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时间:2021-06-22 19:20: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5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是波兹曼继《娱乐至死》之后,又一部巨作。

  在书中,作者讨论了“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但与别的阐述“童年”消失的理论书籍不同的是,作者指出,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因此,波兹曼这这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也就是说,童年起初是不存在的,而后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年成为了必然之趋势所存在。第二部分,作者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正像我前面说的那样,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回望我们那个时代,我们曾经有过弹玻璃珠,滚铁圈,我们曾经有过丢沙包、踢毽子、捉迷藏。我们曾经与大自然是那样的亲近,打水漂、滚雪球,而现在碧水蓝天的大自然已经于我们渐行渐远了。在来看看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儿童的童年,有些儿童处于沉迷于电视剧,有些儿童沉迷于电子游戏,有些儿童沉迷于网络世界,还有就是几岁的儿童显得老成,急功近利。 这些悲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着暴力,色情。儿童的世界消失了,大人的世界侵犯了儿童领地。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波兹曼在此本书中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法,他说:“我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我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写的书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我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事实上,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为题,不论我们的能力多么的有限,我们都应该为此做些事情。

  虽然我不能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心智还没有定性。开启心智,确定本性,不要用大人的逻辑去强求儿童,这是很重要的。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

  《童年的消逝》也许称为童年与印刷更为贴切,书名只是一个噱头,更讽刺点说,作者何尝不是娱乐时代的一员,娱乐精神丝毫不亚于旁人。童年是一个人最接近自然状态的阶段,说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似乎也不太恰当,姑且说几近白纸的状态,但人毕竟是有立体视觉,可以感知世界的,也包括其他的触觉、听觉、嗅觉等。现代社会一方面寄希望于儿童多学知识,认识世界,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倡导解放孩子天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我们既想要压抑和升华,又渴望洒脱和浪漫主义情怀,就像我们想要告诉发展经济,又寄希望于不破坏环境,这甚至都是可笑的。

  作者并不是极力反对电子时代的发展,只是给人们提醒一下,让我们对电子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者很缅怀印刷时代,这是表达怀念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比。

  电视的信息,是呈现给每个人的,并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级,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这也加速了他们童年的消逝。在以画像和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萧伯纳曾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甚至我会极端地认为法森的主张是有一定意义的,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既然我们终将踏入成人的行列,何不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度来决定是快进还是倒带呢?提到步入成人行列未尝是坏事,但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

  《童年的消逝》这篇小说讲的是梅子涵伯伯回到家乡的母校,想到许多同学离开家乡走到城市,失去快乐童年的故事。

  童年是快乐的、天真的。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书中描写的那种“农村”的快乐。没有那样天真、快乐的童年。文中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那么今天,现代无所不至的社会进程中,故乡村落的命运有怎样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

  是的,不一定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可是,孩子却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最简单、最纯朴的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一集动画片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暑假,一群从城里来到故乡村落的孩子们觉得特别无聊,没有电子游戏玩,没有电脑。可是当他们一起跟村落里的孩子们一起玩时,发现原来最简单的游戏也特别好玩。

  我们孩子的童年是否有“离心力”?答案是可能。现在由于社会竞争很激烈,而且越低龄化趋势,有些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选择在孩子的空余时间让孩子“充充电”。其实,作为我们,一个孩子来说,我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点自由时间,可是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有什么比短暂的童年更重要的吗?

  童年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一点点缩短,一点点消逝,一点点流失……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4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从童年的视角来探讨传播方式的变迁及社会后果。简单而言,尼尔认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引进童年的概念,而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电子媒介的横行正在反向摧毁人类的童年。

  本书的书名立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为“童年”这个名词如太阳东升西落般不具探讨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发明”后,才发现,对童年的关注早在古希腊就已出现;印刷术诞生后,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童年的探讨热烈不绝。

  童年的消逝,严格来说应该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质上是个时段概念,与生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但正如“天赋自由人权”等名词,童年并非一个排他性的独立概念。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程度、社会观念、制度与法制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童年的长度与内容丰富性。

  在印刷术发明前,文化与知识的传播以口口相传为主,古人了解与传播知识、文化的途径是一元的,在这样的社会化环境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成长方式和生活特征,他们仅被视为“未成型的成人”。口播的传播方式还制造了一个严重的人文后果,即成人毫无区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意识,以致尼尔言“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书的上篇,有两点感想。

  一是“知识沟”的概念,它划分的不仅是人类的年龄阶段,更是社会等级的落差,后者与本书无关而被忽略,但其严重性是今天的传媒研究者所无法跨过的问题。媒体市场化在给我们带来传媒生态变革、消极自由滋长的同时,却也增大了知识沟的裂痕:中西部新闻源分配严重不均,困难群体被排挤在传媒视野之外、或是以异化的方式被呈现,社会各阶层接触信息的途径、成本、几率和质量严重不平衡——这些因素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强化“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发展规律。我虽不赞成新左派视商业化和消费文化倾向为敌,但我极力赞成在商业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必须有个合理的制横。

  二是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说到这个,咱中国人又可以自豪的说老祖先的印刷术比他们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较印刷术问世后的东西方世界,我们不得不红着脸承认,我们错过了一次飞跃的时机,在此强调一下,这仅仅只是N 次遗憾中的一个擦身而过。加文孟席斯在《1421 中国发现世界》中提到,当中国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银碟琼汁玉液款待各国前来朝贡的使者时,欧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书量仅仅八本。

  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八十年过去后,欧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共印刷了800 多万本书,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欧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我一直在想,中国与成为超级强国的机会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们安宁从容的农业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内敛文化传统直接相关,否则我真很难理解掌握先进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无谓地挥霍国家钱财换取和平的近邻关系;为何突然闭关锁国,而将海上霸权拱手让于达珈玛的那几条破船……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5

  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 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儿童邪典片”事件充分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电子媒介宣传的背后都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点击量的增加,为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了获取收视效益等等,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人却把道德底线的标尺一再降低,只为服从于眼前的盈利。

  如果说这类互联网上的“有毒信息”所导致的犯罪活动是可见的,那么它对儿童心灵上的毒害则是不可见的,又是无法估量的。谁能判断年幼时被灌输的思想,引导的行为,会在哪一天彻底消失还是再次以某种形式再现呢!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度,只能守护自己的这方小小天地,就像波兹曼说的“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既然学校尚未消亡,真正的“儿童”在校园里也将永远存在。在教育这方最后的净土上,我们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号召家长和社会,指引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如何辨别虚拟与现实中的真真假假,明明暗暗。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秘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被揭晓。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消逝的年华550字作文10-17

童年的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消逝的童真|1000字优秀作文04-1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02-25

《肩上的童年》读后感范文01-01

艾丽的童年读后感01-01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01-01

童年读后感作文01-01

《童年》读后感范本01-01

永不消逝的友谊作文600字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