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读《培育幸福的“橄榄”》有感

时间:2021-12-13 11:05: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培育幸福的“橄榄”》有感

《人民日报》的时事观察中讨论着关于中等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与责任意识问题。其中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很能代表而立之年的一群人的心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宜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分别撰文,就“中间人”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从收入分配上,我不知道自己六万左右的税前年薪够不够得上中等收入,处于不惑的年龄,车、房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是面对着拥挤的城市和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自己的幸福指数真的很高吗?一些孩子上幼儿园的同事几乎每月的收入满足孩子在幼儿园的费用,一些供房贷的同事一个人的收入养房子。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由的思考杨宜勇研究院所说:“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有三个来源,一是干得好,二是挣得好,三是花得好。”干得好,是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能够在本职工作中应的相应的社会尊重;挣得好无外乎是在自己生活和交往的圈子中,位于可以接受的位置,有一定的社会认可程度和心理接受能力;花得好,是维持自己的生活品质,在保有个人生活兴趣、基本社会交往等方面满足于衣食住行之后还有精神方面的资金投入,如旅行、欣赏戏剧等方面的指出。但是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积蓄和资金融资,毕竟,今后孩子的成长过程、家庭的突发事件、医疗费用的大笔支出、老人的养老等问题,都是一个中等收入人群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而今,中等收入人群所担负的税额也是比较重的,我们的税率和工资比起来,占到了6%到8%,对家庭实际生活的影响可想而知。而绩效工资的改革检出税率因素之后,教师的实际增长只有一、两百元,效果并不明显。李春玲研究员还分析了中间阶层会有不满足和不满意的情绪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差距,一方面是达成目标的未来日益遥远,社会竞争压力大。

读《培育幸福的“橄榄”》有感

  的确,处于社会中中间位置的人犹如橄榄的中心部分,凸显、饱满,社会才会更加安定、良性。人民的幸福来自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也来自于对社会的责任与回馈。在社会生活中,认清自身的角色,本着传统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观,从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看未来,特别是对一些腐败官员的处理、对一些恶性投资的遏制、对一些国家资源变更行之的巨额牟利,对一些不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占有等行为进行了控制和调控,我们可以相信,作为人口最多的收入群体的未来生活,还是应该有保障的。

  虽然,煤气电水要涨价,虽然某教授算出100万元不够养老,虽然现在的青菜贵的离谱……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幸福的,因为毕竟,幸福不仅仅是房、车、温、饱。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