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

时间:2021-11-08 15:53:25 资料 我要投稿

现代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过程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统称感知。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高级的一种心理过程。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二)、情感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三)、意志过程——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二、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2. 个性倾向性——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而形成,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反过来又制约着一个人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表现,对心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三、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1、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

2、西方近代机械唯主义的心理观

3、辩证唯主义的心理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通过反射实现的。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四、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脑仅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自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二)、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

的反映。心理是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的。

(三)、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但人的反映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决定于当前被反映的客观现实。这是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体的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通过折射而进行的。

(四)、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性、自觉性、创造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五、感觉类别:

首先,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其次,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四大类。

第三,也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把感觉分为四类。

六、感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二) 、感觉适应规律——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三)、 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像。后像在视觉中表现特别明显。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四)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五)、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六)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七) 、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

一、知觉的概念

七、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2、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等。

八、知觉的特性

(一)、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对象的特性;2、需要与动机。

(二)、知觉的整体性——原则:1、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2、整体优于个体。

(三)、 知觉的理解性——人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来认识事物。

(四) 、知觉的恒常性——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九、注意的概念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是前提,集中是继续和发展。

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刺激物,而同时离开其余刺激物的

特点,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

2.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贯注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水平和强程度。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十、 注意的规律及应用

(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1、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

(二)、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1、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间接兴趣的支持;?抗干扰的能力。

(三)、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十一、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广度)

1、含义——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最早的研究:哈密尔顿)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注意范围越大。?活动性质和任务——任务越多,范围越小;反之越大。?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范围越大;反之越小。

(二)、注意的稳定性

1、含义——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2、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注意方法

3、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三)、注意的分配

1、含义: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3、注意分配的意义: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四)、注意的转移

1、含义: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心理活动随意性、主动性、灵活性的表现。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先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

十二、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们的一切心理活动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十三、感觉记忆

1、含义: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它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

2、感觉记忆的容量——能够记得和报告出来的信息的数量极限。

3、感觉记忆的特点:(1)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短,(2)信息是鲜明、形象的,未经加工的。(3)感觉记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

十四、短时记忆的编码及其容量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1、听觉编码——康拉德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具有听觉的、语音的性质。

2、视觉编码——保斯纳的实验表明,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着视觉形式的编码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有限。

十五、长时记忆

1、概念: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信息经过加工且容量没有限制。

2、长时记忆的编码:

(1)、语义编码——长时记忆中语义编码占主导地位。

(2)、视觉编码

3、 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

(1)、双重存储系统——?信息在头脑中呈现的方式叫表征,表征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加工过程,又是被加工的对象。 ?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储存具体的客体和事件,语义系统以语义代码来储存言语信息。两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

(2)、层次网络模型——科林斯和奎利恩提出

4、保持量的测量:①回忆法 ②再认法 ③再学法(节省法) ④重构法(重建法)

5、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1)、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回忆与再认,提取的过程一般是由线索(包括内部和外部线索)产生、搜寻、决定和作出反应四个过程组成。

(2)、影响提取的因素:

①对信息的组织:组织得越合理,越有利于提取。

②时间间隔:提取的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③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提高信息提取的效果。

④情绪、兴趣: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⑤干扰:提取信息时发生的困难,常常是由于干扰引起的。干扰既有外部环境方面的,也有内部记忆信息相似性方面的

⑥人格差异:不同人格的人善于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

十六、遗忘的规律、系列位置效应

1、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遗忘数量先多后少。

2、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材料,中间部分遗忘得最多,这种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的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的较少,叫首因效应。

十七、有效的记忆策略

(一)、复述策略——对学习材料的维持性言语重复或在选择基础上的保留重复。复述是维持注意、保持信息的主要途经之一。

(二)、具体复述方法: 单一复述、累积复述、部分复述

(三)、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安排(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计划复习:①时间的安排 ②内容的分配(4)变化复习

2、复习的次数安排

3、复习的具体方法:(1)尝试回忆法、(2)整记与分记相结合、(3)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4)集体复习、(5)联想法、(6)谐音法、(7)归类法、(8)纲要法

十八、思维的概念、特征及种类

1、思维的内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它需要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来实现,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2、思维和言语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思维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了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区别:?本质属性不同;?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构成要素有所不同;④规律性质不同。

