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展品细读

时间:2021-11-09 12:52:12 资料 我要投稿

科技馆展品细读

中国科技馆新馆位于北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南侧距“鸟巢”一箭之遥,占地四点八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十点二万平方米,其常设展览包括“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和公共空间展示区,以及宇宙剧场、巨幕影院、动感影院、四D影院等四个特效影院。

集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国科技馆新馆,是一个主题突出、功能完善、形象完整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科技馆。其建筑整体为单体正方形,由若干积木般块体相互咬合,整个外形呈现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理念,也寓意科学的众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通过“血管墙”,参观者可以了解到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参观者还可以亲身体验工业生产的技术细节。

新馆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强,800多件展品绝大部分可参与动手。

虽然科技馆门票要到本周末才正式对公众发售,但是作为全国科普日的主阵地,这里昨天还是迎来许多特邀观众。

今天,中国科技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记者提前参观了这座“参观者当家作主”的科学殿堂,下面就把观感奉献给读者。不要害怕“剧透”,因为这里有太多精彩和奥妙,纸面上描写的内容只能算是浮光掠影。 体量巨大展品丰富,强调动手性,可看可玩

一层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装置就是这面巨大的“机械墙”。

第1层 进来被“震”了

中国科技馆新馆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间。从东门看过去,整体建筑让人想起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不对称的几何切割具有律动感和秩序感,正符合科技馆应当具有的视觉形象。而从奥林匹克公园一面看过去,

巨大的玻璃幕墙和巨幕影院球形建筑会在水面上留下色彩斑斓的倒影。

步入一层大厅,立刻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巨大的“机械墙”。这面墙极有形式感,看起来像一个机械主题的浮雕,但却可以运动。仔细看,发现墙面的内容并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有意地选择了几种能够转换运动方式的机械结构,比如连杆-曲轴机构、快门机构、万象联轴节等等。机械墙就像具有“磁力”,让人在把目光移走时会感到“黏滞感”,这更增加了看到大厅里巨大的“生命螺旋”时的惊奇感。这座玻璃钢雕塑用手拉手的男女人体造型来表现DNA的双螺旋结构,高达47米。

虽然横在面前高高的扶梯让人很想立刻冲上第二层,但是且慢!第一层还有三个大展厅等着你。“华夏之光”展厅专门表现我国的古代科技成果,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众多复原的水力机械装置在展厅里不停忙碌着,哗哗的水声和“碌碌”的机械声相映成趣。强调“参观者自己动手”在这个厅里体现得很充分,“鲁班锁”、“九连环”、“鱼洗”,各种中国古代益智玩具让参观者玩得不亦乐乎。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展品是两型“地动仪”,一个是我们熟悉的王振铎先生“复原”的“倒立杆”模型,一个是冯锐先生“复原”的“悬垂摆”模型,一立一垂的两个杆,让观众可以自己参与到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思考当中。而同在一层的收费厅“科学乐园”用色彩斑斓的卡通形象引导儿童认识一些科学道理,这里有很多梯子可爬,很多水可玩,还有一个小舞台让小朋友们唱歌跳舞。另外,还有一个临时展厅,这回展示的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三十年”成就展。

第2层 和科学家一起探索

二层公共区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具恐龙化石。除了恐龙,气泡成像和动态变形墙也是二层公共区域的亮点。气泡成像靠机械电子装置在适当的时候释放气泡,这样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就能形成各种图案和文字;而动态变形墙利用一系列气动结构让一面墙像波浪一样动起来,甚是惊人。

二层的展示厅是科技馆传统的“戏肉”———基本科学原理的展示和趣味小实验。这里并不乏大型的视觉效果,A厅主要讲述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知识,在展厅里可以看到巨大的晶体模型和天体模型,还可以看到很Q的可以动的科学家塑像。很多互动的展示品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旋转的金蛋”,一个金属蛋可以在一个圆盘上不停转,就像着魔了似的。原来圆盘的下方有通电线圈,会在空间产生旋转磁场,而金属蛋是闭合的导体,线圈所形成的旋转磁场会在金蛋中产生电流,并形成磁场,两相作用,就让金蛋着魔似的旋转。而探索

