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中考现代文复习专题四:记叙性作品阅读

时间:2021-11-01 10:09:35 老师笔记 我要投稿

2008年中考现代文复习专题四:记叙性作品阅读

2008年中考现代文复习专题四:记叙性作品阅读

2008年中考现代文复习专题四:记叙性作品阅读

四川自贡  何泽彬

 

考点研读

课标要求: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考点阐释:

与课标要求对应,结合近三年的中考,本专题讲解本分主要从散文阅读和小说阅读进行复习,一般记叙文和其他文学类记叙文我们赞不涉及。现在将记叙文的考点归纳如后:①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一些关键性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②能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③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④能划分文章的层次和结构,看出文章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⑤能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⑥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⑦能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⑧能初步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能分析其作用。⑥结合语境理解、品析词语、句子的含义、文章的语言特色。⑨开放性题目。

阅卷报告

例1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⑷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⑸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⑹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⑺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⑻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⑼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⑽不仅仅是孩子们。

⑾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⑿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⒀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2007年浙江台州中考语文试题)

知识智囊: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1.第⑶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典型误答】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

【正确答案】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评分标准:4分,每一方面2分。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信息的辨认与筛选。“异乎寻常的味道”是作者通过回忆得出的肉体上的疼痛滋味和精神的亢奋状态。误答说明“寒冷”离我们很远,“寒冷”的味道是必需的,不能得分。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3分)

【典型误答】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正确答案】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评分标准:3分。如答“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也对。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关键词句的提取、整合。误答仅照抄原句,不针对问题对关键语句作调整,至少会被扣1分。

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⑴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典型误答】风全部都钻进我的脖子。

【正确答案】“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阅卷笔记】此题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一些关键性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上,品味拟人的表达效果。误答没有理会修辞的的作用,分析自然不够全面。

⑵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典型误答】表明立春了都还没有下过雪。

【正确答案】“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评分标准:3分。写出表达的内容,得2分;写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得1分。

【阅卷笔记】本问同第一问一样要求我们结合修辞分析品位语言。其答题模式一般为:“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3分)

【典型误答】寒冷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正确答案】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评分标准:3分。写出“寒冷”的含义,得1分;写出“必不可少”得2分。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对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句子的理解。它是一个比喻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还原比喻句。寒冷,生活中的“挫折和苦难”如同盐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误答没有点出寒冷的意义,会被扣除相应的分值。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4分)

【典型误答】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正确答案】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评分标准:4分。能联系生活实际,得2分;能结合文章深刻含义,得2分。

【阅卷笔记】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这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情况下,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的体验。第4题已经得出文章的中心人生需要挫折和磨练;生活中相似的“逆境的作用”的实际比比皆是。误答指出了自己的感想,也与作者的观点相近,但是对文章内容切合不够,也缺乏生活实际做支撑,扣分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智囊:①记叙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②记叙的线索包括:以时间、空间转移为线索;以人、事、物为线索;以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③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例2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马德

⑴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⑵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⑶“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⑷“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⑸“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⑹“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⑺“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⑻“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饯去了,我就现在要!”

    ⑼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干这里瞅上一眼。

    ⑽“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⑾“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⑿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⒀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⒁“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采,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看她的孩子走开了。

    ⒂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⒃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那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⒄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⒅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⒆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选自《中国青年》,2007年江苏扬州中考语文试题)

6.本篇小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_______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2分)

【典型误答】动作(行动)

【正确答案】语言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小说的情节推动线索即小说的写作思路。小孩子提出要冰激凌、妈妈不给买、妇人给“亮亮”冰激凌、妇人儿子的不解。这些看起来都是我是动作,但是这些动作都是从作者的语言描写中得出来的。文中的每一次对话描写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7.⑴小说第2小节加点的“那个”能否换成“冰激凌”?

