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实证分析

时间:2021-11-03 10:14:21 资料 我要投稿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实证分析

摘 要:自从提出“科教兴国”这一政策以来,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日益明显。但是,国家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仍然不足。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收入差距大、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一些问题,使得教育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得出我国对于教育的支出还远远不够。最后,根据我国现在财政教育支出体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政策建议。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实证分析

关键词:科教兴国;财政教育支出;外溢性;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48-03

引言

将“科教兴国”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愈来愈能体现出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其投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财政的支持下不断壮大,包括教育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的壮大、学生素质不断提升等等。但多年以来,尽管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绝对规模上不断扩大,但是相对规模明显不足。如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欠缺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农村地区比较普遍)、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教育差距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日益重视,国内许多学者将财政教育支出作为其研究重点。无论是研究的角度还是方法,都越发成熟与深入,为我国教育财政的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对于我国有关财政教育支出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用于支撑教育财政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对于教育财政的研究起步稍晚,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财政制度。同时,对于教育财政也没有明确的立法,只是用通知、报告等进行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对于直接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及其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的的研究还很少。

总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大量数据入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其中实证部分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系统地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状况进行客观描述及分析,从而发现其不尽合理,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及相关的配套措施。此外,基于大量研究国内财政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对美国财政教育的研究,从而发现存在于两国之间的差距,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总量上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攀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也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预期相比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兰菲菲、谌薪羽(2011)认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均在相应的增加,但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便明显看出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1]。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受教育人数占世界总人数的20%,但由于我国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使得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总量的1%[2]。王爱民(2009)指出,在我国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制度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以GDP为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进行竞争,由此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动机明显不足,成为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整体偏低的重要原因[3]。

对于我国财政教育的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财政投入与GDP在国际上均处于较低水平。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在2000年我们应该达到4%的占比目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然而即使我们已经达到了2000年制定的这个目标,但是经济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才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远远不够。

根据《2010年国际统计年鉴》相关数据,1998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 18.82%,而同一时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低于我国。但是到了2005年,除了印度尼西亚为2.86%,略低于3%外,其余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高于我国2.82%的水平,并且都在3%以上。不难发现,高收入国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要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比重。以美国为例,2005年美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5.34%,以后基本上稳定在5.5%以上(2006年为5.69%)。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已经相对发达,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教育支出增长的需求,另外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也相对较低,所以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可以长期保持在较高、稳定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这一比重一般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是2005、2006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仅为3%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育财政体制和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使得我国对于教育财政的投入无论是在绝对量上还是在相对量上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是要尽快实现教育支出GDP 4%的目标,政府做的还远远不够。

(二)结构性的不合理

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域间的差距、群体间的差距等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相应地表现在教育方面:城乡二元差别、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别、群体间教育层面的差别以及对于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研究投入等方面的缺失,这些都显示出财政投入上的结构性不合理。然而结构上的不合理也从另一方面映射出公平性的缺失。张小燕、孙亦军(2011),王家合、周金城、姚惊波(2011)等人的研究表明,存在于我国各地区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了我国教育支出差异的巨大,从而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现象 [4]。在我国当前的财政机制体制下,我国的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由中央政府将教育资金分到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由于存在明显二元经济差异,造成了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2003)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水平已经严重不均衡,其中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已经高于0.5 [5]。   1.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异

由于我国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教育中也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均等。当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当然这或多或少都与我国的历史进程有些关系。以2005年为分界线,虽然经济转轨正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纠正“重城市轻农村”的扭曲格局,但是存在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师资力量不均,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政府在财政投入的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几乎完全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地方政府对于财政的支配力度。显然,城镇与农村由于地理位置、观念风俗、生存方式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城乡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正在逐年增大,这使得作为其中之一的教育的不均等程度也愈演愈烈。同时,因为城市效应的存在,大多数的人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从农村走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也都不愿意回去工作,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

由《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经计算整理求得表1。

由表1明显看出,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内经费对于中小学城镇与农村的投入正在逐年递增。此外,国家对于中学的资金投入,城镇要大于农村;而对于小学的资金投入,城镇要小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外,还有非国家直接投入,包括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

然而,长期以来教育的发展对于环境的实施和保障条件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城乡之间在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异。要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就要大力扶持农村的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师资队伍,健全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力求做到缩小差距,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确保在短时间消除这种差异,所以缩小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2.东、中西部的差异

