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追问式评课及教研价值

时间:2021-11-03 10:11:04 资料 我要投稿

语文追问式评课及教研价值

在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省级初中语文教师提高培训班上,笔者执教《背影》一课,这是一次特殊的培训活动,根据主办方的要求,学员自由申请上一节教学研究课,笔者凭一时之勇争取这一机会,远离所在学校,没有教学参考资料,没有网络,没有课本,仅有复印的课文,第二天上午就要上课,而且面对已经学习过《背影》的初二学生。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笔者先让学生回顾总结所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重读《背影》谈新的感受和认识,接下来重点关注、引导学生解决“自己读不出来的东西”,整堂课真实地呈现了师生读书的状态、研究问题的状态,再次更深层次地感受了经典的魅力。随后魏本亚教授为我们全体学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评课方式——“追问式”评课,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语文追问式评课及教研价值

魏老师首先指出当前评课活动的流弊,认为我们的评课活动属“三无”产品:一、无合作,评课人与被评教师是一对“天敌”,要么把你捧杀,要么把你骂傻;二、无事实,评课人很少关注课堂发生的事件,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评价别人的课堂;三、无研究,评课活动是研究帮助授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评课的出发点和目的,大家都知道但没有做到。分析透辟,发人深省,直指当下评教现状,而追问式评课变以往的得罪人为现在的帮助人,让授课老师搞明白其课堂问题在哪里,怎样处理效果会更好,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魏老师先让笔者还原课堂教与学活动的真实情景,进入评课活动的第一阶段:复盘式评课。

复盘式评课

复盘式评课是借用围棋的说法,把课堂进行真实的还原,看看课堂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随后的追问、评教提供事实依据。按照魏老师的要求笔者填写了如下表格,基本上复盘了笔者教授《背影》的整个过程。

教学目标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学习效果

①重读《背影》,再次感受父子深情;

②深层次理解背影,理解朱自清。

①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

②提示学生读课文,读出新的感受和认识,读后学生谈感受,老师最后作小结;

③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发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入父子不和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背影;

④让学生运用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段,写下生活中最感动的瞬间;

⑤小结。 ①学生归纳所学的内容;

②学生读课文,畅谈新的感受和认识;

③学生默读课文,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深入理解“背影”;

④学生写下生活中最感动的瞬间,与全班交流、分享。

学生深深体会了父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结,读懂了背影,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作者。

在此基础上魏老师进一步引导笔者梳理教学目标与教的活动、学的活动的对应情况,并且追问:从表上看到什么?一节课应达到几个一致?一堂完整的课、一堂比较好的课特点是什么?学员积极参与讨论,形成了大致统一的意见:教与学的活动和目标是一致的,应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反映教学是否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复盘,能相对较容易地发现课堂的问题,这节课如果做的事与目标不一致,就叫目标游离,做事的效果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确,游离目标的事,我们做的不少。评课到这是否就结束了?不,我们应继续找理由,找原因,找对策。接下来进入评课的第二阶段:追问式评课。

追问式评课

追问式评课是在复盘式评课的基础上由教师或专家对授课教师课堂教与学活动所作的进一步的追问、探讨,帮助授课教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新型评教方式。

追问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魏老师:我们先讨论教学目标,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设定这样两个目标?

学员陈:散文的学习要紧紧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加上学生已经学过《背影》,需要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正如张秋玲老师所认为的“课堂应教学生读不出来的东西”,因此,我设定了这两个目标。

魏老师:你这两个目标放在《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其他文章中,可以吗?

学员陈:可以。

魏老师:目标合适不合适?

