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2-07-11 11:46:36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精选19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精选19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

  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

  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2

  算来这是我第二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心灵的共鸣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读着这书,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位知己细细地向自己叙说他生活中的种种,他的遭遇、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有人说,《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但我却并不认同,大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吧。在我看来,《我与地坛》给人的是一种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人生的静美。说到人生,不可回避的便是出生与死亡。记得上大学时,常常为着“人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活在这世上”的问题所困扰,想不明白想不透彻。且每每对同学、朋友提起,他们都劝我要想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我是有着自杀倾向之人,总让他们觉得不安。想了许久也没有想透,却也累了,便不再去想,竟平日里多了些开朗活泼,日子过得也亮堂了些。只是偶尔这个问题仍会从脑海中蹦出来,但常常也是尽量避免去想,去深思,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将这种思绪排挤到脑后去。近日来,这一问题又频频在脑海中闪现,不得排遣,遂又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我没有想明白,而史铁生在地坛呆了那么多岁月,却终究是想明白了,在书中写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生只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既然只是个事实,想来也只有接受罢了,已经无谓为什么生下来,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心中的不明与疑惑稍稍有些明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3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这样的主题致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都会触及到这类主题。可是能够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升天入地,丝丝入扣、体贴入微,毫不勉强造作,并抵达一种能为平常人所理解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却仅有史铁生做到了。这篇长达万言的作品,无论是在表达主旨上,还是在写法、语言各个方面,都堪称是史铁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独一无二的贡献,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与地坛》的影响远远超越于文体范围。

  每个人境遇的不一样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但在史铁生的答案面前,世界显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这将促使人类不再滥用或者尽可能少地滥用自我那个“狂妄的年龄”;这个答案虽然并不必然保证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铁生以自我漫长的煎熬而获得的领悟那里,这些“失魂落魄的人”将得到宁静和终生的抚慰。“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是《我与地坛》最为感人的部分。这些平静如水无法复制的文字,蕴含着充沛饱满、风雷激荡的高贵的情感。母爱是文学描述最能熠熠生辉的主题,散文这一体裁因其自由活泼不受拘束,又尤能尽情婉转随意收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往所以感动过无数读者。而《我与地坛》在叙写“我”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时,远离了热烈、哭号、哀励、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做人们最常见的赤裸抒情—尽管他这样做很可能也会被读者理解和理解。史铁生将那人间至爱的种种伟大意义都悬置隐藏起来,只是用一种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讲述着母亲看似平常的几件小事以及母亲过早离世带给他无法挽回的损失与至痛。史铁生之所以这样处理,实在是不得不如此,因为这浓厚的伟大的母爱与前面那“生与死”的答案一样透彻、融通和豁达,绝容不得丝毫的张扬与夸饰。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4

  对《我与地坛》的最初印象,就是来源于课文里的节选篇目《秋天的怀念》,可那篇的“主角”并非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的母亲,在作者的回忆中,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人都说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读了此篇,便更感觉母爱也是可以如山的,作者母亲的爱无声而深沉,仿佛一条无尽而坚定的延伸向远方的路,为什么说像路呢?在令人绝望的命运面前,一个人又该如何看清眼前的路?事实上是,他的迷茫和绝望,早已掩盖了眼前的路,但是母亲的坚强,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给他指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这条路指向哪儿?我唯一能确定的,便是这是一条生路,至于怎样生,这是只有走下去才能找到的答案,我猜当时的史铁生也并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走,会遇到什么,只有走下去,所有的困难与苦难,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我想,《我与地坛》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生的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我斗争,自我追寻。生与死只一念之差,所以作者史铁生时常还会想到死,在生与死之间作精神的斗争,当然是生赢得了胜利,不然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史铁生。

