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时间:2018-02-09 12:00:08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1

  来自西北贫困农村的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管道学院录取,毕业后又顺利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的聪明能干深得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很多人都羡慕他,说他鲤鱼跳龙门,是个幸运儿。

  但是,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天,单位里新来了一名女大学生,热心的他帮着去领办公桌,没想到,女大学生竟然挑了一个多钟头都没有挑好。他有点发急,就说,差不多就算了,不就是一张办公桌嘛!至于这样认真吗?结果对方却一本正经地说:小潘你知道吗,我刚毕业分来,这张办公桌有可能要陪伴我一辈子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难道自己这一生将与一张办公桌共同度过吗?以后他只要一想到一张办公桌将要陪伴自己一辈子,就感到不寒而栗。为此,他毅然地离开了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生活,也主动打碎了当时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开始了自己全新的创业历程。

  他是如今鼎鼎大名的地产大鳄潘石屹。

  生活就是这样,也许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将改变我们许多人的一生。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2

  春节一过,就有媒体把潘石屹17年前海南"5斤橘子逃生"的故事刨出来,文末还"太史公曰"般地附上:"谨以此文献给正在炒作海南房地产和海南概念股的朋友们……"

  效果好极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读起来,比时评家空洞地喊"‘三亚天价一晚’是海南楼市泡沫破灭前夜"、"海南的海景房是否会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起点?"要有力得多。

  那实在是个好"桥段":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当很多人都在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甚至一个大坑被当作大厦转手十几次也无人知晓它只是一个大坑时,潘石屹竟然锲而不舍地要求去海口市规划局查看房地产项目资料。

  1992年年底的一天,潘石屹在规划局吃了闭门羹。规划局的一位小伙子说:"这是保密文件,你不能查。"潘石屹不想空手而回,只能在规划局门口徘徊。这时,一位也来规划局办事的熟人给他支了一招,说,"你啊,得买一斤橘子!"

  潘石屹就买了5斤橘子送到规划局,小伙子见了,就把一摞资料给了他:"查吧。"这一查,让潘石屹吓了一大跳。当时海南省有18000家房地产公司,可是海口当时本土人口不到30万!海口市整个报建面积除以该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均面积达到50多平方米,而当时北京的人均面积才不过7平方米。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天要塌下来了!"潘石屹说,"没有任何需求支持的供给,这不就是泡沫吗?"之后,他带着在海南赚得的第一个100万元及时撤离,来到北京寻求发展。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他的结局就像童话故事,青蛙成了王子,吃红薯的穷小子戴上了优雅的圆眼镜,成了后来的"潘石屹"。

  可真正的大结局是:那轮地产泡沫,最后留给海南的是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多亿元积压资金,当时仅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多亿元。只有不到1%的地产公司活了下来。每平方米房价从1993年最高时近万元,到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房价跌到七八百元,全国到海南炒楼的资金套牢达数千亿元。

  潮水退去,经历过那场暴风雨洗礼的每个人都记住了一个重要名词——宏观调控。连爬上岸的冯仑都感慨:"从海南活下来以后,知道了公司的发展有三样东西绝对不能靠——不能靠爹,不能靠天,不能靠买地。"

  可历史就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如今,这块被海水包围的."最吸金的投资热土,最扎眼的烂尾焦土",又陷入一种疯狂:一日一价,一个售楼小姐销售能达10亿元,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名车在三亚拥堵不堪,车流的背后是疯狂的资金流……

  海南从不缺少概念,蓝天、白云、阳光、海水、沙滩,最适合发呆的地方……连岛上的出租车司机都会向乘客强调这里的"不可替代性"。

  前一个月,销售人员还在说"海南的房子注定是卖给全国人民的",下个月,就满口"国际视野"、"全球发售"、"三亚是全世界的"这样的大词了。当然,时间的节点,是"国际旅游岛"获批。

  咸湿的海风吹拂着,金钱的味道迅速在小岛弥漫,正如17年前,人们分辨不出这个城市的季风。

  有人盘算着,一日涨1000元,海南炒房的利润已经超过了贩毒的利润,海南600公里海岸线,能画成多少图纸,能吞吃多少房子……

  大家都意识到了泡沫,都说这样很"危险",可击鼓传花的鼓点正密,流连的人不少。"三亚会是下一个夏威夷,还是迪拜"的疑问在媒体上热烈讨论着。经济学名词"门口的野蛮人"被专家们频繁提及。

