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户籍制度: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屏障

时间:2021-10-30 16:35:49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户籍制度: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屏障

    内容提要: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工作越来越不好找。其中的原因,除了供需的总量和结构性失衡以外,户籍制度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户籍制度牵连许多方面

户籍制度: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屏障

  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北京为例,大学毕业生在北京找一份工作不难,难的是这份工作同时把毕业生的户口也给落实了。特别是对于来自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加看重户口的落实问题。因为户口问题不解决,不光是难以享受到地方政府给予的相关福利待遇,更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与户口有关的麻烦问题,例如,买房、孩子上学等问题,都与户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辛辛苦苦十几年寒窗最终的结果却是依然在城市里漂着,户口依然可能要返回原籍,或者只能寄存于人才交流中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很让人难以接受的结局。事实上,即使是找工作,同样也会受到户口问题的限制。根据对2006年北京城镇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数据,从用工来源来看,企业对30.16%的新增就业没有具体的用工来源的要求,但近70%的新增就业依然是有用工来源要求的。可见,如果大学生在初次就业的时候没有解决户口问题,那么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就会面临更多的障碍。

  户籍是用人单位的成本之一

  从户籍制度的角度也可以看出,农民工为何日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更需要的是生产工人,而许多农民工恰恰符合他们的要求,重要的是,农民工很少去考虑户口问题,因为他们明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需要有工作,只需要能够按时拿到薪水就可以。如果把解决员工的户口等相关手续也视为是企业用工成本的一部分的话,那么雇用农民工的成本也相对低廉,故而企业更倾向招农民工,而不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不仅如此,来自中小城市的“跳槽者”越来越构成了对期望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冲击。他们是再次就业,不同于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对于户口等问题,相对来说更看得开,毕竟他们在原来的城市或者单位还有保底。但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则不同,他们需要给自己的户口和档案寻找一个落实地。而且,与应届毕业生相比,这些来自于其它城市的“跳槽者”往往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只要岗位合适,那么他们很快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甚至不需要适应期。但大学毕业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这种工作经验上的差异,也促成了用一单位更倾向于选择“跳槽者”而不是大学毕业生。

  每年总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愿把自己的户口落在自己预想的大城市里,户口和档案只好存放于人才交流中心。但落实户口和档案问题始终是他们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只要户籍制度不变,学生们就有这个动力。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但对于许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往往很难解决大学毕业生的户口与档案问题。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不得不缩小范围,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能够解决户口和档案的大企业或者机关事业单位。

  户籍的区域不平衡

  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户籍制度基本相同,但落实的门槛并不相同。中西部和中小城市相对要容易解决,东部沿海城市相对困难一些。在某种程度上,户口与档案的落实难度与城市或者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难以解决户口与档案问题。以深圳为例,约九成的深圳人口并没有取得深圳户籍,无形中也使得这些城市的户口更加珍贵。但这些城市的就业机会多,薪酬相对较高,个人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因而成为大学毕业生和许多求职者的首选。他们甚至宁愿先不解决户口与档案,也要先留在大城市工作,这种情况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相对较为突出。在许多大学生观念里,只要能够先在大城市里留下来,哪怕户口无法落实也没关系。

  正是这种户籍门槛的区域不平衡,促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小城市或者边远地区相对就缓和得多,甚至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大学生都希望留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故而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急剧地增加了许多,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供需的失衡也就促成了这些发达城市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必要做适当的调整。择业的时候,不必拘泥于沿海发达的大城市,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况且,在大城市里生活,成本也相对高昂,倒不如在中小城市里生活成本相对低廉,以北京和重庆作为对照,在北京,目前房价平均七八千,而在重庆,平均房价也就是三千多。当大学生工作几年考虑购房的时候,这种生活成本的对比就很明显了。而且,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相对来说比在大城市会更受到重视,个人的发展空间并不见得不如在大城市里工作。

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