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自考三部曲:态度与方法

时间:2021-10-05 16:09:20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自考三部曲:态度与方法

    你终于决定上山了。你信心满怀,豪气干云,你对自己说你已不再怕那些狼虎挡道、山高阻途了。你迈开大步,奋勇向前……但没走多远,你就真的遇到了陡峭的悬崖、狠毒的狼虎。这时,你该怎么办?你又能怎么办?总不会空凭一腔热血,万丈豪情,你就能赤手空拳翻越这悬崖,打败这虎狼吧?况且你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跟它们纠缠,毕竟你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要尽早地到达山顶。

    这时,你需要的是攀山的绳索,打虎的棍棒。

    一、关于态度问题

    态度问题应该是一个在你决定自学之前就已确定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你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可谓重要之极,所以需加以明确。我们要承认,绝大多数人参加自学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拿个文凭,给自己增加些学历资本,为今后的工作、求职创造便利。学历重不重要?重要,非常重要!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时下的社会里,有时学历甚至比能力还重要。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只一味地为学历而学习,你会学得很被动、很艰难、很辛苦!你呕心沥血,挑灯夜战,靠着脑子里那 “学历”二字维系着自己仅有的一丝热情,三年下来,你可能会面临两种结果:第一种,你熬白了头,但是没考过,于是你发出了“自考真难”的感概,你那仅靠着一丝热情支撑着的精神的大山在瞬间轰然倒塌,你觉得自己很窝囊、很失败、很没用!于是终于你作出了痛苦的决定:放弃!第二种,你也熬白了头,但幸喜的是,你最后一门通过了,虽然只考了可怜巴巴的6 0 分,但必竟是过了。你高呼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口号冲到小店,你要了十瓶啤酒。你需要狂欢,你要用酒来告慰你这三年的付出,你要为你的凤凰涅槃而庆祝。你喝得烂醉如泥,口里却还在念着“我过了,我过了!”一阵凉风吹来,你打了一个激灵,酒了一半。你希望借着这美妙的时刻再重温一下自己这三年来走过的路。你面带微笑,开始回忆,但很快你发现除了能想起这三年来为了自考自己确实过得很累外,你再也想不起别的。你想不起你学了些什么,你甚至忘了你所学的课程。你大脑一片空白,一片混乱,你用力捶打自己的头,你质问自己这三年你都干了些什么?你张惶失措、零乱不堪……终于你酒彻底醒了,你陷入了一种极度悲观绝望的境地——因为你此时已清醒地认识到,三年下来,除了一纸文凭,你一无所获。你出卖了自己三年的青春。于是你又喝了,醉得一踏糊涂……

    如果非要我们说我们自考的目的是要学知识的话,那显然是违心的,但我们又是否应该试着在拿文凭的同时兼顾真正学一些东西而不至让自己的学习目的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呢?我想这是可以的。

    二、关于计划问题

    对于自考,我极为推存计划。计划妥当,会让你受益颇多。

    自考报名了,你仗着热情一下子报了四门。报四门,什么概念?它意味着在短短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你得背完8本书:四本教材,四本练习册。8本书,又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把它们叠在一起其高度有近20厘米,而这个高度可以把你吓晕。可你也没法退缩,因为话你已经放出去了——两天前你对着所有的朋友夸下“海口”说你这次“四门不过,誓言不为X”。

    把书抱回家,你开始了为你的“海口”而奋斗的漫漫历程。第一天,你奋斗了一点,第二天,你又奋斗了一点,第三天,第四天直至第五天、第六天,你每天都奋斗了一点。第七天时你回过头来,突然你 现自己前面每天所奋斗的“那一点”是那么的少,即便是把前面的所有的“那一点”加起来,相对于整个你要背记的内容也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你每天都看书——你不得不看,但同时你又感到每天所看的内容实在太少,20厘米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你的心头,那八本书的厚度让感到害怕,你有了一种遥遥无期的感觉,你的信心渐渐被打磨,“自考很难”的念头又开始慢慢占据你的脑海……

    其实,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它的存在很轻易地就将你导入了一种误区。这时你需要来点“逆向思维”。举个例子:十三岁那年,你被要求每天从一个小池塘里提五桶水去浇附近的一片树苗。你日以继日、持之以恒,每天按要求提五桶,也不偷懒,也不多提。直至有一天,你的一个朋友来看你,不经意间,他发现池塘里的水少了很多。就问你是怎么回事。你恍然大悟:天啦! 这池塘里的水居然少了一大半,难道都是被我提掉的……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就是这样的,不知不觉中,你确实提完了大半池塘的水。此前你当然没意识到:少五桶水对整个池塘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你每天所看到的池塘里的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的朋友就不一样,印象中的池塘里的水深比他眼前的池塘的水深实在相差很多。这便是潜移默化之功,很浅显的道理,如果不是让你每天提五桶水而最终有一天你意外地发现整个池塘里的水差不多被你提干了,而是直接把你带到池塘边对你说:“听着,你给我把池塘里的水提干! ”你一定会大叫:“这根本不可能! ”