  所以《我与地坛》此书很适合失意的时候阅读,因为它首先是由一个失意的人所写,我也从中“偷”到了一点面对命运时坚强的方法,比如说“好运设计”,以作者的阐述“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到底会有多好呢?想想吧,干嘛不想一想呢?我就常常这样去想,我常常浪费很多时间去做这样的蠢事”,然而我却不认为这是一件“蠢事”,对我这样的一个“蠢人”来说,这是一个足够有趣的人在与命运斗争时所玩的一点小小游戏,一个小小的骗局,至少它对调整你挫败沮丧的心情起了一定的效用,为什么我们的喜悦,我们的哀愁,全都要依靠他人,依靠外物,依靠命运赐予的事件来赋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自己设计自己的情绪,自己给自己加点料?当命运使你失望,甚至绝望时,重要的都已不再重要了,这时又何必要执着于命运的那些真假,何必不放下那些所谓的“自尊”,做一回“蠢人”,自我安慰,自我排解,设计好运?想想生活中的坐禅吧,也许有些差别,但本质上相差无几,冥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无扰之地,世外桃源,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5

  十五年,能改变很多事,不单单是地坛里的风景,还有这些凡人。

  第四章,写了作者到地坛的十五年来,所看的人,有一对恩爱的中年夫妇,爱唱歌的小伙子,爱喝酒的老头,不聊的汉子,上下班的中年女工程师,以及我的长跑朋友。这些任务,有些是地坛的常客,比如说这一对中年夫妇。作者在地坛迷茫了十五年,见证了这一对夫妇从中年到暮年,作者也看见了他们的头发是如何从苍黑,到枯黄,再到苍白的。作者在这一对中年夫妇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夫妻生活的恩爱,以及岁月的洗礼,时间力量的强大。纵使爱的力量多么强大,也经不住岁月的冲刷,恩爱的夫妇最终还是会化为一摊皮肉,一具骷髅。但是,他们所还存活的日子,仍然可以搀着各自的胳膊,恩恩爱爱走到老。从这里,作者明白了,人类精神力量的强大,也明白了,存在的意义在于生活

  还有另外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位爱唱歌的小伙子,从作者的描写来看,他并不是一位很厉害的歌唱家,但他每天还是会勇于训练,他知道天赋只能够用努力来弥补。他的歌唱,在作者听来,充满了干劲与激情,唱一个上午,也不服听出他歌声的疲惫。只是,忽然有一天,他却消失在了地坛。作者回忆起了当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他说话时的情景,从他简洁却明确而又有点怯弱的语气,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歌唱家。作者对于他的去处也有过猜测。但是作者心里很是清楚,他应该是放弃了这个兴趣。时间的力量更是伟大的,他会让人耐不住坚持,会让曾经的激情化为灰烬。

  纵观这一章上下,作者的描写十分细致,把一些经常来的,不经常来的一些人都写的十分具有个性,十分具有动态。在这些当中,作者能够交谈的很少,因此,作者反而更像一个地坛日常的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此时,他跟地坛一样,是一个静态的旁观物,他和地坛一样,也开始注视着岁月变迁,人性变化。这却更加地突出了作者生活的无趣,只能通过膀胱他人的生活来获得乐趣。

  而作者变化的,是他看待事物的心,之前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个比较自大的人,但这双腿残疾的十五年,却使他见证了自然,时间,命运的强大,明白了自己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对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有没有用有限的时间去尽情地享受生活。作者的改变,也是这整篇文章的线索之一。

  从始到终,人类都没有与时间作对的勇气,更没有这股力量。在浩瀚强大的时间力量面前,人类就像一只蚂蚁,只能尽情地被蹂躏,但是,精神的力量却能该改变人类对此定理的理解形式,人类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正是对此定理的抗争吗?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6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第五章的内容十分沉重,它首先是介绍了一位在地摊捡小灯笼的漂亮天真可爱的小孩,之后却沉痛地指出这个女孩脑子上有缺陷。这个故事是这整篇文章的风格愈加低沉,小女孩的弱智,无疑给作者一个沉痛的打击,或许作者也不是故意“先抑后扬”的,当时这种起伏无疑给这个女孩又敷上了一层悲惨的薄膜。正像作者在文章里所说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作者在小女孩的身上又更加体会到了命运的残酷,人性的可悲。小女孩是弱智,而作者是残疾,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都是命运所向来注定的。而小女孩显得更加地可悲,是因为他还有着令人心动的外表。倘若这个小女孩长相平凡,那或许作者也只是但这个弱智是个弱智了吧。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这个文章带来一个哲学的思考——差别可以消除吗?在旁起伏小女孩的男孩就一定的正常的吗?他的哥哥一定是温柔的吗?这个世界,由对比才让人所感受到的美好,消除了差别,也就是做到“公平”,这个世界上的幸福感也就不会如此地强烈。人类生来有欲望,欲望而私人看到差别,若自己比别人好,便会感到优越感,这是最初的幸福感所来源。