与发现B厅主要介绍数学、声学和生物学的知识,里面有大型的生物组织模型,包括神经元细胞、肌肉细胞和精卵结合模型等,效果很奇幻。

第3层 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中国科技馆新馆顺应世界科技馆发展潮流,不是呆板地按照学科划分展示区,而是强调了科技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三层展示区的总标题就叫“科技与生活”,分别介绍了交通机械、农业、健康、居住和信息传播中的科技。这一层是多媒体互动技术用得最多的区域。在A厅“健康之路”展示区有一个“血管墙”,巨大的可以走人的血管模型上有两个瓶子,以不同的速度注入红色液体,以演示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的区别。为了说明人体中所含的大量水分,有一个互动项目让参观者站在一台电子秤上,电脑计算出他身体里水分的大概重量,然后参观者往另一台电子秤上放水桶,直到和自己身体里的水大体相当,参观者会在气喘吁吁地忙完一通之后惊讶自己“含水量”如此之高。

在B厅展示了吸尘器、抽油烟机、抽水马桶等用品的抛面模型,其原理清晰呈现。C厅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里有一个“数字水墙”,通过精确释放水滴,可以让落下的水幕在空中承现各种形状或字样。C厅另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项目是“打击病毒”,孩子们可以用一个造型很夸张的玩具枪打击屏幕上闪现的病毒、蠕虫和木马。D厅展示了交通和机械方面的科技,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候机楼”的模型,机场的全景画非常精彩。满厅的飞机、火车、潜艇模型会让喜欢机械的孩子们欢呼鹊跃。

第4层 人类如何面对未来

看过三层的展厅,亲身体会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作用,参观者来到四层“挑战与未来”主题展厅。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基因技术、太空技术、海洋科学是会对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而地球环境的恶化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涉及很多新概念,设计者想出各种办法来增加易懂性和互动性。在A厅里,巨大的中国气候变化沙盘模型让人印象深刻,而核聚变原理的演示则非常巧妙,参观者需要用相当大的力气挤压电脑屏幕上的一个“挡板”,屏幕上的卡通化的氘原子随之越挤越近,等到一个临界点时,氘原子会化成一团火光,形象地阐示了“高压引发核聚变”的难度。而B厅的基因技术和航天技术的演示强调了中国人的贡献。

中国科技馆的新馆展览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旧馆的2.5倍。在里面走上一圈会让人感到“腿软”。让人这样“过瘾”的大馆真不多见。

恐龙广场首次揭幕

在科技馆二层的中央大厅,记者看到,三具来自云南楚雄的珍贵恐龙化石都“站”了起来。

身高15米的“阿纳川街龙”依着大厅南墙,正低头看着脚下,身材精瘦的肉食“双脊龙”正整备攻击温顺的“许氏禄丰龙。这三具化石分别来自云南楚雄,其中“阿纳川街龙”

绝对是目前北京展出最大的恐龙。

除了地面三只恐龙化石,空中还有两只恐龙飞艇,其中一只看上去有点像乌龟的是大板龙,一只嘴巴尖尖看上去像海豚的,是一只鱼龙。这两具恐龙飞艇里面充满氦气,依靠雷达飞行。他们与恐龙化石一动一静,一真一假相互呼应。

四层展品全是高科技

位于科技馆新馆四层的挑战与未来展厅,一定是整个馆内最高科技的一个展厅,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上天下海的一切最高科技设备。

如果觉得只看不过瘾,你可以“操控”核裂变与核聚变,也可以亲自“操刀”进行神经干细胞微创手术。

天文爱好者在这里还可以化身宇航员,“参与”空间站对接,并在空闲的时候去看看盖有蔬菜大棚的月球基地。

临走时,穿着咱们神州七号的出舱服留个影吧,照片可以及时发到你的电子邮箱。

所有这些操作,你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

据介绍,新馆此次增加了互动展品,希望观众在观赏的同时,还能在动手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25名小志愿者上岗解说

昨天的参观现场,还有25名10岁左右的小志愿者充当讲解员,充满童趣的讲解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据介绍,这批小志愿者从暑假就开始培训,新馆开馆后,他们将在每个周末轮流来“值班”。任务主要是在儿童展厅“科学乐园”进行科学表演,以及在二层的恐龙大厅进行恐龙知识的讲解。

科技馆表示,将长期开设小志愿者的培训,下一批小志愿者将在春节前后招募。

除了这些小志愿者,整个科技馆还有140名讲解员在各层服务观众。

■ 体验

乘坐潜艇经历深海探险

想过把潜水瘾,跟我来吧。“海底剧场”展

览项目,实际上是一艘名为“中科号”的深海潜艇。

潜艇里,有船长位,在这里可通过手杆操作潜艇,进行上下升降,左右转向,以及停顿前进。船舱可容纳10位乘客,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乘客可在艇身旁边的观景窗,欣赏海底沿途风景。

