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不比太悲观及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5:03: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银行不比太悲观及读后感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的报告认为,中国在2013年年中之前,发生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这样的观点,中国银行业的高管们显然并不认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日前接受FT采访时回应称,未来几年不良贷款大幅增加的几率很小。 中国银行业的财务数据,包括即将集中披露的2010年年度业绩,足以支持银行家的“傲慢”——全行业净利润突破80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降至历史新低。中国银行股的市场表现,则显示投资者的看法完全站在了“偏见”一边——像工行、建行这样的国有大行,A股的市盈率(P/E)只有8倍左右,股息率高达5%,是市场最不看好的行业之一。 悲观派的基本逻辑是,中国银行业的资产(风险)在过去两年高速扩张,2009年和2010年的总计新增贷款约18万亿,其中不少流向了房地产(以开发贷或按揭的形式)和地方政府平台。按照历史经验,这部分贷款大部分将像上世纪90年代一样,最终变成不良资产。 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因为忽视了两个重要的变化,在作者看来,将合理的担忧放大为“偏见”了。   第一是借款主体发生的变化,贷款沦为坏账的条件是借钱的企业资不抵债。今天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和过去一样,主要流向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的平均成本要高得多)。但今天的国企与10年多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年利润超过万亿,这可以参考国资委和国企蓝筹的报表。如果银行贷款大幅反弹,像中石油、中移动这样的垄断巨头得深陷的困境才成,悲观派认同这样的假设么?至于中国政府财务状况,当然有值得担忧的地方,如铁道部的负债和不少4万亿投资项目的盈利前景。但是,与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增长相比,中国政府财力依然充沛,预算赤字仅占GDP2%(英美都已经超过10%),赖账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是银行自身的变化。经过剥离不良资产、股改、上市后的中国银行业,如果不说脱胎换骨,至少已经成为中国最赚钱的行业和国有资本回报率最高的部门。将再融资的摊薄作用考虑在内,中国国有大行去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平均仍超过20%,且净利润的40%以上用于现金派息,这两个水平既高于欧美的同行,也大大领先于绝大多数中国非银行国企。 中国银行业的表现优于欧美银行,主要得益于中国相对严格的银行监管环境和利率管制下较高的存贷款利差,即使在过去两年的扩张之后,银行的杠杆水平,不论用资本充足率、贷存比、抵押率衡量均远远好于今天的欧美银行,更优于它们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效率高于其它国有企业,则得益于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高的透明度。由于有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众多主体存在,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远远超过石油、电信等行业。从近几年的历史看,银行业在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盈利的可预见性上也有明显的优势。 未来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经济整体增速的放缓,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现实存在。但同时不应低估银行对此的承受能力。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利差在2.5个百分点左右(在加息周期中利差趋于扩大),也就是说每100元存款每年给银行带来毛利2.5元。银行最多将100元中的75元用于贷款。2010年,中国银行业贷款的不良率是1.1%,也就是说100元存款中有0.8元的不良贷款。按照银监会对200%拨备覆盖率的要求,银行还留有1.6元的坏账准备金。注意这0.8元不良资产并非一年产生的,而是多年的累计值。这意味着目前银行业一年的利润加上准备金可以消化5倍于目前规模(也是近3-5年累计规模)的不良贷款。这样的抗风险能力,实际上要高于很多周期性行业。 中国银行业有风险,但这种风险主要与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表现相关。换言之,中国经济出现大的波动,银行也难以幸免。但如果单独将银行看作高风险的行业,给予银行股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估值,很可能就是历史印象带来的偏见了。       读了《中国银行业:不必太悲观》一文,我不能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原因如下: 第一点,作者高估了国企的盈利能力。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报告,2001-2008年,在扣除财政补贴、资源垄断等条件下,其真实盈利水平是负6%左右。这一点相当让人咋舌,但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 第二点,中国的债务可能被大大低估了,低估的部分主要来自地方。我看过好几个数据。最近华尔街日报给出数据,认为中国的债务约占GDP的70%以上。而此前两位经济学者给出的数据甚至更高: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估计,若包含所有负债,中国总负债占GDP的比率高达77%;北京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董事总经理葛艺豪认为,中国总负债占GDP比率约75%。只有IMF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虽然中国债务被大大低估,但是由于税收高,资产多,所以相对稳定。也正因为如此,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将中国归为MPI3类——MPI是惠誉2005年开发出来的一种预测潜在银行危机的分析监测系统——这意味着中国有60%的几率在三年之内经历一场银行危机。 综上,我虽对中国银行业的前景没有那么悲观,但是也明显没有作者那么乐观。  

【中国银行不比太悲观及读后感】相关文章:

研究表明:乐观不比悲观好 -管理资料01-01

悲观的意思, 悲观的解释10-24

悲观10-24

《周而不比》教案03-03

再见,悲观09-30

乐观·悲观09-28

悲观的诗句01-18

悲观的诗句01-03

再见,悲观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