  跟刘谦魔术民间揭秘一样获得高点击率的新闻是,三亚有投资客在大年初一即掀起"出货潮"。之前屡创新高的凤凰岛公寓,新春最新报价最高虽达10万元/平方米,但有投资客最低只开出不到5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就放出之前买下的房源。

  "你的心灵就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欲望开战。"纪伯伦的这句话成了投资客最真实的写照。

  没有人能预测海南房地产的走势。在政府、市场两股力量的交织中,变量太多,房市是"商品市",更是"政策市"。正如,海南目前的"两限令",考验的是政府的大智慧、大韬略。

  让我们将目光回到潘石屹身上吧。这个从海南逃离的投资客还是每年回到海南过年,因为那里有"最自由的风"。

  海南一课让他学会了谨慎,他只在北京、上海的繁华地段做项目。他说:"房地产业不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它应该是爬山虎:只有工业、农业、旅游等各行业发展起来,房地产才能发展起来。"

  看,大佬把自己的行业看得多低调,多像我们中学课本学到的《致橡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可一枝独秀的地产业会"甘当木棉花"吗?

  潘石屹没说"要向海南进军",至少公众面前,嘴上没说。也许,经验是这个世上收费最高的学校!

  17年,不算短,但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3

  在中国的地产商中,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和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无疑是最著名的两个。这不仅因为他们均实力雄厚,更因为他俩都爱在媒体上发表“高见”,当然,还因为他们常常在博客和微博中论战,互相嘲讽,互相攻击,互揭老底。

  作为晚辈和民企老总,一向谦和、温厚的潘石屹本无意与年长12岁且多次合作过的国企老总任志强为敌,但经不住个性张狂、为人强势的“任大炮”经常嘲讽自己“无知”“好利”“脸皮厚”,只得奋起反击,为自己的名誉而战。于是,两个地产大佬之间的PK,便旷日持久地展开了!这对有着18年交情的对手和朋友,到底谁才是真的英雄呢?

  初次合作被骂“无知”

  潘石屹发愤图强改变形象

  潘、任二人的最初相识,源于1993年万通地产与华远集团的一次合作。

  那时,30岁的潘石屹还是万通地产公司的总经理。那时的万通,刚刚在海南地产热中掘得第一桶金后班师北京,手里有大把资金,却苦于没有土地。而那时的华远集团,刚完成对旗下华远建设开发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新创立的北京市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有大把的土地却没有资金。在一次行业会议中,万通董事长冯仑与华远总裁任志强一合计,达成了以资金换取土地的意向,而双方谈判的工作便落在了潘石屹和任志强身上。

  谈判时,作为晚辈的潘石屹非常谦虚,向任志强请教了不少房地产方面的专业问题。这时的任志强已经在房地产业摸爬滚打了10年,从经理一步步做到了总裁,并将华远集团打造成了京城地产界的龙头老大。面对初出茅庐的“暴发户”潘石屹,任志强很是不屑。尤其是当他谈到“七通一平” (房地产业术语,七通指上、下水通、路通、电讯通、煤气通、电通、热力通,一平指场地平整)时,发现潘石屹居然都没听说过这个术语,便故意大惊小怪起来,毫不留情地嘲讽道:“你连什么叫七通一平都不懂,还做什么房地产?还敢来北京?”把潘石屹呛得脸一阵红一阵白。

  不仅如此,任志强还强势要求,万通公司为新项目“万通新世界”而成立的子公司,他必须保留5%的股权。理由是,潘石屹不懂房地产,必须由他来把关。

  合资公司成立不久,一天,潘石屹忽然接到任志强的电话,叫他火速过去。原来,潘石屹用子公司的钱买了一辆小车,再用子公司的名义把车租给母公司万通地产,并按市场价格付了租金。任志强得知后,非说潘石屹侵占了他这个小股东的权益,要求潘石屹把相关证件、发票拿来验证。最后一算,潘石屹确实占了任志强两三毛钱的便宜。任志强一板一眼地说:“虽然只有两三毛钱,但你也不该占我的便宜啊!”潘石屹哭笑不得:“任总,你打电话叫我从东城跑到西城,折腾了一下午,汽油费都不止两三毛哇!”