  只有对比,才会让人看到差距,才会使人有上进心;只有对比,才会让人产生嫉妒;只有对比,才会让人感到幸福。“对比”这个东西,亦褒亦贬,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有句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觉得,在作者的眼里,这句话是不对的,没有对比才是一种对于人性的伤害。没有对比,优越感从何而来?连人类获取“幸福感”最简单的途径都抹消了,那么也就不会存在幸福。也就是说,在一个“完全公平”的世界,人类不会幸福。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对于人性的伤害。

  即使如此,人类还是尽力去追求平等,这就成为了一个悖论。

  反观过来,我们这样其实挺好的,有小女孩的哥哥一路照顾着他,才照耀出了人性的温暖,哥哥的伟大,有作者的母亲关心他,才使作者能做出这样一本杰作。即使人类的很多纵然不好,但也存在着人性的温暖,而被这些温暖所照耀着的人,应该就是那些去追求“公平”的人类,他们有着大爱之心,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人性会改变人对一样事物的看法,即使在我一个小孩子的眼里,那样一个“公平”的社会是残酷的,但是,也必定会出现那种:“我跌伤了,周围伸来了很多双友好的手”的温暖场景,这个场景,或许才是人类所追求“公平”的源头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7

  天道沧桑,人世芳华,静守命运,天下独我。于《我与地坛》,我初感受到那揪心的疼,是我在看到他的另一本书的简介之后,简介是这样说的:他转动轮椅的手柄,轮椅前进、后退、转圈、旋转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谁新近发明的一种游戏,没有背景,没有土地甚至也没有蓝天,他坐在那儿轻捷地移动,灵巧地旋转,仿佛这游戏他已经玩得娴熟。那是我想他是怎样的自嘲与悲哀,于此,我初观望他的一生,将他的生命线连起。

  史铁生在逼仄黑暗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在玩这样特别的游戏,我每每想到这个,都会觉得无比沉重,可能是因为他那在几近崩溃时的茫然与无助深深的成为了我的倒影,天再逼他做选择,却不给他留一丝一毫余地,那时地坛成了他唯一的家,唯一的寄托,唯一的希望。他在地坛中摸索着生机和希望,与自己的存在,苦苦探索,苦苦思考,在绝望中挣扎,我想那时年轻的他一定很想站起来指着苍天问:为什么待我如此不公?可惜,他已站不起来。他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很久,他看着地坛内的人来来往往,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那儿,后来他似乎想明白了什么,于是他也就不是整日整日地呆在那儿,等他渐渐找到出路,成为了一名作家,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那好像是吐出一口气,静静地靠在轮椅上,淡漠地评价自己的生命,史铁生,用这十个字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想他的话里带着些无奈吧,但也许他已经释然,所以他才会这样客观并且残忍的正视自己的人生,说出这样一句连我这个旁观者也心痛的话。我就像那个王子一样,想着这种事我一定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有一天我能否像他一样不带任何感情的看着自己。