航程大约7分钟,第一站到了美丽的珊瑚礁海域,我马上手动打开探照灯,透过潜艇前方,两侧以及脚底的观景窗,看到美丽的珊瑚礁、各种各样的小鱼在我们身边。

第二站是海底热泉,在这里享受短暂的“海底温泉浴”之后,潜艇迅速驶入拥有丰富海底生物的海域,突然,前方有一头巨大的鲸鱼冲过来,所有乘客屏住呼吸,幸好,船长高超的驾驶技术使我们安然度过危险。

接下来,潜艇还把我们带到泰坦尼克号沉船上探险。

穿过时间隧道,最后一站,我们置身100年后的海底城市。这个城市有海底酒店、海底住宅、海底工厂。

当然,这段旅程不是真在海中,而是通过艇内配备的屏幕和音效,让观众有置身海底的感受。

科技馆展品细读:生命的魔戒 陨石之“王” 2009年09月20日 08:41:41 来源:新京报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中国科技馆新馆全景扫描 重装上阵可看可玩

在波澜壮阔的生命长卷中,有一个神奇的角色,“意外”地出现在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各个篇章———它就是陨石。

地球生命如何起源?人类还无法回答。科学假说林林总总,其中一种就与陨石有关:科学家从和太阳一样古老的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了被誉为生命基石的氨基酸,而且其中一些种类从未在地球上发现过。也就是说,在地球诞生之前,这些氨基酸就已经随着陨石在太阳系中游荡———极大地开拓了科学家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地球生命如何演化发展?科学家一直在思考全球灾变对进化的推动作用。陨石学家分析陨落地球的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发现它们其实是数十颗类地小行星的残骸———我们周围天体的毁灭性碰撞并不罕见。依据这一线索,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上物种更替进化与地外物质的撞击有很强的关联,特别是65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很可能直接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的中生代物种大灭绝(大约70%的物种被彻底从地球上抹去)。而恐龙的意外灭绝,却赋予哺乳动物快速进化称霸地球的机会。天体撞击作为进化的推手,对地球生命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生命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面对这个科学终极问题,陨石这枚生命的魔戒给了人类很多的启示。

Brenham橄榄陨铁 陨石之“王”

命名:Brenham橄榄陨铁

分类:石铁陨石PMG-an

发现时间:1882年

发现地点:美国堪萨斯州

标本重量:3250克

尺寸:164mm×229mm×85 mm

共同收藏: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太阳系类地行星和小行星母体为近似球粒陨石的松散岩石。在星体形成的过程中,融化的金属和硅酸盐质的岩石,就像不相溶的油和水,逐渐分成金属内核和硅酸盐幔。在核幔的过渡区域,铁镍合金和橄榄石发生混合。突如其来的剧烈天体碰撞,星核分崩离析,铁镍合金和橄榄石包裹体也一并被抛进宇宙空间,形成橄榄陨铁。

橄榄陨铁极为罕见,至今只发现了84次,再加上奇特的艺术形态、宝石级的橄榄晶体和不平凡的来历,它们被誉为“陨石之王”。更为重要的是橄榄陨铁的科研价值———人类至今无法直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而天上掉下来的橄榄陨铁是研究我们脚下的地球的天然标本。

所展Brenham橄榄陨铁由差不多等量的宝石级橄榄石晶体和铁镍合金组成。它是世界上极少数有伴生陨石坑(10米量级)的陨石。陨石学上,Brenham 陨石还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20世纪初Harvey H. Nininger(1887-1986)通过收集和研究Brenham陨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研究陨石的人。在他之后,大量科学家开始专职研究陨石,使得本来只在科学角落里偶被问津的陨石,最终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科学分支。

太阳系的第一场“雪”

命名:NWA碳质球粒陨石(待编号)

分类:碳质球粒陨石CV3

发现时间:2009年

发现地点:摩洛哥

标本重量:8克

尺寸:38mm×31mm×3mm

在所有球粒陨石中,碳质球粒陨石最为原始。它们诞生于太阳发出光辉之前。当太阳系还是一个旋转着的尘埃和气体吸积盘时,球粒陨石就开始在其中诞生了。如今它们偶然落到地球上,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幼年太阳系的机会。

