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时间:2021-11-04 13:00:52 资料 我要投稿

四川高校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摘 要: 文章对四川高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在项目规划、资金来源、培养模式、人才建设、学训矛盾处理等方面进行强化,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

四川高校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 体教结合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状况

体教结合是为解决原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弊端产生的,它将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体育系统的优秀的训练与竞赛资源结合起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从辉煌的北京奥运会中思考,有多少个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是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来的呢?为进一步提高和健全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本文从四川省高校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以为提高四川省乃至全国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科学的方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筛选、汇总、整理等方法从中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料和数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发放主管领导问卷6份,回收问卷6份,有效回收率100%;发放教练员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有效回收率100%;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87.8%。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面谈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专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负责人和教练员共15名专家进行访谈,征集专家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1.2.4实证分析法及数理统计分析法

实地走访研究对象的高校,进行实证调查和访谈,将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

2.结果分析

2.1四川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局。

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了51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起,四川省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局已由单一、单薄发展到多量、多元的局面。从表1中可知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局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项目布局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运动项目由最初的田径和排球两个项目发展至今已有以田径和球类项目为主,以定向、射击、跆拳道等运动项目为辅的12个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队的数量也由2支发展到28支。其次是项目分布由重点高校向普通高校推进的趋势,最初仅有四川(联合)大学(不包括重庆直辖市内的高校)一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逐步发展到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又发展到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目前已发展到省内普通高校(成都学院),由此可见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分布是由部点高校—省内重点—省内普通高校推进发展的趋势。

表1 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分部表

2.2“办队”目的多元性和运行模式的单一性。

国家批准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经研究四川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办队目的偏离国家批准高校办高水平初衷,办队目的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了保证本校在本地区、本省的高校比赛中获得一席之地,而招收没有发展前途的退役、伤病运动员和“人情”运动员,进校后又忽视对运动员的再加工和提高,而造成人才和教育经费的浪费。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观念的转变,目前我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丰富校园文化,以及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和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体育人才(表2)。还为了提高本校体育专业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如西华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还有一个目的是加强本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2 四川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统计表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系统所掌控的训练、比赛优势资源和教育系统的育人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的过程。而四川省高校在办高水平运动队模式上,几乎所有的高校的所有运动队的办队模式都是采用高校自主办队模式,办队模式比较单一。仅个别高校的个别运动队曾和体育系统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但他们联合办队是采用运动员“外挂”的形式进行联合的。“外挂”是指运动员的学籍在学校但不在学校学习,长期在体育部门训练,只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待毕业时学校给颁布毕业证,这种靠“外挂“联合办队的形式,违背“体教结合”的培养规律,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高校采用的是体育部门派教练员到高校进行训练,像西华大学的跆拳道项目是省体育局派教练员到高校进行训练指导。四川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总体办队模式比较单一,应积极探索校体、校企联合等培养模式。

2.3经费来源单一,难以满足训练、比赛所需。

经费是保障高水平运动队诸环节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四川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以学校拨款为主,以企业赞助和体育系统给予的适当资助为辅的办队经费来源途径。经费主要用于训练场馆、人才建设、训练科研建设及日常训练补助和比赛费用等。

在场馆建设方面,近些年,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在数量和档次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高水平运动训练所需,而且可以承接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然而,经调查仅有12.5%的教练认为学校的场地设置完全能满足训练所需,62.5%的教练认为学校的场地设置基本上能满足训练所需,有25%的教练认为学校的场地设置不能满足训练所需。其原因是高校毕竟不是训练单位,这些体育场馆设施既要面向数万名学生的体育教学,又要保证运动队的训练,经常出现两者相互竞争场地的现象。尤其是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参与课余锻炼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原本就不充裕的场地显得更为紧张。   在训练和比赛的经费方面,根据教体艺函[2010]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开展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申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评审确定工作的通知》规定高水平运动员人均经费数应达1.5万/人/年。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开支主要有六个方面:训练费、营养补贴、购置运动用品、去外省市及出国比赛(包括交通、住宿、参赛费)、获竞赛名次奖励和运动员学籍管理。经调查仅有37.5%的运动队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人均经费额度,针对这种现状对教练员进行调查,有一半的教练员认为运动队有充足的经费,31.25%的教练员认为运动队的经费情况一般,18.75%的教练员认为经费不充足。又通过对运动队参加比赛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运动队普遍“以赛代练”的机会较少,其主要原因是经费有限。

2.4教练员自身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缺少具有较高执教水平的教练员。

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竞技水平的关键。四川省高校在建队初期,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队伍是由体育部的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他(她)们担任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的高校教师具有教育学生、培养运动员人文综合素质的特长,但是面对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这个陌生领域,就暴露出专业能力与经验的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外部竞争力的增强,要想在省内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显得十分困难,高校领导们逐渐意识到要加强教练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一批运动技术水平较高、比赛经验丰富的优秀退役运动员作为教练员。像电子科技大学田径教练李雪梅、西华大学乒乓球教练陈龙灿、西南交大排球教练冯斌等。经调查目前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运动等级方面有75%的教练员曾获得过一级及以上的运动等级。在文化程度方面有43.75%的教练员具有硕士学位,56.25%的教练员具有本科文凭。在职称方面主要以高职称的教练员为主,具有副教授及教授职称的占68.75,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占31.25%。在科研方面,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的科研水平较差,经调查每名教练员平均每年发表学术文章不足一篇。在外出学习和培训方面,近些年虽然较前些年有所好转,但由于他们平时教学、训练等工作繁重,加之经费有限,教练员进行再学习、提高的机会就较少。另外,教练员的专职化程度较低,专职教练仅占6.25%,其他教练都是兼职教练,他们除了要担任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外,大部分还要在校内担任教学、行政工作或校外兼职,有的甚至还身兼多职。综上所述,尽管四川省高校教练员已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但由于教练员的专职化层度低、科研能力较差、再学习的机会少等因素的影响仍制约队教练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尤其是缺少国内、国际一流的教练员。