  史铁生在几近绝望。,连自己都快放弃自己的时候,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藏在地坛,接受母亲疲倦的眼神,也许他不想接受这个世界,他想逃避,以至于他用男孩的倔强来承受母亲的目光,就这样一直一直,知道母亲去世,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惜已经晚了。史铁生用他的一生向我证明亲情是多么的令人遗憾,我开始后悔,这样的十几年来我做的一切,我的冷漠,我的生疏,我躲藏的眼神,都令我产生了恐慌,我担心我做的这一切,都会让我承受些后果,那可能是我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的,我现在想努力抓住些什么,因为我不想去延续史铁生的悲哀。母亲的苦,母亲的累,母亲的去世,这是史铁生人生当中第二次巨大打击,他刚解开为自己系上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织网中,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在我难过伤心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我与地坛读一读。在事情多得不行,可人却越来越烦的时候,我也会读一读它,然后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8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时刻,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我与地坛》表达的人生哲理对任何人都有意义,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美丽或丑陋;不管你是智者还是愚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当今社会有些人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了逃避的态度,重读《我与地坛》有着积极的意义,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们知道,对于生命,作者也曾经消沉过,但最终还是在死亡的边缘坚强的挣扎,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着我:“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就个体而言,人最终都会走向死忙,是个悲剧,“年年岁岁花相识,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确实在年年变老,任何生命都终将逝去,但对于整体而言,生命是绵延不息的,秋冬季节百花凋零,但来年的阳春三月又蓬勃生发;上一辈的肉体生命在不断消亡,但下一代崭新的生命又在茁壮成长。生命的车轮总在不停地前进,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生命其实是个不断轮回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永远消失,而是酝酿着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人生的魅力正在于人生的短暂,我们每个人手中的这张生命车票是有期限的,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青春的身姿永远是充满张力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永远保持阳光的心态,塞缪尔曾说过:“青春是心境,不是年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们华发丛生、皱纹密布、身躯佝偻,老态龙钟,但衰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容颜,不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心灵和思想。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9

  突然想再读一遍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找不到有这种强烈念头的绿由,就算是对先生的一种怀念吧!

  《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我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再读一遍《我与地坛》:先生,我找到了一切与你有绿分的东西,我寻找到了车辙,和老母亲紧随的足印,又见到你的老柏树和树下你的低吟,我寻到一座园墙,和园墙里围着的小姑娘、老两口、长跑冠军或醉翁……

  先生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他笑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静似乎是他生命最大的动态,心不静,无法塑造心灵的张力,无法承担命运的跌宕,无法享受做梦的欢愉。

  地坛是废弃的古园,是宁静的好去处。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腮”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处,就摇了轮椅到地坛去。地坛,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那里他辨得所有路,认得所有树,转过所有墙,因为这是他的所有和所有的他。读书,写作,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

  蜂儿在半空中稳稳地停着,蚂蚁猛然间想透了什么,露水在草叶上滚动…先生所握着的笔就是他摇着的轮子,在黑漆漆里可以摇出路,钻出亮。

  所有的痛,经笔,变成更深的欢喜;所有的不确定,经笔,变成对生命的确认与把握;所有的局限,经笔,变成了广阔的天地。是这地,接纳先生正坐的身子,驰骋的精神,让他的灵魂撒欢儿;是这地,开启了一扇更直白、更专注、更清澈的与心灵沟通的天门;是这地,让他的见识与思考枯竭,源源不断生出比这地坛维度更大、脉络更广的世界。一个简单的生命去翻越、去站立的历程中体现的是天赋饱满的心智、本能追爱的气魄和自然丰沛的悟性。

  平实而富哲思的言语,更多的还是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我想,灵魂还是存在的,先生逝于2010年12月31日,一个时间的节点,几年已过去,先生的思想还在与在世的人对接、传递、延续,灵魂实实在在地赋予了新的肉体,发展新的精神,锻造新的灵魂。正如先生所诉说,“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我也渴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像先生一样,让灵魂自由!再读一遍《我与地坛》,仿佛那沧桑的古园给了我某种启示,让我感到心痛的温暖,从中汲取那份不屈于命运的顽强和奋斗的力量。原来,这地坛就是心灵的憩园啊!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0

  在我的藏书中有一本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最初接触史铁生的文字是从《秋天的怀念》开始,他的文章一下子触到了我的泪点,以至于跑了好几家书店,才买到《我与地坛》这本书。幽蓝色书皮包裹的是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人生。

