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曼的“迈向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6:08: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卡尼曼的“迈向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读后感

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获得诺奖是因为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卡尼曼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1954年在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获得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先后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自1993年起,卡尼曼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他也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数量经济学会会员、实验心理学家学会会员等。 《迈向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是以卡尼曼在2002年诺贝尔颁奖大会上的发言修改而成。作者在文章中根据直觉判断心理学和选择理论的最新进展重温他的三个研究领域:1、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使用的启示法。2、人们进行各种判断所倾向于采纳的偏差,前景理论,以及框架效应及其在理性人模型中的应用。3、在以上基础上说明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模型存在的不足。本文就将从这三方面进行评论概述。 第一,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使用的启示法。卡尼曼和他的长期合作者特维斯基(AmosTversky)发现了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与传统经济理论所假定的理性发生系统偏差的机理。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早期研究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人们一般无法充分分析涉及经济判断和概率判断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依靠某些捷径或原则做出判断,这些捷径或原则有时与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存在着系统偏差。 一个基本的偏差就是人们应用小数法则。例如,他们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发现,人们会认为“某天60%的新生儿是男孩”的概率在小医院和大医院里是相同的。人们似乎并没有认识到随机变量样本的平均值和方差随样本量下降的速度。在另外的一些实验中,特维斯基和卡153尼曼对此种思维方式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如在一项实验中,明确地告诉实验对象,将要被归类的人来自于30%为工程师和70%为律师的群体,而另一个实验颠倒了这两个比例。结果表明,这一差异实际上对参与判断的对象没有产生影响。同样的因素会导致人们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概率比其中任何一个事件的概率都大,这种认识违背了概率论的基本原理———联合概率法则。 第二,人们进行各种判断所倾向于采纳的偏差,前景理论,以及框架效应及其在理性人模型中的应用。 在1979年,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他们发现,古典的效用理论不能够贴切地反映人们在未来不确定情况下作决策的行为模式,当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普通人是怎样设想未来的呢?统计意义上,我们倾向于把未来的小概率事件的概率加以高估。这被称为“卡尼曼定律”。 当事件发生的真实概率低于10%或15%的时候,我们对概率的高估特别明显,同样,事件发生的真实概率越高,我们越倾向于低估它。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提出了一个足以取代预期效用理论的理论,即“前景理论”。他们的思路是,对于事件发生的概率,需要进行加权,才足以描述人们的真实选择。 框架效应指的是同一个特征在一种显示中易获取,而在另一个显示中则不是,尽管这两个显示包含着相同的信息。这个情况是非常不寻常的:一些刺激的属性是自动感知的,而另一些却必须要进行计算才能加以感知;或者一个物体的同一个属性在一个显示中被感知,但在另一个显示中则必须要进行计算。 第三,指出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模型存在的不足。传统上,经济学研究通常假设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作出理性决策。新古典理论都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之上的,而且所指的“理性人”为完全理性人,理性人是指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可为此不择手段。“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古典管理理论更是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不同经济理论的各自不同的假设条件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均具备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开始修正上述假设,例如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在他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时间进程中的经济成效》中就否定了上述完全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有限理性,在条件不确定情况下,“完全理性”是显然不可能的。 而卡尼曼的理论则是对理性人假设的否定。在卡尼曼的前景理论的相关实验中,信息是完全的,对上述信息的分析对于有一定数学基础的人而言也是简单的,但恰恰就在作出判断并根据判断采取行动时,人的心理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实际上,在卡尼曼的经验实证后面,已经构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性人基本假设的质疑。结合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批驳,已经构成了一种新范式。这种经济学新范式,与新古典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我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个通解。就是假设参照点不变时,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新古典的基本假设就接近一致了。换句话说,行为经济学把新古典当作一个特例,即参照点固定不变时的价值状态。 而参照点的存在,是行为经济学的独特性所在。解决的就是楼上所说“有限理性”与经济生活中的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框架效应反映的是有限理性,而体验反映的是参照点。参照点是现实世界的杂多。回到参照点确定价值,就是让经济学的现代性理性,回到真实世界,回到事实本身。 总的来说,《有限理性的图谱:迈向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一文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卡尼曼理论的综述性文章,比较整体性地介绍了前景理论、框架效应、性质替代等内容。而且,这些理论有一个特点,就是都建立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经济学发展到今天,经常听到的一种批评意见是:现代经济学过分注重数学的严密性,脱离了具体的社会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活生生的人的研究,以至于经济学变成了当代的玄学。这种意见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不依靠严格的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就会停留在表面化的议论层面上。而通过实验得出一些经验性的结果,再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分析从而得出严格的、并有实验基础的结论将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卡尼曼的理论在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能找到应用,比较常见的是在金融领域,但笔者在项目管理中也发现了一些符合前景理论的现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风险事件,这些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等产生影响,而项目的管理人员在风险应对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对有关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产生影响。 长期以来,经济学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依赖于实际观察的经验科学,或者是建立在演绎、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辩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然而,现在经济学研究开始重视修正和测试上述的前提假设,并越来越依赖于在实验室里获得数据,而不是从实地获得的数据。这种研究源于两个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领域:一个是用认知心理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的领域;另一个是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测试或检验根据经济学理论作出预测的未知或不确定性领域。卡尼曼和史密斯正是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先驱。卡尼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而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期望理论。事实上,卡尼曼理论的规范意义大于实证意义,但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后者,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奇才心理工作室  整理

【卡尼曼的“迈向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卡尼曼的迈向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读后感08-03

卡尼曼的“迈向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读后感 诺贝尔奖 经济学原著阅读课论文03-07

丹尼卡太太07-07

卡兹尼宝库 -资料01-01

丹尼斯·卡尼萨10-26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精算专业09-12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留学优势12-14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02-09

《树精尼卡》读书笔记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