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幻界》九月刊某文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09:32: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新幻界》九月刊某文读后感

  《新幻界》九月刊某文读后感     “佛度众生,唯慈悲意耳。”——不更上人     《新幻界》九月刊第一篇是《漂浮在空中的兰若》,挺有意思的故事,但是俺看了一遍,愣是弄没明白这文章在说啥。作者——骑桶人——躲在层层迷雾之后,用平白朴实的文字,冷静稳重的语调,讲了个迷宫一样的故事。     这故事没头,小说开始的无根和尚的经历看起来和“浮空岛”的主要内容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故事也没尾,碧云寺的住持下场到底如何成了谜,作者把叙述的角度放在了地面上的人群这一方,不明真相的群众显然无法给读者一个确定的答案。     于是,出于“写作文必须有个中心思想!”的习惯,再加上小说看起来很有意思,我就跟这篇小说较上劲了。作者不说,我也得给自己总结个中心思想。     最先出场的是无根老和尚,毫无疑问,他是位高僧,名望大到连丞相大人都认识他。无根老和尚一心想要“涅槃”,他躲在蜗牛壳里求正果,师父、徒弟、同辈、俗人、女人,只要是人,统统不放在他心上,以至于生无可恋,变成了重度忧郁症患者。这个高僧,似乎就是碧云禅寺飘起来的原因。但是谁也知道,山是不可能飘起来的,塌方倒是有可能。哪位成了正果的会做这种混账事,那不成了恐怖分子了?     在碧云禅寺飞上天之后,在和尚们想尽一切办法求生的时候,无根死了。     无根就是在这时候死的,直到他死时和尚们才想起原来碧云禅院里还有无根这么一个和尚。他们回想起无根在这一次的事件中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异常平静,似乎早已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倒马桶、浇菜、劈柴还有念经,正是这样的平静让别人把他给遗忘了,不过反正现在他也已经死了,那么遗忘还是不遗忘也就无关紧要了。和尚们把他埋在碧云禅院后僧人们的墓地里,还为他在坟头立起了一个小小的石碑,石碑上刻着“释无根之墓”五个字。   《漂浮在空中的兰若》作者:骑桶人     这个没根的老和尚真是有够不吉利的,假若他成了佛,那么害死许多和尚的说不准就是他,假如他没成佛,阿弥陀佛,我佛说得好,人人都“悉具自足”,乃还挖掘的不够深呀不够深。     第二出场的是朱异大人,这位宰相大人,作者给的评语先是“为官清正对国家法律一丝不苟的”好官,然后紧接着又是“虽然也有人认为朱异这样做是因为争风吃醋”。     我去搜了搜,感谢百度大神,搜到如下:     异及诸子自潮沟列宅至青溪,其中有台池玩好,每暇日与宾客游焉。四方所馈,财货充积。性吝啬,未尝有散施。厨下珍羞腐烂,每月常弃十数车,虽诸子别房亦不分赡。   《梁书 卷三十八 列传第三十二》     更有个性的是,这位连潜规则有时候也懒得遵守,收了钱不办事也是有的:     时侯景镇寿春,疑惧,累启请绝和,及致书与异饷金二百两,又致书于制局监周石珍,令具申闻。异纳其金而不停北使,景遂反。     《南史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唔,至于狎妓之类的,尚书令大人家里应该有的是女伎。     所以呢,读到这里,仿佛看见作者那憋不住的恶搞之魂在熊熊燃烧啊。     第三位出场的只有职称,没有姓名,后面再说。     第四位出场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梁武帝萧衍。     话说朱异朱大人收钱不办事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做官嘛,是为了发财,发财是为了升更大的官。要想保住眼前富贵,就得学会揣度上意。朱大人的顶头上司萧皇帝要拿侯景换回被俘的侄子——他侄儿萧渊明因为战败被东魏俘虏,那么这钱收了也就收了,将死的反贼那用给他办事。     至于说,反贼会不会反,百姓会不会遭殃,这等小事,无论是朱大人和萧皇帝都是不放在心上的。     这位梁武帝的一生也挺有意思:他起事时孤军深入,把上一任皇帝齐废帝困在台城得了帝位;败亡时,侯景孤军深入,把他困在台城,活活气死。     俗话说:“信则灵”,萧老皇帝是佛教的狂热信徒,人称“皇帝菩萨”,想来是很信因果的,于是报应就来找他了,跑都跑不掉。     当然其实这事也许是我胡说,李家老二世民也信佛,怎么就没搞成这么惨的下场呢?     第五位出场的是侯景,这位流窜犯的`运气在梁朝一开始好得出奇,他率军围攻梁武帝所在的台城,援军们对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的命令阳奉阴违,坐观局势。