  腰疾造成史铁生双腿残疾,风华正茂的他,痛不欲生。失去双腿的事实,使得他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焦躁不安,肆意摔砸手边的物件。低沉抑郁,心灵颓废,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看到史铁生每天歇斯底里地捶打着自己的双腿,他的母亲悄悄在门后流泪。面对一个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不仅要精心照顾他,还要隐忍他的“坏脾气”。史铁生在文章中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直至他母亲去世,史铁生才意识到母亲的艰辛,母亲为他承受的痛,是他无法想象的。他写了一篇散文《合欢树还在,母亲却不在了》以此文缅怀逝去的母亲。

  在地坛,他和园子里的树木,墙垣,石阶对话,地坛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写作成为连接生死的一座桥梁,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成为我们捧读在手,久久难以释怀的故事。史铁生笔下的文字质朴通透,只要你细细地品读,反复琢磨,你会发现,最具有强大的治愈功能的还是文字。文字是有力量的。其实最好的文章是不需要过多的华词美句。过多的修辞手法往往是画蛇添足,既费了笔墨,又把整个文章涂抹的面目全非。

  《我与地坛》最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就是朴实。在史铁生最朴素的字里行间,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在失去行走的能力后,在经历了痛苦的绝望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笔耕不辍,用文字为读者展示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人为何生?人何时死?人为什么想活着?人该如何活?为什么写作?”史铁生所有的文字更多地弥散着哲思的光辉。

  史铁生也写过这样的一句话。读书多少没关系,别让大脑野蛮生长。经典之作和经典之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相信你读完《我与地坛》之后,一定会有同感,这便就是这篇文章的深度,它能启迪一颗蒙尘而浮躁的心灵。还有很多像史铁生这样的身残志坚的人物,比如华罗庚,张海迪,桑兰,他们的故事感动并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的东西也就多,濒临过死亡的人往往最热爱生活,只有经历苦难的人才会加倍珍惜生命,珍惜幸福。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1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是写地毯的风景和作者的故事。的确,描写的大都是作者的感受和回忆,地坛没有过多的表述,却串联起整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家附近的地坛公园入手,表达了自己为何要去地坛,在地坛附近的所看所想,后来又引出了自己的故事和家人朋友的有关回忆。

  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一度让他陷入人生的低谷,让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事情变得遥不可及。他来到地坛,认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此时的心情也是郁结的。然而,他却没有防起自己,他在脑海里有个精彩的世界,他用“好运设计”想象自己的人生:他爱好运动,也拥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他还有不少的梦想。他在轮椅上,心中却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坦然面对自己人生的勇气,他在地坛中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与地坛》更像作者的一本日记本,记录着内心的悲欢,也打开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作者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直照顾他的母亲、儿时的伙伴、“插队”的朋友等。他的亲人与朋友也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作者小时候由于一些小事而沮丧,看到爷爷努力编鸡笼并对着“我”微笑的情形,让作者感受到了希望,一个老人尚可微笑面对生活,年轻而健康的“我”为何不能?

  作者思考了许多生与死的话题,也联想到他认为完美的体育明星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经历的苦难,活着就能想到办法去面对,遇到问题不能逃避。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找到一处安宁来安抚自己的内心,想必地坛就是作者心中的“避难所”。在地坛这片园地内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完善自我。在后面的情节中,地坛的草木竞相生长,植物生机勃勃,象征着作者的内心也对自己充满希望。

  而在本书也有一条隐藏的感情线——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总是在“我”去地坛的时候等着“我”回家,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不离不弃地陪伴与照顾,鼓励“我”写作。然而,母亲的一生也十分坎坷,但她却没有过多的表达自己的苦难,只是默默努力去改编自己与家人的生活。“有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母亲在“我”背后守护着,让“我”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因此,“我”不断地写作、出版,这也打动到身为读者的我。母亲的爱是包容、慈祥和内敛的,母亲的出现鼓励着大家,也让作品添加上亲情的色彩,像是一块不断打磨的玉石,带着温润的色彩。地坛对于作者而言,更像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关爱,这种爱在时光的打磨下仍然闪烁着光辉。正如地坛的植物不断生长,建筑物也在时光中有了新的时代印记。

  阅毕,我相信作者可以勇敢面对个人的苦难,我也可以更积极地走向未来的人生,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2