  这次合作虽然最终非常成功,双方都获利颇丰,尤其是万通在北京一炮打响,但潘石屹从此给任志强留下了“无知”和“爱贪小便宜”的坏印象,而潘石屹也见识了任志强刻薄和较真的强势性格。

  1995年,潘石屹离开了万通地产,与妻子张欣联手创建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张欣是英国剑桥大学硕士,曾在华尔街做过投资顾问,她给潘石屹带来了概念地产和房地产艺术等新元素。潘石屹异常欣喜,很快便用“在家办公”这一概念,在北京长安街建了一座SOHO现代城。他相信,现代城建起来后,一定会让包括任志强在内的同行们大吃一惊、刮目相看。

  然而,楼盘建起来后,却没有预想的那样好卖。1999年8月,心里着急的潘石屹找来已退出北京市场的地产代理商邓智仁做销售顾问。没想到,邓智仁不仅没有帮他,反而以20万元的高薪将他手下4名销售副总一夜挖走!潘石屹气得半死,便把作为北京地产界老大的任志强请来评理,没想到却被任志强鄙视了一番:“你们这是狗咬狗,两嘴毛!”

  潘石屹被老朋友陷害,还遭任志强鄙视,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于是,他连夜写了一封题为《现代城四名销售副总监被高薪挖跑了》的信,发给了北京的数家媒体。第二天,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都以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这封信。结果,这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纷纷关注,现代城也借此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北京最知名的楼盘,销售额很快达到令人咂舌的18亿元!

  反败为胜的潘石屹得意不已,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于20xx年2月20日邀请了一向不怎么瞧得起自己的任志强前来参观现代城样板间。哪知,任志强参观后不但没说一句好话,反而提出了一大堆意见。

  不仅如此,任志强回去之后,还连夜写了一篇批判文章:《朋友之间的交流——潘总请我看现代城样板间》。在这篇文章里,任志强毫不客气地说:“SOHO这种物业类型,办公不像办公,居住不像居住,属于非牛非马的怪胎……如果不做修改,最后只能炸掉!”

  潘石屹看了这篇传阅率颇高的文章后,吓出一身冷汗,他马上召集公司高层和有关专家开会,对任志强信中提及的所有问题逐一进行咨询研究。达成共识后,他才谨慎地给写了一篇解释文章:《创新是需要勇气的》。随后,精明的他还经过认真权衡,在第一时间印发了一期客户通讯,将两篇文章公诸于众。

  很快,京城两家报纸同时以大版面刊登了这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把“潘任之争”推向社会。现代城的业主很关注这次争论,有的甚至还给任志强写信,加入到争论中来。一时间,SOHO现代城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当热闹的讨论结束时,现代城也基本售罄。而潘石屹没闲着,他又把这次批判现代城的重点文章收集起来集结成书,取名《SOHO现代城批判》,先是作为楼书免费发放,后来又拿去出版,公开发行。结果,自然又为自己做了一次效果极佳的宣传。

  见潘石屹两次都轻松化险为夷,将重大危机转换成对自己楼盘的绝妙宣传,任志强这才重新审视潘石屹的能量,并对他“四两拨千斤”的太极艺术和高超的宣传技巧佩服起来。不过,任志强从不轻易认输和赞扬别人,对潘石屹在宣传上的成功,他评价说:“潘石屹就像个精明的‘二道贩子’,总能把本来是蔬菜的西红柿卖出水果的价钱。”潘石屹听出了其中的赞许,不禁窃笑:“这回老任不说我无知了吧!”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1.潘石屹有几个儿子?潘石屹儿子叫什么?潘让潘少

2.潘石屹自传《我的价值观》

3.潘石屹经典语录语句

4.与翡翠有关的创业故事

5.有关在校大学生创业故事

6.有关创业明星康凯的创业故事

7.有关大学生创业故事

8.有关星巴克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