(3)、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3、思维的基本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

(2)、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3)、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和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相联系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4、思维的种类

十九、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⒈动机和情绪——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情绪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⒉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⒊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⒋定势——又叫心向,是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⒌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

⒍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总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综合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

二十、想象的概述

1、含义——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代替功能

二十一、想象的种类

1、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

3、复习的具体方法:(1)尝试回忆法、(2)整记与分记相结合、(3)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4)集体复习、(5)联想法、(6)谐音法、(7)归类法、(8)纲要法

十八、思维的概念、特征及种类

1、思维的内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它需要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来实现,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2、思维和言语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思维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了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的特第一文库网点。

(2)、区别:?本质属性不同;?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构成要素有所不同;④规律性质不同。

(3)、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3、思维的基本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

(2)、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3)、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和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相联系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4、思维的种类

十九、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⒈动机和情绪——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情绪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⒉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⒊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⒋定势——又叫心向,是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⒌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

⒍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总之,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综合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

二十、想象的概述

1、含义——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代替功能

二十一、想象的种类

1、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

象中典型和极端的情况。)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有意想象可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A、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B、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开创性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 创造想象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

素。

? ①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

? ②知识经验与表象的储备。

? ③思维的积极活动。

? ④原型启发。

? ⑤灵感的作用。

C、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二十二、意志的特点:

(1)、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

(2)、意志通过行动表达

(3)、意志能调控行动

(4)、意志的自由程度具有相对性。

二十三、动机的冲突:人的意志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冲突的过程是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常见的动机冲突主要有:?接近—接近型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④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二十四、失控后的应对:?合理认知;?改善情境;?总结经验;④调节抱负水平;⑤寻求帮助。

二十五、意志品质的含义:意志行动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就是意志品质。

1、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自觉性:与其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果断性:与其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

?自制力:与其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④坚韧性:与其相反的是动摇性和执拗。

二十六、情绪与情感的内涵

1、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情绪不是自发的,它由各种刺激引起且不易控制。

2、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情感这个概念只用于人类,特别是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而对于动物一般不用情感这一概念。

3、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 ?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情感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长期性。 ?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2)、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倾向性、深刻性所制约。

二十七、情绪与情感的类别

(一)、情绪的种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二)、情绪状态的种类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 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3.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生理反应过程:动员、阻抗、衰竭。

(三)、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十八、情绪表现

1、含义——情绪表现也称表情,是指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它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言语表情。表情是情绪所特有的外显行为,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2、情绪的功能:(1)、适应环境的功能;(2)、影响与调节认识的功能;(3)、信息传递功能(表情动作时情绪传递的主要形式)

3、情绪表现:

(1)、情绪表现的的先天遗传性——情绪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模式。

(2)、情绪表现的社会制约性

(3)、言语表情与非言语表情

二十九、生活压力与情绪

1、生活压力与情绪的关系:生活的变故、生活琐事、心理因素

2、身体健康与情绪——大多数身体疾病,都有其心理上的病源,精神因素不仅能造成精神疾病,而且也能导致各种躯体疾病,特别是一系列慢性病。

三十、需要概述:

1、含义——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物性需要:1.进食需要2.饮水需要3.睡眠和觉醒的需要

(2)、社会性需要:1.劳动需要2.交往需要

2、需要的特点:客观现实性——对象性;主观差异性;动力发展性;整体关联性;周期性;不满足性与无限性。

三十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自我实现是很微弱的似本能需要,容易被压抑、控制、更改和消失;

(2)、许多人不敢正视关于他们自己自我实现所需要的那种知识,对那种知识缺乏自知,使自己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3)、文化环境用强加于人身上的规范,阻滞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4)、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需要而不是匮乏性需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

3、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马斯洛从另一种角度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一类是由缺失性引起的生存的基本需要;一类是由成长性引起的发展的高级需要。

三十一、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十二、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区分为高尚的和卑劣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三十三、几种常见的动机

(一)成就动机

(二)学习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开始便显得日益重要,并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

(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等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一,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第二,设置榜样

第三,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第四,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第五,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第六,坚持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第七,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第八,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5)、在培养学习兴趣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

?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三十四、性格的内涵——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其次,性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最后,性格又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三十五、性格的外部表现

