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时间:2022-08-06 13:50:03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精选14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精选14篇)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1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 。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 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英国著名诗人兰德暮年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兰德的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个走进暮色的老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种树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吗?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2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实故事很平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

  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 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个人的力量原来竟然有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就是一个种树的男人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3

  在一片野草与野花相互点缀的背景中,影片《植树的牧羊人》结束了。我回味着,回味着植树老人那坚定的眼神,是那么的执着,又是那么平和。

  一阵虚化中,老人的目光化作田野,这柔和的结尾正如那梦幻的开始,真实却朦胧。这部影片虽短,但最震撼着我的心灵的,便是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影片的确不算长,但在配色方面却十分独到,令我记忆最为深刻。虽然空荡的沙漠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画师却无一处不用朦胧的铅笔画表现了出来,除特殊突出的部分外,很少留白,即使是亮部也会用淡淡的褐色刷一层,这样处理得毫不突兀,交融处极为自然,温和又寂寥。此外,画师并不是特别在意形态,却又能很好地体现出文本中所描述的每一个特点,这种“形象”的写意风格也是常人难及的。我特别观察到,由铅笔素描转入彩铅,是指在作者看到了流水那一刻——是水,让荒原中的一切有了生机!这转折是那么合理,那么自然。

  我还另外体会到这部影片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光影的变化。由于是写意风的手绘,画面就不可能像真人拍出来的一样连贯,于是画师就特殊突出了一种变化——光影的变化,即使是看起来形态差不多的画面,每一帧之间的光影也会有所不同。大的变化出现在沙漠之景中,画师并没有用其他任何元素,但是依靠光影晃动就让观影者体会到了狂风的猛烈。小的变化主要用来刻画动作,这种颤动让画面顿时立体了起来。不得不说,这种光影的动感也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此外,影片的情节,更多的是参照了绘本原文,与书上略有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版,都无法抹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无法抹去植树老人的伟大: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4

  这部电影名叫《植树的牧羊人》,导演是法国的弗雷德里克贝克,改编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男人》。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荒芜的山地,结识了一个独自一人生活的牧羊人。在几十年间,牧羊人一直独力种树,种下了几百万棵树苗,改变了整个山地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影是手工绘制的,画得抽象朦胧,却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在描绘比较令人震撼和恐惧的场景时,会用很夸张,很混乱的画面带给人们十分真实的感受。比如描绘周边村庄中人们的仇恨,相互争论不休,生活黑暗压抑,人心的黑暗。就是把人们争抢一件小小的物品,一个人被无数只手紧紧抓住,人们生活的场景用极快的速度播放,并且画面几乎没有空隙。再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婴儿的.啼哭声,人们大声而又愤怒的争吵声,和节奏快而又低沉压抑的音乐混在一起,就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令观看的人体会十分深刻。

  并且这样的场面多在后边接着的就是牧羊人的生活。这种躁动不安和宁静祥和的对比十分鲜明。再有,前边战争等场面的色彩单一,后来出现了蓝色天空下的绿色山丘,以及五彩斑斓的鸟儿,让读者不禁向往牧羊人那种不受战争、纷乱干扰,清净悠闲的生活。

  而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开头写作者登上荒凉的山,只找到了枯井,与结尾的枝繁叶茂的树和小溪流淌等连锁反应,使得荒漠变成了绿洲。而声音也由狂风四起,变为鸟鸣和人们欢快的歌声。很好地展现了牧羊人的伟大,带给荒山这么多改变。

  这部影片就是这样,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前后生活的迥异,赞颂了牧羊人的无私和坚持,告诉人们:人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环境。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5

  《植树的牧羊人》,原名《植树的男人》。是奥斯卡获奖短片,无论是内容还是含义都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开头用一只鹰作为切入点,接着“我”出现在了毫无生机、狂风呼啸的荒原上。这个开场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的镜头,结合后面的内容,可以大致推断出这是一种孤独、无助、绝望的情境。这样的开场就引人思考,足够吸引观影者继续看下去。

  中间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桥段莫过于对牧羊人周边村庄村民精神状态的描写,夸张的构图以及低沉的配音,结合人们对道德和利益的争抢:中间一闪而过的并不正义的天使和魔鬼、自杀与崩溃的人、酗酒的男人、堕落的女人、虚伪的宗教……一切的一切都是绝望的体现。从一个角度来说,这一段描写衬托出了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的高贵;但这部穿越了时空的短片揭露了当今社会的阴暗面:日常生活中永远有些人为了利益和所谓的“道德制高点”而争论不休,“牧羊人”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大都像那些卖煤的男人一样,被岁月磨去了宝贵的精神。