太阳系起源于超新星爆发———母恒星彻底灰飞烟灭,抛射出的部分气体尘埃慢慢降温凝结成了今天的太阳系。而碳质球粒陨石堪称“太阳系的化石”,承载了“前太阳时代”的大量信息。炙热的太阳系气云首先产生的固态物质———富钙铝包体(简称CAI,见陨石上白色不规则部分)———被封印在CV3型等碳质球粒陨石上,我们因此知道了太阳系的准确年龄;在碳质球粒陨石形成过程中,各种奇异的氨基酸也混了进来。他们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理解。最原始的球粒陨石上还保留了大量太阳的母恒星爆炸瞬间形成的纳米钻石和其他微粒,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的父辈。

触摸行星之“心”

命名:Gibeon铁陨石

分类:铁陨石IV5

发现时间:1836年

发现地点:纳米比亚大纳马夸兰地区

标本重量:121克

尺寸:91mm×65mm×3 mm

共同收藏: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意大利缪斯自然博物馆

铁陨石是远古小行星在数十亿年前碰撞碎裂后的核心遗物。和地球一样,一些身形庞大的小行星在形成过程中,较重的铁镍等元素向中心下沉,形成金属核心。后来因为天体碰撞碎裂,部分核心碎片落入地球成为铁陨石。

大部分铁陨石的剖面上具有交错纹理,是由镍含量不同的铁纹石和镍纹石二种矿物条带组成的花纹。在这些小行星形成的早期,熔融均一的液态铁镍星核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凝固,

铁镍两种原子先凝结成镍纹石,然后随温度降低,铁纹石沿一定方向析出,形成了这种纹理交错的维斯台登结构(Widmanstatten Sturctures)。小行星金属核的化学组成和冷却历史不同,因此形成这种交错纹理的宽度也不一样。

目前,世界上一共发现铁陨石995次。通过对这些铁陨石的化学元素分析,科学家确认它们来自超过60颗遭受毁灭性撞击的天体。

搜寻天外来客

中国科技馆新馆生命之秘展区的展示项目中,包含三块“冰冷”的岩石。它们是陨石,但不“冰冷”。近些年科学家发现陨石与生命现象有着很强的关联。

全球主要的科学馆和自然博物馆都有专门的陨石展厅。当中国科技馆筹划陨石展项时,科普作家张旭毫不犹豫地决定捐赠两块陨石标本(Gibeon铁陨石和NWA碳质球粒陨石),并提供了标本的相关说明。“它们来自于非洲。”张旭不无遗憾地说,“本来,首选中国陨石,只是中国陨石发现量太小,中国陨石坑更从未发现过。”

中国真的缺少陨石吗?最近十多年,中国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在南极洲荒漠蓝冰区发现了近万块陨石,后来居上,成为陨石存有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迄今为止,只有96个中国陨石获得国际命名。而美国有1530个陨石获得国际命名。展览的CV3陨石来源国摩洛哥,也有449个陨石获得国际命名。因为有较好的陨石科普传统,这些国家的大量陨石是由民众发现的。中国本土不乏保留陨石坑和陨石的地貌,民众的搜寻力量也会对科学有所贡献。张旭本人并不收藏陨石,标本是向德国岩石学家订购的'。他希望起捐赠的示范效果,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旭很早就因为生物大爆发和大灭绝问题,开始关注陨石科学。从2005年开第一文库网始,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巴彦淖尔陨石和兰州“火球事件”的落点分析,并得到实地调查结果的支持。当时中科院地物所和北京天文馆的专家给予了很多支持。

“既然我能做点事情,那就不妨多付出一些。”他实地考察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几处陨石环形山和陨石多发区,翻阅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并且通过全球开放的卫星影像,编写了相关的搜索程序。本来要跋涉千山万水的前期踏勘,如今,敲击键盘就可以了。

目前,张旭和一些合作者在国内选定了超过70个候选点,包括千米级的疑似环状地貌和疑似陨石多发区。他们正搭建网站公布热点地标示意图。会不会有人去呢?这些地点无一例外都在青藏高原和戈壁荒漠的人迹罕至区域内。对于荒漠探险的难度,“三年前,我向天文台的研究员请教阿拉善陨石搜寻的经验,就被打过‘烧钱’和‘丢人’的预防针了。”

但“无论怎么样,都值得试下去。”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说:“人类太空探索从其他星球取回岩样,耗资巨大,风险极高。如果掉到家门口的陨石都不能回收,就太遗憾了??”

