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

时间:2021-11-06 16:10:26 资料 我要投稿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

“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是什么,实际上他们是在更深的意义上把“形”作动词便用,“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意思是说,可见则为象,具形则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见),在地成形(形,名词,同器),”因此“形”的深层意义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诸动词的用法,但“形”的这种意义与“易”有区别,“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变易,而是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和行为,它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学”无论是作为思想、观点、方法或者是学术,其中的“形”的本义都是中国理性的体现,“形”就是广义的阐释,这是中国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学术理性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

形而上下的意义,先儒解释甚繁,兹选以下五家,以资参考。

孔氏正义:「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

朱子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

来氏易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如有人身,此躯体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躯体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阴阳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无声无臭,则理也,故谓之道。形而下者,则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谓之器。」

1

何氏订诂:「是故阴阳形见于卦画,而在形见于卦画之前者,则为形而上,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故曰道。在形见于卦画之后者,则为形而下,奇偶之陈,有方有体,故曰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即有太极在其中,有人身,即有吾性藏其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

看了以上各家的解释,可以略知形而上下的意义,而道与器不相离,实为要解。道器虽不相离,但亦不相即,二者有同有异,此义可据大衍之数的.学理进一步研究。

揲蓍求卦之法,取五十茎蓍草,名为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以象太极,其余四十九蓍,依筮法程序,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以至归奇于扐以象闰等,每经三变成为http://http://www.unjs.com/news/55CC835F5989AEA5.html一爻,十八变而成一卦。方筮之初,两仪未分之际,浑然一太极,此即形而上者,亦即是道。两仪既分,阴阳相待,乃有四象八卦,此即形而下者,亦即是器。这也就是系辞上传另一段文字所说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吾人的心性,本有真常,无生无灭,此处生两仪生四象等生字,是出现的意思,也是分辨的意思。两仪四象八卦,皆自太极分辨阴阳,而相继出现其形相,这些形相出于太极,实与太极不相分离,这是道器不相离之义。道器虽不相离,但道是形而上者,无生无灭者,器是形而下者,生灭无常者,所以不能说,道即是器,器即是道,这是道器不相即之义。喻如海水起浪,水与浪未尝相离,但是浪相起灭无常,水性持平如故,所以水与浪又未尝相即。

了解形上形下的意义,以及道与器的关系,然后可以入观卦爻。先观卦爻皆是形而下者。卦爻变动,出现天地人物万有之形,亦皆是器。凡是形器,皆是生灭无常者。次观卦爻皆由太极生两仪而来。太极之生两仪,实由吾人分辨之心而起,只要吾人不起分辨心,便能灭除生灭之相,而入于道。后观太极是卦爻的本体,卦爻是太极的别相,体真相假,不迷于相,则能明于本体,明于本体则能合理的运用万相。如此观之,久而且熟,可以展放一卦六爻弥于全宇宙,复收全宇宙藏于寂然不动之心,或收或放,无不自如,或出或处,无不自在,观到这样的境界,可谓已得圣人传易之旨。

2

【形而上者谓之道】相关文章:

形而上服饰05-30

古代落榜者生存之道02-16

诚者,天之道也散文09-10

诚者天之道也优秀作文10-06

管理者对员工挖潜之道 -管理资料01-01

资金匮乏者的创业之道 -管理资料01-01

形而上学刍议--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07-08

主体形而上学和存在形而上学07-08

形而上学的呼唤--关于形而上学命运的思考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