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时评:诚信承诺书是在糊弄谁

时间:2021-10-05 16:31:05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时评:诚信承诺书是在糊弄谁

  我们为什么总爱糊弄

时评:诚信承诺书是在糊弄谁

  刚刚结束的自考显示:北京201 人作弊,沈阳145 名考生违纪。这只是被查出的,相信还有未被查出来的。看来教育部下发的“承诺令”,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这也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也属正常。如果一纸“承诺书”就能改变多年恶习,那倒不正常了。现在的问题是,明知形式主义,明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为什么非要下文作出规定呢?

  北京自考办有关负责人说得很清楚,签“诚信承诺书”是对考生从心理上进行自我约束,“但就防止作弊本身来说,意义不大。”连执行者都认为“意义不大”,这“意义”也就真的大不到哪儿去。

  那么,这样一场数十万、上百万人参加的轰轰烈烈的“运动”,是在糊弄谁呢?

  对教育部门来说,显然一级骗一级,越是基层越清楚,最清楚的是监考官。一个考场到底有多少人作弊,有时完全取决监考官是睁一只眼,还是睁两只眼。可见,他们是在糊弄自己的工作,准确地说,是在糊弄针对这项工作的那个规定。

  那么,起草文件的人和决定文件的人,就糊涂到家了吗?也不能这么说,他们也要工作,面对“诚信的缺失”,他们也要有所表示。他们当然明白,这种表示起不到根本作用,所以,他们也是在糊弄本职工作。

  为什么这么多人心安理得地糊弄自己的工作呢?因为这工作好糊弄、该糊弄、不得不糊弄吗?

  都有道理,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出在对“规定”的考核上。比如,我们很少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规定”进行考核,也找不到考核的办法,惟一的考核办法只是实践,而实践就意味着“付学费”;但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个官员因为下发的文件难以执行而受到处罚。通常是一个文件下发,轰轰烈烈宣传一番,有效果自然好,没效果就让其自生自灭,直到上面的上面有了新精神,或是部门换了新领导,于是又是一番新“规定”出台,又是一番宣传。如此循环。

  由于无法考核“规定”,那对工作最合适、最省事、最讨巧的办法,就是糊弄。热热闹闹,皆大欢喜,就算没效果,谁也怪不着谁,大家都没责任,何乐而不为。眼下部门作秀越来越时髦,糊弄之风日盛。

  改变的办法,只有从根上抓起,对各项“规定”也来个问责制,在各项“规定”出台前也来个听证制,这样坚持做下去,糊弄就会渐渐失去市场。冉福

  旁征博引

  简单形式与滑稽思维

  教育部把制止考试作弊寄希望于一纸承诺,实在是头疼医脚的办法,文不对题,也暴露出管理的无能。我们知道,约束人的条规有多种:道德的、法律的、宗教的,而道德是最弱的,它取决于个人的自觉与认识水平。如果认识不到,那么自然遵守的标准也就不一。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如果不依赖于一定的手段,没有惩戒的措施是不起什么作用的。而考试作弊不仅仅是一个诚信问题了,是一种违规或者违法,需要按照制度、规定来执行。我们对于考试作弊已经有了严格的惩罚措施,只要按照要求来惩戒就行了,为什么还要签承诺书呢?或者教育部是如何思考的呢?

  考试作弊目前这么严重,完全是因为高考已经走向了误区,如同GDP指标被作为政绩一样,高考升学率也曾经被作为政绩追求,同时它也有着潜在的利益。为了提高升学率,于是团体舞弊的事情时有发生,愈演愈烈。结果是法不责众。所以才有考场腐败,如同追求政绩导致数字、官场腐败一样。

  如果我们不去追求升学率,或者不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大家就是参加高考,就是求学,那么,作弊就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发现了,照章处理就是了。如果觉得现在有蔓延的趋势,严格一下作弊的处理,设立一些严格的、代价比较重的措施,我想就绝对够了,真是没有必要签订承诺书。

  另外,签了承诺书后就能制止作弊吗?他若是继续作弊呢?不还是一样按照作弊惩戒,是不是还要加上不诚信惩戒,给脸上刺字?

  由这件事看出,我们的一些想法是多么的简单。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比如,最近西安仿效诚信承诺让小学生宣誓告别网吧,这又是一个滑稽。如果仅仅是滑稽那也就算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很严肃的诚信问题,被这种简单的儿戏形式搞得流于儿戏,从而衰减了诚信的高尚品质,使本来就缺乏诚信的群体更加误解了诚信的价值,其负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试想,教育部这一招如果真的奏效的话,全国都可以来个仿效:每一个国家公职人员都签署一个廉洁承诺书、保证不腐败承诺书,这样,一下子就使我国的反腐难题迎刃而解,天下岂不太平?赵文

  众说纷纭

  诚信协议画蛇添足

  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诚信协议”在震慑一些考试舞弊者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损害了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目前,国家已经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法规,只要这些法规落实到实处,再加上利用多种方式对考生进行考试规则和警示教育,那么“诚信协议”的签订根本就是“画蛇添足”之举。王永

  强制“签字画押”不合法

  一纸诚信协议书,不能杜绝考试中的舞弊现象。为了这样的“仪式”“签字画押”,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国家允许具备条件的考生参加高考,是一种行政许可。按照今年7 月1 日将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教育部门随意增加“许可”条件的做法不合法,从法律上来说,协议只有双方协商一致才能签订,而高考“诚信协议”的签订,对考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如果不签订就不能参加高考,这种强制签订的“诚信协议”,又有多少“诚信”的含量呢?

  江南

  教育部门用心良苦

  有关部门日前对南大、南师大、南京理工大等7 所高校5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近一成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考试中经常作弊,另有59.5%的学生承认偶尔会作弊,而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肯定自己不会作弊的则只占58.1%。更有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去年1 月至11月,全国共查处各种考试舞弊事件2513起。这样的数字真叫人乐观不起来,也许教育部门亮出“考试诚信协议”利器,其着眼点就在于此,可见其用心良苦。

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