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时间:2021-11-05 15:29:41 资料 我要投稿

论“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中央到地方被深入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这与它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密不可分的。“以人为本”具有身后的唯物史观意蕴,同时,在落实“以人为本”时,又必须考虑到现实问题,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唯物史观;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37-01

一、“以人为本”的由来

不少人认为,“以人为本”提法源于西方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我国古代只有过“以民为本”的提法。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以人为本”提法起源于我国古代。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我查到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染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

我们党当今提出的“以人为本”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提出的。

早在1843年卡尔·马克思完成自己阶级立场、世界观和政治观转变之初,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鲜明地提出“人的解放”问题,指明“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这里所说的“人的解放”不仅指现实的人,而且指个体的具体的人,这是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之处。马克思主张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以工人为本,以穷人为本,最终达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达到每个人都解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而讲到:“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还阐明了人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他认为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实践的人本主义的生成,共产主义就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中介的人本主义。换言之,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

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更鲜明地指出:在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是说共产主义的以人为本最终要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达到每个人都解放,都能全面自由发展,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也就是要从“以众人为本”达到“以每个人为本”。

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意蕴

“以人为本”思想从三个维度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一是进一步彰显了唯物史观的价值维度;二是拓展了唯物史观的发展理念;三是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揭示“以人为本”思想深厚的唯物史观意蕴,对于我们从更深层面把握科学发展观,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彰显了唯物史观的.价值维度

马克思主义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过程中,始终诉诸深厚的人文价值关怀。而对人的关注更是贯穿了马克思哲学探求的始终,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价值维度和基本品格。

我们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系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并狠下决心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以人为本拓展了唯物史观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把对发展的正确理解作为人的解放的前提。这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求以及立足现实实践并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上,坚持并发展唯物史观的发展理念来实现的。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时,我们曾经历过重大失误和教训,片面地、教条地理解社会主义的理论,造成长期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曾经简单化、公式化地照搬苏联模式,对建设实践进行了错误指导,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曾违背社会客观发展规律,沿用革命斗争时期的政治斗争思维进行社会建设,逐渐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使社会主义建设蒙受巨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我们才找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答案,并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这一发生在观念深处的发展模式的转变,才使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论“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关文章:

论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07-11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07-03

论字本位思想的理论和应用08-01

论“以德治国”的理论和现实依据07-08

论马克思全球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12-01

新儒学的宇宙论和天理论07-30

论马克思的人力资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7-29

论DNA鉴定的概率和逻辑理论依据10-06

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