  如果给这位牧羊人的精神起一个名字,那一定是“创造”。电影中那一句颇含暗讽意味的“人类除了破坏,还有哪方面可以比肩上帝”,那方面一定就是创造!傲慢与偏见、困苦的环境、两次世界大战都没能阻止这个牧羊人坚持种树,或者说创造美好的环境。

  不争名,不夺利,一心一意的创造。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途径完成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几十年的时间,一直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日日积累起来,这才是伟大。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6

  说真的,《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让我十分喜欢,觉得整篇文章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看完这部得过奥斯卡的短片后,竟然生出了一种忧伤的气息。

  故事起源于一个沙漠(荒漠)。在这里,牧羊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植树,直到树木丛生,鸟语花香。可竟然没人知道这些功绩!这使我愤愤不平又生出一种对牧羊人的钦佩)不在乎名利,只追求心中所求。

  音乐从头至尾都很忧伤,但在树木开始发芽并生长变绿时的音乐不仅十分欢快,而且蓬勃向上,鼓舞人心。

  这个画风把大风(一开始)的动态还有衣服的运动规律描写刻画得十分生动。在影片后部树叶的摩擦,树枝的摇摆也是这种画风特意刻画而成的。这种画风说来也不精妙,但运用在这里面可是别样的合适,写意的感受,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影片阴影和角度的变换简直是一绝!从烛光阴影的移动到视角的转换,无不可以看出制图的一定是个绝顶高手。每一个画面光和阴影的角度竟丝毫不差,简直让我拍手叫好。

  每个场景的切换与过渡都呈现出一种巧妙的构思以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不管是哪一次场景的切换,都充满了趣味——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幕是从哪里出现,转换的。

  这部影片虽然是平面的,但不论是从人物的刻画还是阴影的角度来看,都极具三维动画的特色——但若是把它做成立体的,可能就会失去那一种风格的质感和出色的构想。

  正是由以上几点,才构成了《植树的牧羊人》这样一部出色的短片,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担得起“奥斯卡”的美名!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7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短片。它的导演是法国的弗雷德瑞克,主要角色是“我”和牧羊人,布景设计运用了彩铅。

  本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地上独自种树三十几年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中塑造的牧羊人这个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短片中,我可以通过颜色来看出周围环境的变化,从一开始的黑白变到颜色丰富的水粉,体现出牧羊人辛勤工作的成果,他为村庄里的人们带来了幸福、舒适的生活,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存在,更别提了解他了。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年很多人都无法忍受,更别说一位孤身老人了。但是这位植树的牧羊人却做到了,他让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以至于人们都认为这片树林是“天然的”,他的的确确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用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片绿油油的树林、几声鸟鸣完美地展示了青春与活力,此时的色彩明亮、柔和、与开头的黑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色彩对比,声音的前后对比也是很鲜明的。比如短片刚开始不久,呼啸的风声与沉重的脚步声充斥着我们的耳畔。在短片播到村庄里贫苦又自私自利的人们时,儿童的呼喊声、妇女的尖叫声、人们的埋怨声……再配上压抑诡异的音乐,让人忍不住想逃离那可怕的地狱。

  七年后,当“我”再次踏上了去往高地的路,当“我”看到牧羊人种的橡树时,一首轻快、婉转的曲子响了起来。在短片快结束时,原来贫困的人们变得幸福、潺潺的溪水声、孩童的打闹声、人们的欢笑声、和着优美的伴奏,那欢快热闹的声音可以隔着屏幕感染到我,让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明朗起来。

  整个短片看得我意犹未尽,我认为这部影片在色彩上运用黑白对比彩色,背景音乐上运用压抑沉重和轻快欢乐的对比,让牧羊人种树前后的场景对比更加鲜明,更加突显出了牧羊人完成的事业是多么的伟大。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反复欣赏、品味的好片。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8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后被改编成电影,运用印象派先素描后淡彩画的绘画风格,并以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示给了我们。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森林,为后人造福的故事。整个短片情节朴素无华,画面简约唯美。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两人,便是“我”和牧羊人艾丽泽·布菲。

