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微观)

时间:2021-11-08 11:34:54 资料 我要投稿

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微观)

微观部分论述题

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微观)

? 运用弹性理论评论“薄利多销”这一传统的经商理念。

答: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其表达式为:Ed??dQPP1 ? ??dPQQ斜率

所谓“薄利多销”是指通过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每单位商品的利润会减少,但通过销售量的扩大,厂商的总利润可以扩大。这一传统经商理念的是否成立要视需求弹性的大小而进行具体的分析。

(1)若Ed?0,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无弹性,意思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始终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毫无反应。如图2.21(1)所示,当价格由P0降为P1时,需求量没有变化,导致厂商利润净损失为四边形P0A BP“薄利多销”的理论不成立。 1的面积。此时,

(2)若0?Ed?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如图2.21(2)所示,当价格由P0降为P1时,需求量由q0增加到q1,需求量增加的幅度显然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由于面积CBq1q0小于面积P0ABP1,所以价格下降后,厂商的总利润反而减少。

(3)若Ed?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如图2.21(3)所示,当价格下降后,厂商的利润没有发生变化。

(4)若1?Ed??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相当富有弹性,如图2.21(4)所示,当价格由P0降为P1时,需求量由q0增加到q1,需求量增加的幅度显然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由于面积CBq0q1大于面积P0ACP1,所以价格下降后,厂商的总利润大幅度增加。

(5)若Ed??,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完全有弹性,如图2-21(5)所示。此时价格无变化,而需求量有变化;或价格略微有变化,而需求量即为甚大的变化,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非常剧烈。这种情况下,若价格稍微降低,由于需求量会无限扩大,厂商的总利润也会无限扩大。但现实中,需求完全有弹性的物品可说没有,很难找到这样的例子。

? 假定需求和供给曲线均为直线,用图证明下列结果:(a)对一给定的供给曲线和均衡点,需求曲线的弹性越是

不足,消费者所负担的“单位产品税”越重;(b)对一给定的需求曲线和均衡点,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消费者所负担的“单位产品税”越重。

答:(a)如图(a)所示,S、S分别为征收单位产品税之前和之后的供给曲线,D1、D2和D3为三条对产品的可能的需求曲线。在原始均衡点E,D1比D2更富有弹性,D2比D3更富有弹性。从图2.24(a)中可知,当需求曲线为D1时,新均衡点为E1,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E1A;当需求曲线为D2 时,新均衡点为E2,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E2B;当需求曲线为D3时,新均衡点为E3,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为E3E,且E3E?E2B?E1A,因此,在供给曲线给定的情况下,需求曲线的弹性越是不足,征税后形成的新的均衡点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所承担的税收负担越高。

'(b)如图(b),S1、S2和S3为三条可能的供给曲线,S1、S2和S3为生产者已缴纳单位产品税后的新供给'''

曲线。S1的弹性为零,S2具有单位弹性,S3弹性为无穷大。D为给定需求曲线,原始均衡点为E。从图2.24(b)

'中可以得知,当原始供给曲线为S3时,纳税后的新供给曲线S3与给定需求曲线D形成的新均衡点为E3,消费者承

'担的税负为E3A;当原始供给曲线为S2时,征税后的新供给曲线S2与给定需求曲线D形成的新均衡点为E2,消

费者承担的税负为E2B;当原始供给曲线为S1时,征税后的供给曲线不变,均衡点也不变,仍为E,消费者不承担税负。因此,在给定需求曲线的情况下,供给曲线弹性越大,征税后形成的新的均衡点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越重。

? “经济学家认为,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是一条规律。可是这个规律也有例外。例如 ,1990年十位数

字的计算器每台卖150元,到1995年只卖50元,然而销售量却增加了3倍。可见,降低价格不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 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一定会使其供给量下降这条规律是毫无疑问的,它也确有极少的例外,如劳动的供给便是。但计算器这类普通商品的供给是遵循这条普通规律的。在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计算器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必然减少,当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必然增加。

但在现实中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价格等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器的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其劳动生产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计算器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计算器的供给曲线大幅度地向右下方移动。假设对计算器的需求状况不变,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将会下降,均衡产销量却会大量增加。

如图所示,假设在1990年计算器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与S,其交点E决定的计算器价格为150元,销售量为Q0,到了1995年由于计算器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其他一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的综合作用,计算器的供给曲线由S向右移到S',S'与D相交于E,由此决定的价格变为50元,而产销量却增加到4Q0,比1990年增加了3倍。所以这里价格下降、销售量增加是由生产技术等供给因素发生变化所致。对于供给曲线,不论是技术等因素变化之前的S还是之后的S',都遵循着供给规律,即价格下降,则供给量减少,反之亦然。实际上供给曲线的正向倾斜已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实际情况会更复杂一些,上面假设需求状况不变。实际上需求状况也很可能发生变化,如收入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但这并不会改变供给规律本身。当需求状况也发生变化时,均衡状况的变化情况可能如图2.27所示。

? 试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答: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交所决定的价格,也就是供求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也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均衡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便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向于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便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这种形成过程,以及由旧的均衡向新的均衡的变动过程,实际就是所谓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形式。它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价格的波动自动调节商品的供求,使之趋向均衡;另一方面,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它又自动地引起价格的变化,使之趋向于稳定的均衡价格。

'

应当看到,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提出来的庸俗价值理论的大融合。它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以价格代替价值,以价格形成代替价值形成,否定了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奠定了基础。但就它对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的分析方法,即对市场机制作用形式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市场经济实际的,因而对我国经济建设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在我国进行价格体制的改革中,为了增加那些在市场上供给数量相对缺乏的政府限价商品的生产,一部分学者

提出:只要把政府的限价取消,这类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请分析这样的改革措施的可行性。

答:在多数情况下,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相应的供给弹性系数是大于零的。随着政府限价的取消,商品的供给量会得到提高。尤其是,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很大,限价的取消可以带来供给量的大幅度增加。例如,在图

2.28(a)中,政府对某商品的限价为P1,在这个价格上供给量Q1小于需求量Q2,市场上该商品是短缺的。政府的限价取消以后,随着市场实际价格的上升,供给量会逐步地提高,需求量会逐步地减少,最后在价格Pe和数量Qe的水平上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但是,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特殊的情况,某些商品的生产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供给数量在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这就是说,这些商品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相应的,供给弹性为零。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限价的取消不会带来供给量的改变,只能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例如,在图2.28(b)中,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政府的限价为P1,政府取消限价的结果是使实际的市场价格上涨到Pe的均衡水平,而供给数量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增加。

? 最近国际石油涨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请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其影响机制,并说明影响产生的实际过

程。

答:(1)石油涨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机制。在AD-AS模型中,原材料燃料(如石油)等投入品的价格变化,会对经济中供给方带来影响,称之为供给冲击。不利的供给冲击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经济产生短、中、长期的影响,下面通过图说明石油涨价对经济的影响机制。

如图,假设经济原来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均衡点为E0。①短期效应。石油涨价,对厂商而言,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则总供给曲线由AS0上移至AS1,与AD0交于E1点,物价水平提高,社会总产量下降,同时由于在本期内名义工资不变,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②中期效应。本期结束后,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Y1小于Y0,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充分就业量,名义工资下降,物价随之下降,AS曲线向下移动至AS2.。而且只要存在Y对Y0的偏离,就会导致AS缓慢的向右下方移动下去,直到En。③长期效应。经济在En(与E0重合)实现长期均衡,对应ASn。此时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后,回到了最初的价格水平,但名义工资下降,进而导致实际工资水平下降。

(2)影响产生的实际过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短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首先,石油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最直接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而成品油支出是运输行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油价上涨对化工、纺织、塑料加工等行业影响也很大。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了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成本上升,并引起各类化工产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使纺织、塑料加工等行业的成本大幅上升,必然使这些行业利润减少,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一些企业还因此而停工减产。再则石油价格上涨还带动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上涨。而这些能源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不亚于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影响这些行业进一步投资和发展,从而会对经济发展、就业、消费产生不利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每桶原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将削减全球经济增长率约0.3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可能下降约0.4个百分点。根据欧盟委员会测算,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则两年之内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75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则增加0.6个百分点。

从开放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开支,导致贸易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给亚洲国家和地区保持经常项目平衡、偿还外债、投资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也可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放慢,消费需求下降,进而减少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这对以扩大出口为重要动力的亚洲经济来说,无疑会增加阻碍发展的因素。此外,国际原油价格变化还可能在发达国家引发汇率动荡,从而波及亚

洲金融市场,并在贸易、投资等众多领域引起连锁反应。

? 今年我国住宅价格随市场需求增加而不断上涨,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

地都通过招标拍卖获取的条件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如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是否能有效限制房价上涨?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不能,你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

答:(1)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地都通过拍卖方式获得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有效抑制房价上涨。

①房地产市场不存在准入限制导致土地需求和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开发成本和房产价格。

因为短期内,土地的供给总量是固定的,因而如图所示,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如果不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限制,这就有可能增加对土地的需求,如图所示,土地的需求曲线会从D右移到D′,从而使土地的价格从P0提高到P1。土地价格上涨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成本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房价的提高。

②“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单方面限制厂商利润的做法无法有效增加住宅供给,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房价。房价归根到底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在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供给无法迅速增加的情况下,房价是无法迅速回落的。

国家通过披露房地产开发成本,可以加强国家规划、国土、房地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公开透明化运作,同时可有效制止房地产开发企业哄抬房价、偷税漏税、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中介服务机构也不能任意抬高或压低被拆迁房屋评估价格、行贿等,这样会有效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房产供应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限制房价的上涨,防止开发商牟取暴利,但是仍然无法有效地大幅度增加住宅的供给。

国家通过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则可以改善房地产供应结构,如通过规定对项目资本金(所有者权益)比例达不到一定比例或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经国土资源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查实具有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贷款;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投机性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市场哄抬房价。但是限制贷款有可能减少住宅等的供给,从而达不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

对房产开发商征收高额税赋这可能会增加房产开发商的成本,房产开发商可能会将税赋向购买者转嫁,从而会提高房产的价格。

(2)为了防止房价上涨过快,根本措施是有效地调节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抑制房地产投机性需求过快增长,建立政府主导的廉租房以及小户型房的供给,转移或缓解住房需求,同时有效增加住宅开发数量和质量。

①目前我国房价过快上涨是由于投机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所引起的,因此,政府应该利用税收、贷款利率等手段来限制第二套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

②为了确保广大居民的住宅需求,政府可以建立廉租房制度,加快廉租房建设,提高廉租房供给来转移一部分低收入者的住宅需求。

③政府可以对小户型住宅开发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居民廉价房开发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增加这方面的土地供给,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有效增加住房的供给,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房价增长过快的问题。

? 在中国北方许多大城市,由于水资源不足造成居民用水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

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并回答与你的方案有关的下列问题:(1)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2)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的影响?(3)对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有何补救的办法?

答:方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消费数量的增加,从消费该商品(或服务)的单位增量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量呈递减趋势。消费者剩余是指对于一件商品,消费者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与他的实际支付之间的差额。由于水资源是准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府制定的水资源的价格很低,这样造成消费者用水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很多。在中国北方许多大城市,由于水资源不足造成居民用水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分配,即最想用水的居民并不一定获得足够的用水,所以帕累托经济效率不能实现。应该对水资源的价格的征费标准、范围进行调整改革,实行水资源分部定价,具体来讲:第一,扩大水资

源费征收范围,除农业灌溉暂不征收外,其他取用水均纳入征费范围。第二,一定幅度提高征费标准,以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第三,按照取水许可权限,实行分级征收和管理,体现取水审批与取用水监督管理工作的统一。对不同的需求量级别实行不同的价格,即实行分部定价(二级价格歧视)。对需求量处于较大级别的用户制定较低的价格,对需求量处于较小级别的用户制定较高的价格。第四,确定税务代收方式,地税部门依照水利部门出具的缴费通知单征收水资源费。第五,规范水资源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实行收、管分离,票、款分离,水资源费在收缴过程中直接缴入省国库,征收金额全部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第六,改革部分项目的征费计量方式,对煤炭、石油开采行业,按煤和石油开采量计征水资源费。

(1)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消费者的剩余会减少。理由如下:

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例如在消费者持续购买某种商品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消费者来说,前面购买的单位商品要比最后购买的单位具有更多的效用。因此,消费者愿意对前面购买的单位付出较多的价格,而一般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那么在前面每单位中消费者就可能因为所付的价格低于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得到剩余。

进行水资源价格改革后,消费者用水支付的价格提高了,这样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缩小,进而消费者剩余减少。假定原来的价格为P0,调整后的价格为P1,则消费者剩余由原来的图形EAB的面积 缩减至图形ECD的面积。

(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影响。进行价格的有效调整后,水资源便不是准公共物品。从而具有了竞争性和排他性。在分部定价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的需求量,需求量越大支付的价格越低。这一方面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又使得水资源流向需求欲望最大的用户那里,即提高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

(3)对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于对水的需求量越小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越高,从而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会减少。相比较而言,需求量大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较低,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的幅度要小。从整体上看,水资源的平均价格比原来要高,所以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是下降了,下降的部分转移到政府的手中。

补救的办法:由于分部定价的实行,政府提供水资源的收入提高。所以,政府应该给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用户提供一部分转移支付,即给他们一定的用水补贴,以补偿这种不公平现象。

?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是根据什么理论得出来的?你如何评价这个

理论?