  《我与地坛》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铁生以真实的身份投入作品,用文字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地坛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作者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作者笔下的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似乎荒废已久,地坛从皇室祭祀的处所演变为随着历史的风吹雨打而颓圮荒凉趋于沉寂的废弃古园,它的命运似乎与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不幸遭遇仿佛,不同的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而作者“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他孤寂、迷茫、失魂落魄而痛苦难熬。感谢地坛中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它们勃勃的生机影响了史铁生的心境,他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低沉消极的心境中醒悟过来,并思考“怎样活的问题”。地坛,在史铁生最无助最彷徨的时候,以它“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草木泥土灼烈而清纯的气味”“秋风落叶”等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史铁生在20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走入了上述双重境界里。夕阳残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同时,作家从这一双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地坛之于作者,是精神家园,它以只可意会的独具意蕴的形象为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开蒙揭翳,使他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曾经的焦躁不安、无可奈何的作者变得平和而宁静,他宗教般地透过地坛想象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归宿。我们生活在尘世——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喧嚣嘈杂、现实功利,另一世界则平静祥和如荒凉而沉静的地坛,仿佛与世无争的道士,却又像大彻大悟的高僧。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3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题记 决定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并且后来喜欢上它是在去年九月份,我写完我的散文《苦缘》之后,发现自己在《苦缘》中的叙述语调和史铁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后来,就时常会去翻读,在细细的体会与咀嚼间,恍然才明白过来:在生命面前,原来自己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从不敢轻易地去掂量生命的斤两,而史铁生却以他端坐在轮椅上静默庄严的形象深刻地诠释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和话题。我想,在那个历尽苍桑,等待了史铁生四百多年的古园子里,史铁生一定曾那样专注地凝视过自己被夕阳拉得斜长的影子,一个无言的转身,便看见了苍茫的落日,“寂静的 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而此刻,生命,就像是在风中纠缠的发丝,风越大,它便越发地坚韧起来。

  死亡,并不遥远,它曾那样真切地掐过史铁生的喉咙!而他到底还是走过来了,尽管也曾彷徨和迷茫。“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生命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生命啊,原只是一个循环的悖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证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细细地想来,生命原是这般地偶然,仿佛是花瓣上的一粒晨露,阳光强烈的时候,它必定要以蒸发的形式消失。

  史铁生是一个智者,至少在这场生与死的辩论中,他赢了。当“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的那一刻,我看见史铁生从那轮椅上稳稳地站了起来,而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灵魂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在母亲面前,他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只是在许多年以后,母亲不在了,他才一点一点地意识到了当年自己是多么的冷酷和无知。“他被命运击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他于是又一整天一整天地去那园子里静坐。母亲走了,没有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惟有关于生命和爱的思考。史铁生懂得这些的时候却失去了爱他并且理解他的母亲,他知道已经晚了,来不及了,他能做的,惟有紧紧地抓住生活丢给他的绳索,一步一步地攀上生命的顶峰!

  是的,生命于他而言,并不简单。可是,他以他简朴而真诚的文字告诉我们所有的人:活着,好好活着!竭尽所有能迸发出你生命的光辉!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4

  史铁生一直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作家。在《我与地坛》中,我可以感受到当他双腿瘫痪时,内心的痛苦和走出绝望,找到希望后的明朗、快乐。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我们,看似幸福,却仍感到不快乐。学生们说是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毕业生们说是因为就业压力;工作者说是因为太过繁忙的工作、充满硝烟的职场。买房、买车、物价上涨这一系列生活琐事都让人们与不快乐搭上关系。那我们怎么在原本实苦的人生中寻找快乐?我想史铁生了解得最为透彻。在《我与地坛》中,我们所读到的便是史铁生寻找快乐的道路。

  寻找快乐,我们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之处,可以让我们放飞思绪,放松身心。史铁生这样写地坛:“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寄托之处,他在那里可以尽情的思索,理清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魂。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更需要如此一个地方,让我们休息、思考。城市越发达,竞争也就越激烈,城市中的拥挤、喧嚣让我们越来越精明。可精明并不能让我们寻找到快乐,只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从而找到快乐的道路。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可以寻一处宁静的公园或山清水秀之处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之处。在那里,我们要撇开一切的烦心事,静静地放松,静静地思考,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当你想清楚后,快乐也就离你不远了。