    是啊,谁能这么容易就一下子把一个池塘里的水看成是一桶桶的了。

    “面对八本书时,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8本,而要看成是八个1本。”八本书叠起来不是很高吗?把它分成八堆,它们就矮多了。一次只看一本,把另外的七本放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心里就踏实多了。抓住这份好心情,看完了这本,再去换另外一本,下一本看完了,又去看下下一本……不知不觉中,你就把八本书都看完了,心情不错,还记了不少。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的作法吧。买了书,我第一件事就是看书的最后一页的页号:第一本,400页,意味着这本我得花二十天的时间看完;第二本, 500页,一般情况下我要花25天时间;第三本,600页,我要花30天。(通常还会有第四本)(之所以选择一天看一本书的2 0 页,因为我认为:一、这个数量我可以接受;二、细心一点,你会发现,自考教材中的一章内容大多数是2 0 页左右。选择2 0 页,就不至于将章节“条块分割”)三本书中折一下,我选择每本书花2 5 天时间看完一遍,但并不是说看完三本书我就得花2 5 ×3 =7 5 天时间。我申明一下,每天我能用来看书的时间还算不少,所以这三个2 5 天可以并列,即我一天可以同时看完这三本书的2 0 页(一般情况下,我还会附带做完练习册中相应章节的内容。)按每年考四次,每次考试间隔近三个月来算,通常情况下,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将所有的教材和练习册看3 遍以上。至于怎么个看法,我想这是需因人而异的。

    计划制定了,就剩下落实问题了。这里我提倡“提水精神”,即每天提水,不因为心情好而多提,也不因为心情不好而少提,而是一天五桶,雷打不动。早提完,早休息,晚提完,晚休息,不提完,就不休息。用在学习上就是每天严格按计划完成自己定下的任务,没必要超额,但绝对不能缺额。如果仅仅因为今天心情不好就少看一些内容而留到第二天,然后第二天起个大早或是加个夜班将其补过来,又或者由于今天心情特好,就一下子多看完一章,第二天就可以少看一章。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敢断言,一次两次还可以,久了,你的计划就全乱了。

    三、关于时间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历,你也许会说:“看吧,我花了一个月时间,连一本书都没看完。”好,既然你这样说,那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一下关于这“一个月时间”的问题吧。说一个月等于3 0 天,尚有武断之嫌(因为还有每个月等于3 1 天的时候,就权且当它是三十天吧。),但讲一天等于2 4 小时,那就是个颠灭不破的真理。如此一算,就得出了一个月的时间等于3 0 天×2 4 小时=7 2 0 小时。7 2 0 小时中除去每天睡觉的8 小时,剩下7 2 0 -3 0 ×8 =4 8 0 小时。再除去国家规定的8 小时工作制的8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还剩下4 8 0 -3 0 ×8 =2 4 0 小时。人总不能每天不吃饭,不上厕所,而干这些事就得花时间。好,就再除这些时间,一个半小时够不够?够的话这一个月时间就还剩下2 4 0 -3 0 ×1 . 5 =1 9 5 小时。但不能光减不加啊,现在不是流行双休日吗?你要考自考总不能也去“双休”一下吧。所以“双休日”这点时间就不得不加上,按每个月四个星期即有四个 “双休日”来算,一个月的时间就得加上这四个“双休日”中的应工作时间,这时一个月时间就等于1 9 5 +4 ×2 ×8 =2 5 9 小时。把这2 5 9 个小时分成3 0 份,即每天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2 5 9 ÷3 0 =8 . 6 3 3 3 小时。得,为了照顾你的身体,就再给你去个零头,让你每天花上这0 . 8 6 3 3 个小时去散散步,做做运动吧。最后,实际上你每天能用来学习的时间有8 小时。再回过头看看你的那“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中的这一个月中的每一天你所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多少。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或者说更多。事实每天真正能花那么两三个小时在学习上的人并不是很多(除了学生)。一听这话,你可能就会委曲地说:“哪里,我确确实实每天都花了四个小时,从上午1 1 :3 0 至下午3 :3 0 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在看书。”你是觉得有四个小时罗,可你要知道,“四个小时”,这是一个多么笼统,多么模糊,多么庞大的概念!把他们分解成“分”(也不必将其分解成“秒”了),你就会发现这所谓的四个小时中的每一个小时都是不连贯的,这中间有许多“断裂层”,而这些“断裂层”占了你不少的时间,而这些时间你都在干学习以外的事情,比如说发呆。