答:(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各自从对单个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

(2)下面对这两个理论作简要评价:①基数效用论大致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埃奇沃斯和剑桥大学的马歇尔都是其代表性人物。从专业技术上看,基数论被认为具有三大缺点。

首先,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从而它的大小是否能加以衡量构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次,效用既然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那么,不同人的效用之间的可比性构成一个更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基数论的成立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效用的递减又被认为是一种“先验的”规律,即不能加以证明而仅凭大家的经验和内省而认同的规律。这种脆弱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有损于基数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还在意识形态上使资产阶级,特别是很富有的阶层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正如马歇尔指出的那样,货币(金钱)也必须服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既然如此,由于富人持有的货币量远大于穷人,所以前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钱从富人转移到穷人手中,整个社会的效用(福利)便会增加。这样,边际效用的递减可以成为收入平均化的理论根据。

②鉴于基数论的上述三大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的推动之下,序数论取代了基数论的地位,其理由据说是因为序数论能够不依赖于效用的可衡量性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而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实际上,序数论的这种优点仅仅是形式上的。此外,序数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

a.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建立无差异曲线要有一个前提,

源费征收范围,除农业灌溉暂不征收外,其他取用水均纳入征费范围。第二,一定幅度提高征费标准,以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第三,按照取水许可权限,实行分级征收和管理,体现取水审批与取用水监督管理工作的统一。对不同的需求量级别实行不同的价格,即实行分部定价(二级价格歧视)。对需求量处于较大级别的用户制定较低的价格,对需求量处于较小级别的用户制定较高的价格。第四,确定税务代收方式,地税部门依照水利部门出具的缴费通知单征收水资源费。第五,规范水资源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实行收、管分离,票、款分离,水资源费在收缴过程中直接缴入省国库,征收金额全部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第六,改革部分项目的征费计量方式,对煤炭、石油开采行业,按煤和石油开采量计征水资源费。

(1)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消费者的剩余会减少。理由如下:

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例如在消费者持续购买某种商品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消费者来说,前面购买的单位商品要比最后购买的单位具有更多的效用。因此,消费者愿意对前面购买的单位付出较多的价格,而一般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那么在前面每单位中消费者就可能因为所付的价格低于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而得到剩余。

进行水资源价格改革后,消费者用水支付的价格提高了,这样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缩小,进而消费者剩余减少。假定原来的价格为P0,调整后的价格为P1,则消费者剩余由原来的图形EAB的面积 缩减至图形ECD的面积。

(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影响。进行价格的有效调整后,水资源便不是准公共物品。从而具有了竞争性和排他性。在分部定价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的需求量,需求量越大支付的价格越低。这一方面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又使得水资源流向需求欲望最大的用户那里,即提高了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

(3)对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由于对水的需求量越小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越高,从而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会减少。相比较而言,需求量大的用户支付的价格较低,这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的幅度要小。从整体上看,水资源的平均价格比原来要高,所以居民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是下降了,下降的部分转移到政府的手中。

补救的办法:由于分部定价的实行,政府提供水资源的收入提高。所以,政府应该给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用户提供一部分转移支付,即给他们一定的用水补贴,以补偿这种不公平现象。

?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是根据什么理论得出来的?你如何评价这个

理论?

答:(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各自从对单个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

(2)下面对这两个理论作简要评价:①基数效用论大致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埃奇沃斯和剑桥大学的马歇尔都是其代表性人物。从专业技术上看,基数论被认为具有三大缺点。

首先,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从而它的大小是否能加以衡量构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次,效用既然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那么,不同人的效用之间的可比性构成一个更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基数论的成立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效用的递减又被认为是一种“先验的”规律,即不能加以证明而仅凭大家的经验和内省而认同的规律。这种脆弱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有损于基数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还在意识形态上使资产阶级,特别是很富有的阶层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正如马歇尔指出的那样,货币(金钱)也必须服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既然如此,由于富人持有的货币量远大于穷人,所以前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钱从富人转移到穷人手中,整个社会的效用(福利)便会增加。这样,边际效用的递减可以成为收入平均化的理论根据。

②鉴于基数论的上述三大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的推动之下,序数论取代了基数论的地位,其理由据说是因为序数论能够不依赖于效用的可衡量性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而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实际上,序数论的这种优点仅仅是形式上的。此外,序数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

a.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建立无差异曲线要有一个前提,

消费者总是可以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来维持一定的满足程度。但事实上,人们的欲望具有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欲望要从不同类别的商品的消费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不同类别的商品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b.在对序数效用论的论述中,常用两种商品的组合来说明消费者的偏好和无差异曲线。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组合当然不限于两种商品,而应把社会上全部种类的商品包括在内。

c.根据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假定,无差异曲线一定应该是凸向原点的。但现实并不能对这一假设作出保证。

d.在序数论中,价格不进入效用函数。但是显然违反事实,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少有消费者能撇开价格因素,而单独考虑商品效用的大小。只有不懂世故的幼童,根本不知道价格是怎么一回事,才会脱离价格而判别他对商品的喜爱程度。

总之,虽然序数论在形式上弥补了基数论的缺点,但是,它在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比较牵强的说法。

? 安全与生产是一种两难选择。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恶性事故频发,不少矿井、煤窑、交通设施在安全条件极

为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大量生产,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巨大,令人触目惊心。试使用经济学原理分析:(1)为什么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2)如果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管制,其依据是什么?可能采取哪些管制措施?(3)你是否能够对安全与生产的协调提出一种建议思路?

答:(1)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主要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体来讲:

①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时,对厂商来说,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厂商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对厂商来说就会造成亏损,因此,厂商必须要减产。

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厂商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不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这一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对任何厂商无论是在完全竞争市场,还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都是适用的。

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会尽可能的缩减成本,增大利润。矿井、煤窑、交通设施在极为恶劣的安全条件下就大大较小了生产的成本。而且厂商带着侥幸心理,安全生产恶性事故不一定发生在自己的矿井或煤窑里。所以,不少企业会不顾安全坚持生产。

(2)依据是:市场自身的调节存在市场失灵,应该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调控应该一个原则:使得企业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相一致。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管制措施:政府通过运用法律、法令,制定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防备标准、卫生标准,并通过强制性检查、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等措施,要求雇主加以执行。市场机制和事后工伤补偿制度通过增加雇主的相关生产成本,从而间接激发了雇主安全生产的经济动机,而政府管制则运用更为直接的方式可以实现同样的结果。

(3)协调安全与生产的建议思路:

①由于风险的知识有限,劳动力市场的缺少竞争性、工人缺乏流动性和风险津贴差异化失灵,而导致市场机制难以充分有效发挥作用,这可以通过政府管制,要求雇主记录和公布安全状况,对工人进行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培训,克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

②工伤补偿措施在降低工人获取赔偿的交易成本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交易成本,制约了其有效性。这可以通过要求工人的雇主共担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以及建立有效的风险评定机制,将因道德风险造成的交易成本降低到最大限度,从而激发雇主和工人实现安全生产的动机。

③强制性政府管制虽然在短时间更直接有效,但是长期来看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此,一方面,在标准的制定和推行上要适当考虑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注意管制的成本和收益,同时要加强对高风险行业检查和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为企业提供安全与健康知识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以及与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调动企业自身预防安全与健康问题发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为了实现安全生产,降低工伤事故的社会成本,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市场、保险和管制等多种措施。

? 运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作图论证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产量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原则。

答:要素的最佳组合是指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在现实的生产经营决策中,要素的最优组合又具体表现为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在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二是在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

为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应同时考虑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把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组合在一个图上。如图所示,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惟一的等成本线AB与其中一条等产量曲线Q2相切于E点,该点就是生产的均衡点。它表示: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应该按照E点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即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分别为OL1和OK1,这样,厂商就会获得最大的产量。

这是因为,等产量曲线Q3代表的产量虽然高于等产量曲线Q2,但惟一的等成本曲线AB与等产量曲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表明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因为厂商利用既定成本只能购买到位于等成本线AB上或等成本线AB以内区域的要素组合。再看等产量曲线Q1,等产量曲线Q1虽然与惟一的等成本线AB相交于a、b两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因为,此时厂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所以,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任何更高的产量在既定成本条件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任何更低的产量都是低效率的。

? 试述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

答: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不同点

①所属理论不同。边际替代率属于消费者理论中的概念,而边际技术替代率属于生产者理论中的概念。

②条件不同。边际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而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产量水平不变。

③公式不同。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X1和?X2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X2dX2,或MRS12??。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K和?L分别?X1dX1

?K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或?L

dKMRTSLK??。 dL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MRS12??

④含义不同。根据这个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

(2)相同点

①形式上相似。从二者的定义和公式中即可看出。

②都是一种比率。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之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的比率。

③都遵循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遵循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

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由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因此,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斜率,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由于劳动替代资本,两者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即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斜率,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

? 分析判断“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那么,要素在生产上的边际替代率不变”。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规模报酬与边际替代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讲的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发生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情况,规模报酬不变时有f(?L,?K)??Q;而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研究在企业的规模一定时,所投入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即MRTSLK???KMPL,该式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边际产量??LMPK

1

212之比。当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可能不变,如线性生产函数Q?f(L,K)?aK?bL,也可能递减,如Q?f(L,K)?AKL。所以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替代率之间无直接

因果联系。

? 应用最恰当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论述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意义。

答: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当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从以上分析可知,理智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

国有企业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减员,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国有企业意义重大。

? 根据经济学理论分析下列命题:(1)如果企业从使用第一个投入要素开始,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

律中,那么总产量曲线将会以递减的速度下降。(2)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如果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则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是用同等数量的这两种要素。

答:(1)该观点不正确,理由如下:

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所以,并不是企业从使用第一个投入要素开始,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中;而是当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最佳的组合比例时,才出现这种规律。

③生产就处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中,并不意味着总产量曲线将会以递减的速度下降。如图4.14所示,从L2开始,要素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减,但是一直到边际产量减到零,总产量曲线都是在上升。而且边际产量为零时,

总产量达到最高点。

图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该观点错误,理由如下:

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L和K,生产函数为Y?LK,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

MPLPP?K??则即L?当?1?L??1,?1,K。?L??MPKPKP

?时,企业最有效的生产不是用同等数量的L和K。只有当?1时,L?K,则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是用同等数?都为P。量的这两种要素。

所以,假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需要用到两种投入要素,如果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该企业最有效的生产并不一定是用同等数量的这两种要素,要素的最佳使用数量还取决于其边际产量。

? 什么是规模经济?并以汽车工业为例,结合我国的情况来说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答:(1)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

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

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一样,都会改变厂商的成本,但是他们的前提条件、影响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内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厂商本身规模的扩大;外在经济是行业中其他方面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内在经济则是厂商经营的个别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所致。因此,外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平移,而内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市场上平均成本曲线随厂商规模扩大而向下倾斜。

(2)规模经济被称为汽车工业的灵魂,不赞成此观点的至少有两个结要解,一是认为某两个汽车项目效益最好时,都在形成规模之前。要注意,这时的高额利润是由高关税下的短缺市场造成的,与规模无关。其二是说达到15万辆“规模经济”之日,就是效益下滑之时。答案很简单,所谓规模经济,包括整车、零部件、销售、产品开发等在内,整车能力达到后,零部件由于厂点分散、投资不足、技术未达标等原因,远远达不到自身的最低规模经济要求,因此成本降不下来,价格居高不下,这还没包括产品开发等其他规模经济因素。

现在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头,因此更要重提规模经济的必要,同时要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规模经济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否则,一是优胜劣不汰,汽车厂越来越多,既然汽车不神秘,谁都可以干,那为什么我不干一把呢?二是中国加入WTO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用国外汽车零部件组装的整车厂,中国也就有可能成为某些媒体倡导的世界汽车工业制造中心。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汽车工业到时候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实实在在地变成跨国汽车公司的“附庸”,付出了开放市场的代价,结果最后什么都没换回来。

? 说明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长期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通过用长期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或作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可以得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是先下降,达到最低点后开始上升,呈现U形。

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具体地说,就是以规模经济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降部分,而以规模不经济来解释上升的部分。

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与规模收益是不同的概念。规模收益是所有要素投入都同倍扩大而引起的产出的变化情况,所涉及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所要说明的是产出规模扩大与成本变化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产生于一个工厂内各种投入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当厂商改变一个工厂的产出水平时,它总是要采取一种不同于以前的生产技术,即现在看是最有利可图的生产技术。在理论上,经济学家常常把规模经济定义为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况。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具体地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劳动分工合理化,提高专业化程度;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包括副产品、管理效率的提高、大规模采购、信贷等的便利。这一切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长期平均成本。

然而,物极必反。当规模继续扩大时,一定会达到一点,在这一点上规模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抵销,过了这一点,就会进入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是指企业由于规模扩大使得管理无效率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增加的情况。例如,假如厂商在增加其各种要素投入之后,产量却没有按比例增加l倍或1倍以上,这就被称之为规模不经济。导致规模不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模过大,造成管理人员信息沟通缓慢、内部官僚主义、决策失误及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长期平均成本的上升。

对于厂商而言,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由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那么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会呈U形。

此外,外在经济或不经济会影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比如由于外部不经济,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从而影响整个行业,这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移;反之,由于外部经济而使厂商也获益,引起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

