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历史故事名著故事阅读

时间:2023-03-16 14:56:30 松涛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空城计的历史故事名著故事阅读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城计的历史故事名著故事阅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空城计的历史故事名著故事阅读

  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相关阅读

  连环计

  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权,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又苦于无好计可施。司徒王允,深夜独自到花园,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觉悄然泪下,他忽然听见牡丹亭处有人长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家中十六岁的美丽歌女貂蝉。问她为何长叹,貂蝉跪道:“我自入府,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近见大人总是愁眉不展,一定是有难办的大事,但又不敢问,故而长叹,如果我能与大人分忧就好了。”王允一听,猛然醒悟说:“没想到汉朝天下,竟在一个女子手中啊!”他把貂蝉领到亭内,跪在地上给貂蝉叩头。貂蝉忙问:“大人,你这是干什么?有用我之处,尽管吩咐。”王允见貂蝉十分坚决,就说:“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我收你为义女,先把你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你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设法让吕布杀掉董卓,以保住汉朝江山。”貂蝉听后,满口答应,并发誓说:“如果我不按大人说的去做,不报大义,我当被乱刀砍死!”这就是王允和貂蝉共同定下的连环计,最后除掉了董卓。

  苦肉计

  赤壁大战之前,周瑜苦思破曹之计。一日深夜,老将黄盖来到帐中,商议破曹以火攻为好。周瑜说:"我也这样想,所以才留下假投降的蔡氏兄弟,只是无人去曹营诈降。"黄盖自告奋勇,甘愿领此重任。

  当夜二人定下"苦肉计"。第二天,周瑜传各路将军帐下议事,命大将们各领三个月粮草,准备抗敌。黄盖反对说:"不用三个月,如果这个月能破敌就破,不能破敌,早点投降!

  "周瑜听后大怒道:"我奉命督军破敌,你敢动摇军心,推出去斩了。"黄盖骄傲地说:"我是东吴三世重臣,南征北伐时,你还不知在哪呢?"在场的将领们跪下替黄盖求情。

  周瑜狠狠地说:"看在众将面上,饶你不死,打一百军棍!"武士们把黄盖推倒在地,没打到五十下,已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几次晕死过去。黄盖的好友阚泽,根据周瑜的安排,带着黄盖早已写好的投降书前去诈降。

  不久,曹操又接到蔡氏兄弟的密信,说只要见到插有青牙旗的船只就是黄盖来投降了。结果在赤壁一战中,黄盖引火船冲入曹营,大江之上一片通红,把曹操用铁链连起来的几千条战船烧成灰烬。

  纪晓岚历史故事

  清人纪晓岚,是孔子赞誉的那种敏而好学的文学家。他生于清雍正二年,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誉为神童,21岁中秀才,24岁考中解元,31岁以二甲第四名进士入仕,先在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在乾隆时恩宠倍加,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十三年中披星戴月编书,终于编成经、史、子、集四部,纪晓岚还亲自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纪晓岚也由内阁学士升迁礼部尚书。他一生中五次出掌都察院。纪晓岚80岁时,还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纪晓岚 82岁卒于嘉庆十年,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敏而达,也可以说是对纪晓岚的评价。所谓敏,即指他刻苦好学,博学强记,年轻时喻为河间才子,才名与袁枚同,时有北纪南袁之称。但他一生只留下一部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原因是纪晓岚中年时把大量精力花在编纂《四库全书》上,自己著述少了。《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知识性强,文风质朴淡雅,不少篇章揭示社会矛盾,敢于抨击时弊,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与学术价值。鲁迅誉之: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纪晓岚生前被推为清代学界领袖、文坛泰斗,此言非虚也。

  明代才子解缙是《永乐大典》的总纂官,论才情可与纪晓岚匹敌,但他43岁惨死于囹圄;而纪晓岚却因《四库全书》而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此中原因当然与解、纪两人面对的皇帝有关。永乐帝朱棣能力强而生性多疑暴戾,视文人性命如草芥;乾隆帝则是一位善于执政而又雅爱文学的天子,他很赏识有才气的文人,对文人的言论也较宽容,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与纪晓岚的个人性格有关。嘉庆皇帝赞誉纪晓岚,一是敏,二是达,解缙却敏而不达,古代许多有才气的文人未能终善一生,就是不达。

  所谓达,一为通晓,即通情达理;二为达观,即随遇而安,对不如意的事能看得开。综观纪晓岚一生,因他敢于直言,也曾引起同僚嫉妒,皇帝不快,和珅曾几次难为纪晓岚,幸亏纪晓岚才思敏捷,每次都以巧言化险为夷,而与乾隆相处,也伴君如伴虎。 一次,纪晓岚与同僚在书馆中读书,因天奇热无比,他便脱掉上衣,赤膊翻书,不料乾隆突然驾到,纪晓岚来不及穿衣,赶紧脖子一缩,藏到书桌底下,乾隆早已看到,故意与他人谈笑风生,纪晓岚在桌子下大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他本来是高度近视,便探头问:老头子走了吗?话音刚落,才知乾隆正坐在他眼前,乾隆怒而责问,纪晓岚从容答道:老乃长寿之意,头乃万物之首,子乃圣人之称,孔子、孟子皆有子,故万岁乃‘老头子’也。尽管纪晓岚以诙谐巧言周旋,但毕竟伴虎于侧, 他几次直言,也曾惹乾隆大发雷霆,怒斥纪晓岚: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我不过把你们文人当作娼妓一样豢养罢了,你怎么敢大胆议论国事?可见,纪晓岚虽以通达处世,也饱受人格污辱。

