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迷局

时间:2021-11-08 19:51:25 资料 我要投稿

心理咨询的迷局

心理咨询的迷局

心理咨询的迷局

近年来,心理健康的概念被大众普遍接受,心理咨询也走进高墙之内,被认为是教育矫治的重要手段,监狱劳教民警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提上日程,各种相关规定纷纷出台,心理咨询中心在各个监管场所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似乎心理咨询并不如大家预期般好用,大家也越来越迷惑——到底场所内心理咨询应该是怎样运行?它是否应该坚持“第三者”的立场?如何界定其地位和作用?这些问题如一个个谜题等待着我们的探索与解答。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思想的映射。据此,人们也得出一个结论:行为矫正,从根本来说是思想的矫正。思想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说:“思”者,上为“田”,下为“心”,“心之田”;“想”者,上为“相”,下为“心”,“心之相”。思想如何,你对事物的判断就如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换一种科学点的说法,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从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重要因素中,就包括了认知结构。而心理咨询从广义来说就是“心理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的运用,能够引发思想与行为的双重改变。这说明,在教育矫治的过程中,心理咨询的运用从理论上来说是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的。 那么在监管场所内,为什么心理咨询运用起来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呢?笔者认为其原因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因素:

1、咨询体系的非独立性,和咨询立场的模糊。在监管场所,由于其特殊性,咨询师一般由获得相关资质的民警兼任,其组织机构隶属于管理教育体系,也就是说,在咨询过程中,实施咨询的是一个有着咨询师和管教民警双重身份的.人,一个是理性的,旁观的,引领的“第三者”视角,一个却是“身在其中”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往往使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容易走入一些经验主义误区,或者惯性的带入“教育者”的角色,从而影响咨询效果。

2、咨询模式中的强制性。现目前,场所内咨询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愿”,二是“需要”。心理咨询的基础是咨询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是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咨询师左右咨询关系的因素是咨询理念、咨询态度、个性特征,求助者左右咨询关系的因素是咨询动机、合作态度、期望程度、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悟性水平、对咨询师的反应。“自愿”的求助者一般咨询动机明确,合作态度较好,容易对咨询师产生信任和依赖感,更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需要”则是管教民警从管理教育安全角度出发,认为被管理对象需要或者应该进行心理咨询,从而安排或要求被管理对象接受心理咨询。从被管理对象来说,这是“非自愿”、“被强迫”、“不得不”的。这样的咨询对象,一般合作态度不高,咨询目标不明确,期望值低,易产生抵触、排斥等心理,不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咨询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3、与求助者期望的差异。心理咨询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二:一、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二、帮助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在监管场所中,被管理者作为咨询对象,在其期望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情绪发泄的管道,“说过就算”。二是希望通过咨询获得实质性的帮助,或者作为逃避教育矫治的手段。在咨询的案例中,我们接触到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学员郑某某,入所时表现正常,但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异常行为,如失眠,秃发,易激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常自言自语和无故哭泣,语言表达时缺乏逻辑性,思维跳跃。通过咨询,发现该员因为是家中独生女,长期受到父母溺爱,从来

没有受到挫折,并养成了散漫、好逸恶劳等性格,进入场所后,面对严格的制度管理和习艺劳动要求,复杂的人际关系,简陋的生活环境等极其排斥、不适应,强烈的希望能离开监管场所。经过SCL-90测试,抑郁、焦虑值高。咨询师认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适应不良案例,参照其他的成功治疗案例的方法就是减少使其感到不适应的环境或人物等刺激源,也就是说最有效最实际的做法就是让其离所。但这明显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因此,咨询师仍然按照心理咨询的做法,对其进行多次的疏导,但该员抵触情绪严重,在咨询过程中不聆听、不交流,咨询关系难于建立,咨询效果很不理想,后来该员甚至出现较重的幻听、幻视现象和自伤行为。为保障场所安全,该员所外就医。出所后,该员在家休养,却于一个月内逐渐恢复健康。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些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帮助求助者解决实际困难就能解决的,这就让身具双重身份的民警咨询师们陷入“管”与“不管”,“少管”还是“多管”的尴尬之中。

4、咨询情况的保密与非保密的矛盾。在场所中,心理咨询是作为教育矫治的一种辅助手段的,仍然是为及时掌握被管理者情况,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目标而服务。因此, 在对学员进行咨询后,为方便管理单位对该学员情况进行掌握,落实应有的管控措施,或协助实施后续工作等,心理咨询师客观上需要向管理单位介绍学员情况,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泄漏咨询情况的现象,而这实际上是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有所偏离的。而这种泄漏,也会让作为被咨询者的管理对象对咨询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咨询效果。

5、参照常模的误差。现目前,还没有针对监管对象这一特殊群体的科学化常模出现,咨询师使用量表进行测试,仍然只能参照一般群体常模进行对比,其数值难免出现误差,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6、咨询概念的模糊。在监管场所,除心理咨询外,个别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矫治手段。个别教育是指通过 。两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以谈话为主要手段,都有个体和团体两种形式,关系双方都存在“求”与“帮”的心理咨询的迷局关系,都以帮助被教育或被咨询对象为目的,都是为场所安全稳定大局服务。区别在于,个别教育侧重于解决 ,心理咨询只关注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不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别教育包含了心理咨询的部分内容。于是,有人认为,相比于心理咨询来说,个别教育更易于实施,效果更加明显,涵盖范围更广,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其系统性完整性更胜,既然这样何必再多独立出一个心理咨询体系,完全可以讲心理咨询手段融入个别教育体系之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运用于教育矫治之中,但应探索与监管场所实际相适应的新机制,

【心理咨询的迷局】相关文章:

村务迷局07-12

健力宝的资本迷局07-22

商业地产迷局07-23

迷局作文1000字07-11

走出后改制时代的迷局10-08

王老吉发展“迷局” -管理资料01-01

洗衣液迷局 -管理资料01-01

“哌舒”专利迷局 -管理资料01-01

实破迷局的山东电动汽车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