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2:23: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

"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2011-02-20 00:25"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

经济学是什么?它应当是什么?这当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经济学就被认作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用有限的"手段(means"去应付人们无限止的"欲望"。

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

分工和专业化迫使经济学家不去过问那些"手段"和那些"欲望"是否正当或是否高尚。他们把这些问题留给了那些还没有从苏格拉底或柏拉图那儿放逐出去的,依旧很高尚的道德哲学家们。经济学家们也不再关心人的欲望是怎么产生出来的这类问题,那己经分工给了心理学家们(理论的和实验的)。于是现代经济学变成了主要研究如何有效运用现有"手段"的科学。至于经济学应当是什么,我想在文章的结尾处再提及。

那些能够缓解人们焦虑与痛苦的东西,应当被叫做"手段"。所以在眼下的世界,"钱"是一种手段,因为用钱可以买到我们欲望着的东西;所以在那个点石成金的故事里,黄金绝对不是"手段",因为他用黄金买不到任何他真正欲望着的东西。

"交换",亚当·斯密说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总量不变的手段,仅仅由于"交换",满足了更大多数人的更大的需求。这是一种改善,一种有利于一些人而不损害任何人的,经济学家称为"伯累托改善"的事件。"交换"是实现"伯累托改善"的合乎人类天性的方式。

用手段生产手段,一直到那些最原初的手段,我们的"知识"找不到任何方式可以用任何手段去生产出他们。这些原初的手段叫做"要素"。时间就是一种要素,因为人类,除了幻想中的"时光机",尚且不知道怎样生产"时间"。从终极意义上说,世界上只有人类时间可以称做"要素",其他要素之有限性盖源于人类没有足够时间去发现更多的资源。

理性的人们通过分工增加能够应付他们欲望的手段,即财富。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要实现这可能性,两个制度条件必不可少;(1)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的好处必须适当地"分配"到每个参与了分工的人。(2)由大范围交换关系产生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必须能够被规模经济的好处抵偿。

其实经济学家把自己局限在"手段"的研究上是为了与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工程专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以及其他种种专家做个"分工"。在这个安排下,经济学研究生产、交换和分配。在生产交换分配中,现代的主流经济学分工研究"交换",从最近几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域看,经济学研究的方向或"研究纲领"正在改变到"制度"方面去,交换的制度,生产的制度,分配的制度;政治的制度,科学合作的制度,组成社会的制度,能促进和不能促进文明的制度等等。

研究"制度"的学者们追究制度的根源,认识到一切制度的维持和变化都要以运行那个制度的人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

复杂的制度,例如社会制度,必须建立在人们关于彼此"权利"的共识上。霍布斯说,人类缺乏这种共识就会陷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古希腊斯多葛学者说,每个人都知道这种不尊重他人的后果,这件事本身是最重要的,它,做为知识,能使每个人推论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是斯多葛学派理解的"正义",也是现代的"契约主义者"如布坎南、罗尔斯、宾莫尔(Ken Binmore,Game Theoryand Social Contract,1994)所谓的"每个人都试从其他人的位置上看世界"。契约主义者从正义可以推出"道德"。因为"知"经过了上述的推理就是知道"止于至善",不知道这算不算"格物明德"。

就这样,我写完了写给《读书》的经济学。对任何理论的把握都是通过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实现的。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在对话中表现为对关键词的解说。欲望,手段,要素,稀缺,信息,交换,分工,规模经济,分配,伯累托改善,知识,权利,正义,道德和宗教。这些就是这个为《读书》写的经济学解说的关键词。写给思考过经济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读书人,并且故意"空"了许多该写但未写的话。

读后感

这篇文章并非是经济学入门之类的东西,所以,看了之后,如果我的认知水平还可以的话,我把握到了经济学的本质,却无从了解经济学的细节,比如经济学是如何研究"交换"的,经济学视野里的"手段"有多少,研究手段的话,能解决经济学理论的绝大多数问题吗?

另外是关于制度的,"一切制度的维持和变化都要以运行那个制度的人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在这句话里,积累是否包含"创新、创造"的`意思,知识能否被"文化"所代替?作为传统的体现,文化在制度的维持和变化中有没有重要的作用?怎么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有了知识,却并不把知识进行应用以变化制度--被有关利益方所掣肘。

总的说来,就是很有收获,可以此为总纲继续学习。

"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二)"摘要

"成本",没有选择的自由,谈不上成本。

古典经济学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寻常"财富"的来源。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威廉·配第,他说"劳动是财富的父亲,而土地是财富的母亲"。

在亨利·乔治明确但仍不严格的理论体系中,财富的意思是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价值则是指一个事物,只要它可以减少人在获取同等幸福时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它就有了价值。

主观价值论

在贝克莱主角的"月亮"和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思想联系。那就是休谟的怀疑论,是理性的哲学基础问题(主义与科学,传统与乌托邦)

主观价值论的一个更深层的看法是,没有选择就谈不上有价值,没有选择余地的机会不是机会,也谈不上机会成本。

基于选择的成本,现代经济学研究选择的"效率"。这个概念是可以直接从选择的成本概念推导出来的。说一个选择是有效率的,是说这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最小。

效率是选择的结果。选择是在可供选择的多个行动方案中择一而行。一个行动方案包括三件事:1、行动的目的,2、可用的技术,3、现有的资源。其中,"技术"是指以各种形式储存起来的知识。用时兴的语言来区分技术和资源,前者是"软件",后者是"硬件"。

知识(技术)一旦被人知道了,就不再有成本。选择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选择,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无法再选择。所以在选择行动方案时,可以使用的技术都是没有成本的(还没有买到的技术不是"可用的")。选择是对资源和目的的选择。

知识的所有权是分工的产物。分工的好处是节约劳动时间。分工能够节约劳动时间是由于专业化和知识积累。

分工固然节约了时间,可是分工的代价是没有人知道所有人知道的事;而与此同时,是我们一定愿意知道所有人知道的事。

【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相关文章:

《赠汪伦》教学设计之一01-21

摘要应该怎么写03-03

《为我唱首歌吧》读后感-寒假读书之一07-17

我们班写的读后感之一03-07

《丁丁在美洲》读后感04-18

读书笔记摘要01-11

调研报告摘要怎么写01-17

实习报告摘要怎么写01-17

开题报告摘要怎么写?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