  电影一开头,展现的是一片尘土飞扬、飞沙走石的景象。这是一片没有植物、没有人家的荒凉之地。对这样恶劣环境的描写,为下面的内容做了铺垫。“我”行走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饥渴难耐。终于“我”发现了一个牧羊人,他就是艾丽泽·布菲。他将我带到了他的住处,屋里陈设十分简单但却十分干净,衣服上有针脚细密的补丁,炉子上正烧着水,简单几笔描绘出艾丽泽安静细致、朴实友善的特点。虽然“我”是陌生人,他却热心地帮助“我”解决了喝水吃饭以及住宿等问题。我在这里住了几天,也慢慢了解了艾丽泽的生活。

  艾丽泽每日挑橡子,种橡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静无波澜的生活尽管孤独寂寞,但他却一直有着坚韧的信念。就如电影里台词所说:“如果上帝让他再活三十年,他会种更多的树”。艾丽泽就这样安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受打扰,执着地一个人种着树。

  几年过去,“我”又来到这里,那一片不毛之地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溪流、鲜花,鸟鸣声、人们的欢笑声不知不觉地出现了,面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原来是艾丽泽坚持不懈地种树,把这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水土丰茂的森林,人们迁居至此,一派复苏的景象悄然出现,这里成为了一万多人的幸福源泉。

  “我从没见他动摇过”,影片中的这句独白让我们感受到艾丽泽做到这一切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却拥有着难得的宁静而无私的心灵,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伟大。小人物,大感动,相信每个人看完这部影片,都会对牧羊人艾丽泽萌生出无尽的敬意。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9

  今天下午语文课上我们观看了《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部由同名课文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我”在一次阿尔卑斯山旅行中,在寻找水源时偶然遇到了一位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他家借宿后,我发现他会在牧羊时种橡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牧羊人用他一生的时间将一片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的故事。

  整部电影都是用彩铅和松脂在毛胶片上绘制而成,它大部分布景设计简洁明了,我很喜欢。电影中所有光影的刻画和细节的处理都做的很好。比如通过景物或衣服的摆动来体现风,所有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也都刻画的很清晰。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会有一些与简洁形成强烈对比的画面:在电影开始没多久,利用极其抽象、黑暗、混乱的画面描述了山上其它村落中人们的艰苦生活;在描绘一战的情节时,电影同样利用了相似的混乱画面,使人感到好似置身其中,让观者印象深刻。

  对比课文后,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增添了一个情节:在牧羊人已经种植了一大片树林时,一天,一位警官来到牧羊人家里,告诉他禁止燃火,以免破坏这片“自然的树林”。这段其实挺讽刺的,带有一些伤感地体现出并没有什么人知道艾力泽布菲一生都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从侧面反映了牧羊人的默默无闻。电影中多次讲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与战争仿佛与他(牧羊人)无关,他只想一心种树。”从这也能体会到牧羊人长达几十年的坚持和执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羊人也越来越老,大地从一开始荒凉的土黄,变成绿色、蓝色、红色等等。电影后半段出现的小河也暗示着生命踏入这片土地。附近的村子有了更多的村民,花海、马匹、村民、节日、欢歌都代表着生机,而这一切都源于艾力泽布菲。

  电影最后是牧羊人孤独的身影,镜头慢慢推向他衰老的脸庞,随着他的眼睛慢慢闭上,电影结束。同时,艾力泽布菲老人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也结束了。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10

  在这部短片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短片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11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在一片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在观看这部影片后我有许多感想,这篇观后感我准备从“幸福”这个词来切入。什么是“幸福”?短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牧羊人的艰辛,他种下了20万颗种子,而最后活下来的只有1万棵树。牧羊人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把这片死气沉沉的荒地变成生机勃勃的森林,而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可想而知这一片森林背后有多少汗水与艰辛。但这份改变是值得的,牧羊人的幸福或许就在变化之中,如果没有“改变”,那么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正是因为艰辛给我们带来的沉重,我们所体会到的“幸福”才有分量。

  整部短片由动画而制成,一开始的荒漠是没有色彩的,而到了后来森林逐渐成型的时候才慢慢有了色彩。这应该也是作者想表达的一部分。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件一样的事,没有质疑和抱怨,和其他村庄的人们做出鲜明的对比。牧羊人犹如神一般的存在,没有奢求私欲,那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脚印走出来了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完成这样的理想。