  据史记载,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两人政见不同,也常常在诗文中互相讥讽,但在政坛,无有很多交锋。纪晓岚在处世中还时常提醒和珅,和珅则在工作中很关照纪晓岚,这与今日电视剧情节大相迥异。

  华佗的历史故事

  1,试医丢命

  有一年,华佗到某地行医,一个布店的学徒不服气他。这天,学徒吃过午饭,坐在门旁揉肚皮,见华佗走来,就对他的老板说:"今天我想试试华佗的本领。我到柜台里装病,你把他请来,为我诊治。"说罢,他一个翻身,跳进柜台,两手捂着肚子,摔头打滚地嚎叫起来。布店老板忙请华佗给他诊治。华佗望望那学徒的气色,切脉之后,脸色一沉,痛惜地对老板说:"无救了,准备后事吧!"

  老板心中好笑。故意问道:"先生你看他还有多少阳寿?"

  "挨不过今夜子时!"华佗说罢,叹息而去。华佗走后,布店老板摇头冷笑:"哼,人传神医,我看也是徒有虚名!"转身对他的小伙计说:"好了好了,别叫了,起来吧!"可是,任他怎么制止,那学徒却仍旧一个劲翻来覆去地嚎叫,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来。原来刚才他翻腾的时候,挣断了肠子。

  2,半部《青囊经》

  华佗为曹操治好了病,不愿为官,以妻子有病为由回到家中。曹操派人跟踪私访,过了十多天,私访的人回来向曹操禀告:"华佗妻子无病。"曹操听了很不高兴,不久,曹操脑痛症复发,便命人再请华佗。

  华佗到了京城,仍用以前的方法把曹操脑痛症治好。曹操问:"此病时常复发,有无办法根治?"华佗说:"要想此病根除,必须开头颅取出风涎才可不再发作。"曹操本来对华佗就有些不高兴,现在又听华佗说要打开他的头颅,认为华佗不怀好意,存心害他,顿时大怒,将华佗关进牢狱。

  华佗在牢房,替狱吏治好了病,所以狱吏对他很照顾。华佗知道这次入狱,很难再获自由,就在狱中写了一部《青囊经》,把他一生为百姓治病的主要经验,都写在里面。书写好不久,他便在狱中病倒。由于年老体弱,思念家人,病愈发严重。有一天狱吏来看望,他拿出《青囊经》,对狱吏说:"这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望你收下,传给后人。"狱吏怕曹操加害,不敢接收。华佗叹口气,只好点火来烧《青囊经》。狱吏看到火起,急忙上前扑灭。可是《青囊经》已烧掉大半。他跺着脚,后悔不该只为自己着想。几天后,华佗去世了。狱吏痛哭一场,将华佗埋葬后,带着残缺的《青囊经》来到亳州访问华佗的家属,哪晓得自从华佗被害,他的家人也被迫逃往外乡。

  狱吏回到自己的家乡,专心学习华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青囊经》,几年后,他也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

  3,沸儿汤

  华佗常给人动手术,病家难耐的痛苦状,使他痛心不已。尤其是华佗给关公刮骨时,看见关公虽然装得若无其事,其实,疼得头上直冒豆大的汗珠。啥办法才能叫病人不这样痛苦呢?华佗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一天,一个朋友从泰山回来,与华佗闲聊,朋友说了一件事:他上泰山时到了半坡,口渴得难忍,摘吃了一种红色的草果子,谁知吃过之后浑身麻木,迷迷糊糊睡着了,等到醒来,已经半夜了。华佗一听,心里猛一高兴,用这种草果子给需要开刀的人吃,病人身上要是麻木,不就不知疼了吗?华佗问朋友,草果子长在什么地方?啥颜色?啥模样?并一一记在心里。

  第二天华佗起身去找这种草果子,8岁的儿子沸儿非要跟父亲去不可。华佗就这一个儿子,平时十分喜爱,拗不住沸儿再三缠磨,就带着他一块去了山东。

  华佗按朋友所说,在泰山上找到了这种草果子。但能否像朋友说的那样,吃了就浑身麻木,失去知觉呢?非得试试不行啊。他拿起一个草果子,对儿子说:"沸儿,我想试试这药的效力怎样,要是我失去知觉,醒不过来,你就下山请几个人把我抬下去,免得夜里在这出危险。"沸儿说:"爹,让我试试吧,我年纪小,要是吃了药醒不过来,你把我抱下山就行了。你是医生,要是这药有毒,你还能给我治呢。"华佗听儿子说得有理,就把草果子递给了沸儿。

  沸儿吃下去一个,华佗问:"嘴上可麻?"沸儿摇摇头。吃下去两个,华佗又问可麻?"沸儿又摇摇头。一连吃了十几个,华佗问了十几遍,沸儿摇了十几回头。华佗心里泄劲了,怀疑朋友说了瞎话。沸儿越吃越多,吃着吃着,沸儿忽地把头一歪,躺在地上睡着了。华佗喜欢极了,草果子还真能使人失去知觉呢!

  华佗抱着沸儿下了山,住在客店里,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等儿子醒来吃。到了半夜,儿子还没醒来。原来,沸儿吃了过量的草果,中毒死了。见此情景,华佗放声大哭。

  后来,华佗用这种草果与几种草药配成了麻药,人喝了,全身麻木,在身上割疮剜肉也不知道疼。可是为了麻药,华佗唯一的儿子沸儿却死了。这药是用沸儿生命换来的。为此,华佗给药取名为"沸儿汤",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麻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