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教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0:48: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上海外教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读后感

上海外教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读后感 本文地址:http://qzone.qq.com/blog/869580364-1254043924 相关搜索词: 丛书学派翻译理论出版社 引言: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一直有着一种重实践,轻理论的误区。虽然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改观,但是我国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的研究还不能说已经取得重大的成就,众多学者所说的所谓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在翻译理论的建构方面,我们尚须向国外翻译界学习。这就向众出版社提出了一个要求——积极引介西方翻译理论,为翻译界学人储备足够的翻译理论知识做足准备。为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以飨读者。“国外翻译研究丛书”,在翻译界和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为与国外翻译研究保持一致的步伐,全面广泛地向国内学人介绍世界翻译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把“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作为一个可以不断开发的品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系统地引介不同学派的最新翻译理论。到目前为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已经推出二十九本世界翻译界知名学者的不同力作。这一套阵容庞大的丛书,为国内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翻译理论大餐。从宏观来讲,这套丛书对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学科的建设无不起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微观来说,在介绍翻译研究的发展潮流的同时,该丛书开拓了中国翻译研究新领域、丰富了翻译研究方法、指明了翻译研究的未来新方向。笔者结合国内翻译教学以及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现实情况,探讨了该丛书的社会意义及其市场价值。 注重理论研究,切合翻译教学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教学总是过分强调翻译实践而轻视翻译理论,很多翻译教师本身甚至认为翻译无理论,重要的是多实践,多进行口译和笔译活动,翻译教学课也往往就成了翻译练习课。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翻译成了一种自发的而非自觉的行为。翻译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了没有理论意识的不完全合格的译者。要改变这一情况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让他们接触、学习不同的翻译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某一方面的翻译理论有比较深刻的研究。这就对我们的翻译理论方面的教科书提出了严格的`、近乎苛刻的要求。 纵观国内出版市场,我们发现近年来通过各出版社的努力,确实有不少好的翻译教科书出现。比如说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的“巴别塔文丛”、青岛出版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从书”等。这些丛书各有其特点,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品牌,所推介的各翻译研究学者的理论巨著则是最引人注目的。这套丛书一改以往市场所出现的理论书籍的局限性和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各大主要翻译研究流派的观点,它所覆盖的主要流派有:翻译研究学派、解构主义研究学派、女性主义研究学派、后殖民主义研究学派等。同时,它对翻译教学所做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体现在它包括了关于翻译研究方法的书如詹妮•威廉姆斯(Jenny Williams) 和安德鲁•彻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合著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这为初步涉足翻译研究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指导。最重要的一点是,该丛书也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如戴维•柯坦(David Katan)所著的《文化翻译:笔译、口译及中介入门》(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百家争鸣,推动译学理论的研究 中国翻译界的传统是注重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其表现是寻找针对具体对象的翻译方法、讲究这些方法的运用、重视其所起到的实效。从理论思路和建构指向来看,这样的理论研究确实无可厚非。但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对纯理论的需求,这样的纯理论看似凌驾于现实之上,实际上却是对翻译本质的一种探讨、研究,正如前面所述,这样的理论能帮助译者成为自觉的译者。 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信、达、雅”的观念展开,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关于翻译本质、标准的陈述也无非是这种理论概述的其他形式而已。其表述的本质内容是一致的。这一现象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近年来,我国在引进西方翻译理论方面往往偏重于相近观点,如尤金•奈达的“对等”、“动态对等”等。回顾起来,所引介的翻译理论家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语言学派的卡特福德(J• C• Catford)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威尔斯(Wolfram Wilss)等。其主要原因就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强调“对等”,与我们的“忠实”的概念相对应。上海外教社的“国外翻译研究丛书”在这基础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内容涵盖各家学说,展示翻译理论研究之全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所选的这套丛书一改这种局限的选材方式,包括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形形色色的翻译理论家的理论著述。这里面有我们所熟悉的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沃尔夫曼•威尔斯等人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也有我们所不熟悉的一些新兴学派,如翻译研究学派的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等人,解构主义学派如文努迪等人、女性主义学派如路易斯(Louise von Flotow)以及后殖民主义学派如玛丽亚•提莫志克的翻译理论。诠释学派乔治•斯坦纳, 目的学派如诺德(Christiane Nord)等人的理论著作。 外教社这套丛书的推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百花齐放的西方翻译理论的全景。对我国引介西方翻译理论起了一个平衡作用,从畸形的只注重引介和“对等”相关的语言学派的理论走向健康地介绍各家之说。 (2)搭准翻译研究动脉,紧随翻译研究潮流——翻译问题说到底是个文化问题,而翻译中所出现的不少问题都是涉及文化的问题。本丛书并未忽略这个趋势,选编了翻译研究派苏珊•巴斯内特、勒菲弗尔等人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全貌。为翻译研究的未来主要方向指明了道路。 (3)时间跨度大,国籍跨度广。该丛书的作者来自英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和瑞士等。这样一种国籍跨度表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所引进的这套丛书代表了当今国际主流的翻译理论研究,代表了一种广阔的视野。 提供不同研究视角,推动翻译学科建设 在中国大陆,翻译研究一向没有学科的地位。到一九九二年,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把翻译学划为学科,但只是语言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门三级学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建立翻译学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翻译学的讨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关于建立翻译学,国内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然而,就建立什么样的翻译学问题,则是各持己见。他们的观点主要分成三种:第一,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为学科建设的目标;第二,以构建对人类所有翻译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翻译学为目标;第三种则是前两者的结合,我国翻译学建设应以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同时也对世界翻译学有着普遍适用性的翻译理论为目标。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是比较全面的。 然而,不管具体目标如何,翻译学科的建设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翻译学作为一种学科,它和一般的自然科学不同,它的理论发展不是沿直线发展、递进式的。另外一方面,我国的翻译理论还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采取通过学习成熟西方理论,吸收其合理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成分,同时发现和补充外汉翻译或者汉外翻译中所出现的特殊情景、所适用的具有特殊性的翻译理论的方法,来建立翻译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所推出的这套丛书,笼统说来,为我国翻译学的建立提供了以下两种方便: (1)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研究西方学者们在进行翻译研究时所采取的视角、方法对我国学者的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丛书内容中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中借助了不同学科如符号学、人类学、文学理论、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的理论。认真研究他们所采取的方法、视角可以帮助我国学者建立自己的具有多重视角的翻译学理论。 (2)为中国现代译学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该丛书引介了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文化翻译研究方面的著作如文化翻译研究和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等。这提醒我们,在中国翻译学的建设方面应该给予这些方面以足够的重视。 结束语:本丛书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为翻译教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作了贡献,同时它也具备一定的市场价值。对任何一个大学出版社来说,支持教育和学术界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求都是责无旁贷的事,问题是当今的出版社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即自身的生存问题以及赢利目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推出这套丛书时,十分注重“人无我有”这一原则,不跟风、不随大流,而是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查,对学术界动态的跟踪,因而该丛书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实现了双重价值。

【上海外教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国外阅读研究》笔记09-04

研究生综合英语(上)课文翻译11-08

提倡开展领域语言研究-序《领域语言研究丛书》10-18

丛书10-24

在海外上幼儿园的经历02-02

国外研究生证明10-05

对国外译者研究发展的考察08-27

会话修正研究在国外07-31

国外对电场概念的有关研究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