与美团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他带头冲锋,在渐显颓势的时候稳赚不赔。

  如今的张旭豪投身于新的创业项目——playgolf, 张旭豪认为以后会有更多人投身体育的大趋势,因此他相信自己的高尔夫项目一定能够有所成功。

  所以说,张旭豪具备灵活的商人头脑,在饿了么神话之后,他必定在新的领域续写新章节。

  张旭豪的身上集结了许多成功商人的特质--勇敢、坚持、不屈与灵活,这些都是人类走向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条件。

  商场之所以精彩,便是因为永远不缺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