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蓝色,海洋文明

时间:2021-10-31 20:59:29 老师笔记 我要投稿

蓝色,海洋文明

蓝色,海洋文明

  作者:邓红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蓝色,海洋文明

  在当前的海洋文化研讨中,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是两个混淆不清的概念,本人认为有必要对此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只有这样,海洋文化的研究才能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得以发展,并且有一个更为明晰的理路。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将着重讨论什么是海洋文明,并对海洋文明的发生、发展和走向作一个试探性的论述,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按照目前广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本文所使用的海洋文化就是指具有这样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对这样的海洋文化进行的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海洋文化的研究则难免流于宽泛,浮于表面。为了加深对海洋文化研究的深度,从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海洋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文明,按《辞海》的解释:“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国外也有与此相类似的定义。(1)本文取文明的这一定义,对海洋文明作出这样的界定: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考察人类有据可考的历史,按上述的标准要求,第一个有充足的史料证明的海洋文明当是古希腊文明。

  首先,希腊文明的发展得益于她所处的特殊的海洋地理位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远比现在更依赖于地理的环境。希腊陆地多山和丘岭,公元前6~7世纪以前,希腊文明开始勃发的时期,那里森林茂密,陆路交通不便,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当时人类处于农牧业文明的时代,这样的地理条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并不理想。但是,另一方面,希腊地处爱琴海,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海面少有大的风浪,岛屿星罗棋布,在爱琴海上航行的船只,随时都可以用岛屿作为航海标识物,这使得天文航海知识还不发达又没有指南针的古希腊人仍可利用舟楫之便。这些有利的海洋地理条件,对处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希腊来说可以说是地造天赐。

  其次,由于海洋的交通便利,古希腊人能够吸收沿地中海各个文明的先进生产技术,如菲尼基人的文字、造船技术和赫梯人的炼铁术等。从生产力的水平看,铁已经开始在地中海地区广泛使用。铁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伐木,为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上述等等便利都为希腊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促使了希腊文明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崛起,到公元前4世纪达到鼎盛。

  第三,按修昔底德的说法,由于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人口的增涨使古希腊人处于不断迁移的过程中,而后来处于希腊文明中心的雅典,则以其特有的

  吸纳外族移民的态度,使她人材济济。随着人口的增加,本地粮食的生产只能满足大约四分之一人口的需要, 必须发展海上贸易来交换所需的粮食,这不但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用以交换粮食的希腊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采矿及冶金业的发展。

  第四,海洋和高山又成为希腊各城邦的自然屏障。在生产力不发达,人类技术水平低下的古代,海洋只能起着阻隔人类交流的作用,只有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定阶段,海洋才能起促进人类交流的作用。地中海对于古希腊正起了这样一个作用:海洋同时提供了交流的便利和御敌的屏障。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希腊各城邦能在既保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又保持自己各自的特点,并在各城邦间形成了竞争的态势。

  第五,在古希腊早期传统文化中,对海洋有着特殊的精神寄托。从荷马史诗看,海洋对希腊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把征服海洋看成一种英雄行为,所以,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使他们把史诗变成实际行动时,他们就开始征服海洋,对海洋的征服使他们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从古希腊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海洋文明的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明。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动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古希腊人在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束缚之少也是有名的,这一点在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古希腊的这种开放精神后来也鼓励了文

  艺复兴运动中的欧洲人利用这种精神去冲破中世纪教会的束缚。

  海洋文明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文化的多元性。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由于海洋的分隔,希腊文化的各个实体保持了它的多样性。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在希腊最强盛的时期,希腊各城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联盟,最多是一种松散的联邦。相反,强求一致却会导致发展的停滞。希腊人自己的争霸战争波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人强求一致的一次努力,也是希腊文明衰落的开始。所以,强求一致的诉求最终导致了希腊文明的终结。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之后,当爱琴海已经不足以保护像城邦这样的小小的政治实体免受外部强大军事力量的进攻时,希腊世界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亚历山大的军队统一了希腊,也远播了希腊文化,但同时也埋下了希腊文化衰落的种子。亚历山大欧亚大帝国意味着政治、思想、文化的一律性,而一律性意味着竞争的消失,多样性选择的消失,也即是希腊的海洋文明的精髓的消失。由于古希腊时代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在大洋上的交流的水平,即使希腊文化已经到达了印度洋,也无法进行越洋的交流。所以,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政治系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貌似统一的亚历山大世界很快分裂了,古希腊的世界消失了。