  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坚定,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单纯。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12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部回忆为主的电影。“我”在阿尔卑斯山脉做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遇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他想让这片荒芜之地变成有生命力的田园。后“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了军,等战后又去高原,发现那里的橡树已经长的比“我”高了,从此,“我”几乎每年都去看牧羊人。当“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那里已经从荒地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影片的色彩和叙事结构都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细节。比如当“我”进入牧羊人的小屋时,牧羊人点起了烛灯,影片很细腻地表现了灯火摇曳的情节,整个画面忽明忽暗,非常真实。此外,当“我”走在荒地上时,太阳照着“我”,影子随着“我”的走动变化,而不是死死地定在原地一成不变。

  当然,影片的声效部分有待改进。当“我”走在荒地时,黄沙飞舞,一阵阵呼呼的风声不断,但这个风声太大,有些喧宾夺主,盖住了叙述者的声音,而且声频单调,一直都是“砰砰”作响,听久后会有些厌烦。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不到位,大架构再好也不能完全抓住观众的心。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电影能以细节动人,确为精品,但仍有一些地方可以再精致一些。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13

  《植树的牧羊人》拍成了30多分钟的一个短片,主要讲了一个牧羊人一直在用他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种树,终于以一己之力,让荒凉的沙漠成为绿洲。整个影片是用画出来的胶片拍摄,塑造了一个孤独但却仍然追求“梦想”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影片中短短30分钟内,就有两三次转换,移动的镜头,让人感觉很晕,但是我依然认为这呈现出来了一种很棒的效果。影片中有一段对小村往事的回忆,抽象且迅速的切换镜头,人一个一个出现,倒着变正的,笔直的变扭曲的,清楚呈现了以前人们的罪恶。这种快节奏的切换,构思非常巧妙。

  电影的构思还体现在环境衬托上。最开始风声大,体现了环境的荒凉与恶劣;后来出现一个小细节:牧羊人辛勤撒着种子,而镜头不断往外扩,小山丘一圈一圈的在旁边,植树的牧羊人变小了,却还是孤零零的。人物的孤独刻画得非常精妙,衬托出了牧羊人的精神,他一心想改变荒漠,就算孑身一人也是无妨。

  电影中人物刻画上做的最成功的是,塑造了一个孤独却不迷茫的牧羊人,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牧羊人;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当权者,他们从不关心民众,高高在上却不明白到底什么才是人民想要的。人物形象中的真实与荒谬融为一体,对比强烈,刻画得很精彩。

  环境也是一大亮点,最后的一大片树林,翻滚的绿浪,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让人为此感动万分……

  影片完整呈现了原文的内容,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我非常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 篇14

  这真是我这个月看过的最震撼的一部片子了。

  它是由弗雷德·贝克导演的,曾荣获奥斯卡奖。画风很独特,这一点在影片开始约七八分钟的时候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一段是描写的小村落人们混乱的生活。抽象的人们与纷乱的线条扭曲在一起,组合成一幅热烈而狂躁的画面,再加上精湛的转场与优质的配音,既夸张地表现了人们的神情和动作,又写实地描绘了当时宛若闹市的街道和民宿,真实地表现了一个易怒的城镇,让人身临其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是因为它独特的绘画方式。绘画的主要材料是彩铅和老胶片,淡黄色的底色加上细腻的淡彩很容易就产生了黄沙漫天的感觉,荒芜的背景上混乱的黑色线条,更容易让观者将自身感受代入那样混乱的场景。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影片最开始是在一片黄白的荒凉山坡上开始的,加之以大风呼啸的配乐,给人一种孤独感,而当主角遇到牧羊人时,牧羊人的橡树种子是彩色的,种下去后长出来的树苗也是彩色的。影片的最后几分钟里,出现了新的村落,也是彩色的。而彩色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欢乐的感觉,同时还有希望的意思。牧羊人种下了树,但不仅仅是树,还是色彩,更是希望。从荒凉到绿意盎然,改变的不仅仅是地质,还是人们的心,更是命运。

  我认为,光凭这两点,这部影片拿个奥斯卡奖还是绰绰有余的。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00字】相关文章: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01-09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500字01-09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200字01-11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通用10篇)12-01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600字(精选12篇)06-29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01-10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01-16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01-08

植树的牧羊人读书笔记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