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时间:2024-03-12 14:06:19 嘉璇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饮食文化,但是你知道吗?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吃月饼的由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欢迎大家分享。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有许多关于月饼由来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饼是用来庆祝胜利的食品。 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除了以月饼祭月外,还以月饼馈赠亲朋。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中秋食月饼的记载多始见于明清时。明人田汝成在《西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遗,取团圆之意。”因古人称中秋为“团圆节”,所以月饼又称“团圆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

  一、突厥人犯边的传说

  唐朝初年,北方的突厥人长期侵犯边境,未能平息,直到大将军李靖率军与突厥多次苦战,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李靖班师回朝,进入京城长安时,正是八月十五这一天。唐太宗很高兴,取来西域进献的一盒彩色圆饼,并提议邀月共享,接着把圆饼分给将士同吃。从此之后,人们就在中秋之夜把吃“圆饼”叫成吃“月饼”。

  二、戚继光出海带“糖饼”

  明朝的名将戚继光领兵在沿海地区抗击来犯的倭寇时,所带的食用干粮是糖饼,因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打了胜仗,以糖饼作纪念,叫“光饼”,以后人们便叫成了“月饼”。

  三、汉族人民反抗元蒙统治者

  传说元朝时候,蒙古贵族为了镇压人民反抗,不准汉族百姓家中使用铁器,就连做饭用的菜刀十户居民只允许用一把,同时每十户居民中派一人作监视。所派之人汉民族称之为“鞑靼”。这“鞑靼”不仅监视人们的各种活动,更可恨的是欺压、污辱老百姓。据说,谁家娶了新媳妇,头天晚上“鞑靼”要与新娘同床,因此激起老百姓的愤怒。有一年,有人出来,暗暗联络群众,要对付“鞑靼”,就借中秋之夜,家家蒸月饼送月饼,在月饼中放上“三十晚上(除夕)杀鞑靼”的纸条,互相传送信息。那年除夕之夜,果然家家串通,将监视自己的“鞑靼”全部杀光。为了纪念这一传送信息活动的成功,人们就每到中秋节做月饼,并互相赠送成了习俗。

  四、朱元璋联合各路英雄

  传说元末时,人民不堪忍受元蒙统治者的残酷压迫,纷纷起义抗元。当时朱元璋联合各路英雄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严密,传送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命令属下做了许多饼子,内藏“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再派人分头送传到各地起义军中。到了八月十五夜,各路起义军、齐响应,很快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自此后,八月十五吃“月饼”成了一个习俗。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

  五、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后羿力大无穷,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后羿同情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力气,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一个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因为这事,人们都愿意来到后羿跟前学艺。有一天,后羿去昆仑山访友,巧遇到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长生不老药。据说,一吃药即可升天成仙。后羿和妻子嫦娥十分相爱,他想和妻子一同服药,将药让妻子先保管好,等办完凡间的事后一同服药成仙。想不到的是,这个消息被来后羿跟前学艺的一个心术不正的逄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带领徒弟们去打猎,逄蒙装病留在家里。待后羿走后不久,逄蒙手提宝剑闯入嫦娥房中让嫦娥交出神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将神药找出自己一口吞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子飘起,破窗飞上天去。因为她牵挂丈夫,便落在了月亮上。后羿回家后知道此事,抽剑去杀逄蒙,逄蒙早已逃跑了。后羿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这天夜晚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里面晃动着一个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去追嫦娥,可怎么也追不着。后羿无奈,每思念妻子时,就到妻子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喜欢吃的瓜果,遥望在月宫里的妻子。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后,也纷纷在嫦娥飞走的那天晚上-八月十五,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吉祥。

  六、吴刚折桂的传说

  传说,汉朝有个名叫吴刚的人,家住西河,曾跟仙人修道升了天界。可他到天界后犯了错误,就把他贬谪到月宫里去砍桂树。这桂树长得十分繁茂,有五百多丈高,吴刚每砍下去一斧,等再把斧举起时,那上次砍下的又长合拢了,几千年来,吴刚就这么砍,那桂树总是砍不倒。让吴刚日日做这种徒劳的苦差事,以示惩罚。中秋月明之时,人们“望月”,就是提醒人们,不要犯错误,犯错误,吴刚就是例子。关于吴刚的传说,好多地方还有一种说法。说七仙女回天宫时,在人间留下一个儿子。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别人家的孩子都在高高兴兴地玩要,七仙女的孩子也来读热闹,可是别的孩子欺负他,不与没妈妈的孩子玩,七仙女的孩子因此伤心嗪哭不止。这哭声惊动了天上的吴刚,吴刚派人下到人间,给七仙女的孩子送了一双“登云鞋”。这孩子一穿上“登云鞋”就飘到了天宫,七仙女惊喜之余,用嫦娥送给她的桂花蜜糖做成了馅饼给儿子吃,可是,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把七仙女的儿子送到人间,吴刚违犯天条送“登云鞋”被罚至月宫去砍桂花树,七仙女的儿子到人间后当了大臣,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做月饼,月圆之时,摆在桂花树下祭月,以示怀念,民间便效仿开来。

  中秋节起源典故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秋节的传说

  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的由来

  由来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别称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月亮圆满,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在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玩花灯等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相关文章:

端午节吃鸡蛋的由来06-26

中秋节的由来及简介09-19

中秋节名字的由来09-13

关于中秋节赏月的由来09-07

中秋节的由来和中秋节的诗句09-26

中秋节的由来以及传说介绍09-22

8月15日中秋吃月饼作文(精选38篇)07-12

中秋节月饼销售工作计划范文08-04

大寒的由来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