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07年读张爱玲的书写的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7:29: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这是07年读张爱玲的书写的读后感。

对张爱玲和张爱玲的书的一点意见 2007-03-18 23:14 (分类:默认分类) 因一友人而读了张爱玲和张爱玲的书,稍微谈谈个人意见。 又把半生缘和倾城之恋看了一下。我发现沉醉于张的文字和故事是一种美的感觉,尽管会对她略有些失望和不满,偶尔也会有些焦躁和愤懑。她本就是这样带来很复杂的感受。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作家,那是从那个作家的文字和思想上发现了个人的影子。有时间我会再慢慢看张的东西。复杂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穷尽的。不过,虽然她的文采飞扬,但我的信仰和她有所不同。读她的东西,要费不少心思,也不得不费心思,我是无法总是沉浸在她所建构的封闭世界之中,在她的文字中,除了她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就是虚无和缥缈的。其实,这一点连张也能认识到,这在她写的《自己的文章》里有很坦率的自白。张一直说她追求人生的.安稳:“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然而,她说追求的“安稳”最终也是她的才华和人生归于沉寂。其实,只要张反过来看待人生,能不断做出一些改变,寻求些积极、向上的。那么她的世界会更宽广,而不就仅仅是两年的昙花一现和日后的平淡、凄凉人生了。不过,她最终没有去尝试新的改变,一直就用看似超脱于世,凌驾于人间的语言来描述着人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她与这个人间总是若即若离,她对新的事物总是却之门外。也只有那段上海“孤岛”的岁月才符合她心中的“人间”,才能给她现世的“安稳”。太可惜了,时代总是在改变着,即使一天天也都是新的形势新的生活,她的安稳又在哪里呢,她的和谐又在哪里呢,那两年的安稳最终也不过是镜花水月,虽然她达到了“出名要趁早”的目的,但,她的一生始终是在封闭的等待中,她也一直未努力去主动感知和接纳周围新的事物,她总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她所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不需要什么变动,她的才华也因此只绽放了两年就湮没无闻了。 在北师大听于丹讲和谐心灵,她就讲到,人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要如何应对呢?就是要保持心灵的和谐,心中尤其要有一个屹立不倒的旗杆。当然,原话不是这样,我理解的就是这样。张也并非一位固守的人,她也曾改变着,但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她的改变,却缺少心灵的“旗杆”。没有作家不认为自己的文字是美的,自己的文字告诉别人的也都是真和善的,然而,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作家不一定要教诲于人,犹如拿着戒尺的夫子。但每一个作家的文字,都浸透着对生活的理解,告诉着读者她所理解的真与善,而不仅仅是纯粹的艺术之美。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作家是有求真精神的,或者是不断求真求信仰的,而不应该只是暴露和宣泄自己的情绪。缺少一点生活求真的张所追求的“安稳”如果最后不归于沉寂那就是一件怪事了。张的一生,也在不断的改变中,她少年时从家里出走,她的两次婚姻,以及她最后离开大陆前往美国等等这些。她的改变,却是一种缺乏求真和信仰的改变。或许,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改变,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缺乏信仰的改变,绝对是悲哀的事情。这些就是我对张的认识和理解了。 无论怎样,我还是很喜欢张,因为毕竟还是有美的。然而却是带着我的原则和立场。我该读的还会去读,该看的还会去看,但最后会到什么程度,全在于张的魅力和所透露的生活态度了。 偌大的校园居然没有在一起说说话的地方。校园太小了,一天天所见不过那来来回回晃晃悠悠的几个面孔,无论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说什么,也不会被当成人物,整日所做的也不过是那点事情,当然,能做好也是要努力的。不过,在校园里是最自由自在的,这点,我还是有些喜欢的。我也不太喜欢北京,如果不是有些事情是生命中必须做的,或许,我现在会在三星堆,把先人的足迹变为今天的故事,会流连于巴蜀胜地,也写出一本搜索巴蜀,会沿着长江,顺流直下贯穿东西吟咏赤壁...人的自由就是这样地有限,将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再去做这些吧。 也得写思想汇报,过完生日后大概就可以转正了,终于又扫除了一个障碍,为了突破这个障碍,准备了七年。慢功出细活。开始干活了

【这是07年读张爱玲的书写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09-02

这是一个让我来书写的空间-个人简历封面02-08

张爱玲经典读后感03-31

读这是你的船有感04-14

读课外书写读后感01-10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01-13

张爱玲心经读后感01-10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01-10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