  寻找快乐,我们需要一个积极地心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想想快乐的,那人自然而然也会快乐起来。史铁生这样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

  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显而易见,不同的心态对我们的影响真的很大。所以,我们想要快乐,就要多想好的一面。我们可以将失败认为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阶梯,即使是被人骗了,我们也可以将这作为一个人生阅历,它使我们成长、进步,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能相信。如此一来,我们似乎找到了快乐。

  快乐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但它并不会永远伴随我们,它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用笔谱写出生命的动人乐章。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让快乐伴随我们前行,从而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人乐章。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5

  今天看完了我与地坛,竟然已经看完了。反正也不想睡觉我就来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该有多凑巧在我读到第一章的时候我当时的处境就与史铁生有强烈的共鸣。不能说我也到了想去死的地步,总之那一段时间过得很浑浑噩噩。我记得单单是第一章我看的时候可以说看一页哭一页,这本书的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我看到最后的时候觉得我现在有点配不上看这本书了。我觉得我太粗鄙和粗俗了。因为他写的太好了,我不知道他怎么写的好了,好在哪里了,但是当史铁生以一个失去双腿的人的身份来讲述他对生命的看法,体会,真的太容易感动人了。

  真的,我选择热爱生命。

  他让我知道当生活扔给你一道道难题的时候,退出来看一看,这是生命,是一条很长的路。让我能更加深入的去看待一件事情。更感性的去看待对错。也会给你理清思路,给你重新再来勇气。这本书也帮我治好了失眠啦。

  我这几天没有动笔,其实我有动笔,但是最近真的觉得自己懂得东西太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少了。做的不够,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但我觉得自己的欣赏能力还是有提高的,对身边人事物的理解都比之前深刻。但是我又实在写不出什么好东西。

  我觉得我有一个阶段可以称为我与地坛阶段了,因为对我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也很感谢能翻阅到这一本书。起初买这一本书想治愈一下自己,真的是奇效,感谢推荐这本书的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好丧阿,就是明明一件不反感的事也硬要说成排斥。虽然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我作为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一直是觉得生活很有趣的。我有很多搞不懂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这很舒服,大家都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那么我第一想法就是附和着说自己也不喜欢。但我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阿。今年我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很特别,有特别的地方,会同时有着让人讨厌和喜欢的地方,我时常讨厌受不了一个行为,但是我不讨厌这个人,我甚至有时候会被这个人所感动。为什么人这么复杂,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正视自己,怎么样和大脑去交流,还是我想的太多了只要简单地活着就好了。

  但是我又知道我热爱身边的一切,不管是一件值得懊恼和沮丧的事,我对于他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太大的波动,因为每一件事情到后来似乎都有发生的意义。

  但是我不喜欢丧这个词,也不喜欢假装不热爱生活的人。但我又觉得我太道德绑架了。我该怎么办呢,多看看书吧,找个安静的地方多看看书,我需要多看看书。或许书里面会有答案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6

  《我与地坛》是一部非常难得,值得人反复深思“把玩”的作品,也许是我自身阅读量的不足问题,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这是一篇少有的极具充满哲思意味的文章。在作者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笔调下,写出的不是骚情烂文,而是凌驾于整个人类之上,向我们解答‘人’这一终极命题。

  “一座荒芜并不蓑败”的园子,一个活到最犯案的年纪忽地残疾了双腿的年轻人。在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荡之际,这个失魂落魄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踏进这片荒园,十五年间,日复一日,他每日是存着如何死,如何生这一矛盾体。

  《我与地坛》主篇大致可分两个结构:

  一、作者对“生”这一复杂问题的思考,以景物描写为主。一草一木间背后影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蜂儿如一琐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意见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二、追忆回想表达对母亲到怀念。明暗线穿插交织,挣扎于生死之际的残废青年。愤世叛逆的孩子,两种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地坛荒芜并不衰败,母亲:苦难却又坚强。一人一物变化间,早已体现作者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的回答,对人生多灾多难的思考。