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巨大的暴龙被唤醒,追着自己的肋骨到处跑。这个神奇的情景会出现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当中吗?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三具恐龙化石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下面我们就和专家一起,分析一下这三具恐龙化石的各个“看点”。

看点1 是化石,不是复制品

在科技馆里展出的恐龙化石的

主体是真正的化石———生命体化成的石头,而不是化石的复制品。中国科技馆负责公共区域展示的朱幼文表示,任何恐龙骨骼展示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化石,总有一些缺失的部分是树脂做成的。不过,通常在展览中更常见的是化石复制品,即将化石翻模以后制成的树脂复制品装架制成的。

对一般观众来说,很难分辨化石和化石复制品的区别。1994年,吉林市银都夜总会发生火灾,殃及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市博物馆,烧毁黑龙江在该馆巡展的1具7000多万年以前的“恐龙化石”。当时有人为此痛心疾首,其实那次烧毁的是一具恐龙化石的复制品。事实上,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中国古动物馆里展出的恐龙骨骼装架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复制品。一般观众很容易知道哪些是复制品,用手敲一敲就知道不是石头。至于真的化石,观众基本是没有机会摸到的。

中科院地质所研究人员邢立达表示,虽然涂上颜料的复制品看起来和真的化石很像,但是它们的价值区别很大。真的化石里面有很多信息是很难复制的,比如骨骼的内部结构。而精细度比较低,品种也比较普通的化石复制品价格也比较便宜,一件中小型恐龙也就几万元就可以买到,但是真品就很难衡量价值了。

看点2

巨大恐龙挖了10年

在这三具恐龙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纳川街龙。这具阿纳川街龙长达27米,光肩胛骨就有2米长。虽说阿纳川街龙的头部和身体比起来小得不成比例,但其实也长达60厘米。

“阿纳川街龙”这个名字也很奇特。原来,第一具阿纳川街龙化石是在云南禄丰县川街乡阿纳这个地方发现的,所以就叫做“阿纳川街龙”。川街龙是这个属的属名,阿纳是种名。

阿纳川街龙属于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是史上最长的动物,最大的体长可以超过30米。已知最大的蜥脚类恐龙是阿根廷龙,即使往小了估计,全长也有35米。地震龙和超龙的全长都达到33米,另外比较大的蜥脚类恐龙还包括腕龙、梁龙、迷惑龙、峨眉龙、

蜀龙等。中国盛产蜥脚类恐龙,其中最著名的是马门溪龙,它体长超过22米。2006年在新疆奇台县发掘出土了一具恐龙化石,被认为是马门溪龙,经测量其体长也可能达到35米。阿纳川街龙化石的出土时间比较晚,所以不如马门溪龙有名。

亲自指挥发掘这三具恐龙化石的世界恐龙谷展馆部经理王涛说,阿纳川街龙的化石是1996年一个农民偶然发现的,农民把一块骨头献给博物馆,于是王涛去现场看,发现一个巨大的尾椎。后来这块地方被保护起来,陆续挖了10年才把这个巨大的化石挖出土。

看点3

脖子姿态有争议

中国科技馆新馆的中央大厅长、宽各40米,高约26米,是中国科技馆新馆中最为高大、宽敞的展示空间,四周是二、三、四层的主展厅,观众可从不同角度观赏恐龙化石。阿纳川街龙的脖子高高扬起,几乎垂直于地面。它高昂的头从二层一直伸到三层,可以在三层的走廊上好好欣赏。

那么,蜥脚类恐龙的脖子有可能竖立得这么直,这么高

吗?

邢立达表示,曾经有专家表示受颈肋(颈骨上类似肋骨的结构)限制,恐龙的头不可能抬那么高,而且如果它高扬着脖子,心脏可能不能提供那么高的血压保证头部供血。世界上大部分博物馆都把蜥脚类恐龙的骨骼装架成脑袋向前伸出的姿态,一般的影视作品中也注意不让它们的头超过肩膀太高。不过今年英国朴次茅斯大学教授泰勒(Mike Tyler)领导的小组发文指出,蜥脚类恐龙的脖子可能是向上弯曲的,就像天鹅脖子的S形曲线。泰勒和他的同事们对很多动物都进行了研究,比如猫、兔子、海龟和鳄鱼。他们发现,几乎每一种动物都会尽量保持脖子垂直,并呈现S形曲线。单独分析恐龙骨骼也发现,它们的脖子应该是与地平线垂直的。如果这么说,中国科技馆新馆恐龙骨骼的装架方式还是有道理的。当然,阿纳川街龙平常或许不会把头抬这么高,但它可能会在有必要时暂时保持这样的姿态。

