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会简介

时间:2023-10-25 11:45:18 春鹏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宵灯会简介

  你想知道元宵灯会简介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宵灯会简介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元宵灯会简介

  元宵灯会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 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除夕的火,元宵的灯”,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过春节的两件大事乐事,其中“元宵的灯”,史上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嬴政称帝举行的燃灯祭祀“大地之神”典礼。汉武帝时期,由司马迁等人历时7年编创的《太初历》,可谓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就已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相传,元宵灯会的起始起源于“天人和谐”的故事。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梦后文帝惊恐万分,急忙召来文武百官计议,一时众臣一脸尴尬,无计可施。正在为难时,大臣东方朔献上一计,解了文帝燃眉之急。

  正月十五,火德星君果真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百姓拜伏恭迎,向火德星君祈求平安。火德星君也不忍心人间劫难,生灵涂炭,但又不敢违犯天条。正在左右为难时,东方朔的计策帮了他的大忙。

  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上至皇室下到庶民,按照东方朔的计策张灯燃炬,果然,火光冲天,大地通红,从天上看人间,犹如天火降临一般,终于瞒过了玉帝之眼。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以示纪念,并用糯米粉搓成丸子,俗称“元宵”,既敬火德星君,又想用糯米圆子粘住他的牙齿少说为妙。

  到了汉明帝永平年间,随着对外交往的发展,佛教已开始传入中国,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宫廷流传到民间,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

  隋炀帝时,元宵灯会已呈现“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空前景致。炀帝先后三下扬州,皆为元宵良辰,其船队数十艘,每艘船上彩灯高悬争辉,笙歌洞萧飞扬,河中浮灯漂移,水光潋滟,河岸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绮丽壮观的水上夜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史有梨园始祖之称的唐玄宗,自幼就十分喜爱歌舞戏剧,对我国音乐、舞蹈、戏曲发展作过重要贡献。玄宗时,实行宵禁的长安城,“六街鼓歌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唯独到了每年元宵节,“放灯三夜,城门洞开”,准许百姓通宵上街观灯游玩,男女老少竞相奔走,熙来攘往,通宵达旦,纵情欢乐。“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从此,元宵节“灯树”“灯轮”“灯楼”“灯会”等红火风靡,代代相传。

  北宋初年,“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二夜”。杭州的灯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共五天,据传是为了迎合五谷丰登的好兆头。宋代的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又超越了唐代,且地方特色更浓,形式更为民间化。

  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公认的元宵灯节的佳作名篇。

  南宋时,临安城灯市南北延绵四十里,浩如灯海,街巷不夜。记述南宋杭州都市生活和民俗民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据历史学家介绍,“龙山”指的是现在的六和塔附近,“北新桥”则为天水桥附近。尤其是有“天街”之称的“清河坊至众安桥一带,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架儿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

  那时,除张灯、赏灯外,还活跃着猜灯谜、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始于汉代的猜灯谜,到了南宋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把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的谜语写在纸条上,系在彩灯下,供游人琢磨猜测,欣喜中饱受民俗文化的滋补。苏轼离开杭州远赴密州后,对杭州的灯节仍念念不忘,留下了“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的眷念。

  元代的元宵闹花灯活动,不乏出现了灯塔、望灯之类的精品灯彩。元代诗人谢宗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灯塔的壮观:“拔地烧空空炬长,烛龙桂影照穹苍,七层火树云生暖,九曲神珠夜吐光。霞光彤幢归净界,星随绛节下西方,如来应到天坛上,万斛金莲绕步香。”望灯是元代灯节的一大亮点,灯笼高约五尺、周围一丈五尺左右,中间点亮蜡烛五支,高悬于望灯杆上,民间称其“天灯”。

  到了明代,元宵节门前挂春灯,堂上悬花灯,街上设灯节。入夜,数不清的花灯点缀于树下廊前,灿烂如昼。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不久,即在夫子庙举办了盛大的灯会,秦淮河岸燃灯万盏,火树银花满布金陵。唐寅有诗为证:“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佛地笙歌赛灶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花灯活动成规成俗,元宵灯节盛况不减前朝。乾隆皇帝为彰显灯节的隆重,规定文武百官穿朝服三天,灯节中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最热闹莫过于正月十四试灯,正月十五、十六两晚最盛。

【元宵灯会简介】相关文章:

元宵灯会作文07-18

元宵灯会作文08-25

元宵灯会作文03-06

【热】元宵灯会作文09-01

最新元宵灯会作文01-06

元宵灯会初中作文11-08

元宵灯会活动方案03-06

元宵的来历简介11-22

元宵灯会作文精选15篇03-19

元宵灯会作文15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