1、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角色扮演等

2、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一个人怎样说话,话多还是话少,用什么方式说话,言语的风格如何,言语是否真诚等都可以表现出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3、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面部表情、姿态、衣着打扮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的性格特点。 三十六、性格的结构与特征

(一)、性格结构的心理学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

(1)、对待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正直、虚伪等。

(2)、对待劳动态度的性格特征——勤劳、懒惰。

(3)、对待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谦虚、骄傲。

2、性格的理智特征——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活动方式上的差异

(1)、在感知方面——被动感知型、主观观察型,详细罗列型和概括型等;

(2)、在想象方面——幻想型和现实型、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等;

(3)、在思维方面——独立思考型和盲目模仿型,灵活型与刻板型,创造型与保守型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1)、含义——指一个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情绪强度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一个人受情绪的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

志控制的程度上。

情绪的稳定性、持续性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一个人情绪的稳定、持久或起伏波动

的程度上

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是指不同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稳定表现的程度。

4、性格的意志特征

(1)、行为目标方面的性格特征。

(2)、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3)、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在经常和长期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

(二)、性格结构的特征

1.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和矛盾性

2.性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3.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4.性格结构具有表层和深层的特征

三十七、性格的形成:1、遗传的作用——性格行成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家庭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 4、社会文化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5、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作用 6、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三十八、性格的培养与塑造:1、重视早期性格习惯培养 2、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榜样的作用:第一,启示作用; 第二,控制作用;第三,调节作用;第四,矫正作用)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三十九、气质的内涵——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

四十、气质和性格

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1)、气质是先天的, 性格是后天的;

(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好坏之分;

(3)、气质表现的范围较窄,而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

(4)、气质和性格都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特点,气质的变化慢,不容易改变;但性格的可塑性相对较大,改变要容易一些。

2、气质和性格的联系:

(1)、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4)、反过来,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 四十一、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1、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易于冲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

2、多血质:活泼好动、行动敏捷、善于交际、灵活多变

3、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

4、抑郁质:感情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动作迟缓、行为孤僻

四十二、 气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气质在生活中的作用:

首先,气质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不能决定人的个性倾向性的性质,它仅使个性带有一定的动力色彩。

其次,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

最后,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特点和效率,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活动的社会价值与成就。

(二)、气质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气质与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个人的气质特点应适应职业的需要; 2、在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三)、气质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1、发挥气质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品质

2、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

4、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

5、教育学生完善自己的气质

四十三、智力的概念——智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完成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心理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等。

四十四、智力测量的类别

1、按测量的智力类别进行划分:一般智力测验、特殊智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2、按施测方式划分:有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

3、按测量内容的表述形式划分:有非文字测验和文字测验

(一)、一般智力测验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认知活动中最一般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

斯坦福—比纳量表、韦氏量表

1、斯坦福—比奈量表

计算公式为: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二)、特殊智力测验——主要用于职业定向指导、就业人员选拔和安置、特殊儿童智力的早期诊断与培养等方面。

(三)、创造力测验——测量结果所反映的是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

四十五、正确对待智力测验:

1、应从正规渠道接受标准的智力测验。

2、智商只具有参考价值,它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很有限,也难以预测未来成就,而且智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四十六、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智力的发展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概况——到17岁,人的智力大致发展成熟

(二)、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期表现 中年成才 大器晚成

(三)、智力类型的差异——“天下没有两个智力完全相同的人”

二、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智力发展的关键内因则是个体的心理需要。)

(一)、遗传与环境对智力的交互作用——遗传是个体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

(二)、个体的心理需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内因:

1、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在充分重视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同时,关注儿童的内心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智力的培养

1、创设合适的环境:优生、胎教

2、进行科学的教育——早期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校园环境;教育观和学生观;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智力)

3、通过元认知训练培养智力(元认知,是指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

四、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创造力的意义——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是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是为学生负责的体现。

2、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创设自由、民主、宽松的环境

?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实用创造技法的训练: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特征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

【现代心理学】相关文章: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09-01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12-07

现代心理学面临的挑战07-14

现代与后现代夹击下的心理学发展07-05

现代教育心理学心得01-08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取向07-14

建设现代编辑心理学刍议07-10

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07-10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