(2)“学习效应”。学习效应指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经理可以积累起有关商品的生产、技术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这种效应表现为每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的逐步降低。这种效率的提高来自技巧和技术的熟练,亦即是实践经验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制造业涉及要把许多部件组装成为一种产品。当工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关于各个部件之间关系的更多知识时,就会出现学习效应,导致时间和成本的节约。

学习效应对平均成本的影响可用图5.13说明。在图中,有两条平均成本曲线:以LACno表示无任何学习效应情况下的长期平均成本;以LAC表示存在学习效应情况下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学习效应会引起该厂商成本结构的累积性变化。所以,当产出非常低时,LAC曲线几乎与LACno曲线相重合。随着所生产的产量(一个累积总量)越大,LAC曲线就趋于越偏离LACno曲线。在图5.15中,这种偏离度是以LACno和LAC这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的。

虽然学习效应会导致重大的成本节约,但这些成本节约可能会不足以抵销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因而,当产量达到某一点之后,LAC曲线会反转向上。所以,学习效应会扩大规模经济实现的区域。

(3)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针对关联产品的生产而言的,指一个厂商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单位成本支出小于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时的成本的情形。假设一个厂商生产两种产品,产量分别为Qx和Qy;我们把C(Qx,Qy)定义为生产这些产量的总成本。那么,如果满足下述条件,就可以认为存在范围经济:C(Qx,Qy)?C(0,Qy)?C(Qx,0)

其中,C(0,Qy)是只生产Qy数量的Y产品的成本,C(Qx,0)为只生产Qx数量的X产品的成本。换而言之,上述方程表示的是,如果同时生产Qx和Qy的成本小于分别只生产Qx和Qy的成本之和,那么,就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导致产品转换曲线向外凸出的直接原因。

范围经济并不像规模经济那样与规模报酬有关。规模经济把规模报酬概念作为一个特例而包括在其中,但范围经济不隐含着任何一种具体形式的规模报酬。

范围经济这一概念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同一家厂商通常从事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活动。有的学者也将其视为对企业兼并的一种解释。这种兼并在经济上之所以是有效率的,是因为由此而生的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相关产品。

? 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曲线?为什么由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的长

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一点也只有一点才和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

答:(1)虽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但二者形成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所以呈U形,即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是因为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这是由于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能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而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即AVC曲线自此开始转入递增。

(2)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所以呈U形,是由规模的经济或不经济决定的。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大,再增加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

(3)作为包络线的LAC曲线上的每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的SAC曲线相切,但LAC并非全是由所有各条SAC曲线之最低点构成的。事实上,在整个LAC曲线上,只有一点才是某一特定的SAC的最低点。具体来说(如图5.14):①只有LAC曲线本身的最低点(即LAC从递减转入递增之转折点)T3与相应的SAC3相切之点才是SAC3之最低点,因T3点是呈U形的LAC曲线之最低点,故过T3点作LA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为零;又因SAC3与LAC相切于T3,故SAC3在T3点的切线的斜率也为零,故T3也是呈U形的SAC3的最低点。②当LAC处于递减阶段时,即T3的左边部分,LAC曲线各点与各SAC曲线相切之点必然位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和上面,或者说有关SAC曲线之最低点必然位于切点的右边和下面。LAC与SAC2切于T2,因T2点位于SAC2之最低点B的左边,即该产品的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递减)阶段。因而LAC曲线上的T2点的切线的斜率是负数,故SAC2曲线在T2点的斜率也是负数,故位于T3点(LAC之最低点)左边之LAC上的各个点都不是有关各SAC曲线之最低点。③当LAC处于递增阶段时,即T3的右边部分,LAC曲线各点与各SAC曲线相切之点必然位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和上面,或者说有关SAC曲线之最低点必然位于切点之左边和下面。位于T3右边的LAC与SAC4的切点T4,因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平均成本递增)阶段,故LAC曲线上的T4点的斜率为正,故也是SAC4上的一点T4的斜率也是正数,由此可知T4点不是SAC4的最低点。

图5.14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4)综上所述,由无数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来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一点也只有一点,长期平均成本才和最低短期成本相等。

? 请解释规模报酬的涵义、变动规律及其变动的原因,并说明规模报酬和生产要素报酬的区别。

答: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情况。规模报酬反映了厂商所有投入要素成比例变动与相应产出变动之间的生产技术关系。也就是说,规模报酬仅与厂商内部发生的技术现象有关。

如果把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厂商外部可能的变动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问题。规模报酬问题与规模经济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后者的技术基础。规模报酬递增反映了产出的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行业(或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厂商必须购买的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了,这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但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

一般而言,当生产规模变动时,规模报酬的变动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如果厂商所有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如果所有的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也以完全相同的比例增加,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固定不变;如果厂商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被称为规模递减,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逐渐减少。

导致厂商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扩大后管理更合理等。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后期,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厂商逐渐用完了种种规模优势,同时,厂商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以推迟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到来。在这一阶段,厂商规模增加幅度与报酬(产量)增加幅度相等。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

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把二者相混淆。规模报酬论及的是厂商规模变动时,产量如何变化,属长期分析;而要素报酬考察的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增加可变要素时产量的变化,属短期分析。

? 作图分析“包络曲线”形成的过程,并解释该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相切及相切的情况。

答:(1)“包络曲线”形成的过程

在图中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1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1而言,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1′,则厂商既可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每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的产量,也是同样适用的。

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它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1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

由以上分析可见,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2)“包络曲线”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相切及相切的情况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相切,这些切点连接起来便形成LAC曲线。但必须注意,LAC曲线与各条SAC曲线相切的切点,并不都在各SAC线的最低点。当LAC线处于下降的递减阶段,相切于各SAC线最低点的左边;当LAC线处于上升的递增阶段,相切于各SAC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线处于最低点时才相切于SAC线(图中为SAC4)的最低点。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LAC线所反映经济规模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有递减、不变、递增的变化结果。

? 试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

证明:下面证明短期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在长期中分析方法一样。

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其短期均衡的条件为P?MC,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又可以写成P?MC(Q)。此式表明: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P,完全竞争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Q,使得P?MC(Q)成立,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这意味着价格P和厂商的最优产量Q(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高的产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而厂商的SMC曲线恰好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商品的价格和厂商的短期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短期均衡点上,商品价格和厂商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明确用函数关系表示:

QS?f(P)

式中,P为商品的市场价格,且P?SMC,QS表示厂商的最优产量或供给量,显然该式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当市场价格分别为P1、P2、P4时,厂商根据MR?SMC(即P?SMC)3和P

的原则,选择的最优产量顺次为Q1、Q2、Q3和Q4。很清楚,SMC曲线上的E1、E2、E3和E4点明确地表示了这些不同的价格水平与相应的不同的最优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必须注意到,厂商只有在P?AVC时,才会进行生产,而在P?AVC时,厂商会停止生产。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如图(b)所示,图中SMC曲线上的实线部分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S?S(P),该线上的a、b、c和d点分别与图6.8(a)中SMC曲线上的E1、E2、E3和E4相对应。由图可见,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且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

? 分析完全竞争企业和产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答:(1)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条件为P=MC,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的惟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和必要条件是MR=MC。设想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MR)大于其边际成本(MC),表明该企业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因而需要继续增加产量;如果产量增加到使边际收益(MR)小于边际成本(MC),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因产量过多而减少,因此,需要减少产量。可见,当企业的产量使MR>MC,或MR

(2)完全竞争市场企业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三种均衡状态:一是它的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AC)曲线最低点下方,这时企业的总成本(TC)大于总收益(TR),因而处于亏损状态;二是它的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上方,这时企业的总成本小于总收益,因而处于盈利状态;三是它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处与之相切,这时总成本与总收益相等,企业的经济利润等于零。

企业行为由于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当处于第一种亏损状态时,必然要缩小自己的生产规模,处于第二种盈利状态时,又必然会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所以,从长期来看,最终会调整到趋于第三种状态,实现企业长期均衡。这时由于需求曲线亦即AR曲线与AC曲线在AC曲线最低点处相切,因而也与MC线相交,所以,完全竞争市场企业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

(3)完全竞争产业的短期均衡

在任何价格水平上,一个产业的供给量等于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供给量的总和。据此,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则一个产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产业的所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成。

(4)完全竞争产业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当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时,整个产业产量的变化有可能对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根据产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可将完全竞争产业区分为成本不变产业、成本递增产业和成本递减产业。

成本不变产业指该产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这个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只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成本递增产业指该产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产业是较为普遍的情况。成本递增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成本递减产业指该产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产业成本递减的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产业的产量的增加,使得产业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得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长期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构成长期均衡。

? 作图说明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和市场的供给曲线。

答: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供给曲线和市场的供给曲线都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下面分别论述。

(1)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可以用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但并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全部,只是大于和等于短期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部分,即用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因为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不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是能够给它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如图所示。

(2)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短期供给曲线

在任何价格水平下,一个市场的供给量等于该市场内所有厂商的供给量的总和。因此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则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水平加总得到。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保持了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市场的短期供给量成同方向的变动。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如图。

(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长期供给曲线

在长期内,厂商可以对全部生产要素进行调整。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相似,都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不过厂商长期供给曲线是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大于和等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部分如图6.12所示。

(4)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长期供给曲线根据行业特点不同而不同,可以分为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①成本不变行业的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不变行业指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的行业。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只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成本不变的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下提供产量,该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不变的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市场需求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

的变化,但长期均衡价格不会发生变化。

②成本递增行业的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增行业指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的行业。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在长期,行业的产品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市场需求的变动不仅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价格的同方向的变动,还同时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③成本递减行业的市场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减行业指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的行业。行业成本递减的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行业的产量的增加,使得行业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得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在长期,行业的产品价格和供给量成反方向的变动。市场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还同时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 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竞争性市场又称为完全竞争竞争,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他们都是价格接受者。(2)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产品具有完全相互替代性,消费者对购买哪一个生产者的商品不存在偏好,惟一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是价格。(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竞争性市场在纯理论形式上是一切可能的市场中最完美的,是一种最有效的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达到最优的效率。具体来讲,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分析。边际成本度量了社会生产一单位产品耗费资源的成本,而市场价格则衡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给该单位产品的货币(或其他商品)数量,即社会给予该单位产品的价值评判。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最后一单位的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因为,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那么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看来,最后一单位的产品不值那么多,从而减少该单位产品的生产会提高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那么增加生产会提高社会的价值总和。这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是最优的。

(2)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看,平均成本是生产者生产所有的产量每单位所花费资源的费用,而市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所有产量每单位支付给生产者的收益。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生产者提供该数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恰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企业没有获得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没有支付多余的费用,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在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企业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提供的生产量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说,当提供该产量时,企业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中选择了成本最低的一个。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在技术上是最优的,因为企业利用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最低的生产成本。

(3)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通过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所以,当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或由于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供给发生变动时,市场价格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的状况进行调整。另外,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提供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因而企业没有必要通过广告之类的宣传媒介强化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 企业最优决策的基本规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答: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中,市场的价格是给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是无法变动的,即生产规模也是给定的。因此,在短期,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如图,有某完全竞争厂商的一条短期生产的边际成本SMC曲线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Pe出发的水平的需求曲

线d,这两条线相交于E点。E点就是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生产均衡点,相应的产量Q*就是厂商实现最大利润时的均衡产量。这是因为,当产量小于均衡产量Q*,例如,为Q1时,厂商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有MR?SMC。这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总收益的增加量大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是说,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可以使利润得到增加。所以,如图中指向右方的箭头所示,只要MR?SMC,厂商就会增加产量。同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边际收益MR保持不变,而厂商的边际成本SMC是逐步增加的,最后,MR?SMC的状况会逐步变化成MR?SMC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厂商得到了扩大产量所带来的全部好处,获得了他所能得到的最大利润。相反,当产量大于均衡产量Q*,例如,为Q2时,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有MR?SMC。这表明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小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是说,厂商增加产量是不利的,会使利润减少。所以,如图中指向左方的箭头所示,只要MR?SMC,厂商就会减少产量。同时,随着产量的减少,厂商的边际收益仍保持不变,而厂商的边际成本SMC是逐步下降的,最后MR?SMC的状况会逐步变成为MR?SMC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厂商所获得的利润逐步达到最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不管是增加产量,还是减少产量,厂商都是在寻找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而这个均衡产量就是使得MR?SMC的产量。所以,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企业最优决策的基本规则。

? 作图并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基本情况。

答: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式中,MR?AR?P。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基本情况是:短期盈利,短期收支相抵和短期亏损,而短期亏损又分三种:短期亏损但生产要比不生产好;短期亏损处于停止营业点;短期亏损需停止营业。因此,下面分五种情况来说明。

(1)短期盈利

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上方,这时厂商的总成本小于总收益,因而处于盈利状态,如图(a)。在图(a)中,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MR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E,相应的均衡产量为Q*。在Q*的产量上,平均收益为EQ*,平均成本为FQ*。由于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厂商获得利润。在图中,厂商的单位产品的利润为EF,产量为OQ,两者的乘数EF?OQ等于总利润量,它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2)短期收支相抵

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处与之相切,这时总成本与总收益相等,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零,如图(b);在图(b)中,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SA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

**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E。在均衡产量Q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都为EQ,厂商的利**

润为零,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实现了。由于在这一均衡点E上,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3)短期亏损但生产比不生产好