看点4

“中国第一龙”

阿纳川街龙的脚下,就是禄丰龙和中国双脊龙的化石。禄丰龙属于“原蜥脚类恐龙”,它们在恐龙里算是“其貌不扬”的一支。它的后肢粗壮,看上去可以用两只脚走路,但是却没有霸王龙,或者鸭嘴龙那样个性鲜明的头,反而如同蜥脚类(阿纳川街龙就属于这一类)的小脑袋。它从头到尾约6米长,站起来约有2米高,体重和马差不多。禄丰龙头顶上却戴着一个“光环”:它是中国科学家描述并命名的第一个恐龙属。1941年,杨钟健先生命名了禄丰龙的模式种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

原蜥脚类恐龙是恐龙中灭绝比较早的。它们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曾经相当繁盛,但是一般认为原蜥脚类恐龙在早侏罗世末期也就灭绝了;过去认为原蜥脚类恐龙是在侏罗纪

和白垩纪很繁盛的大型的蜥脚类恐龙的祖先,但是现在的研究一般认为它们并没有祖裔关系。原蜥脚类恐龙没有留下任何后代就消失在侏罗纪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了。

看点5

虚幻“三龙会”

比起禄丰龙,中国双脊龙长得就神气多了。这种恐龙最早在昆明市附近的晋宁盆地发现。中国双脊龙体长大约有5.6米,头上有顶部耸起的两个高脊。双脊龙曾出现在1993年上映的著名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在电影中被描写成一种小型恐龙,颈部拥有可收缩的皱褶,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实际上,没有证据可以显示双脊龙有这种行为,而且电影中的双脊龙比实际存在的双脊龙小得多。双脊龙是食肉恐龙,也有专家认为它是一种食腐动物,因在其上颔介于前颔骨和颔骨之间接合处有深深的沟槽,所以前颔骨或许具有秃鹫那样的钩状喙,用来撕扯食物。

一位现场讲解员说,布展场景是“中国双脊龙和禄丰龙打架,阿纳川街龙抬起头看着”。中国双脊龙和禄丰龙打架谁会赢呢?邢立达说:“肯定双脊龙赢,它是肉食恐龙嘛。”那么在历史上,这个“三龙会”的情景真的出现过吗?邢立达说,不会。阿纳川街龙是出现比较晚的中侏罗世的大型蜥脚类恐龙,虽然中国双脊龙和禄丰龙多半会碰面,但它们都灭绝后阿纳川街龙才会出现。“三龙相会”的场景,我们只能“虚构”一下了。

看图识新馆

这座中国科技馆新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馆之一,占地面积有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0.2万平方米。在新馆4层展馆之中包括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5大主题展厅。此外,新馆还设有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共四个特效影院,在地下层则设有观众餐厅。

中国科技馆的新馆比旧馆着实大了不少。想在短时间内走遍新馆的每一个角落,欣赏、操作这里陈列的每一件展品、装置,还真是有一些难度。借助这里的新馆平面图,让我们来看一看,这5大主题展厅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的展览,每一个展览中又包括哪些可看、可玩的展品吧。

华夏之光展厅里的“两版复原地动仪对比”。一个是立柱,一个是摆柱,古代发明引起现代人很多争论。

观赏性:★★★★★ 参与性:★★★☆☆

科学乐园展厅里的“可调错觉画”,同一个图案,可以是鸭子,可以是兔子。 观赏性:★★☆☆☆

参与性:★★★★★

探索与发现里的“高空自行车”。看似惊险,实则平稳,让参观者认识“重心”。 观赏性:★★★☆☆ 参与性:★★★★★

■ 展厅介绍

华夏之光

科学乐园

一层 科学乐园和华夏之光

科学乐园为10岁以下儿童设置,展示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科技内容,注重儿童和家长的互动,让儿童在展览和游戏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华夏之光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展示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文明的融合及相互激荡,让公众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宏观视角下感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探索与发现

二层 探索与发现展厅

探索与发现展厅展示科技的美妙和神奇,展示人类在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使公众体会科学探索与发现带来的乐趣,激发科学兴趣、启迪创新意识。

