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必由之路-读后感/吴志荣

时间:2021-12-16 10:44: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因材施教”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必由之路-读后感/吴志荣

 “因材施教”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必由之路 --读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有感 温州二中  吴志荣    有幸拜读了华东师大俞红珍老师关于“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具体、详实而又深刻地论述,心头豁然开朗,首次深刻体会到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推行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也感到一股沉重的责任在召唤着自己。 长期以来,教教材、学教材、用教材、奉教材为圣经已成为国人之根深蒂固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被告诉应该怎么做,很少去思考与质疑并进而去探索与变革,在现实中也很少有思考与质疑的空间。同时由于具体的国情制约——大班授课制、课程资源的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的缺位、教育体制的约束等因素,使得教材成为一切教与学活动的中心,从而抑制了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深度思考与研究。俞红珍老师从学理上给我们呈现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区别,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学材料和学情,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和研究方向。 俞老师所说的课程内容也就是我们的国家课程标准。这个标准规定了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法定性。它是我们必须遵从的纲领。但它只“间接作用于学生和老师”。课程标准通过教材这个物化形式来体现它的要求并通过“教学内容”这个师生共同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它的目标和要求。 俞老师所论述的关于“教材内容”的部分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教材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体现同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可以是多样的,而不同材料也可服务于同一课程内容目标”。教材回答了“用什么教”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材内容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这些理论是我们新课程学习活动中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的内容。 真正使我感受深刻地是俞老师关于“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具体内容特点相互关系的表述。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上课、教材培训等教研活动还是教育行政部分对老师教学活动的评价,都过多地关注教材设计、教材处理、教材使用、教材领会等等,评价中有关教材内容的篇幅和所占的分量过多,忽视了教材与学情的结合,忽视了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改编的重要权利,也就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虚化。比如很多学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可能就不适合人教社高难度、大容量的教材,但学生必须学,而且进度还比较快,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统一考试和统一评价。更让老师感到困惑的是,评价规则与评价制度的规定与俞老师所阐述的学理相背离。比如,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相关规定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比如,其中在“教学设计”之“教学目标”的规定如下:“1、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按照俞老师的理论,此项规定应该修改为:能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选择与处理教材。因为教材“是为课程内容服务的”且必须符合学生实际。事实上,教学活动不可能同时符合课标、教材和教学的要求,这个规定不符合俞老师下列相关理论表述---“教材受制于课程内容,必须反映课程内容,但仅有课程内容“教材化”是不够的,教材内容还须“教学化”。教材内容不是素材的堆积,而必须经过方法化处理。这种“教学化”实质上是让教材“心理化”,即遵从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逻辑,使教材更具“可教学性”,“教材内容无论多么“教学化”,它都不能自动地成为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这便引出了教材内容“教学化”的'另一层含义,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材内容进入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而成了教学内容。”。当然此项规定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个规定其实就是过度拔高了教材的地位,使其和课程标准并列为教师必须遵从的刚性要求,使老师很难根据学情进行“因材施教”。 同时俞老师还指出:“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它还是动态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从既定的教材内容到通过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再到实施过程,其间经历层层变革,最终形成了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如果说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教学内容则是现实而生动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大片开阔地带,教师可以充分地游刃有余”。“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课程内容的导向,它是具体的、个别的、有差异的”。其实俞老师理论的实质也就是“因材施教”,这个“材”,传统的理解是“具体的、个别的、有差异的学生实际,如果给“因材施教”增加现代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的话,那么我的理解是:在课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教学材料,开展教学活动。  因此,我的反思是:我们的教学评价需要改革,我们的研究方式、思考模式也需要改革,我们的教学观念更需要变革。这种变革有着坚实的、客观的实践基础,现在也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愿更多的同仁能体会到这个理论的贡献和意义,愿更多的同仁能积极迎接挑战,勇于实践,并创出一条新路。                

【“因材施教”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必由之路-读后感/吴志荣】相关文章:

必由之路的意思, 必由之路的解释10-24

苍生之道-读吴志攀《闻道与问道》09-03

和吴舍人早春归沐西亭言志,和吴舍人早春归沐西亭言志韦应物,和吴舍人早春归沐西亭言志的意思,和吴舍人早春归沐西亭言志赏析 -诗词大全01-01

优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要求01-20

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数学教学方法10-04

高士咏·荣启期,高士咏·荣启期吴筠,高士咏·荣启期的意思,高士咏·荣启期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吴志鹏:改革才是走出危机的最根本出路12-14

煤矿区队落实行为规范的要求07-06

[小学语文]优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要求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