【典型误答】不能,那个小孩子根本不知道“那个”就是冰激凌。

【正确答案】“那个”不能换成“冰激凌”,因为用“那个”表明孩子不知道他想要吃的东西叫什么,也就表明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吃过冰激凌,更加符合他家的境况。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语言的品味。这就要求学生做细腻的分析与体会。冰激凌的制作如此吸引人已经暗示我们小孩对冰激凌的陌生。从全文章看,家境贫困是小孩母亲不他买想吃的东西的原因。误答没有较为深刻而全面揭示出不能换的原因。

⑵第4节加点处作者为什么朋“拍”不用“打”?请分别说出理由。(4分)

【典型误答】“拍”比“打”的程度要重,一个母亲不会打自己的儿子,只会生气而拍她的儿子,所以不能换。

【正确答案】“拍”不能换成“打”,这两个词在表达意思的程度上不一样,“打”比“拍”程度要重,所以用“拍”才能恰当的表现母亲既生气但又不忍过分责罚孩子的矛盾与无奈之情。

【阅卷笔记】此题同第一问是属同一考点。误答能够知道不能换的原因,但是在表述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没有回答出原句的妙处;二是观点错误,一个母亲不打自己的儿子的观点,不是绝对的。

8.第9节和第12节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典型误答】不能删去。周围人的反应,引出了“衣着光鲜”妇人的注意和她的善举。

【正确答案】不能删去。周围人的反应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事情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用这些人的自私与冷漠来衬托那位“衣着光鲜”的妇人的仁慈与善良。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形象的衬托。第9节商场的地理位置介绍和第12节周围的反应营造的社会环境。除了引出小孩母亲的生气和光鲜妇人的出现推动情节发展外,周围人本身也是人物,他们的袖手旁观是反衬妇人的善举。误答只是涉及到问题的一小部分。

9.请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说说这篇小说结尾的作用。(4分)

【典型误答】照应文题、深化主题。

【正确答案】小说的结尾在形式上使作品结构更完整;内容方面能起到以小见大、揭示并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的作用。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这个世界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写作特点。“不同寻常”与文题相照应,为小说画上圆满的句号;为买冰激凌的事让世界变得不寻常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的是人与人的帮助,是爱、是和谐。误答是套用,不作具体的阐释是非常可惜的。

10.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有待关注和帮助。文中这位妇人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不少于80字)(6分)

【典型误答】我们要向妇人学习,帮助比自己更有困难的人,让繁荣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正确答案】答案示例: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变得更精彩。生活窘迫的弱势群体比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关爱与扶持,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像小说中妇人一样,要是自己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阳光与温暖。(言之只成理即可)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谈体验、说启示。这要求我们的回答既要与选文相结合,又要联系实际来谈感受。误答内容缺乏从选文到自己启示的过渡,对题目的字数规定也没有达到要求。6分题目的文字表达显然是应该打草稿和计算字数的。

名师指津

如何整体把握中考记叙文阅读

第一、把握记叙文的分类。①记事:把握发展脉络,抓住重点,理解主题,体味构思特点和表现手法。②记人:注意前后变化,分析各种描写,弄清人物思想性格。③小说:依据小说特点,注意情节发展与人物言行,理解思想意义。④散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象征意义,体会言外之意,把握主旨、特色。

第二、把握记叙的线索和结构。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其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

记叙文的结构指什么呢?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它包括开头和结尾、过渡连贯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其方法如后:① 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文中的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就可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② 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③ 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④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当然划分记叙文的结构依据还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上四种。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把握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呢?首先要分析过渡的方法,了解过渡的规律。一般来说,过渡可以用词语、用句子、用段过渡。在记叙文中,过渡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说明有关的记叙要素时,也需过渡。

至于“连贯”是指一段文字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语意贯通,形成有机整体。

另外要注意文中的交代照应。一种是文题照应,文章前有交代,后有照应,可使文章显得严密。

第三、记叙的中心、材料及详略。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对生活一定的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章的中心意思。怎样提炼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呢?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这样几种:① 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② 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③ 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④ 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多数记叙文不直接给出中心意思,需要读者自己分析概括。归纳中心意思时常常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述。“通过……”就是要概括出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要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当然,归纳中心意思不一定非用这种句式,但这种句式给我们提供了归纳中心意思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阅读记叙文,要注意区分文章材料的详略,要注意把这些详写的或略写的材料同文章的中心意思联系起来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对文章做到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注意的是,略写的材料并非不重要,更不能缺少。如上面所引略写材料,没有它们,就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当然要影响中心的表达。同时,这些略写的材料还具有突出详写的重点材料,使其能充分发挥表达中心的作用。

知识智囊:①记叙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②记叙的线索包括:以时间、空间转移为线索;以人、事、物为线索;以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③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