科技与生活展厅中的“巨大八音盒”,参观者可以创作自己的作品,以体验机械的奇妙。 观赏性:★★★★★ 参与性:★★★★☆

科技与生活展厅中的“绿色”屋顶。这是活的植物,可以触摸。

观赏性:★★★★☆ 参与性:★★★★☆

挑战与未来展厅中的国际空间站模型,参观者可以体验太空旅行的感觉。 观赏性:★★★★★ 参与性:★★★★☆(本报记者 秦斌 摄)

■ 不要错过

公共空间也精彩

科技馆各个展馆精彩,公共空间也毫不逊色。这里的展示品虽然没有互动性,但是其视觉效果和观赏性却是展厅项目无法比拟的。备受关注的云南恐龙化石、机械旋律可动装置、气泡成像装置、生命螺旋大型雕塑都处在公共空间。图为三层公共空间的可动装置“时间之轮”。

■ 展厅介绍

科技与生活

三层 科技与生活

展示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传播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使公众感受科技创新为人类带来的福祉和恩惠。

挑战与未来

四层 挑战与未来

展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展示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展示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使公众认识到创新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引导公众对未来科技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体验新奇与玄妙——漫步中国科技馆新馆

2009年09月17日14:14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李大庆

中国科技馆新馆生命之秘展区的人体细胞模型。本报记者 洪星摄

说起去科技馆,可能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带孩子去玩。自己都老大不小的了,上那地方看啥?今天,借中国科技馆新馆开

馆之机,记者在里面“转悠”了半天,感到科技馆的展品不仅吸引孩子,而且也吸引了许多成年人。

新 奇

多数人都有荡秋千的历史。但如果你在新馆荡秋千,一定会有新奇的发现。当你坐在秋千上,你的对面有一个“摆”随你荡

漾。它的频率与你荡秋千的频率一致。

如果在“摆”以一定的频率荡起后,你再让自己乘坐的秋千以不同的频率荡起,过不了一会儿,你的座椅会和“摆”的频率一致起来。通过这个互动的展品你会了解共振频率的现象。

你的身体里有多少水分?可能你不会想到,它约占你身体重量的2/3。一位一米七多的男子占到了“生命之水”的展具前,在屏幕上选择了自己的性别、年龄,马上显示出这名男子体内含有49公斤的水,其中自由水为46公斤,结晶水为3公斤。旁边

的容器里开始从上往下流水,49公斤的水哗哗地要流很长时间才能流尽。

在新馆二层的“探索与发现”厅里,大量让人感到新奇的展品展具会呈现在你的面前:“与门捷列夫对话”会向你展示元素周期

的发现过程;“手指推大厦”能让观众用一根手指推倒一座摩天大楼,从中体会指数增长的力量……

玄 妙

在新馆三层有一具“贴”在墙上的展品:“时间之轮”。一个小齿轮在不停地转动,它相当于我们常见时钟的“秒针”。在它的带

动下,墙上各个齿轮会显示出秒、分、小时、星期的变化。

同样,在一楼大厅也有一件镶嵌在墙上的展品“机械旋律”,其中,齿轮、凸轮以及汽缸、蒸汽机、光圈等在墙上不停地运转,甲带动乙,乙又拉动丙,丙再影响丁。这里的机械充分揭示了机械的运转过程和联动关系,展示了人类发明的机械之美。 在新馆三楼还有一件纯粹为成人或大孩子准备的“玩具”:铿锵锣鼓。有20个50厘米见方的机械模块,里面是各种各样的齿轮等传动零件。每个模块都有两个接口。如果你能把20个模块都联接在一起,摇动第一个模块的手柄,就能使力量传递到第20个模块,从而让一个小木锤敲击顶部的一面鼓。模块的组合会让你动脑筋并出点汗,但当鼓声响起时,人人都会有成功的感

觉。

体 验

在新馆里你能随着“深海机器人”下潜。这个展品是按照中国开发并制造的“和谐号”载人潜水器的实际尺寸制作的。“和谐号”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机器人(水下7000米)。在这个机器人里,你能模拟,体验深度下潜过程,还可观看播放的深海奇景。 除了深海机器人,你还可以坐进驾驶舱开飞机,也可登上塔台指挥飞机的降落,还可在“宇宙飞船”里坐上10分钟,待关闭

舱门后体验升空、航天遨游以及返航着陆的感觉。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告诉记者,这次新馆的展品没有一件是从旧馆带过来的,都是新开发的。中国科技馆确定的办馆理念为:体验科学,启迪创新,服务大众,促进和谐,主要引导观众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进入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激发