与城乡之间的差异雷同,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转型期间,“转型”,转什么的型,其中之一就是要缩小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的差异。东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使其经济较中西部地区相对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也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极大贡献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在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公平问题。很显然,东中西部的差异已经愈演愈烈,这其中当然包括教育在地区间的差异问题。根据2007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及经过计算所得数据表明,仅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及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两项,在普通小学阶段,东部地区平均为5 302元,中部地区平均为2 612元,西部地区平均为2 639元,很明显,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超过了中部与西部之和;在普通中学阶段,东部地区平均为6 627元,中部地区为2 966元,西部地区为3 128元,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同样超过了中部与西部之和 [6]。东部地区相对比较发达,当然其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教育也相对更加受到重视;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其经济较为落后,致使发展教育事业也比较落后。那么,长此以往,经济越发达,教育越受重视,从而教育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当地的经济就越发达;反之,其本地的经济就越落后。

本文将全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国家性教育经费经过整理统计得到表2。

表2表明,国家对于东部地区教育的投入要高于中部和西部。2007—2009年,中部和西部的总和近似于和东部的数值相等,足以见得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另外,东三省中,辽宁省对于教育的投入要远远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也从一方面证实了沿海东部地带的优势(辽宁部分地区沿海)。同时,从表2中显见,2007—2010年,不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国家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一直在增加,这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然而却不同步。

二、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政策及建议

鉴于我国财政对于教育支出不足的现状及与国际上的差异,财政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投资机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

作为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将教育支出的比重提高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程度。同时,做到宣传到位,唤醒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各级地方政府应配合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鼓励有能力的热心人士对民办学校资助。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同时也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社会回报率就是教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使这项人力资本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和财富。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优质教育的价值,并积极为实现其价值而进行投资,这样经济与教育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城乡、东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的差距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溢出性,这是与我国多年的经济体制和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即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发达,而越贫困的地区越是无人问津。因此,要解决教育的这种外溢性,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上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具有外溢性的教育进行内在化的调节。同时,教育转移支付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部分,更应该注重公平合理,提高教育支出的透明度,地方各级政府要明确其职责,上级对下级负责,下级对上级监督到位,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地方基层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力度。另外,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将进一步健全教育系统,确保每个孩子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削弱“择优入学”的现象。进一步地,政府应加大扶持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重点加强对中西部及农村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其中包括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制备、师资力量的投入等。在经济转型的今天,要做到教育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步。

(三)继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与监督,完善教育投入的结构

近几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同样比较可观,但是正如前文阐述,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却只占其一小部分。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已经明确地了解到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渐渐将教育的重要性提上了日程,但是显然力度不够。理论与实践都已经验证,一个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越多,越重视受教育程度,其经济发展就越好越快。所以,为了赶超国际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在适度加大收取教育经费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适当的增加征收用于教育方面的税费。另外,国家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进行了税改,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然而这一政策却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势必会引起对于教育投入的减少。因此,国家有必要对税改进行一些说明,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如对垄断行业如铁路、电力、金融等方面多征收一定的税费,也可以在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高利润行业征收一些税费,以弥补由于税改造成的财政缺口,从而使得教育经费不至因为财政的短缺而有缺口。

对于完善财政对于教育投入结构方面,在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允许学校进行一些适度适量的收费,但要特别注意规定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的收费标准,切实做到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某些收费项目上的负担,同时配合适度的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力度,提高教育资金,尤其偏远落后地区资金的利用力度。

参考文献:

[1] 兰菲菲,谌薪羽.由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引发的思考——浅谈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及政策选择[J].科教纵横,2011,(2).

[2] 石利芳,王爱华,孙乐为.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1,(9).

[3] 王爱民.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公共教育支出[J].金融与经济,2009,(12).

[4] 张小燕,孙亦军.适应公共教育需求的财政体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 .

[5] 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 王蕾. 浅谈财政教育投入的不足与产出分析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1,(19).

[责任编辑 高惠琦]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实证分析】相关文章:

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10-05

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政策分析07-30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10-05

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的实证分析07-28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及财政的影响分析01-20

我国区域经济外向化程度的实证分析07-29

我国外语实证研究工具层面问题分析07-11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01-20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原因的实证分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