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下方,这时厂商的总成本大于总收益,因而处于亏损状态,如图6.18(c)。在图(c)中,由均衡点E和均衡产量Q可知,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但由于在Q的产量上,厂商的平均收益AR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所以,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然生产。这是因为,只有这样,厂商才能在用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以后还有剩余,以弥补在短期内总是存在的不变成本的一部分。所以,在这种亏损情况下,生产要比不生产强。

(4)短期亏损处于停止营业点

在图(d)中,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AV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均衡产量Q*上,厂商是亏损的,其亏损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

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如果厂商生产的话,则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全部的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得不到任何弥补。如果厂商不生产的话,厂商虽然不必支付可变成本,但是全部不变成本仍然存在。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5)短期亏损需停止营业

在图(e)中,在均衡产量Q*上,厂商的亏损量相当于阴影部分的面积。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将停止生产。因为,在这种亏损情况下,如果厂商还继续生产,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就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厂商停止生产,可变成本就可以降为零。显然,此时不生产要比生产强。

概括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述结论:企业的短期经营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是平均收益大于或等于平均变动成本,其二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 论述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和特点。

答:(1)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指在长期中,厂商通过改变所有要素的投入数量,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达到的一种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中,厂商在短期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只能调整可变要素的数量,因此,厂商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变动产量所引起的短期可变成本的变动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而在长期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具体地说,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调整;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即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厂商的长期均衡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实现的。

①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的调整。在长期内,厂商为使其利润最大化,必然会调整其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在某一生产规模和产量水平上,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厂商便会增加产量,扩大规模;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时,厂商便会减少产量,缩小规模。

②行业长期调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要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新厂商便会进入,增加供给,使市场价格降低,直至长期利润为零;若行业中有亏损,一些厂商便会退出,减少供给,提高价格,直至行业亏损为零。

长期内,厂商在上述两方面的调整是同时进行的,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LAC=SAC。

(2)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如下:

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厂商根据市场的均衡价格调整厂房设备规模,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和亏损厂商退出该行业,当该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如图6.19(a)中的PO]达到均衡时,如果这一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则该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人数不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从而不再扩大产量,新厂商也不再加入该行业),也不亏损(从而不再缩小生产,原有厂商也不再退出该行业),于是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3)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的特点是:

①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都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低的成本。

②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有超额利润,新的厂商就会被吸引进来,造成整个市场的供给量扩大,使市场价格下降到各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为止。

③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提供的产量,不仅必然是其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而且必然是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如图6.19(b)所示。

? 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原先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现在如果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那么在极短期、短期

和长期内,是调整产量还是调整价格?

答: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随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和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化。

如图所示,D0为原市场需求曲线,现在D0向右上方移到D'0。那么在极短期(指厂商来不及调整产量,比短期更短的时期,在短期,厂商可以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每个厂商的供给量不变,则市场供给量也不变,从而使市场供给曲线如图上的S0,是一条垂直OQ轴的直线,市场供给量固定为OQ1,于是市场上厂商只能调整价格,产量无法调整。在短期,厂商可以通过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同时调整产品的价格,每个厂商这样做时,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新的均衡点为C,均衡价格为P2,均衡产量为Q2。在长期,新的均衡点为D,均衡价格为P3,均衡产量为Q3。因为在长期,厂商可以调整厂房设备,新的厂商也可以进入。假定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厂商的生产成本曲线下降,厂商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价格(P3)反而低于原先的均衡价格(P2)。

? 已知某行业是成本固定不变的行业,该行业的代表厂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资本在短期内固定不

变;该行业原来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现在假设由于收入提高,对该行业的产品的需求有持久性增加,请解释说明:(1)为什么该厂商在长期均衡条件下雇佣的劳动小于(而不是大于或等于)他在短期内雇佣的劳动?(2)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在长期内是否发生变化?(3)长期均衡价格是否发生变化?(4)假如由于技术进步或(和)规模经济等原因,试用作图法表示长期均衡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成本固定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其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原因在于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不变的。水平的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内,成本固定不变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下提供产量,这个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单个厂商的不变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市场需求的变化只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但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均衡价格。

(1)根据题意,对该行业产品需求持久性增加,使需求曲线从D上移到D1,从而使均衡价格从原来的P上升到P1。由于价格上升,厂商有超额利润,于是该代表性厂商将生产量从q扩大到q1。由于题目假定该厂商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而短期内资本不变,因此产量扩大只能靠多雇工人,因而该厂商在长期均衡条件雇佣的劳动(产量为q时雇佣的劳动人数)必然小于(而不是等于或大于)他在短期内雇佣的劳动人数(产量为q1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2)由于存在超额利润,不仅该行业原有企业纷纷扩大产量,还使新企业纷纷加入该行业,因而使市场供给曲线S1右移到S2,从而市场均衡产量从Q扩大到Q2。在长期内,不仅劳动可变,资本设备也可变,因此产量从Q扩大到Q2。一方面是劳动人数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资本设备增加的结果。可见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在长期是增加了(见图6.21)。

(3)由于该行业是成本不变的行业,因而新旧厂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不会上下移动,老厂商扩大生产以及新厂商进入该行业引起市场供给量增加,导致行业供给曲线从S1右移到S2,迫使价格下跌,直到恢复原来均衡价格为止。因此,长期均衡价格并未变化。

(4)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等原因,当生产扩大时,厂商的LAC会从LAC1下移到LAC2,从而使长期均衡价格下降,行业长期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右下方倾斜。(见图6.22)。

? 试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评价其配置资源的效率。

答:(1)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LMC。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这也就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

长期均衡的条件:LMC=SMC=MR=AR=P=LAC=SAC

①由于行业内厂商数目变化对厂商长期均衡形成所起的作用

在长期内,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可以获得利润,则会吸引其他新的厂商加入到该行业的生产中来。随着新厂商的加入,行业的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增加,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市场价格会一直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为止。相反,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的生产是亏损的,则行业内原有厂商中的一部分就会自动退出生产。随着原有厂商的退出,行业内厂商的数目就会减少,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市场价格会一直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为止。最后,由于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都处于一种既无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行业内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也就停止了,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便处于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②厂商结合生产规模的调整与行业内厂商数目的调整来实现长期均衡

长期内市场的商品价格会随着行业内厂商数目变化所引起的行业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单个厂商在每一个变化了的价格水平上,调整生产规模使其满足MR=LMC的均衡条件。在这样一个调整过程中,单个厂商最后必然将生产规模调整到与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所要求的产量相适应的最优生产规模水平。

(2)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①从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分析。边际成本度量了社会生产一单位产品耗费资源的成本,而市场价格则衡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给该单位产品的货币(或其他商品)数量,即社会给予该单位产品的价值评判。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最后一单位的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因为,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那么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看来,最后一单位的产品不值那么多,从而减少该单位产品的生产会提高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那么增加生产会提高社会的价值总和。这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是最优的。

②再从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看,平均成本是生产者生产所有的产量每单位所花费资源的费用,而市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所有产量每单位支付给生产者的收益。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生产者提供该数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恰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企业没有获得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没有支付多余的费用,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在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企业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提供的生产量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说,当提供该产量时,企业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中选择了成本最低的一个。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在技术上是最优的,因为企业利用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最低的生产成本。

③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通过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所以,当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或由于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供给发生变动时,市场价格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的状况进行调整。另外,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提供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因而企业没有必要通过广告之类的宣传媒介强化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3)完全竞争市场虽然在配置资源上是有效率的,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完美的方面。

①完全竞争市场尽管可以实现产量最大和技术规模最优,但是没有差异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因为对于同一用途的商品而言,完全竞争市场迫使消费者只能选择一种商品。

②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需求是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横向叠加得到的,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如果在经济系统中收入分配不均,那么,收入高的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市场需求的影响大,而收入低的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市场需求的影响小。这样,市场需求的变化主要反映收入高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③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每一个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只占市场份额的很少一部分,这就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在市场需求既定的条件下,现有的技术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现有的技术使得平均成本有可能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处于递减阶段。但是,受到需求的制约,完全竞争市场不允许一家企业提供过多的产出,迫使企业只能

选择小规模的生产技术。所以说,完全竞争市场未必能使企业选择最优的技术,或者说选择最优技术进行生产不一定能满足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

总之,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高效率以及它过于严格的限制,使得该种市场经常被看做一种理论模式。

? 针对电力、自来水、煤气等自然垄断行业,试论述(1)为什么需要由政府对这些行业采取管制措施,(2)政

府可采取的管制措施主要包括哪些,以及(3)实施这些管制措施应遵循哪些经济学原理。(厦门大学2005研) 答:(1)管制的原因

自然垄断产业都是受政府管制的产业。管制的基本理由在于市场失灵。具体原因有:

首先,自然垄断存在定价悖论。一方面,自然垄断产业的平均成本最低,资源配置效率最优。但在单一企业生产条件下,自然垄断厂商有可能凭借其垄断势力制订垄断价格,消费者由此受害。为此,需要由政府介入实施价格管制。

其次,自然垄断存在效率悖论。在自然垄断产业,既定的市场容量只能容纳一家最有效率的厂商存在。如果任由厂家自由竞争,则存在巨额重复投资,尤其是网络的重复建设。多家厂商的平行竞争,彼此都无法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由政府出面,进行进入管制。通过进入管制,阻止其他厂商进入,保证一家有效率的厂商独家生产经营,以此来维护自然垄断的产业特性,促进资源配置最优化。

第三,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自然垄断产业中非常明显,相对于生产者而言,消费者具有明显的信息劣势,以致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根本无选择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政府实施市场管制,以使消费者得到安全可靠和公平合理的服务。

(2)管制措施:①边际成本定价法及其他定价法

垄断厂商索取的价格一般都高于边际成本,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厂商的价格不应该定得过高,价格应该正确地反映生产的边际成本,由此,便有了边际成本定价法。在图7.17中,在无管制的情况下,垄断厂商根据MR=MC的原则确定的价格为Pm,产量为Qm,价格显然高于边际成本。在政府管制的情况下,按边际成本定价法即P=MC,厂商的价格下降为P1,产量增加为Q1。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由于自然垄断厂商是在AC曲线下降的规模经济段进行生产,所以,MC曲线必定位于AC曲线的下方。也就是说,按边际成本MC所决定的价格P1一定小于平均成本AC。因此,在管制价格下,厂商是亏损的,厂商会退出生产。这样一来,管制机构陷入了困境,要么放弃边际成本定价法,要么政府资助被管制的企业。

从控制价格的角度说,可以采取另外的定价方法来替代边际成本定价法,从而走出边际成本定价法困境。其中,主要的有平均成本定价法和双重定价法。

图7.17 自然垄断和管制价格

②资本回报率管制

另一个管制自然垄断的做法是为垄断厂商规定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等量的资本在相似技术、相似风险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由于资本回报率被控制在平均水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垄断厂商的价格和利润。

但是,实行资本回报率管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麻烦。第一,什么是“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其客观标准是什么?这往往是难以决定的。管制机构和被管制企业经常在这一问题上纠缠不休。第二,作为资本回报率决定因素的厂商的未折旧资本量往往难以估计。不仅如此,在关于资本量和生产成本方面,被管制企业和管制机构各自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被管制企业总是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第三,管制滞后的存在,使得资本回报率管制的效果受到影响。由于计算、规定和颁布执行资本回报率都需要时间,所以,当厂商的成本和其他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管制机构不可能很快地做出反应即执行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管制,这就是所谓的管制滞后。管制滞后的时间可达

一至两年。管制滞后会对被管制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管制滞后对被管制企业是有利

的。因为,厂商可以在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颁布前,继续享受由原来的较高的资本回报率所带来的好处。相反,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管制滞后对被管制企业是不利的。因为,厂商实际得到资本回报率低于它们早该得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

(3)管制措施应遵循的经济学原理

①自然垄断产业的反垄断不要轻易动用分拆措施。反垄断应该指向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结构。分拆自然垄断产业的做法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上的,即垄断行为必然由垄断结构导致。垄断行为既可以由垄断结构产生,也可以由竞争结构产生。既然如此,对自然垄断产业中的一系列第一文库网垄断行为,应该用《反垄断法》约束,进行经济惩罚。

②管制应该以增进社会福利的为目标,避免产生寻租活动。寻租是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

③应注意管制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防止“管制失效”。管制起因于自然垄断的缺陷,但如果管制方法不当,管制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缺陷,使得自然垄断的管制成为成本更高的替代方式和制度选择。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

? 说明不同市场结构的各自特征。

答:根据厂商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其各自特征如下:

(1)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的所有人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独自决定如何行动,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但对单个的参与者来说,他只是一个价格接受者。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产品具有完全相互替代性,消费者对购买哪一个生产者的商品不存在偏好,惟一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是价格。③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每个厂商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2)垄断竞争,又称不完全竞争,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它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它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存在产品差别;第二,市场上有许多卖主和买主,他们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但不互相勾结控制市场价格;第三,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即厂商规模较小,因而进出市场没有多大障碍;第四,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近似产品的厂商组成生产集团。在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垄断竞争厂商在大城市的各种零售业、手工业、印刷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另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它是指少数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厂商为数不多。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厂商数为两个时,叫双头垄断,是寡头垄断市场的极限;第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任一厂商进行决策时,必须把竞争者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制定者,更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寻求者;第三,这种依存影响关系使寡头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寡头厂商无法精确找到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按照是否存在产品差别可分为差别寡头和纯粹寡头;按照厂商是否勾结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寡头和独立行为的寡头。

(4)完全垄断是指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厂商就是行业。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整个行业的产销量;第二,产品不能替代。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不存在产品相近的替代品的竞争,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零,厂商不受任何竞争性威胁;第三,独自决定价格。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决定价格,以达到垄断的目的;第四,实行差别价格,以攫取最大的超额利润。

? 在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性需求曲线上,价格不可能处于缺乏弹性的区域;因为企业如在该区域提高价格,收入会

增加,从而导致利润增加。你认为这一结论对还是错,为什么?