公众的科学兴趣,启迪科技创新。

中国科技馆新馆游记

牛栏山一中高二(8)班 钟志洪

在进入科技馆前,先给人以视觉冲击。正门右侧为一个金属的银白色球体立于楼前,主楼为一个个长方体、正方体组成的鲁班锁。此乃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意为科技乃乘天地造化之说。

主楼内有四层,分别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虽然奥运已过,但当你置身于科技馆时会从走廊、大厅等处,感受到奥运的气息,其间每隔五步便有一个精致的小雕塑。预示奥运虽已过,荣耀留心中。

科技馆包括“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展厅,除了馆内有些不能用,设通电的设备,其余皆亲身体验,受益匪浅,获知良多。

当你踏入二层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个恐龙化石,然此化石为云南省政府所赠,为此馆的“镇馆之宝”,以走路、觅食、搏斗的“真身”精彩亮相。二层展示人类在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中体现出科学思想和方法,给人以科学的兴趣和最初的启迪,其天文学、化学、电磁学、运动学、数学以一个个简单却又经典的模型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你身临其境。

三层是最有意思的,还记得那个“时间之轮”吧,当你站在他的面前会感叹、会惊奇、会沉思。在三层停留了很久,我和张照邻合力去用一个个正方体机械去把鼓弄响,经过千辛万苦最后把鼓运用一个个机械齿轮敲响,不过我还是不由的沮丧,这馆里的东西都老化了,好多都坏了,我也不禁为中国人的素质而胆寒,人们就不能爱护一下吗?一点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层展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展示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展示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是公众认识到创新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引导公众未来科技发展问题关注和思考。

试问我们此行去科技馆的目的何在?不就是在那偌大的场馆内找到那一角属于我们自己的闪光之处,让我们有所惶、有所知,不是没有目的性的,我们化学组的课题大多与四层有关,如果不是我们拖延了时间,我们就不会踏上四层,也不会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地方,倘若我们没在四层流连忘返就等于空欢喜一场,顶多是热闹热闹、乐呵乐呵。所以我

觉得迟到是我的错,但当你身在馆中,看到那一个个新奇的东西,一定会使你忘记时间观念,那才是真正的身心结合,只有那样才能从一个个直观的现象中发现真正不同寻常的知识。

牛栏山一中高二(8)班 张照邻

纯科学部分的展览,如化学、天文、航空、生物、机械等,基本上都属于寓教于乐类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尚属新奇事物的实在不多。现就单谈谈生活馆C、D馆——即绿色环境生活馆。

依稀记得的,首先是见到的洗衣机的发展过程,从木桶搅拌式洗衣机、到最初的原始型的电动洗衣机、再到最新的静音滚筒式洗衣机,全都介绍了一遍。

之后进入了一个概念房间,里面有多个智能电脑控制操作平台,房屋之内的电子设备、窗户以及窗帘的改变全都能电子化控制。里面还有多种现代化设备,其中有负离子臭氧自动启动器,可以保持室内空气状态健康;有七彩灯,既能满足平时的照明要求(效果甚至比普通日光灯还要好),也可以做装饰器;有自动化吸尘器,能经红外扫描之后,自动吸尘。

往后走,看到了一个地下集热散热装置。其工作原理为:当夏天天气较热时,可将房屋之热通于地下,将地下之寒通于房内;当冬天天气较冷时,将房屋之寒通于地下,将地下集热装置之热通于房内,实现类空调的效果,就理论上而言,效果应比空调还要好。

再后来,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节水装置。如节水式喷头,喷出来的水柱为圆台形,而常规的喷头喷出的水柱为圆柱形,喷出同样的时间,虽肉眼看上去水量差不多,但事实上以节约了许多水。

旁边记得有一个带自动盖得马桶,其控制开关在垫圈上,若人坐上去,在马桶连通到下水道之间的盖子会开启,若无人则会关闭,这样的方法应比回水弯的防异味效果更好。

之后有一个能源发电比较器,就同质量的能源来说,氢能的开发潜能巨大,但若是同等的驱动来说,氦能量比氢还大,而氢的能量与铀等价。

其实绿色环保的东西应当还有很多,只不过是我们还没有想到或是没有展出而已。

【科技馆展品细读】相关文章:

发现源于细读01-20

细读长辈作文08-20

从参评展品看花卉产业变化-评委点评七博会参评展品10-03

细读品味 表露真情01-20

细读莫言初中作文09-04

细读母爱高三作文09-07

让细读生活成为习惯作文08-19

考研英语 速读+细读+通读09-16

烟草开展品牌调查报告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