  海洋文明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原创性和进取精神。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大多数的神的行为更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主神宙斯的行为也不检点,没有很高的权威。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性而受到颂扬。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而海洋似乎是这一精神的最终的试金石,因此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都要在此一试身手。从征服爱琴海到征服地中海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希腊人一旦完全征服了地中海,海洋已经不再是一种挑战,其进取精神就大打折扣了。这种精神,只有等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之后,等到文艺复兴,等到人类开始有能力面对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挑战时,才能得以进一步发扬。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以及它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最初的海洋文明。然而,由

  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希腊的海洋文明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和妇女的劳动之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开拓进取精神仅限于少数人,限于一个城邦,如雅典的公民,而不包括主要的生产者和广大的妇女。因而海洋文明的精髓在希腊不可能制度化、普遍化,没有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也不可能在整个希腊世界普遍建立开放的政治制度。这就注定了希腊的海洋文化要随着雅典的衰落而衰落。

  二

  从古希腊以降,海洋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我们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海洋文明的后来发展作一个简单的考察,进一步证明海洋文明的三大特点,由此跟踪它的发展趋势。希腊文明衰落以后,取而代之的是罗马在地中海的统治。从海洋文明的三大特点去衡量古罗马,可以说,它在早期继承了希腊的海洋文明,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有与希腊相类似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它在精神领域基本全面接受了希腊的文化遗产,因此使得古代海洋文明在希腊文明消亡后还能延续几百年。但总的说来,古罗马并没有得希腊文化的精髓,继承的多,原创的少。它的奴隶制度也使它不可能进一步发展最初形态的海洋文明。在共和国时代,罗马还保持着较大的开放性,随着帝国时代的到来,开放性愈来愈少。战争的征服代替了自由贸易,成了罗马经济的主要支柱,多元文化的交流变成了单一文化对其它文化的征服。罗马对基督教的态度可以很清楚地表现出它对异质文化的态度。它开始时对基督教的镇压和后来的变基督教为国教,都出于同样的思想根源:即对多元文化的恐惧和对一元文化统治的诉求。随着中世纪的到来,海洋文明的精髓——开放性、多元文化共存(文化包容性)及开拓进取精神(进步要求)在欧洲几乎不复存在。直到文艺复兴,海洋文明的精神才由意大利开始在欧洲重现。以海上外贸的再次活跃为契机,欧洲在思想文化和政治上再次呈现出开放和多元并存的态势。开拓进取精神在一个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的复兴最终导致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从这一点上说,文艺复兴也是海洋文明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为第二次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但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和君士坦丁堡的落入土耳其人之手,通向海外的交通被切断,意大利的海洋地理优势丧失了。海洋文明的发展开始转向沿大西洋的欧洲国家,先是转向西班牙、葡萄牙,后来转向了荷兰,再后来转向英法。这一次海洋文明的复兴以及地理中心的相对快速的转移有很多原因。概括起来,有知识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以下将对这些因素逐一加以简单的说明。

  知识的因素。第二次海洋文明的复兴是以重新发现古典希腊的文明开始的。“在它的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恩格斯语)。人们从中世纪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学习古希腊的精神,拓宽了眼界,使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天文学的进步和人们地理观念的更新,为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航海准备了条件。