答:(1)此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在缺乏弹性的区域,厂商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下降率小于价格的提高率,这意味着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可以全部抵销价格上升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提高价格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从而导致利润增加。

(2)下面用数学方式推导。

假设线性需求函数为:q?a?bp 可得:dp1??, dqb

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pq?c(q)

?dp??q?p?c'(q)?dq ?dq?

'?1??a?2q? ????q?p?c(q)??dq=??c?(q)??dq ?b??b?对?求全微分得:d??dp?q?p?dq?c'(q)dq??

而需求曲线缺乏弹性是指

dqpa?q1.?1 即b???1 dpqbq

可以推出a?2q

a?2q?c'(q)?0 故 b

d???d?dqd??0,又因为????(?b)?0 所以,?pdqdpdqdqEd??

即厂商提高价格可增加利润,显然在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部分不可能达到利润最大化。

?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所有的产品都存在着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但现实中,许多产品的市场并不存在。给出你的

理由,并说明市场消失与政府管制之间的关系。

答:(1)所谓“充分竞争”的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有两个含义:①它是一个由供求关系支配的市场,市场上有许多自由的买方和卖方,有关货物的供给在两起以上;②买卖双方之间绝对不存在任何抑制竞争的义务、协议和惯例。据此,垄断的或已被分割占据的市场不具备充分竞争的条件。

(2)许多产品的市场不存在是有理由的。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生产的规模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只有在整个行业的产量都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果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资源浪费。例如,若自来水公司开放竞争,不同的水源,使用不同的水管,无法相互连接使用,使得同一地区需要许多重复的水管,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3)政府如果放弃管制,对市场完全听之任之;可能引起恶性竞争、通货膨胀等,使竞争者和消费者都蒙受巨大损失,从而导致市场消失。

政府管制过严可能引起生产萎缩、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市场消失。比如,关于政府管制过严导致市场消失的例子可举二战后美国的旧房租赁市场为例,政府的限制租价政策极大地制约了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其对旧房的摧毁力比纳粹的炸弹还厉害。但是在某些行业,例如几乎不存在竞争或竞争很弱的产业(主要就是自然垄断性产业)中,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管制法规,并借助社会监督力量,建立一种类似于竞争机制的刺激机制,以制约垄断企业的经济决策和市场行为,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需求曲线如何?

答:与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相比,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重合,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AR>MR。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都要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重合,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AR=MR。垄断竞争下的成本及价格高于完全竞争下的成本及价格,垄断竞争下的产量则低于完全竞争下的产量。但并不能由以上的对比得出完全竞争市场优于垄断竞争市场的结论。尽管垄断竞争市场上平均成本与价格较高,有资源浪费,但消费者可以得到有差别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且,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量高于完全垄断市场,其价格却比完全垄断市场低。

? 某一空调制造商认为他所在的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他觉得自己与其他空调制造商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其他

空调制造商一旦采取降价措施或提高服务质量时,他也及时作出反应。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完全竞争的知识判断该空调制造商所在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吗?如果不是,那又属于什么类型的市场结构?请简单说明你的理由。 答:(1)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生产的商品是无差异的;所有的经济资源可以在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流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每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由此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生产者都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且,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经济利润等于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一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的控制力量,他们每一个人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相对来说很小的销售份额。所以,厂商既不会单独提价,也不会单独降价。因此,该空调制造商所在的行业不可能是完全竞争行业,而应该是寡头市场。

(2)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推测或掌握自己这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做出的反应,然后,才能在考虑到这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的行动。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要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在关于寡头竞争的斯威齐模型中,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所以,该空调厂商应该属于寡头市场。

? 我国近两年来的液晶彩电市场通过减价经历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试分析我国的彩电行业属于什么类型的市场结

构?如果各大彩电商家能够实现限价联盟或限产联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彩电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什么?

答:(1)我国的液晶彩电行业属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所谓的垄断竞争是指一种由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结构。在垄断竞争市场中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市场主要特点是: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在这里,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方面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象为基础的虚构的差别。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或者说,由于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惟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说,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其他的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液晶彩电市场上,既有诸如长虹、TCL、厦新、创维、海信、海尔等知名的国内厂商,同时还有三星、索尼、飞利浦等知名的国外企业。这些企业都在从事液晶彩电的生产和销售,但是彼此的产品功能和品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的彩电行业比较符合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2)如果各大彩电商家能够实现限价联盟或限产联盟,这种方法未必能有效地解决彩电市场的激烈竞争。因为这些联盟缺乏稳定性。

首先,由于不同的联盟成员有不同的成本,有不同的市场需求,甚至有不同的目标,因而他们可能想要不同的价格水平或产量水平。或者各成员可能受到通过略微降价即夺取比分配给它的更大的市场份额来欺骗其他厂商的诱惑,从而造成联盟的解体。

其次,对于彩电市场而言,其需求一般是富有弹性的,此时厂家提高价格余地很小,因而组成限价或限产联盟的利益就是很小的。

在现实中,由于上面的原因,限价或限产联盟具有不稳定性,限价或限产联盟只能在一种短期利益的结合下形成,当这种共同利益不存在时,限价或限产联盟就会解散。

? 作图说明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的。

答:斯威齐模型又被称为弯折需求曲线模型,它所依据的假设是:寡头垄断厂商竞争时会同时降价,但不会同时提价。即当一个厂商降低价格时,竞争对手同样会降低价格,使得这个厂商想从降价中获得收益是不可能的;而当一个厂商提高价格时,竞争对手会增加销售量而不提高价格,使得这个厂商因为提价而受损。

图中d是一家厂商的弯折需求曲线,曲线上的折弯点c将曲线分为左右两个线段,MR是这一个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是根据需求曲线即平均收益曲线得出来的。由于曲线d分为c点左右的两条线段,相应地MR也分为两段,需求曲线d在c点折弯,与弯折点c相对应,边际收益曲线MR出现间断点。

图中边际成本曲线MC1或MC2和边际收益曲线MR的交点决定的产量为Q1,这一产量通过需求曲线d上的对应点c确定的价格为P1。图中MR曲线间断点上那段垂直虚线表明,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具有稳定性。厂商的边际成本在MC1和MC2区间内上下变动,都不会改变价格和产量。除非边际成本出现很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才会引起价格和产量的变动。例如,当边际成本曲线上升为MC3时,MR和MC3的交点决定的产量为Q2,通过这一产量在需求曲线上的对应点确定的价格为P2,产量下降,价格上升。

一般地,人们认为弯折需求曲线是存在于寡头厂商决策者心目中的主观需求曲线,它为寡头厂商维持刚性价格(刚性价格指当成本有着一定的改变时而价格却保持不变)提供了一种解释。这就是说,即使厂商的成本发生一点的变动,厂商的价格也较少发生改变。

? 论述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必须带图)。

答: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与寡头之间是否勾结有关,下面分别分两种情况讨论。

(1)寡头之间勾结。当寡头之间存在勾结时,产量是由各寡头之间的协商确定的,协商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寡头的实力分配。采取的方式可能是限定或分配产量,也可能是划分市场范围。勾结及其协议有一定程度的暂时性,当寡头厂商的实力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新的竞争。

在相互勾结时,价格领先制和卡特尔是制定价格的方式。价格领先制是指某个寡头充当价格领袖首先变动价格,其他寡头充当价格随从,按照价格领袖确定的价格变动价格。相互勾结的寡头们通过协商产生领袖。作为领先制定价格的厂商往往在行业中最大,处于支配地位;或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或者在掌握市场行情变化或其他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进而以协议的形式把这一价格确定下来。

卡特尔是各寡头之间公开进行勾结形成的寡头垄断组织,是相互勾结所独有的。在垄断组织内部,各寡头厂商协调行动,以垄断组织的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共同确定价格。

(2)寡头不勾结时。在寡头之间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行业中的寡头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产量和价格。产量和价格确定模型的结果取决于对寡头行为的假设。具有代表性的有: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伯特兰模型和古诺模型等。

另外,在进行相互竞争时,寡头行业仍可以按价格领先确定价格。这时,行业中的厂商自觉跟随领先厂商制定价格。此外,寡头厂商也可能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方法确定价格,按照这种方法,厂商在估算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不变的利润率,其中利润率是寡头厂商的长期利润率。

? 利用折弯的需求曲线分析寡头垄断厂商的行为及其均衡。

答:(1)折弯的需求曲线是寡头垄断厂商所面临的一种特殊的需求曲线。它基于如下的假设:一家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它的竞争对手为了增加销售量,采取维持原有价格不变的策略;当它降低价格时,竞争对手为了保持自己的销售量,也随之降低价格。在对寡头厂商相互之间的竞争行为作出这样的假设之后,寡头厂商的需求曲线(被看成是存在于决策者心目中的主观需求曲线)是折弯的。由于厂商的需求曲线即是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所以折弯的需求曲线意味着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原有的价格处出现间断点。

(2)在假设寡头厂商的目标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厂商仍然会依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生产的数量。对寡头厂商行为关键性的分析在于边际收益的间断点。假如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相交于边际收益的间断点之间,从而决定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这时,如果边际成本在边际收益的间断点内上下变动,那么所决定

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仍然为Q。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寡头垄断行业中价格相对稳定的现象,这就是说,即使厂商的成本发生一定变动,厂商的价格一般也较少发生改变。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对于寡头厂商行为的分析是建立在特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一些现象。但是,这一假设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而寡头垄断厂商的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也就不是寡头垄断厂商均衡的一般解。

? 试述古诺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其假设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同一种成本为零的产品,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他们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在这样的假设下,A、B的均衡产量都等于市场需求量的1/3,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等于市场需求量的2/3。将该模型的结论推广到n个厂商,则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n+1),总产量则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n/(n+1)。

在图中需求曲线D(即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R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曲线的下方比平均收益曲线陡峭。市场需求曲线D决定的全部市场容量为OQ。需求曲线D决定的全部市场曲线恰好平分连接价格轴和需求曲线的任何一条水平线。由于假设成本为零,所以双寡头厂商按照总收益最大的原则来提供产量。

开始时,第一家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按市场容量的半数提供产量,此时的数量OQ1是全部市场容量的1/2。通过这一产量在需求曲线D上的对应点A可以确定价格为P现在市场上出现第二家厂商,他认为第一家厂商不会1。

改变销售量Q1,为了最大化利润,他按照这剩下的市场容量的半数提供产量,数量为Q1Q2?1/2Q1。这个产量占市场容量的1/4。这时,价格为P2。按照这一价格,第一家厂商的利润会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家厂商会采取行动,它认为第二家厂商不会改变销售量,由此认为自己的市场容量为全部市场容量的3/4,并按此市场容量的半数提供产量,即它生产总市场容量的3/8,比原产量减少1/8。第一家厂商的产量下降,则价格有所回升。这时第二家厂商也采取行动,它也认为第一家厂商的销售不会变动,因而认为自己的市场容量为总市场容量的5/8,并按这一容量的半数来提供产量,即它生产总市场容量的5/16,比原来增加1/16。第二家厂商的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

这样,第一家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第二家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过程一直进行到最后两家厂商的产量为市场容量的1/3为止,即第一家厂商的最后产量为市场容量的1/3为止,亦即第一家厂家的最后产量为(1/2-1/8-1/32-?)Q=1/3Q;第二家厂商最后的产量为(1/4+1/6+1/64+?)Q=1/3Q。在图中,第一家厂商的产量为QE,第二家厂商的产量为QEQE',市场价格为PE。最后两家厂商的产量就是双头垄断的古诺解。

寡头垄断市场跟完全垄断市场相比,其市场价格比垄断市场价格要低,产量比垄断市场要高,利润比垄断市场要低。不过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却相反。

? 举例说明无限重复博弈如何可能使囚犯两难得到合作的均衡解。

答:(1)一次性博弈中每个参与者只有一次策略选择,而且,在每一个参与者选择自己的策略时,他并不知道其他竞争对手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为,每个参与者都是同时做出自己的一次性的策略选择的。在这种一次性的博弈中,一旦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定,整个博弈的均衡结局也就确定了,每个参与者不可能再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施加什么影响。这类博弈被称为静态博弈。与静态博弈相对应的是动态博弈。动态博弈是一种反复进行的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在重复博弈中,一个结构相同的博弈被重复多次。

在一次性静态博弈的情况下,寡头市场上结成共谋的每个寡头都面临着囚犯困境:每个寡头出自个人理性的占优策略选择却导致了从整体而言的最坏的结局,即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仅总体利益下降,而且个人利益也是下降的。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清楚:一方面,在达成合作协议以后,每个寡头厂商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都有一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即单方面偷偷采取不合作的策略,以期获得更大的利益。例如,当合作协议规定各寡头厂商

