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说课稿

时间:2021-11-06 20:04:41 资料 我要投稿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说课稿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说课稿

今天我陈述的内容是《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本课内容是我根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据教学需要自行组织的,实施于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起始阶段。我从以下 5 个部分展开陈述。

一、目标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有以下两方 面:即结合实例,从空间、时间两个角度学习“比 较”这一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2.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很好地反映了人地关系,有助于学 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高中地理教学和高 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已掌握解读图文对照资料,分析人地关系的基本技能和中国地理概况知识。但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于区域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有待提高;把已有的中国地理知识纳入长期记忆,建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网络是当务之急。

3.教学材料分析

本着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我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东部季风区,并在区域内部选取了北京所在的黄淮海平原,和必修教材中接触过的珠江三角洲。教学中我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材料。

4.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的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

5.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读图技能的培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建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网

络,梳理区域地 理的一般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教师创情: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材料, 澄清任务;

小组活动:学生在交流中扩展或改组原有知 识结构。

成果汇报: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塑造学生行为。

教学在不断的创设情境——小组活动——成果汇报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得

以发展提高。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5 个环节。

首先,我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 MV 附加重要歌词导入,意在通过强

烈的视听觉冲 击,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区域 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兴趣。

我将重点陈述环节 2 因地制宜求发展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阶段,分别针对本节课的 两个教学重点。

在对比区域位置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阶段, 我采用“先叠加、后分解”的思路使

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重点 1。请看视频:

学生通过关注叠加分界线、经纬网的`三大自 然区图,回顾东部季风区的范围与位置。

学生通过解读叠加轮廓线、经纬网和临海的地形图,判断圈定区域名称,并对比位置异同,得出:黄淮海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位于东部季风区,都临海;不同点:黄淮海平原位于中纬度地区,东临黄海、渤海,珠江三角洲位于低纬度地 区,南临南海。

接着我呈现这三幅复合地图,并叠加重要地理分界线——秦淮一线,以此强化学生对三者空间位置的认知,并过渡到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采用分解要素图层的方式,引导学生汇报 两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

学生通过观察分层着色地形图,发现:黄淮海平原以均匀的绿色为主,说明其地形以平原为主;珠江三角洲绿色中夹杂浅黄色,证明平原内部有丘陵散布。

学生通过分析经纬度位置,得出:两地形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不同点:黄淮海平原位于秦淮一线以北,1 月气温低于 0 度,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 7、8月,降水量在 400-800mm 之间;珠江三角洲位于秦淮一线以南,1 月气温高于 0 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

学生通过对比经纬度跨度,得出黄淮海平原跨度大,面积辽阔;珠江三角洲跨度小,面积小。 学生并归纳出东部季风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为主;区域内 部以秦淮一线第一文库网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

?后我选取地形图和气候统计图,设计“连线”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重点 1 的掌握状况。并通过第二题“试分析两地气候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顺利过渡到教学重点 2 的小组探 究学习。

针对教学重点 2 我采用“先论证,再冲突,后拓展”的思路,组织和呈现教学素材。请看 视频:

先论证:通过两个活动论证自然地理特征与 农业生产的关联性。活动一:通过气候统计资料 探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活动二:通过从小 麦、水稻的生活习性推测主要分布区的活动来了 解农业生产的地域选择性。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推断出:东部季风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农业生产呈现不同特点:秦淮一线以北以小麦种植为主,以南以水稻种植为主。

再冲突:当学生们沉浸在对农业生产一般规律的认知乐趣中,我借助中国年降水量图,故设悬念——那好暖喜湿的水稻是不是只能在秦淮一线以南的平原地区种植?——制造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部分,我协助学生分析了热量不足的黑河,降水不足的宁夏平原,地形崎岖的云南元阳发展水稻种植的原因。借此打开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形成关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态度——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具有差异性;而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后拓展:我用表现区域饮食差异和地域特征 的文本、反映出行方式和建筑风格的图片呈现试 题。经思考,学生发现:一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会 影响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不 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 变。在因时制宜谋发展环节:

我采取倒序的方式呈现珠江三角洲地区不 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景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因时 制宜谋发展的重要性。

环节 4:课堂总结

在学生 1 分钟的“教学板书设计”活动之后,我按照教学思路依次呈现板书,帮助学生完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网络,梳理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效果

通过课上考察和课后检测、访谈,本节课的 教学设想顺利实现,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本课学生不仅在地理读图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获得发展,而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学生的个性得以释放,思维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后访谈和观察发现,学生对待区域发展、环境的态度也更为科学。

五、教学反思

本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来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现了地理课程“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突出对比分析这一区域地理基本学习方法的教学。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尤其体现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

有目的地叠加地理要素、分解地理图层能提 高学生提取信息的效率,运用地理信息进行进行 地理学习的能力,揭开地理读图技能的面纱,使 地理读图技能的培养从模糊走向清晰。 教学重点 2 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灵 活、便捷的特点,使学生的地理学习由庞杂的知 识记忆变为严谨的推理。

信息技术动态呈现术,使得内隐的思维得以外显,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建构知识网络。 若条件允许,我愿尝试网络教学,建立交流论坛促进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而且实现人机交互的随堂测验也便于我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进程,加强课后辅导。

今后我要加强学习专业、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如视频播放时字幕的制作问题等。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陈述,不足之处,敬请 指正!

谢谢。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说课稿】相关文章:

东亚冬季风的区域差异和突变特征07-14

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07-20

区域旅游线路开发设计--以皖南旅游区为例07-07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80年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07-11

城市旅游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以武汉动物园为例01-13

中国东部不同构造区强震前地震非均匀度时间变化特征研究10-27

大别山的变质碰撞混杂岩-以东部为例07-30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对中国区域政策效果的作用:基于中国八区域CGE模型06-10

中国季风区土壤137Cs背景值研究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