  地理上的原因。海洋文明的核心是开放,所以地理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中世纪末,随着欧亚间物质文化交流的增加,地处欧亚交流的要冲的意大利自然成了主要的受益者,所以海洋文明的复兴也就首先在意大利开始。然而,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路经中亚和地中、海黑海的欧亚间交流通道受阻,意大利在地理上的优势随之丧失,海洋文明的中心开始向大西洋沿岸转移。西班牙和葡萄牙是首批的受益者,它们有在地中海海上航运的经验和技术,又可以吸收意大利过剩的航海人才(像哥伦布)来充实自己,很快就成了新的海洋文明的主宰。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中世纪虽然被称为黑暗的时代,但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却有了稳步而实在的发展。西欧封建的农奴制早在13世纪时就开始逐渐解体,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社会有了更多的剩余新产品,财富的聚集反过来又刺激了对更多财富的渴望。加上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引进及天文航海技术的提高,都为新航线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开拓准备了条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地理环境的限制在海洋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远洋的航行技术成熟以后,大西洋沿岸的西欧诸国的地理差异也就微不足道了。这时候,谁能主宰海洋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荷兰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迅速成为一个海上强国,英国后来居上,更是得益于它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而固守封建专制制度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则很快衰落了。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比之封建社会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原创性。所以,面对新的海洋文明,一种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原创性的程度成了它能否成为这一文明的主宰的最决定性因素。在此我们不妨以英法两个后起的海洋大国为例来说明这一观点。英国和法国都是欧洲大国,在地理大发现后都较早地卷入了海上扩张活动。两国率先在欧洲完成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人口相差不太多,具有比较大的可比性。从经济上看,英国最早在世界上确立自由贸易政策,而法国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自由贸易政策,英国海外贸易的比重也远高于法国,英国在开放程度上远高于法国。显然这与两国的地理差异有一定的的关系,从非海洋文明的角度看,法国在地理上有更大的优势,但正是这种优势使法国的海洋战略在国家整体战略中没有获得绝对的优势地位。这是法国在新的海洋文明兴起后败于英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政治上,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英法两国就显现出巨大的差别。英国革命最后以妥协告终。妥协就意味着对不同的信仰(信仰自由的确立),不同的文化(苏格兰英格兰等文化的共存),和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容忍。英国在革命后长期奉行自由主义,容忍各种政治力量活动,马克思就是从德国先移居法国而后来英国的,显然英国具有更宽松的政治环境。法国革命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很固执的强求一致性,对一切异己,不管是事还是物,是思想还是人,都诉诸断头台。从两国在海外建立的非移民殖民地(移民殖民地可以说是文化的移植,在此不能说明问题)的政策方法看,英国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也就是说它更能容忍多种文化的共存。英国的殖民地大都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保持了原有文化,如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甚至一部分政治制度。而法国一直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强调一致性,不太能容忍异质文化,例如在越南使用法文字母以替代原有文字就是一例,而英国对加拿大魁北克法裔的态度就是一个反证。由于这一原因法国在与英国的海外争霸中常得不到当地人的支持,而英国后来在加拿大的统治却得到了占当时人口多数的法裔人民的认可。这是法国在殖民地争夺中常败于英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地理上看,英国在大西洋中的位置及地理条件比其它各国更像雅典在地中海的位置和地理条件;从政治制度、文化心态和殖民地政策上看,它也比其它国家更接近雅典。也就是说,她的地理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心态更具有海洋文明的三个特点。所以海洋文明的重心最后转移到英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

  从本世纪初开始,海洋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海洋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地理限制最终被打破。海洋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它不再倚重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并且只有成为一种世界文明,才能继续发展。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冷战从海洋文明的视角看,都是强求世界服从一己之文化的努力与海洋文明的斗争。冷战的结束标志着海洋文明最终获得了初步的胜利。

  开放,包容和进步(不断进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海洋文明正在成为当今的世界文明。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海洋文明不应视为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而是一种对外开放、对异质文化容忍及不断开拓进取的文化态度。任何一种文化,只要采取了这样一种态度,它就使自己置身海洋文明之中。一种文化是不是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在历史上,与地理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甚至机遇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当今的世界,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海洋文明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成为一种世界文明,它不再承载于某一种特定文化,而是以全世界全人类文化作为载体。当然,海洋

  文明要在全世界取得最后的胜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西方某些国家开始表现出从海洋文明退却的迹象:越来越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异质文化的不容忍态度(有时以人权为幌子)和保守主义的抬头,这些都是与海洋文明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这是不是预示着海洋文明的重心的再次转移呢?这是每一个关心海洋文化研究的人所应予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