共同维持一个较高的市场价格水平时,每个厂商都会有一种利己的冲动去单方面偷偷降低自己产品的销售价格,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当每个寡头厂商都这样想并且这样做之后,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就会下降,寡头们的合作协议便被撕毁,最后,每个寡头都落到了最差的结局。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一次性博弈中,任何厂商的违约和欺骗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因为,当每个厂商完成一次性的策略选择(包括违约和欺骗的策略选择)以后,整个博弈也就永远地结束了,即没有后续的博弈来对已经发生的违约和欺骗行为进行惩罚。正因为如此,寡头厂商之间的共谋不稳定性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一次性博弈的囚犯困境的不合作解是必然的。

(2)在重复博弈中,以上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变。在分析重复博弈时,首先要增加一个假定条件,该假定条件是:在结成合作同盟的寡头厂商之间都采取一个“以牙还牙”的策略。该策略的内容是:所有的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他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一旦背弃合作协议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其他成员便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策略,即其他成员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这种不合作的策略在重复博弈中一直进行下去,以示对首先破坏协议者的惩罚和报复。这就是“以牙还牙”的策略。

下面具体分析在施加了“以牙还牙”策略假设条件下的寡头厂商们之间的重复博弈过程及其结果。所谓无限期(次)重复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地重复进行下去。在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只要任何一个参与者在某一轮的博弈中采取了不合作的违约和欺骗行为。他便会在下一轮的博弈中受到其他参与者的“以牙还牙”策略的惩罚与报复,即其他所有的参与者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不合作策略在以后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永远进行下去。这样一来,首先采取违约和欺骗行为的一方就会永远丧失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并由此遭受长期的惨重损失。由于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对违约和欺骗方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机会总是存在的,所以,每一个参与者为了避免“以牙还牙”策略给自己带来的长期损失,就都会放弃首先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做法,这样一来,寡头厂商们之间的合作解就得以维持,或者说,寡头厂商们就可以走出类似的“囚犯困境”。

(3)使用上图来进一步说明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具体情况。对甲厂商而言,在“以牙还牙”策略的前提下,如果他始终采取遵守协议的合作策略,那么,他所得到的长期支付是10+10+10+?。如果他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首先破坏协议采取不合作策略,那么,他可以得到一次性的好处即支付为12,然后,在以后的所有重复博弈中,由于受到对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的报复,他以后每轮的支付均只有8。也就是说,他为了获得一次性的好处即支付12,而使得以后的长期支付由原来合作策略时的10+10+10+?,下降为不合作策略时的8+8+8+?。这样一来,通过短期和长期所得支付的比较,任何一个寡头厂商都不会因为短期的一次性的好处而丧失长期的经济利益。于是,在具有“以牙还牙”策略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所有的寡头厂商都会遵守协议,采取合作的策略。

? 请用博弈理论分析卡特尔的合作与非合作。

答:(1)卡特尔组织是指厂商串谋到一起,试图确定使整个行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的合作或者串谋。一个卡特尔组织就像一个垄断厂商一样,只要市场需求相当缺乏弹性,它可以将价格提高到大大高于竞争的水平。

一般卡特尔成功的条件主要有这两个:首先,一个稳定的卡特尔组织必须要在其成员对价格和生产水平达成协定并遵守该协定的基础上形成。其次,垄断势力的潜在可能。

(2)一般而言,卡特尔成员“合作“是不稳定的。如图所示,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仅有两个卡特尔成员甲和乙,两者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选择“不合作”。在图2所示的支付矩阵中,“不合作”是两位卡特尔成员的一个占优策略,因此,“不合作”将称为一个占优均衡。

具体而言,卡特尔“合作”是不稳定的,而“不合作”是占优均衡,其原因如下:

首先,从卡特尔成功的第一个条件看,由于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成本,有不同的市场需求,甚至有不同的目标,因而他们可能想要不同的价格水平。或者各成员可能受到通过略微降价即夺取比分配给它的更大的市场份额来欺骗其他厂商的诱惑,从而造成卡特尔组织的解体。只有长期回到竞争价格的威胁才能阻止这种欺骗,如果卡特尔的利润足够大,这种威胁是有效的。

其次,从卡特尔成功的第二个条件看,即使一个卡特尔能够解决组织上的问题,但如果它面临的是一条具有高度弹性的需求曲线,它就只有很小的提价的余地,因而组成卡特尔的利益就是很小的。

在现实中,由于上面的原因,卡特尔组织具有不稳定性,卡特尔组织只能在一种短期利益的结合下形成,当这种共同利益不存在时,卡特尔组织就会解散。

? 简述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答:(1)收入分配是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了社会财富,分配就是把社会财富分给这四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租金,企业家才能得到正常利润。分配理论就是要研究各种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多少是如何决定的。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上是分配论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收入分配与生产要素价格有关,居民拥有生产要素,并提供生产要素,这是他们收入的来源。生产要素的收入实际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所以,收入的决定也就是解决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

(2)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该理论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提出。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克拉克的理论作了改进。他们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也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要素需求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厂商在决定要素需求时还要考虑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当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才在要素使用上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外,要素的供给也是决定其价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要素的市场价格与其他商品一样,也由其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因此,分配理论是价格决定理论在收入分配问题中的运用。

可见,一方面生产者根据要素价格与边际报酬相等的原则来进行生产以获得最大利润,因此要素价格的偏离就是对利润的重新分配。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关系的确定,也可能给要素提供者,提供要素进行指导,继而影响要素的价格,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不同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其实也是生产关系在生产要素市场的一种体现。其最重要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最重要的。而西方所谓的生产要素价格是边际报酬的等价形式则是不可靠的。

(3)生产要素价格决定是分配论的一个主要部分,但并不构成分配论的全部内容。除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之外,分配论还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以及收入之间差异的原因等等。

? 对出租车实行执照控制的城市,出租车司机即使使用自己的汽车运营,或须向他人购买执照,或须向执照拥有

者支付一定的租金。请说明:(1)什么因素决定执照费(或租金)?(2)执照控制会使谁获益,谁蒙受损失? 答:(1)租金产生的原因是政府对出租车数量的控制。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对出租车的需求来自市民,市民搭乘出租车的次数与乘坐出租车的价格相关,乘坐出租车的价格越低,市民搭乘出租车的次数就越多,客观上要求更多的出租车运营。对出租车的供给来自出租车的成本,在出租车成本一定的条件下,乘坐出租车的价格越高,出租车行业的利润越高,愿意进入出租车行业的人越多,从而市场上的出租车越多。在竞争条件下,均衡价格和均衡出租车量是供给和需求的交点。

但是,在政府决定出租车价格的条件下,由于政府定价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因此对出租车的供给高于对出租车的需求。市场的出租车是由需求所决定的,因此为了使出租车的供给等于需求,政府就需要将出租车的成本提高到在既定价格下与需求相一致的水平,这就是租金的产生。

如图所示,在政府规定价格P1的情况下,市场对出租车的需求为Q1,但出租车的供给为Q2,为了使出租车的供给降低到Q1,政府对出租车收取执照费,执照费为P1P2,在这种情况下,出租车的供给和需求才能相等。

(2)执照控制以后,从上图可以看出,乘客剩余减少了A+N,出租司机剩余减少了C+M,政府收入增加了A+C

社会总剩余减少了M+N。所以执照控制后,乘客和出租司机都蒙受损失,政府获得利益,但从整个社会看,整个社会的福利也减少了。

? 给定P?h(q),q?f(K,L),w?g(L),r??(K)。证明MPL/MPK?MCIL/MCIK,其中MCI表示

要素投入的边际成本。

证明:根据题意,构造利润函数

??pq?r?K?w?L?h(q)?f(K,L)?K??(K)?L?g(L)

就利润函数分别对资本K和劳动L求偏导数,并令其为零,得 ???f(K,L)?h?f(K,2)??(K)?h(q)????f(K,L)?K???(K)?0 ?K?K?q?K?K

???f(K,L)?h?f(K,2)?g(L)?h(q)????f(K,L)?L??g(L)?0 ?L?L?q?K?L

?h?f(K,L)??(K)?f(K,L)]??K???(K) (1) ?q?K?K 整理得[h(q)?

?h?f(K,L)?g(L)?f(K,L)]??L??g(L) (2) ?q?L?L

?g(L)L??g(L)MPL(2)?L得 ??(K)(1)MPKK???(K)?K

MPLMCIL?即 MPKMCIK[h(q)?

? 假设原来是完全竞争的许多厂商合并为一个纯粹垄断者(卖方垄断)。又假设垄断者使用原有各厂商的厂房设

备和生产技术,并且市场对行业产品的需求状况没有发生变化,垄断者使用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数量,为什么不是原有各厂商使用的要素相加之和?

答: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该行业各个厂商对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由要素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来表示,该行业对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则由考虑了外部效应的各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数量轴)加总而成。这里的外部效应指的是:当行业内所有厂商针对要素价格的下跌(上涨)同时增加(减少)对该要素的需求量,以便通过增加(减少)产销量来增加利润时,所有厂商产量的增加(减少)会引起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上升)进而导致各厂商的VMP曲线左移(右移)及对可变要素的相应需求量的变化。

假设该行业所有完全竞争的厂商合并为一个纯粹垄断者,此时该垄断者即该行业(该纯粹垄断者即代表该行业)对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不再是原有各完全竞争厂商考虑了外部效应的需求曲线之和,而是由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来表示。因为在产品市场纯粹垄断的条件下,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再固定不变,而是随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因而边际收益不等于产品价格且总小于产品价格,MRP(=MP×MR)就不等于VMP(=MP×P)。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该垄断者必须使用满足MRP=MFC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它对可变投入要素的需求曲线便只能由要素的MRP曲线来表示,而不能简单地将原有各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即VMP曲线)相加而成。换句话说,该垄断使用者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数量,将不再是原有各厂商使用的相加之和。

? 在单一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分别在完全竞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条件下,对劳动的需求有何不同? 答: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雇用劳动者等生产要素数量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如图9.26所示。

为了利润最大化,厂商每使用一单位数量的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必须等于该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厂商则增加使用。依照定义,厂商使用最后一单位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就是该单位的边际要素成本,而因使用该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卖出后获得的收益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的边际价值,即边际产品乘边际收益。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临着既定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这时,厂商使用任何数量时,每单位的要素所花费的成本都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由于产品的价格既定,所以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从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产品的价格,即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这样,随着劳动价格(工资率)的变动,厂商依照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决定雇用劳动的数量。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2)在产品市场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卖出使用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时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这就使得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市场价格,从而使得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低于边际产品价值。在要素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会根据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价格的条件决定劳动使用量。在这种条件下,劳动的需求曲线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它低于完全竞争条件的劳动需求,从而在既定的劳动价格下,厂商雇用更少的劳动。

(3)在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雇佣劳动力的原则仍然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为了方便起见,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与以上两种市场结构不同,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意味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购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所以,该厂商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厂商使用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不再是不变的量,它因劳动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劳动的供给。厂商根据该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决定劳动的使用量,把劳动的价格确定在比边际要素成本更低的劳动供给曲线上。由于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决定劳动价格,因此,在这一市场结构下没有明显的劳动需求曲线。

? 请根据要素价格和交易量决定的理论,分析比较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结构对就业量和工资率

的影响。

答: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力价格W,而使用劳动力的边际收益是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劳动力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W,或者,MP?P?W即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工资。

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完全重合。如图9.27所示,要素使用原则VMP=W在图中的表示就是VMP曲线与W0曲线的交点A。A点表明,当劳动力工资为W0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为L0。

(2)在完全垄断的产品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面临着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但由于它在产品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它的产品销售价格随着销售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即面临着一条向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由于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厂商的产量越大,销售价格越低。所以,边际收益MRP曲线和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分离,位于VMP的左下方。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要素使用原则,此时,MRP曲线就是完全垄断厂商对某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如图9.28所示,厂商在工资为W0时,使用劳动力的数量是L1。

(3)两种情况的比较

①如果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为W1,完全垄断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由MRP曲线与MFC曲线的交点来决定,这时劳动力的使用量为L1;但如果厂商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处于完全竞争,则其边际产品价值VMP等于边际收益产品MRP,此时均衡的劳动力使用量为L2。由此可知,完全垄断的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小于完全竞争时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且L1大约是L2的一半。

②再假设垄断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吸收了同样的就业量L1。在完全垄断条件下,MRP=d,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是W0,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VMP=d,所以劳动力工资水平是W1,W1>W0。由此可知,完全垄断厂商付给劳动力的工资小于完全竞争厂商付给劳动力的工资,且W0大约是W1的一半。

综上所述,与完全竞争相比,完全垄断既减少了劳动力就业量,又降低了劳动力的工资率。

? 假定某地方政府为了让穷人能够租得起房屋,对房屋租赁市场实施了限制性租金上限政策,即规定了房东向房

客收取的租金上限。

(1)请根据房屋租赁市场上房屋供给和需求的特点,画图分析短期中租金限制政策的影响,说明该政策对供给、需求、租金和供求关系(短缺还是过剩)的影响。

(2)请根据房屋租赁市场上房屋供给和需求的特点,画图分析长期中租金限制政策的影响,说明该政策对供给、需求、租金和供求关系(短缺还是过剩)的影响,并与短期情形进行比较。

(3)租金限制政策,对房东的房屋出租行为可能会产生何种影响? 即:房东可能采取哪些方式对租金上限政策做出反应?