学员陈:不合适。(学员大笑)

魏老师:确定教学目标时依据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一、依据学情。学生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两位老师在教学的起始环节都注意到了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这就是了解学情。二、依据文本的体式。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学员:叙事散文)教什么?(学员:“形散而神不散”)全国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这样教。叙事散文与写景散文有什么不一样?叙事散文通过叙事来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因此,读散文要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全中国的老师教《背影》都教父爱,有问题吗?(学员惊异、深思)重点应教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全国的老师都教偏了。这篇文章要把握“意脉”,也就是作者的情感在这里面发生的情感脉络。叙事散文重点把握的不是事,而是作者情感的变化。第一个教学目标重新表述应该是:重读《背影》,深入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我们再看第二个目标,教师都要接触文本,这一个文本和那一个文本有什么不一样呢?《背影》和《济南的冬天》有什么不一样?除了类型有差异,最大的差异在哪里?他们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肯定不一样,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应该是我们确立目标的关键。陈老师教学目标表述知道使用动宾结构,而通常我们大家的目标表述是“通过……干……”或者“为了……干……”,这种目标表述笼统、指向不明、缺乏操作性,以后表述目标时应该理解、体会、体悟这些动词,这样表述目标就清晰了。三、依据课标。确定目标最不能忽略的是课标,一定要清楚课标对这一块有什么明确、具体的.要求。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依据学情、体式、课标三个维度。

追问二:教学主问题的设计

魏老师:这篇课文我们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学员:过铁道买橘子、几次流泪、几次写背影。   魏老师:这些学生都知道,我们这节课要重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陈老师你为什么要设计这几个问题?

学员陈:既然是重读课文就要读出新的感受和认识。在了解学生学习《背影》的情况之后,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标记新发现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但这些问题是有价值的,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背影。之后,我逐步引导学生探究:《背影》作为传统的经典篇目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这种经典的力量来自哪里?“教学应教学生读不到的东西”,学生多关注父爱子,而对父子失和的事实了解不多,我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魏老师:让学生默读发现问题,四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就没有问题吗?四个学生好对付,如果班里所有学生都给你提问题,每个学生提五个问题,你怎么办?

学员陈:对学生问题进行整合,研讨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魏老师:学生提的别的支离破碎的问题就不管了?不能。这一教学环节是危险的,几百个问题怎样解决?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解决学生支离破碎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80%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交给全班交流解决。

追问三:教给学生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魏老师:这两节课都注意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依托是什么?

学员:事件、语言。

魏老师:还要再往前走一点,我们的学生真的读懂了这篇文章吗?(魏老师边读《背影》,边激疑问难。)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隐含了怎样的信息?两年不见了,哪一年见的呢?本文写于1925年10月,父子相见应该是1923年。火车站发生的事距1925年已8年了,为什么8年前不写8年后写呢?当时不是已感动了吗?感动了当时为何不写?2.为什么祸不单行?两位老师均有所涉及。“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第一句话,儿子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不搭理父亲?为什么用“谋事”?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哪个地方的人的打扮?(学员:扬州人)显然不是扬州人,典型的徐州人。解放前徐州穷啊,是煤城,满街拉煤车乱跑,尘土飞扬,只能穿黑的。东海当时属徐州。(朱自清是东海人)4.我们解读这篇文章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我读到此处……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里的“我”与八年前的“我”能不能划等号?不能。这时的“我”已是思想成熟并且有四个孩子的父亲。散文阅读里有两个“我”,以往的“我”和写作时的“我”,提醒我们学生读散文要读懂两个“我”。第二个“我”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呢?要么开头,要么结尾。这是这类散文阅读的规律。5.读散文,教散文,最终要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昨天黄厚江老师执教《黔之驴》,首先强调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寓言,接着引导学生梳理寓言的特点,最后教给学生阅读寓言的方法。我们多数老师教一篇课文就是教一篇课文,而不是一类课文。如果说要教《背影》,能不能让学生学会叙事类散文阅读的方法,这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叙事类散文就要用叙事类散文的方式教叙事类散文,通过事件背后意脉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去掌握的它的阅读规律。注意把握文中的两个“我”,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的情感。

