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态度、人品及其他

时间:2021-11-06 16:23:01 资料 我要投稿

科研态度、人品及其他

带学生十多年了,从硕士生到博士生,我从一名新手逐渐成为有经验的老师。研究生,顾名思义,应该以培养学会做研究为目的。在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学习某个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实验技巧。此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科研过程中所需的思考方式,并进行科研道德教育。前两者的教育在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所里是普遍进行的,但后两者尚没有全面普及,仅在某些机构和某些课题组中进行。虽然我从事的是药物化学研究,培养的也是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但有些培养内容是能够在各专业间共通的。  回你自己的学校吧  首先我想说说科研道德的重要性。科学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每个在科学大厦上添砖加瓦的科研人员都遵循了同一条原则:科研结果的真实和可检验性。保证科研成果真实和充分地报道,是科学共同体对每个参与者的基本要求,因为后来者都是通过在前者报告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深入理解和科研事业的发展。不能做到这一点或者做得不够,除了基本的科研训练不足,还有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在科研活动日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包括抄袭、伪造和变造数据等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危害日益突出,其隐蔽性也日益增强。因此,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学术机构大多有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教育课,中国也逐渐有了进行科研道德教育的呼声,但现实中主要还是以课题组为单位来进行零散教育。  一名从外校来我组里做研究的客座研究生,平日里工作还算积极肯干,也比较认真。该生的日常工作指导由我的一名助手负责。有一天,我的助手向我汇报,说觉得该生的实验结果似乎有伪造的嫌疑。我一听,立即让该生上缴实验记录,与助手一起核实情况,初步认定在一段时间内的几个实验中有此类问题。然后我单独会见该生,质问其是否有伪造数据的情况发生。该生虽然不算直截了当,但最后还是承认确有此事。对此,我说:“你马上停止实验,把工作交接给我的助手(带该生的人),离开我的实验室,回你自己的学校。因为我的组里绝对不允许此类事件的发生,无论理由是什么。考虑到你只是有少量的数据伪造,尚未造成实质损害,以及日常工作还算认真,我给你留一点面子,暂不向你的老师通报此事。”因此这个发生在我组里的学术不端行为,就这样被我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  这件事发生后,我认识到虽然曾说过要注意数据真实可靠,但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因此特意给全组写了公开信,要求大家务必注意遵循科研道德,否则一旦被我发现,处理时绝不手软。虽然中国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例频发,不少未能得到应有的处理,但这是不正常的,是应该积极批判的。尽管现实无法由我个人的力量扭转,但至少在我的课题组内,学生要做到遵循科研道德和规范。  细节,还是细节  做科研,在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记录、分析试验过程中的现象。每当我们开每周例行组会时,遇到某个同学的课题进展不顺,我就会特别关注试验细节。学生在汇报时,开始会在描述细节时遇到不分轻重缓急,不知何时该繁该简。更麻烦的是,在我一步步追问下,还会发现很多细节根本就被忽略了。如果在试验过程中没有注意过细节,单单学会描述是无济于事的。  对于细节不够重视带来的问题,不仅会阻碍对问题的解决,有时还会走很长的弯路。我的一名学生就遇到过类似问题。该生从事一类化合物的合成,其中有一步反应是要在位置A上进行氧化。这个位置的氧化反应在文献中有报道,但我们的底物结构与文献略有差别,即位置B上的一个取代基发生了部分变化。文献的反应收率很高,而该生用类似氧化条件做反应时,即使用了更高的浓度和温度,反应仍不进行——按照该生汇报的说法“薄层上没有新点产生”。该生对此解释说由于位置B取代基变化,导致位置A的氧化不能进行。我问这两个位置空间距离较远,为何位置B的结构变化会对位置A的氧化产生显著影响?该生回答说不知道,就是观察到这个现象。尽管我对此有疑惑,但考虑现实中确实难以解释所有的反应现象,因此也没有进一步深究。我说是否可以尝试其他的氧化剂,而该生认为这个氧化剂不成功,其他的氧化剂也不予考虑。  此后该生采取的做法是,按照文献中的底物先氧化位置A,然后再重新设法在位置B引入取代基,从而得到目标化合物。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工作,通过八九步反应终于得到目标产物。