答:(1)在短期中,住宅的供应是不变的,如图所示,房屋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房屋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点E,从而决定了原来房屋租赁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e。假设政府限定的价格为P,当P大于或者等于Pe时,政府限价不会对均衡产生影响;如果P小于Pe时,如图所示,相对于均衡水平,此时住宅的需求增加但是住宅的供给不变,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之中。

(2)在长期中,房屋供给量是可以变动的,因而房屋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线,如图所示。房屋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点E,从而决定了原来房屋租赁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e。如果政府限价P大于或者等于Pe,则不对市场产生影响;如果P小于Pe,相对于均衡水平,房屋供给将会减少,需求将会增多,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之中,和短期相比,供给量发生了变化。

(3)在短期内,房屋的租金会下降,但是房屋的供给量不会发生变化;在长期中,部分供给者由于租金水平过低而退出租赁市场,使得可供出租的房屋减少,从而房屋的供给量减少了。

? 试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当中,存在满足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证明: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MRTxy?MRSxy?MRSxy,即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现在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满足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产品X,Y的消费者来说,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即

A MRSXY?ABPX PY

对消费者B,C等来说,也是

BMRSxy?Px

Py

Px Py

PX PYC MRSxy?因此,产品X,Y的均衡价格达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 AB MRSxy?MRSxy?????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产品X,Y的生产者A来说,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投入要素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价格比,即

A MRTSLK?w r

对生产者B,C等也是,

BMRTSLK?

CMRTSLKwrw? r

??

因此,要素L,K的均衡价格达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

ABMRTSLK?MRTSLK???w r

故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实现。

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产品转换率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转换率,是曲线在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即

MRTXY??

而 ?dY dXdYPX ?dXPY

P所以 MRSXY?X?MRTXY PY

因此,产品X,Y的均衡价格达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 论述并推导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V·帕累托提出,并因此得名。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1)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产品X与Y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其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MRTSLK?MRTSLK。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如下特征:①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为负。②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③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2)将契约曲线转换到以效用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效用可能性曲线。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可以得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MRSXY?MRSXY?MRTXY。只要MRT与MRS不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只有MRS=MRT时,才能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 论述市场的效率。

答:一个市场有效率就是指该市场实现了帕累托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市场的效率:

(1)市场效率的评价标准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定义的一个社会评价标准:当社会中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这个社会就处在一种理想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其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微观经济意义上的资源运用效率。它是指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区域或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作用,从而避免浪费现象。即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最大价值的产品。第二个层次是宏观经济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效率,它是指如何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区域与不同行业之间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能够做到有效地分配资源和运用资源,就可以认为这个经济体系是高效率的,也可以说,这种效率就是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理解境况变好对于应用帕累托标准判断经济运行的效率是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特别是交换行为,可以显示出变好还是变坏。

ABXY

(2)实现市场有效率的条件

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一系列重要的必要条件。①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进行交换的边际替代率都相同。②任何两个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任意两个厂商使用既定生产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产品转换率都相等。③消费者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生产者对这两种产品的转换率。

(3)不同市场结构效率的比较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不同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下,单个厂商的产量与价格水平是不相同的。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的位置发生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最低点,它表示相对于其他市场结构下的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而言,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产量最高,价格最低;且生产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格也相当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单个厂商的利润??0。相反,在垄断市场,获得超额利润的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时产量相对来说是最低的,而价格水平相对来说又是最高的。至于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单个厂商长期均衡时的情况则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的情况,单个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的产量比较高,价格比较低,且单个厂商的利润??0。至于寡头市场上单个厂商长期均衡时的情况则比较接近垄断厂商长期均衡时的情况,单个寡头厂商长期均衡时的产量比较低,价格比较高,且单个厂商通常获得利润,即??0。

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最低。而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则比较接近垄断市场。

(4)对帕累托效率的评价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帕累托标准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然而,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的用意,掩盖了经济中的生产关系。①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在其中一个经济当事人没有任何消费量的条件下实现。这和社会的一般准则是不一致的。②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表明的含义仍然受到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条件遭到破坏都将引起帕累托效率的损失。③有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证明同样只具有数学的意义。

? “为了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两投入要素的两企业的该两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

使这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很不相同。”

答:(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2)可假设一开始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根据有关分析,对于这两个企业来说,它们可以在不改变要素投入总量的情况下,通过它们之间的要素交换就可以使每个企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这种情况正是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情况。因此,可以说如果开始两企业的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的话,它们是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而且上面的分析与这两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相同与否无关。因此可以说,即使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要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两投入要素的两个企业的该两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 解释:在规模报酬不变和没有外溢效应及公共商品的条件下,如果某些产品或要素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则不

能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

答:如果X行业是非完全竞争的,则它将在MCX=MRX<PX处生产,这样与X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的情况相比较,PX较高,QX较低,所用的资源较少。如果有另一个行业,例如Y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则它将在MCY=MRY=PY处生产。这样,MRTXY=MCX/MCYPL/PK。因此,这个经济并未达到帕累托最适度MFCLPKMPKPKPK

状态。

?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答:(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适度(Pareto Optimum)又称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标准,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换言之,社会已达到这样一种情况,即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有所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2)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要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必要条件有三:①交换最适度的条件: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这两种商品的任何两个消费者都必须相等。设有A、B两个消费者,各自都消费a、b两种消费品,

ABAB他们的边际替代率分别为MRSab、MRSab,则MRSab。②生产最适度的条件:任何两种要素投入之间?MRSab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投入的任何两厂商或两生产者必须相等。设有A,B两厂商各自使用L、C两

ABAB种要素,他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为MRTSLC、MRTSLC,则MRTSLC;③交换最适度条件和生产?MRTSLC

最适度条件的结合的条件:对于一个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这两种商品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的边际产品转换率必须相等。设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为MRSab,厂商的边际产品转换率为MRTab,则: MRSab?MRTab。

?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答:(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①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②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③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般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完全竞争市场之所以能成为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可以从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三个必要条件分别加以说明。

①从交换最适度的必要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是既定不变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既然相同的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的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

②从生产最适度的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一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生产者都是一样的,是既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既然相同的要素对所有的产品生产者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个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因此,就所有的产品生产者来说,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

③从生产最适度与交换最适度相结合的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有效率的经济。

(3)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帕累托标准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但是,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表明的含义仍然受到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条件遭到破坏都将引起帕累托效率的损失。所以说,有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证明只具有数学的意义。

? 建立简单的经济模型,证明由于消费者面临产品质量的不完全信息,而只能根据商品的价格来判断商品的“平

均”质量时,信息的不完全将导致社会的均衡产量水平低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均衡产量水平。

答:现在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这个现象:

(1)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形状

众所周知,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将不同质量的商品归为不同的商品,当商品的价格上升的时候,其需求量相应的下降;当价格下降的时候,其需求量相应的上升。但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消费者不能准确地确定商品的质量,只能根据商品的“价值”来决定商品的需求量。所谓的价值就是商品的质量与价格的比,随着商品的价格上升,其质量也上升,但是其上升的幅度逐渐下降,所以可以通过图11.5表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图 信息不完全下的价值曲线

在价格尚没有升到P*的时候,价格的上升即意味着价值的增加,这样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自然也就上升,但是随着商品价格继续上升,其价值随之也就下降了,此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也就减少了。此时对应的需求曲线如下图的D曲线:

D

图 信息不完全下的消费曲线

(2)信息不完全导致产量低于完全信息情况下的最优产量

由于假定不完全信息只出现在消费者一方,故只有消费者的需求方面出现“异常”,生产者的供给方面仍然是与以前一样,不会有任何变化。

供给曲线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它或者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相交,例如上图中的S1与D曲线相交,或者与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部分相交时,例如图11.6中的S2与D相交。这里需要讨论的正是第二种情况,因为第一种情况正是完全信息情况下的需求曲线的图形。但是当供给曲线为S2,与需求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相交时,结果将与以前大不相同。此时,尽管供求均衡时的价格为P2,但它并不是最优的价格。这是因为,如果把价格从P2向上稍微提高一点,则根据需求曲线,就可以增加产量,而在较高的产量上,需求曲线高于供给曲线,即需求价格高于供给价格,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将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价格也不能提高到超过P*。如果价格超过了P*,则根据需求曲线,产量不仅不增加,反而会减少,从而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因此,最优的价格应当就是P*。但是,当价格为P*时,生产者的供给将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出现非均衡状态。这种非均衡状态违背了帕累托最优标准。例如,当价格为P*时,产量为Qd,但是在Qd上,需求价格超过了供给价格,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为最后一单位产品支付的价格超过了生产者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也可以说,在产量Qd上,社会的边际收益大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因此,从社会的观点来看,消费者在产品质量上的信息不完全导致了生产过低的产量。

? 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

答:(1)市场失灵的原因

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当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商品的社会成本时,消费者的估价与社会估价出现偏差,社会资源并不会按社会估价的高低流动,而是按照市场价格流动,这时市场失灵。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外部经济效果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四个方面。

①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社会给予商品的边际评价是消费者支付给商品的价格,而社会生产该商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企业的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为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

②市场失灵的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社会需要一类被称之为公共物品的商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机制失灵。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它就很难弥补生产成本。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③外部经济效果或外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在性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卖出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④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损失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逆向选择问题。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另一方知道更多时,就会出现逆选择问题。第二,败德行为。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降低防范意识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败德行为又称道德公害,其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信息。它会破坏市场的运行,严重情况下会使得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第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一旦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使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会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没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更高的产量。

(2)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

①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在这些行业中,要么是高成本的技术,要么是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因而大规模的经济是必需的。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如果在政府管制以后,企业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那么政府就应征收一定的特殊税收,以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当然,对于这类垄断行业,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来解决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由于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②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

针对市场决定公共物品供给量的困难,可供选择的对策是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是由政府代表集体做出的决策,政府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政治市场的均衡。构成政治市场的需求者是公众、选民或者纳税人,而供给者是由政治家或者官员所组成的政府。与市场运行一样,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以协调人们的行动,反映人们的偏好。在现实经济中,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就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言,集体决策即是投票表决,如果一项决策获得一致通过,那么意味着所有的投票人会因此得到好处,从而增进福利。如果一项方案只得到多数票赞成,那么这项方案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可能是潜在最优的。

③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

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按照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的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以上解决外部影响的方案的关键是外部成本或利益内部化。此外,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④信息的不完全会带来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例如,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生产者显然很难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具体情况。不过,在市场经济中,这一类信息的不完全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因为他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只要知道了商品的价格,就可以由此计算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就能够确定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但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就“保护”消费者方面来说,常见的政府措施就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发行新股票或新债券的公司必须公布公司的有关情况、产品广告上不得有不合乎实际的夸大之辞、某些产品必须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香烟上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等等。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而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

? 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如何导致了市场失灵?如何解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

答:(1)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称为非完全信息。这里的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配置。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信息的交换只能靠买卖双方的并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赖,卖者让买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处,而买者则答应在了解信息的用处之后即购买它。这样,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失灵。信息非完全带来了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非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2)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法

信息非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机制来解决,特别是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机制设计问题。

①逆向选择

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②道德风险

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③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

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 试述你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认识。

答:(1)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

市场经济难以解决经济活动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等的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其资源配置对此进行必要的干预。首先、市场机制不适应于公共产品的有效生产,政府的首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第二、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社会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应该鼓励那些能够带来正外部效应的生产活动,限制那些带来负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但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包含自然垄断、市场垄断在内的复合体,是不完全竞争。政府通常采取替代市场来组织公共事业的生产来防止或通过价格管制的办法来纠正自然垄断,制定反托拉斯法对市场垄断加以限制。第四、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社会必须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却不能解决公平问题。政府可以普遍采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第五,市场经济不能解决宏观的经济波动与失衡。因为市场机制注重眼前利益和个体的微观利益,市场的调节作用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宏观总量失衡、长期发展受阻。国家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

(2)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经济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如信息失灵、决策失误和管理失控等。制定公共决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多种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真正做到正确合理。同时,公共决策是各种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难以代表全体公民的利益。政府有不断扩张的倾向,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逐年扩大,增加了决策成本。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产品的供应,一方面,缺乏竞争、没有追求利润的动机,会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可能用公共产品交换私人产品从而获取个人利润,产生腐败。总之,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同样会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经济效益降低、资源配置低效、社会福利减少和政府开支的增长等一系列弊端。

政府失灵决定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功能必须由除政府、营利的机构个人或者企业之外的第三者(通常是非营利机构,大学是典型的非营利机构)来承担。

? 运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问题。

答:(1)“委托-代理理论”简述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因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处理有关事务而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①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代理人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更多一些,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偏好、努力程度,更了解有关企业内部情况、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这些信息特别是一些专业信息、关于努力程度和决策的风险等信息,委托人是很难掌握的,或者即使能够取得也因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这就使代理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欺骗成为可能,委托人被迫承担因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对国有企业来说,这种情

况更为严重,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全国人民虽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但因为国有企业的数量众多,要掌握关于某一个国有企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委托-代理链条的延长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代理人根据自己的信息优势去谋求自身的利益而放弃股东的利益的可能性也加大了,委托-代理问题也就更加严重了。

②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可以适当弥补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保证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尽可能地趋于一致。

