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后感,林黛玉

时间:2021-12-28 10:30: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读后感,关于林黛玉

我本来是不想写林黛玉的,因为对她太尊重,她在我的心中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写她有亵渎之嫌。曹雪芹写红楼梦用的是孔子的《春秋》的笔法,就是"述而不作",也就是只做事实和现象上的叙述,不加以任何评论,收而不放,因为一发议论,总是公婆互见,仁智各争。所以我写林黛玉,也就"述而不作"了。可是,由于喜欢,所以难以保持客观,不象写别的人,容易站在比较中立的立场上说话。不过又一想,即使是不成句的点滴,又有何妨?于是就这么胡乱写下来。 花中芙蓉,"晓露清愁",惟黛玉当之。《广群芳谱》中称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红楼诸女,不论打分的考官多么自私,她仍是冠绝的。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妙玉有其傲而不能得其柔。

她集中了人性中所有高贵的品性,集才情貌洁为一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林黛玉就是林黛玉。

红楼读后感,关于林黛玉

黛玉本可不死。贾母有言:我们这样的人家,女孩儿有心事万万要不得。林姑娘病不是为这得的,花多少银子都要医好。--女人老了就这么腐朽和令人讨厌吗?c!(

黛玉不得不死。贾母又言:真为这个得的病,我也无心肝为她治了。舍生路而就死路,黛玉痴人!

袭人对王夫人说:姐妹们都大了,也该分分男女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是表姊妹。贾母对新嫁娘的宝钗说:林妹妹过去了,以前你们在同一个园子里住,有些事我不说你也都知道了黛玉滴一世的泪,只为对爱的结局无分毫把握;聪慧如冰雪的她,怎会不知道放弃了呢,可是她为爱而来,又终于为爱心碎而死,如果她对爱情把握在手,她就可以决别泪水了!潇湘馆里血泪皆干的林黛玉。一个弱女子的执着和真情,黛玉死,宝玉疯,非木石之心者,无不掩泣。|宝玉选择黛玉,因为他们灵魂契合。黛玉从小生长的环境应当是非常幸福的。 她的家,远不如贾府的富贵(她初进贾府时的忐忑表明她对贾府生活环境的距离),但充满自由与爱。她的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母这个人应该是非常潇洒的,她对儿女很疼爱。我想,黛玉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会成长为一个闺阁中少有的洒脱不拘之人。她对女儿的教育可能没有王夫人薛姨妈那么严格。黛玉的父亲,公侯后代,世代书香门第,本人是探花,应该相当有学识。他们专门给她请老师,请的是才华不俗的贾雨村 这个家庭,当是极有情趣的。春天看花开,夏天望落日,秋天观浮云,冬日赏雪花。住的地方不大却精致,十分注意细节布置。闲来调朱弄粉,品尝新茶,逗弄鸟雀。这些在黛玉日后的生活中都有迹可寻。而她进贾府后,外祖母仍然是很爱她的。比较宽松的成长空间,加上少有人点拨管束,她基本是任由心性成长的。 她是大观园里唯一在自己房里饲养动物的人--一只聪明的鹦鹉,没事就教鹦鹉诗词,打发时光;她爱护在她房上做巢的燕子,叮嘱丫鬟要在大燕子飞回梁上后才放下帘子;她去找宝玉,路过沁芳桥,看到水鸟文采闪烁,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观赏,以致去晚了,被关在门外,还受了一场气。她爱花,看到花落她就把它们收到一起埋在土里葬掉,心性如水;她并不素面朝天,有女儿情趣,很喜欢弄这些女儿活。宝玉去上学,专门叮嘱她要等他放学后再制胭脂。从宝玉给平儿理妆上可以看出,他们做的这些玩意儿是很费工夫的,胭脂不是市面上那种成张的,而是用鲜花露淘澄干净再蒸馏了盛在白玉盒子里的膏子。粉是装在玉簪花棒里再放进宣窑瓷盒内的,轻白红香,也远比市面上的好。 她也熏衣服,只是冬天熏得少些。他是一个"多愁多病身",贾母不让她多做针线,但她给宝玉做的香袋非常精美;她还裁剪,连常做女工的宝钗都夸她"能干";她的家---潇湘馆,如同公子的书房---可能她父亲留给她的就是这些书吧;有时她会弹琴;突然有感触时,会专门拜祭一下那些古代美女。 从这些可以看出,她是个十分热爱生活的少女,纤弱的外表下,是藏不住的勃勃生机。她母亲去世得早,她父亲对她说他"已无心再娶",那时他最多不过中年,旧时男人续弦几乎是个传统,也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他已无心,根本不顾及无后(本有一子,三岁夭折),可见他对妻子的爱有多深厚,也可以见其母的情操和美丽。爱是这个家庭的一笔财富,也是黛玉今后为之活着的理由。当然,也可以说是致她于死地的根源。这样的一个黛玉,怎么能不符合唯美主义爱恋脂粉没事对着风花雪月长吁的宝玉心中伊甸园之伴的形象呢? 时下,人们爱用世俗的眼光和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评论、诠释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当然林黛玉的悲哀也不能排除在外。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来分析评价林黛玉这个人物,林黛玉怎能令人喜爱呢?她清高孤傲,肯定不善于待人接物;她忧郁自闭,肯定不善于社交攻关;她做不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在复杂险恶的社会中肯定要吃亏;还有,她多病,对于这一点,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娶了她,恐怕连医药费也负担不起。 象她那样诗人气质的人,生如春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林黛玉之美,除了貌如西施,还在于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她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是独特的,因为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使她不同流俗。她个性的魅力,和才华融合在一起。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 她本质上就是一个诗人。"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何其高洁和痛苦,令人看见一个孤傲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寄托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葬花辞》是诗谶。这是林黛玉感叹身世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她高洁的情愫和坚贞不阿的精神的倾诉。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这个展缓的风尘的无言悲情。真实地展露了痛苦矛盾而又独抱? 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体现出真正可贵的独立特行的人格。《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此。

诗化的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暗香飘袭,无人自芳。"无赖诗魔昏晓侵",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不可或缺。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情,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达抗议与叛逆的决心。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一起毕现。诗人合一,人就是一首绝美的诗。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有追求个性、争取婚姻自由的渴望。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却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被人视为另类,理所当然。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默契。"宝玉深敬黛玉"。因为他们乃是同道中人。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集中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如此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只是,这个世界不符合她的梦想。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们爱情又是经历着风吹浪打,始终分隔的。在那样的环境里,其痛苦可知。 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泪。 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

【红楼读后感,林黛玉】相关文章:

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05-09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02-27

鼠绘红楼中的林黛玉 -电脑资料01-01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01-01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01-01

读红楼梦有感林黛玉01-16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分析 -红楼梦读后感01-01

赞林黛玉,赞林黛玉曹雪芹,赞林黛玉的意思,赞林黛玉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