    所以说,你的“花了一个月时间”的这一个月时间实际上只等于3 0 ×2 =6 0 小时,按照一个月的实有时间来算,你的这“一个月时间”等于7 2 0 ÷6 0 =1 /1 2 (0 . 0 8 3 3 3 )个月,等于3 0 ×1 /1 2 =5 / 2 (2 . 5 )天。而按每天可花8 个小时用来学习的时间来算的话,你的这“一个月时间”也只等于6 0 ÷2 4 0 =1 /4 (0 . 2 5 )个月,等于3 0 ×1 4 =1 5 /2 (7 . 5 )天。 那么还有2 4 0 -6 0 =1 8 0 小时,还有3 0 -7 . 5 =2 2 . 5 天的时间呢?——是不是被妹妹拿到小店里换饼干吃去了? 如果是,还等什么,赶紧追上去要回来!

    四、关于知识结构问题

    所谓自考无重点,这点不假,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自考其实处处皆重点。所以,学习时要通读全书,要一字不落。那些死抱着重点不放,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猜题、押题上的人,考场必然铩羽,而所学到的东西也肯定有限。在背记时,如果只记重点,只去背那些条条框框,一个问题记下来,你可能需要五遍,而如果你把条条框框下面的那些内容也细看了,带着理解性的去记忆,你可能就只需要三遍,且此种记忆可以持久。要知道考试时碰到一个论述题,哪怕是简答题,也是需要在答出要点之余,还需加以叙述的。若是你平时未曾通篇看过,脑子里除要点外对其它内容一点印象都没有,答题时你有可能会无从下手;或者说你觉得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文采也不错,你能“望文生义”,完全凭主观想象去叙述。这样的话,如果找对了思路,你洋洋洒洒让阅卷老师侧目,但如果没找准思路你就去了“太平洋”——并不是每一个要点都能理所当然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读全书,在做到扫除盲区之余,更能使你所学到的知识前后勾绾、融会贯通,以达到增进理解,促进记忆之功效。

    据此,我通常将书本内容分为“经节脉络”与“细枝末节”两个层次。所谓“经节脉络”,顾名思义,自然是从宏观着眼、大处着手而得出的书本内容的大体结构和整体框架(这点只要粗读全书或是从章节目录中就可发现<而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所谓“细枝末节”便是指从细微入手,微观出发而得出的知识框架下面的具体内容。如果把一本教材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经节脉络”就好比是人的骨架,而“细枝末节”自然就成了人的血肉。人无骨架,血肉便无所依附;人缺血肉,骨架便空洞无生。所谓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所以可以这样说,了解了“经节”,你就了解了教材编者的意向,掌握了“细枝”,你就掌握了编者的思想,二者都掌握了,那么考试你就过了。

    孔子他老人家深谙学习之道,历来被腐生儒士们奉为“圣人”,信口念句“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便也成了我们顶礼膜拜的千古绝句。对于我本来是奉承还来不及的,但今天我要借它一用,用在自学上,我要把它改成“细而不粗而罔,粗而不细而殆。”可不知他老人家有否意见。

    五、关于背记方法的问题

    我自认为总结出了一套不错的背记方法,这些方法能让我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很难背记的东西,对我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这仅仅只是适合我的方法,对别人可能不太适合,或是根本就不适合。“邯郸学步”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道理,赵人的步态再怎么优美,别人能学会自然是好事,可如果实在是不适合自己就不能强求,否则最后弄得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的都给忘了,只能爬着回家,那可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我很赞同一位作者所提倡的“学习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即“建立在基本学习方法之上的更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方法。”事实上也是,比如性格外向的人在记东西时喜欢背出声来,而性格内向的人记东西时就可能更喜欢默背了。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人的学习方法就一定会完全不一样了、毫无共同之处可言了。事实上,即便是上面那位提倡“学习个性化”的作者在给这个词下定义时也充分强调是“建立在基本学习方法之上的”,而这所谓的“基本学习方法”,就可以是人人相似甚至相同的,我想这应该也包含计划、时间、恒心和努力等吧。

    说来说去,那么究竟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再“移花接木”一下,即:“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就是好的学习方法!不适合自己特点的就不是好方法!”当然,如果你非要说:“适合我的特点的方法就是不学习,不适合我的特点的方法才是学习!”对此,我毫无办法。

    ……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其实这谁都能,问题是你能不能找到那个支点,找到了,你甚至可以大声宣布:“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十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