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误新(附钟宝琳老师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3:21: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温故而误新(附钟宝琳老师读后感)

温故而误新(附钟宝琳老师读后感)作者:欧阳认

温故而误新

温故而误新(附钟宝琳老师读后感)

贝贝

何谓故?一切历史。于学习而言,"故"便是学过的知识,而未知的皆为"新"。

反复温习所知,然后便可知未知?对此,我心怀疑虑。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并没有错,"温故而知新"是"可以为师"的条件。后人却经常省略后半句,"温故"成了前提,"知新"成了结论,如此断章取义,不错才怪。

"温故"非但不能"知新",反而会"误新"。

守株待兔的农夫堪称"温故"的典范,结果没等到兔子,田地倒荒芜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温故"的楷模,把兵书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全军覆没;清朝的闭关锁国仍是"温故"的延续,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与西方."温故"有大过失者举不胜举,有小过失者更多如牛毛。不思进取者、犹豫不前者、墨守成规者.嘴里含着别人嚼过的馍沾沾自喜,好消化却没营养。正是这些"温故"者,忽略了渴求新知的思想,延缓了人类开拓的脚步。

纵观人类发展史,任何一次突破都是实践求新的产物,与"温故"毫无瓜葛。

人类的.产生归根结底源于一只猿猴的叛逆行为,因为它,或者应该是他(她),厌倦了四肢爬行的生活,如今的我们才能平视天地;人类认识圆形的地球源于麦哲伦的勇于开拓,倘若他也是"温故"的追随者,怎么能有理由驾帆远航,开始伟大的环球历程;人类真正征服黑夜源于爱迪生的锲而不舍,如果他也满足油灯与蜡烛的微弱光亮,就不会有动力来支撑近万次的尝试.

温故而误新,实践出真知。

附:陈宅镇小钟宝琳老师读后感

某天在《格言》杂志中看到这样一个题目--《温故而误新》,心里乍一惊:孔老夫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绵延传承千年,一直奉为经典。如今经典被颠覆,格言被重塑,看看《温故而误新》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称道!且摘录一段大快朵颐: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并没有错,"温故而知新"是"可以为师"的条件。后人却经常省略了后半句,"温故"成了前提,"知新"成了结论,如此断章取义,不错才怪。哈哈,以前我也一直只强调"温故而知新",也一直认为温故便能知新,教育学生要多温习功课,那样就会有新的收获。而在实践中我并没有去想过我的温故到底知了多少新。现在文中一席话,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再来看一段:守株待兔的农夫堪称"温故"的典范,结果没等到兔子,田地倒荒芜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温故"的楷模,把兵书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全军覆没;清朝的闭关锁国仍是"温故"的延续,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呵呵,一口气读来,确实在理,"温故"一不小心"误了新"。

细细想来,我们当老师的也会一不小心走入"温故误新"的误区。每次接到一个新班级,很多老师都会先要一份上学期的考试成绩,大致了解一下班级学生的情况。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在惯性思维常规做法中无意放弃了重新认识学生的机会。学生有一百种可能,我们老师会因为分数的影响与定位用一种覆盖了学生的99种。成绩在老师、家长心目中的确重要,但学生的发展不是平面的,它是一个立体的状态,需要教师细心去发掘,有时必须摒弃由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标签效应。

由此观之,温"成绩"之故确实一不小心会误了对学生了解之新。那么就让我们重新走近学生,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即使温故也不误新。就像"雪融化了会变成什么?除了变成水,还会变成春天吧"!

(中国大学网)

【温故而误新(附钟宝琳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J·K·罗琳经典语录01-10

温灸美容棒的作用 什么是温灸?01-09

老师为何都有“乖宝魔法”01-09

暖手宝的种类 暖手宝的原理01-10

黄香温席读后感01-10

《小熊温尼·普》读后感01-10

宝葫芦读后感01-10

暖手宝原理 暖手宝的种类以及优点01-10

《疯了!桂宝》读后感01-10

余宝的世界读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