2.5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特征。

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是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参与主体和服务的'主体,是实现一切目标任务的归宿。经调查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来源以普通中学为主,占77.3%,来源是运动技术学院的占15.7%,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和其他的仅占6.9%。招生的途径主要以单考入学、免试入学、体育加试入学、体育特招降分入学和正常入学五种形式相结合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范围尽管是面向全国,但仍应以本省的生源为主,占64.2%,省外的占35.8%。四川省高校现有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年龄多集中在20到25岁,体现了运动员年龄分布范围广、整体偏大,平均年龄较普通大学生高等特点。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等级方面多以二级运动员为主占61.6%,一级运动员占32.7%,而运动健将级的仅占5.7%。通过对近些四川省高校所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研究发现,四川省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运动员的现有的运动水平,而且逐渐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可发展性,已不在招收没有发展前途的高水平队退役的运动员,以保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

2.6“学训”矛盾仍旧突出。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普通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兼负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又要进行运动训练,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高水平运动员所面临的问题。经调查有87.8%的高水平运动员认为训练对学习有影响,仅有12.7%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认为学习对训练有促进作用,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入学普遍采用的是降低文化分数线,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采用“随班学习”的管理方式,而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面对大多数文化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教学,进而造成这类本来文化基础就较差的学生学起来就更加的困难。其次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天的15:30以后进行,学生进行了一天的繁忙学习后还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在训练中表现出消极、怠慢的情绪,训练效果不佳,运动成绩提高较慢、或者持平、甚至下降的情况。再次,尽管在一些国家及以上级别的比赛前一般都是采用的是赛前集训的方式进行训练,使得一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所提高,但由于长期缺少系统、科学的训练,运动成绩要大幅度提高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在集训和比赛期间耽误了一些文化课程,而在赛后很少学校会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补课,使得文化学习成绩更差了,久而久之运动员学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使这类学生顺利毕业,大部分学校一般采用降低考试标准,或者以在大比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当学分,使得高校培养出了一些高学历低能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

3.建议

3.1加强三部门合作,合理规划项目布局。

四川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和高校要共同研制、规划、管理运动项目布局以形成运动项目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运动项目分布。首先,在项目规划上,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和高校各主体都要主动出击共同协商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其次,在项目结构上要突出奥运项目,兼顾全运会和大运会,重点发展高校的优势项目,并开发在本省群众基础好、新能够体现本省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优势项目。再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高校的运动项目队伍要求精而不求多,把有限的经费等资源重点发展本校传统的优势项目队伍。   3.2积极探索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

体教结合要良性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文化教育。首先,要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获得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其次,高校要主动出击和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挂钩协作培养,从定点、定项、选材、招生等方面着手,力争在小学—中学—大学之间形成输送与吸纳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渠道。再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以促成小学—中学—大学三级联网培养机制,建立“锁链式挂钩”关系,彼此分清权利与义务,形成小学打基础、中学逐渐成才、大学多出尖子的良性格局,以真正体现“一条龙”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3.3积极探索办队模式,拓宽资金渠道。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无疑是纸上谈兵,很难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目前四川省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自办队形式,资金主要是靠教育拨款,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要想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水平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四川省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应积极探索运动队的办队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与体育系统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争取资金的支持,以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4妥善处理“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一直是制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关键问题。作者认为:应当改变“重体轻文”的局面,高水平的运动员作为一个身兼两职的学生群体,领导应当明确高水平运动员应当“学训”兼顾,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坚决杜绝将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捆绑在一起的现象。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改革现有的训练、竞赛制度,切实按照竞技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和竞赛,努力提高训练科学化的水平,确保运动员的专业文化课程学习时间。再次,根据本校实际,结合运动员的具体情况,配备专门的学习和思想等方面的辅导员,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运动员主动学习,对由于训练、比赛所耽误的专业、文化课程,学校要利用节假日和集训空闲时间安排专业、文化课程辅导。最后要严格教学、训练规定,为真正贯彻以学为主体,培养“文体”兼得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及休假安排计划,严格规定,强化管理。

3.5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的发展情况,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努力提高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执教水平。(1)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等手段努力提高在训教练员的整体素质。(2)加强对具有教练员潜质的教师物色与培养,在培养上下工夫,安排有关教练去国家队、省队、优秀俱乐部进修,让他们学习与应用专业队的训练、管理手段。(3)规范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形成优胜劣汰选拔机制;面向全社会招聘教练员,充分利用体育系统的教练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德才兼备,业务素质好,敬业精神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教练员。(4)提高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保障教练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运动训练上,以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5)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教练员的科研水平。(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应定期和省队或高级别的运动队进行互换教练员进行执教,以调动高校高水平教练员主动学习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翁燕儿.20年来我国体教结合的目标和运作机制研究[J].体育科技,2009,4.

[2]马岩.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3,3.

[3]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

[4]赵锦锦.后奥时代我国实行教体结合内外部条件分析和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9,6.

[6]丁海勇等.穆国华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

[7]杨兴权.影响我国部分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因素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

[8]朱迅华等.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现状看“一条龙”培育模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9][11]李兵,陈刚.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90-92.

[10]李军汉.四川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该文章为四川省体育局资助课题,课题编号:10STK022。

【四川高校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关文章: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08-20

美国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若干因素研究10-07

小议体教结合形成特色体育的方式论文09-10

试论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01-20

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07-21

高校体育教学竞技化对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研究09-0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现状与对策论文09-02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释微09-03

江苏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子分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