追问四:深究《背影》的写作背景

魏老师: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变化有其深刻原因。读大学期间父亲给他娶一房媳妇,自己不乐意,开始对父有意见,但朱自清是一个孝子,只好将自己的不满埋在心底。后来,朱父因娶姨太太的事被曝光,开除其盐务局局长的职务,把老娘给气死了,看到这种情况朱自清很生父亲的气。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回到扬州,做了教务处长,每月45个大洋,因父亲与校长关系较好,直接从学校将工资拿去赌钱,朱自清一气之下跑到浙江春晖中学,把老婆孩子都接走了,老人舍不得孩子,父子失和。接着,朱自清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回家,父亲不让进家门,父子一度闹得很僵,朱自清只好灰溜溜回到北京,郁闷之中写下了《荷塘月色》。朱父赌性不改,多次写信要求寄钱,作为孝子的朱自清不忍回绝,再加上自己家庭的负累,朱自清得了重病,良心发现,读懂了父亲,一挥而就写下了《背影》,投给一家杂志,很快发表。当朱自清的弟弟把这篇文章送到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的手中时,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想到清儿还记得八年前的事,让他回来吧!”至此,父子前嫌尽释,我们才算真正明白父亲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的深意。“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当时朱自清已二十多岁,父亲却像是在交待一个小孩子,父爱不言自明,我们带着学生这样去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感还会那样遥远吗?我们的语文课还没有达到这一层面,沉浸到文本的语言中去,父亲的语气有什么特点?作者说的几句话有什么特点?我想我们的学生都能从中读出点东西,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追问式评课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评者与教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就课论课,对课不对人,易于被授课教师理解、接受,易于发现、研究真问题,既避免了以往评课活动中常常出现的尴尬,又提高了教研的实效,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切实的帮助和提升。

追问式评课的教研价值

追问式评课立足课堂真实发生的教与学活动及其效果,充分尊重授课教师,平等协商、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达到优化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真实性、民主性、实效性是追问式评课的突出特点。追问式评课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评教的效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教研价值表现为:

(一)平等对话,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追问式评课通过教与评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共同面对、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教研氛围,引发教者、评者深入反思,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回顾以往所参加的评课活动,评者居高临下,评起课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欲罢不能,高屋建瓴、发人深省,俨然以权威自居,“要么把你捧杀,要么把你骂傻”,授课老师则战战兢兢,如坐针毡,好像接受什么审判似的,陷入一片尴尬境地。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追问式评课注入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将新课标提倡的对人的尊重落到了实处,拨正了教学与教研民主的良好风向,教者与评者就课论课,展开平等对话,一切围绕着真实的课堂,一切围绕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研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直面课堂真实,提高评教效益

追问式评课最大特点是真实性。评教伊始,授课教师借助复盘式评课还原课堂教与学活动的真实图景,这是评教的起始点、最最重要的依据,以课论课,将课堂的真实完整地呈现给教者、评者,共同研讨、对话、解决问题。以往的评课活动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教而无评或评而无关痛痒是常有的事情,评课热闹一堂、气氛热烈、皆大欢喜。细细想来,实则敷衍了事,评者是做了“和事佬”,谁也不得罪,可问题依然还是问题,于己于人均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尚未挖掘,何谈解决?教研活动低效,教师收获甚微,课堂教学改革难以推进,自然是情理之中。追问式评课敢于面对课堂的问题,教者与评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民主协商,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相互尊重,共同研讨,共同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教研实效大大增强。

(三)扎扎实实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追问式评课突出对授课教师的尊重,无论是追问时的方式,还是评教场地座位的编排(授课教师坐最中间),处处体现了对上课人的尊重。授课教师免除不必要的尴尬和顾虑,由此,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发生。追问式评课的目的是帮助授课教师发现教与学活动中的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在追问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中的问题,存在的不足,解决的对策,理论的依据,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引领是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听课教师历经课堂的发生、评教的追问激辩,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然如坐春风、受益匪浅。在重读《背影》追问式评课中,我们收获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预设问题的设计技巧、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等诸多语文专业知识,既优化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又引领我们语文专业发展的方向。

总之,语文追问式评课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务实高效的新课改诉求,迎合了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必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必将在语文课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涛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验初级中学 221700)

【语文追问式评课及教研价值】相关文章:

关于人生价值的追问07-30

语文教学的追问的意义和价值分析论文09-09

片区教研会语文评课主持词02-10

教师听课评课教研总结09-22

教研课组长评课发言稿06-16

人如何生存:对人本质的价值追问11-02

对学前教育本真价值的追问与实践06-30

追问语文教学09-05

小学语文评课意见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