于是很有些军事才能的侯景成了事,以后步步高升,最后自称汉王。     信佛的能做皇帝,不信佛的也做皇帝。     说起来这位“宇宙大将军”也是知道佛典的:     四月辛卯,景又召简文幸西州,简文御素辇,侍卫四百余人。景衆数千浴铁翼卫。简文至西州,景等逆拜。上冠下屋白纱帽,服白布裙襦。景服紫紬褶,上加金带,与其僞仪同陈庆、索超世等西向坐。溧阳主与其母范淑妃东向坐。上闻丝竹,凄然下泣。景起谢曰:“陛下何不乐?”上爲笑曰:“丞相言索超世闻此以爲何?”景曰:“臣且不知,岂独超世。”上乃命景起舞,景即下席应弦而歌。上顾命淑妃,淑妃固辞乃止。景又上礼,遂逼上起舞。酒阑坐散,上抱景于床曰:“我念丞相。”景曰:“陛下如不念臣,臣何至此。”上索筌蹄,曰:“我爲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景问超世何经最小,超世曰:“唯观世音小。”景即唱“尔时无尽意菩萨”。上大笑,夜乃罢。   《南史 卷八十 列传第七十》   (简文既萧纲,梁武帝第三子,被侯景拥立为帝,死后谥号简文。索超世是侯景的谋士。)     简文帝为什么大笑呢?请看:     景性残酷,于石头立大碓,有犯法者捣杀之。常戒诸将曰:“破栅平城,当净杀之,使天下知吾威名。”故诸将每战胜,专以焚掠为事,斩刈人如草芥,以资戏笑。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六十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头一句就是“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嘿,就是不知道梁武帝想喝蜜的时候念叨这位菩萨没有。     然后再回过头来说说第三位出场的人物,他是碧云禅寺的主持,没名字,我们不妨叫他无名主持。     这位主持显然修为不够高深,当碧云寺陷入危机时,他忙的都是些大俗事。他见求神拜佛没什么效果,立刻让僧众们放绳子,看看是不是能从浮在半空的吴山上下去。当井水枯竭时,他安排挖掘积水坑蓄水。当有和尚因绝望自杀之后,他立刻组织大家闭门做功课,终于克服了群体性恐慌。     插一句,无根老和尚就是在这时死的。     然后无名住持受到纸鸢的启发,制订了“滑翔翼工程”。经过不断的实验、改进、演习和牺牲,和尚们终于回到了人间。     最后一个乘纸鸢的是无名住持,这是他坚持的结果,当所有愿意走的和尚们都飞走之后,瘦小的无名住持在强劲的西北风里,驾着他那副最小的纸鸢——寺里的竹和布用光了,最后一个纸鸢很小——消失在了天边,“向着太阳的方向一直地飞去”(这句是原文)。     他飞到哪里去了呢?     这故事的发生地是在秣陵,搜即南京,在西北季风的作用下,无名住持应该是向东南方向飞行。但是南京的吴山显然不如杭州的吴山名气大,那么依照正文,无名住持应该是向东飞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图上看一下,那个方向有个著名的净土——普陀山。     最后总起来看一下,朱异、萧衍、侯景构成了作品的历史背景——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侯景之乱。作者所选择的历史时段有很强烈的指向性,又扩展了小说的阅读外延,对于丰富层次也很有帮助。在此背景之上讲述的故事,本身是个虚构的科幻故事,看起来顺畅而又神奇。在故事之中,各自具有其象征意味的无根和尚和无名住持各据头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两个最强音之外,默然的神佛和积极的人们、无用的佛经和救命的技术、没有了亲人的老和尚和渴望回到亲人身边的小和尚、漂浮在空中的寺庙和养育百姓的大地,诸如此类也构成一系列的对比。作者绝大多数时候是在让书中的人物说话、行动、思考,以此推进情节,画外音几乎没有,直接的评判更是没一个字。有些事情根本不做解释,比如兰若为什么浮起来;有些则给出多种答案,比如和尚们对于人间及绝境的态度。     于是,沉重的历史背景和奇妙的幻想故事交相辉映,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做评判的形象对比使得读者自发地进行思考评判,时时出现的“留白”和“高人说话两头堵”在模糊含义的同时也同时给了读者选择的余地。     推荐《漂浮在空中的兰若》,至于中心思想,总结不能。    (完)

【《新幻界》九月刊某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梦萦幻界优秀作文10-04

半月刊的意思, 半月刊的解释10-24

如梦似幻张家界作文(精选25篇)10-21

《幻城》读后感 王文胜03-19

幻伪(幻僞)10-26

观幻,观幻白居易,观幻的意思,观幻赏析 -白居易的诗01-01

矩阵特征值的新扰动界08-27

04-22

某石化公司新职员工作总结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