  《我与地坛》整篇文章,共分七节,风格独特,打破了文人创作与作品间固有的距离感,充满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作者的真实身份融入其中,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写景、议论、抒情、叙事也毫无隔阂而言。相互融合,贯通始末。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全文看似率性而为,不拘泥于技巧。全文章法七节分而列之。难见起深较合。虽无关联,又似镶而嵌之。但全文生气灌注。作者从大局着眼,抓住文章的氛围与情调。文字情深而又思沉。展说大将气度,写得相当洒脱自在,一气呵成,毫无赘言。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显有一片静土用来思考,更是匮乏一部作品来让人深思感悟。读史铁生的作品,能在宁静与平淡的伤感间细细体味“生命之重”。最后,就附上书的一段话来作为此篇的结尾吧。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7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记录了作者在双腿瘫痪期间,来到一座废弃的古园,感悟人生、感悟生死的故事。

  这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母亲。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当然书中除了母亲,在“记忆与印象”这些章节中也提到了很多人物,如八子,姗姗,小恒,庄子这些童年时的好友。其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庄子。庄子是作者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的好伙伴,别看他的性格大大咧咧的,对朋友可谓是肝胆相照。记得作者有一回刚从医院出来,两条腿被确诊为瘫痪,于是庄子便为作者愤愤不平。现在的生活中,能对朋友这么真心真意的真是少之又少。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不仅讲述了故事,还阐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是上帝赐予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命运,但这命运有时好,有时坏。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命运而偷笑,也不能因为命运之差而绝望,我们唯有能做的,就是“爱命运”。这也是作者从对生命的绝望到后来的爱生命中感悟出来的。

  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是他的母亲和地坛,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它没有高墙,也没有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它为当时失魂落魄的作者把什么都准备好了:准备好了安静,准备好了与世隔绝的静谧。让作者在其中思索感悟。在地坛中,作者执起笔,开始写作。写作在作者看来,是安静中更为安静的去处。这也逐渐让作者看到了更多美好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四季一直充满着生机,星空一直散发着光彩。尽管是再破旧的地坛,也能在作者笔下光彩夺目。作者认为,所有人眼中破旧的地坛其实是一个简单朴素的人,他隐藏起了自己的金碧辉煌,展现给人的是尘土飞扬。他不张扬,不炫耀,他只是默默地坐落在一处僻静的院子,静静地等候他的主人,在原来的院子里,作者经常去地坛自我检讨。现在搬家了,离地坛远了,再也找不到这安静的去处。不过,这时的作者已经脱去悲痛,剩下的,只有不断的自我勉励。作者认为,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中的“地坛”。每天到“地坛”待一会儿,进行自我反省,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进行检讨和改正,做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地坛”就是一片净土,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8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

  有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而当一个本能为你自豪的最亲亲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铁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叫幸福,人人都希望拥有她,实际上人人都拥有她,有的人却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幸福,那是因为没有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是什么?自古至今人们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解释。在辞海中幸福是人们在得到幸福后的一种感受。我认为不然,它不仅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经过。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篇19

  记得第一次看史铁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时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极旧的初中语文课本摆在桌上,便不禁翻开,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怀念》。读完后,不受控制得哭了出来。那时,我并不知什么是史铁生,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什么是生与死的思考。单觉得,一儿子失去了母亲,一母亲诀别了儿子,是多么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怜,还摇轮椅生活呢。也许那时的哭就是怜悯吧,我没体会到生命,也没体会到死亡。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残疾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好像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

  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勉强控制情绪,但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也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欢苍白地狡辩。

  很是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成为了我的泪点。是对生命的感悟吗?可这需要冷静地思考,哭的情绪波动是极大的,并不冷静。那又是为什么?现在,我猜应该是对母亲的愧疚。我看到史铁生在明白母亲时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一种紧迫感。再看到母爱的珍贵、无私、包容和呵护时,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冷。

  也许我已长大,可哭的时候仍是个犯错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没用的,我该去做一些事情,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读后感01-13

我与地坛的 读后感01-13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01-15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文01-13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01-10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01-18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01-18

我与地坛500字读后感01-17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字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