根据产权经济学的假设,代理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在既定的制度下,代理人的行为目标是借助于委托人提供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就是说,代理人的行为取决于其生存的制度。有效的制度,能够使代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大体一致;相反,则使代理人的目标严重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但是在国有企业中,没有相应建立起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经理人员的责、权是不对称的。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通常是一种干部任免,其收入与企业利益相关度很小,而且几乎没有设立经理人员的责任机制,经理人员作出错误的决策可以不负担任何损失,其行为较少受到约束。一方面,经理人员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各种剩余损失,可以不承担责任;另一方面,经理人员尽力工作花费心血,搞好企业,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去争取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得不到相应的剩余收入。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很难有压力也缺乏动力去努力工作。有些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甚至通过国家赋予的特权来寻租,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个人利益。

③在企业内部发挥约束功能的主要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很不完善的。主要是多层委托-代理关系限制了国有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作用的发挥。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董事会和行使独立监督权的监事会成员的任用,主要采取干部委派制,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更小,加之责任机制缺乏,对各代理人努力程度和业绩的考察、监督更困难。而且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也都会存在着“搭便车”心理:一个人监督的成果要由很多人来享受,成本却只由一个人承担,而没人监督也追查不出这个人的责任。这样比较分析的结果使国有企业所有者严重缺位,没人承担国有企业股东的责任,没人监督经理层代理人,董事会和监事会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再加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本身运作不规范,各级代理人之间职责划分不清,经理人员越权、监事会成员地位不独立等情况时有发生,各级代理人之间缺乏制衡机制,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严重弱化。

(3)委托-代理理论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要转变思路,不是代理人不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工作,而是现行的制度决定了其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偏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总是受自身利益最大化驱动的。作为国有企业最终委托人的政府,其任务不是去试图改变代理人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尽可能地建立和维护既有利于社会,又能保证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制度框架和竞争规则,使得代理人在这种制度下的行为能够达到其自身利益与委托人利益的最大统一,最大限度地减少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制度改变了,经济人的行为也将随之改变。这项制度主要是指一套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激励约束制度,政府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①建立激励机制。

要使委托-代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建立具有促进性的激励机制是首要的。这套机制的建立主要应该能够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趋于一致,其思路是使代理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委托人的利益也能够相应实现,也就是要追求两者利益的一致性。代理人的目标具有短期性,可以通过股权和股票期权等办法使其拥有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或者签订长期合同,把代理人的经济利益长期化。信息机制也可以发挥激励功能,将对代理人的激励信息包含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中,使代理人在决策时,不仅需要参考原有已获得的信息,而且需要参考由信息激励机制所发生的新信息。这些新信息能够使代理人不会因为隐瞒私人信息或显示虚假信息而获利,只会招致损失,从而保证代理人无论是隐瞒信息还是采用虚假的信息,都是徒劳无益的;反过来如果代理人根据信息激励机制的要求去做事,也一定有相应的收益,最终产生潜在的激励效果。

②建立约束机制。

A.从企业内部来讲主要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尽量减少通过干部任免制度来挑选国有企业的代理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通过代理人市场,根据市场的评价来进行选择。进一步减持国有股份、分散股权、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也能促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国有股减持,并不是说要动摇国有股的控股地位,只是适当削弱国有股权在企业治理中的发言权,改变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一家说了算”的局面,适当引入其他股东进入董事会、监事会,通过其他董事与国有股代理人之间的行为制衡,强化对国有股代理人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功能的发挥。

B.完善市场机制,使其发挥市场对国有企业代理人的外部约束。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市场机制约

束功能的发挥。政府应尽量避免对产品市场的干预,鼓励企业之间自由竞争,允许国有产权的自由流动,在市场的导向下自发进行产权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并说明固定工资、奖金和期权等报酬制度在激励效果上的差异。 答:(1)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而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代理人是指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委托人是交易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测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这就使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2)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家(政府)代表全民行使资产所有权职能。全民财产的庞大性、复杂性和分散性,决定其最高的控制经营机构必然会进一步寻找下一级代理人,代理人最终进入企业董事会,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形成企业所有权代理。同时,所有权代理也作为委托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下,委托代理人具体经营管理企业,形成经营权代理。我国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并且由于治理结构设计不合理,委托-代理问题更严重。

①层代理关系与较高的代理费用。与个人股东为主组成的公司制相比,国有公司制度下委托关系表现为间接性、多层性、复杂性且协调关系繁琐。国家做为最终所有者,不可能对众多的国有企业直接行使监督权,只有借助多层代理关系间接加以管理。由于国有产权代表与各级产权代理间存在着权利和行为的界定问题,协调产权所有者与代理者目标不一致的代理费用较高。

②代理关系选择的非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实质上处于代表国家(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地位,他们既不具备私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又无自主支配资产转让的实际权力,因而在选择代理人(经理)和约束其行为时,难以借助市场化自由契约特征,或多或少倾向于行政手段。目前,我国一些国有公司中董事会成员、经理均采用任命的方式,实际上使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完全缺乏市场选择的余地,使二者权力界定更困难,代理费用加大。

③国有产权代表缺乏风险责任能力。西方股份公司虽然也实行法人治理制度,但大股东仍能通过董事会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尤其是风险决策。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因缺乏承担企业决策风险责任的物质基础。因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因素,在缺乏企业风险责任联带机制的情况下,国有产权代理的决策行为难以与个人股东一样理性化。

可见,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比股份制公司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更加复杂,改革难度也更大。

(3)固定工资、奖金和期权等报酬制度在激励效果上的差异

在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上,一般的方法是设立一个激励机制。任何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工作也能得到的收益,这是参与约束;第二,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即激励相容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报酬的激励制度无法满足这两个约束条件。所以固定工资在激励效果上最弱,它不能解决国有企业中的代理人-委托人问题。

从奖金方面看,奖金实际上相当于分成制。分成制是在一个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次优激励机制。如果要使代理人尽自己的努力工作,那就必须让报酬与产出相联系,这样就让厌恶风险的代理人承担了过多的风险,而风险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分配是低效的;但如果相对偏好风险的委托人承担一切产量波动的危险,那么代理人又没有动力工作,并且委托人无法及时地、完全地发现代理人的偷懒行为,或者其监督成本很高,生产将是低效率的。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产量完全确定地取决于劳动的真实投入量,分成制并不能使代理人满足委托人所期望的目标。但是在非对称情况下,分成制却是一种良好的折衷方案。这是因为代理人的报酬与产出直接相关,但产量波动的风险分摊在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面。奖金是与代理人努力程度成正比的“非全额报酬”,由于非全额报酬部分的存在,代理人必须努力工作,以期其收入高于偷懒情况下的所得,尽管他创造的每一元产值都要在自己和委托人之间进行分配。从这方面看,奖金是一个次优的选择。

再分析期权的激励效果。有效的激励机制的设计,除了需要满足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外,还应将产量波动的风险,按照委托人和代理人对风险的相对偏好或规避程度,作适当的分配。另外,现实中的激励机制设计不管采取何种可能方案,都要考虑两点:一是劳动努力之外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以及监督劳动的成本;二是产量的波

动程度以及委托人与代理人对待风险的态度。期权将代理人的收入和公司业绩联系起来,满足了上述有效激励机制的条件,所以期权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

? 目前我国商品房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商品房质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房地产开发商对商品房质量的了解程度

比购房的居民多。(1)假定买卖双方对商品房质量都有充分的了解,试作图说明高质量房和低质量房的市场供求状况。(2)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试作图分析高质量房和低质量房的市场供求变动情况。

解:(1)当信息充分时,显然有高质量的房子建造成本高,但需求大,低质量的房子建造成本低,但需求小;(2)当信息不充分时,高质量房子和低质量房子的需求一样,因为消费者无法区分高质量房子和低质量房子。但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心里清楚,故两种质量的房子的供给曲线与前述相同。

显然,与买卖双方对商品房质量有充分了解的情况相比,低质量房子的价格上升,数量增加,而高质量房子的价格下降,数量减少。市场上低质量房子的供给反而超过了高质量房子的供给。

? 根据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的特性;并联系政府的经济作用,谈谈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

责任。

答:(1)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商品,该类商品既无法通过收费限制人们使用,同时也不会因为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减少使用者得到的效用。私人物品是指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商品,该类商品一旦由某人购买获得,便不可再为他人所得并为其带来效用。此外,有一些商品具有竞争性而不具有排他性,例如较为拥挤的普通公路;还有一些商品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例如空阔的收费高速公路;这些商品可以被看作是准公共物品。

因此,高等教育产品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种商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首先,高等教育产品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纯粹意义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因为高等教育机会是稀缺的,求学者需要付费才能享受高等教育服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竞争性。其次,高等教育不是纯粹的私人产品,它又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教育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外部经济将使全社会受益。

(2)对于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高等教育,政府应当联系其经济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体现为矫正市场失灵,具体包括收入分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这些职能主要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工具来实现。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政府在教育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一方面,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因而教育作为一种商品的提供将会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决定了整个社会文化思想水平的高低,发展高等教育体现政府的社会发展职能。但是,具体的做法还需要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其效用直接获得者便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这些人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入,这也是高等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投资的原因。因而,政府一方面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同时也应考虑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是给接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未来的经济收益。

结合我国政府目前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落后于其他中等或发达国家水平,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比重又远远高于其他中等或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当前政府的职能应当体现在:

第一,通过直接拨款与政策支持,保障对公共教育的总投入。对高教的拨款主要用于支持部属院校的发展和基础性,原创性科研,侧重非营利领域。这需要中央政府将财政经费从竞争性领域撤出,并减少行政开支,以增加教育投入。

第二,引导高等教育融资。主要是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培育资本市场并利用其对高教进行投资。可以委托私人部门经营高教的一些领域,中央政府的关键职责是以政策赋予企业或个人应有的获利机会,激活并规范和协调市场,提供和维护市场运行的法制化外部环境。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与发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高教融资已在一些地区或机构展开,如一些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上市,民办大学的股份制改造,高校组建的教育基金等,中央考虑的是在全国的推广、深入及制定相关政策以规范。建立教育银行,利用国际银行组织进行贷款发展高教,则是中央政府直接承担责任的方面。

第三,对高教财政进行筹划和调控,协调资金配置,尽量维护高教领域的公平。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是促进接受高教机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中央的责任是提供资金和政策框架。公平不仅在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包括地区间、机构间,学科专业间的公平问题:在经费的投入上,对热门与冷门专业有不同投入,对二者的学生在奖、助学金上

采取不同标准,毕业后的工资待遇也区别对待;地区上投资向西部适当倾斜,还可用一定的财税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和外国教育服务提供商向我国急需或人才缺乏的高教领域投资。

第四,发挥宏观管理的职能,通过制度安排理顺高教财政的宏观运行环境。

? 科斯定理对解决外部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 科斯定理的实践意义:如果产权界定是明确的,那么通过市场交易解决外在性问题是可行的。以Y厂商向X厂商就污染问题而施加外在成本的情形为例。在产权可以自由买卖的条件下,如果法律界定X厂商有权不受污染,那么Y厂商为了能够生产就必须向X厂商购买污染权。这时,Y厂商将因此增加一部分边际成本,而X厂商则得到相应的收益。反之,如果产权界定给Y厂商,即Y厂商有权向X厂商施加污染,那么,X厂商将购买这一权利以便Y厂商不释放污染。结果,市场交易本身使得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不仅如此,由于交易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

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这是因为:第一,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第二,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这就涉及到信息是否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各种原因,如谈判的人太多、交易成本过高、谈判双方都能使用策略性行为等等;第三,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并不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运用科斯定理完全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并不一定恰好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还应指出,分配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 请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为什么保险公司要设计很多种类的保险项目呢?

答:(1)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信息不完全不仅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知道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还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在保险市场上,如果保险公司和投保客户双方的信息是充分的,则根据大数法则所订费率足以保证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转。但实际上,保险公司对客户的信息掌握不完全。以健康医疗保险为例,哪些人身体好,哪些人身体差,保险公司无法充分了解。结果是身体差的人投保最多。事后保险公司才了解到实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预期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这迫使保险公司按“最坏情况”的估计来制订保险费率,但这样会使费率上升,使身体好的人不愿参加保险。尽管他们有获得保障的需求,但市场无法给他们提供保险。保险市场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如果保险公司向客户提供单一的保险项目,如提供全额赔偿,会导致严重败德行为,从而破坏市场的运作,不能达到市场的有效性。败德行为是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缺乏提防行为,而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公害。败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信息。败德行为会破坏市场的运作,严重的情况下会使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

(2)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保险公司并不知道前来购买保险的人的风险偏好等品质,但它可以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不同的自负比率和保险价格的组合来筛选不同的客户,让客户自我选择。由于出事故的概率不同,客户对自负比率和保险价格的偏好是不同的:谨慎的人由于自己出事故的概率小,会选择高的自付部分与低的保险价格,因为对他而言,出事故的可能性较低。反之,冒失的人由于出事故的概率较高,所以会喜欢选择低的自负比率与高的保险价格那类组合,即宁可支付较高的保险费去换得较低的自负部分。这样,保险公司通过不同的险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不同的客户,降低风险。

【经济学考研论述题背诵(微观)】相关文章:

考研背诵技巧推荐02-10

微观经济学论文提纲02-10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10-04

微观经济学课程总结08-06

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 微观经济学02-09

考研英语单词背诵技巧02-10

考研英语单词背诵的技巧02-10

05考研英语推荐背诵作文04-05

考研英语 单词背诵的方法技巧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