然而不久后该生告诉我,他发现原来那个位置B变化而不能在位置A上氧化的反应其实是可以发生的,之所以没有观察到产物是因为产物和底物在薄层上的斑点非常接近,如果改变展开系统,就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有新点生成。这个事情给我们的教训是,由于观察不细致和只依赖一个展开系统的结果,就下结论说反应不能发生,导致本来一天(尝试其他展开系统监测反应结果)到几天(用核磁或高效液相监测反应结果,或者更换氧化剂做该步反应)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用了两个多月才完成。这对学生本人和课题明显都是不利的,原因就是对细节的忽略。  尽管我曾经要求学生对样品进行核磁测试前,应该用三个差距较大的展开系统考察纯度,也就是考察产物中是否还有其他杂质点。但现实中能够坚持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所幸出事并不算太多,这也进一步加强了不少学生的侥幸心理。针对上面发生的情况,我也多次将其作为典型事例对新生进行教育,希望通过这个观察不细致导致走弯路的事例,能够引起他们从事研究时的警觉。  “我”和“我们”  我对学生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应该掌握好语言,锻炼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人充分理解你工作的意义,与人交流你的实验过程,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高中就是其最高的语文程度,但也基本够用。大学期间倒是继续学习英文,却不够重视实用性,出现写作时词不达意,或者“哑巴英语”导致口头交流困难等问题。  有人问都到了研究生阶段了,语文还会有问题?很不幸,现实就是如此,语文差的人不在少数。不妨看一段我学生学位论文的草稿: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http://http://www.unjs.com/news/55CAE1F19F304341.html们发现也可以用其它离去基团取代氯来制备氨基甲酸酯,例如制成对硝基苯酚的碳酸酯。这是一个固体,虽然在柱层析时有一定分解,但仍可以通过柱层析纯化。这一举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叔醇相应的氯甲酸酯不稳定问题,二是自制的非商品化醇制纯化问题。可以将粗品与氯甲酸对硝基苯基酯反应后再纯化。”  这里面的语法和逻辑都有一些问题。例如,作为一篇学位论文,通篇应使用作者的第一人称,也就是说用“我”而非“我们”(和写多个作者的期刊论文不同),或者也可以隐去称谓;“取代”在化学中有特定含义,用“代替”更好;“例如制成”的“制成”二字应当删去,否则语法不通。“这是一个固体”显得突兀,不仅缺乏和上面句子的承接,同时“这”的指代也不是很清晰,需要猜测。此后句子中的语病就不一一例举了。  读了这样的段落会让人皱眉头,而要修改类似这样的段落也让人颇感吃力,于是我干脆把这段标出,发回让学生重写。应当说,出现这样的问题和其时间过于紧迫是有关的。为了一定要在某个时间点完成而突击进度的做法,几乎必然会导致牺牲质量。通常我会让学生给我3~4周看论文初稿,一边为他们在科学和文字上把关。要是同时有两个学生要毕业,平均到每人身上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学生如果给老师留出的时间太短,老师根本无法认真修改,只能任由学生自己去做,其后果也只能由学生自己承担了。  学位论文对于大多数理工科的人而言,常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文章和著作。因此,除了尽力把工作做得漂亮,也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写作上措辞严谨,逻辑环环相扣的论文,绝对能给你加分。特别是现在学位论文逐渐进入盲评时代,评阅学位论文的同行可能从未见过学生及其导师,只能根据其论文本身判断学生是否接受了适当的培训,完成了符合研究生要求的工作。最近我所研究生学位论文外出盲审时有的没有通过,要求对论文进行补充和修订。未能通过评审不仅和研究工作的质量有关,也和论文写作的质量有关。  总之,围绕着如何做科研,研究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从开始对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对课题的思考、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到最后以学位论文的形式进行良好的表达,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努力领悟。学生直到能够超越老师和前辈的工作,才算真正对科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曹晓晨

【科研态度、人品及其他】相关文章:

去其他学校参加校园招聘招聘人员的态度01-15

人品05-18

其他05-17

人品与勤劳02-22

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其他部门工作总结08-20

最好的风水是人品01-18

最硬的关系是人品01-18

人品是最大的亮点02-09

最硬的关系是人品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