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读后感

时间:2022-11-23 15:01:19 雪桃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兰亭序读后感(通用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序读后感(通用10篇)

  兰亭序读后感 篇1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期望一向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向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情绪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证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此刻,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但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明白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悲哀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完美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兰亭序读后感 篇2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那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完美的事物。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但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以前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以前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以前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就应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就应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就应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此刻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

  兰亭序读后感 篇3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这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处……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

  兰亭序读后感 篇4

  高中就偏爱《兰亭集序》这篇课文,当时读来只觉得精短清透,字句顺滑如润却无雕凿之迹,称得上是即兴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遥想在山水环抱、诗酒交融的幽境里洒墨挥毫,落出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画,是何等闲适风雅!

  再读《兰亭集序》时,除了品尝仍爱的清洗文风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层含义。兰亭位于浙江绍兴的兰渚山下,生于得天独厚的水乡之地;又恰逢天朗无云、草暖风微,群贤毕至,大家一齐探讨人生,是不由得对生命好处发出刨根追问,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作出总结归纳的。兰亭,这样一个巧致的名字,让人联想到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从烟雨江南中秉着骨竹伞款步过桥,抑或是轻裘缓带的墨客骚人把盏临风,倚亭望月,感叹吟咏……然而,作者对于生命根本的诘问不是如此悠闲唯美、附庸风雅的,而是苦闷的、反复的、令人百思辗转的。《兰亭集》是与会的41位诗人的.结集,也是41个人的思考结晶。

  之后查了资料,探索到了兰亭的真实境地:兰亭门前,有“鹅池”两字,各成风格,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共同书写的。王羲之的一笔绝妙书法的精髓,就是从鹅的形体上,悟出真谛来的。顺着小径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历史的斑迹显现出来。内一石碑上书“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是“乐池”,临池有“俯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内有“曲水邀欢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在竹影树荫下缓缓并带着轻快的节奏逶迤流过,流得那样洒脱自在。几只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的蝴蝶,几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出的人生感叹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问小论。对于我们学园林的人来说,如何开创一爿曲径通幽宛自天开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园林天地,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精神和性灵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恐怖、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时段。魏晋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学文化及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广泛影响,反映现实生活。文人们喜爱亲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讨自然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最爱这两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赏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乐。若能在期望中存储抱负,或在寄托中充实自己、找到人生的乐趣享受生命付出热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写自己的故事传奇,都值得欣慰。

  兰亭中这次文人聚集,没有多么高深的影响,但他们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确实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静坐在坦白宽广的天地山水间,想想欢乐成过往,新恋换旧爱,美丽总是短暂的,似乎什么都是无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寻什么?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诚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问,他只提出问题,答案没有果断得出,而是让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长。他这种冷静又热情的人生态度、对生命好处的寻找实在令人感动。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彻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问。

  兰亭序读后感 篇5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当我再读起《兰亭集序》这熟悉而深邃的诗篇,不禁浮想联翩。名序一篇,流传千载。

  有的人思绪随文穿梭千载,看到了名流荟萃,与会诸者;有的人情节随风凝结万点,看到了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可是,我却看到了在曲水流觞的背后,作者那一颗孤寂的心;可是,我却听到了在瑰玮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诉说。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人的第二种眼光一针见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长度,简单的一致,他还看到了生命的宽度是不同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生命是一场单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杂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让,只是仰天长叹“一死生,齐彭觞”,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狭窄”地走过。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们,就相当于拓宽了你生命的宽度,你将走得更加顺畅,这就是奋斗的奥义。

  回到现实,想要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也只有多些认真,多些专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们还是少一些空谈,多做一些实事,毕竟走在一条宽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条狭窄的路上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吧!

  兰亭序读后感 篇6

  与风月无关,此时题序又等谁归?

  -------题记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

  这首歌是周杰伦的《兰亭序》,初次听时,曲境清幽,中国风的气息令人也无比神往。

  遥想一千六百年前的兰亭盛会,会稽山阴刚刚暮春,便迎来群英荟萃。盛会上,各界名士齐聚,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崇山峻岭之中,茂林修竹之内,名士们心旷神怡,在此地聚会,映带的清澈的湍流,也使他们忘却了功名利禄,忘却了从政的压力,忘却了世俗的一切喧嚣。在这里,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谈人生,谈谈追求,谈谈理想,也谈一谈各种处世之道,讨论一下文学的事情......曲水流觞,带着每个名士们的情思,带着他们的理想,带着他们的胸襟。在这里,他们纵享山水之乐,吟诗作赋,畅叙幽情。于是,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之初,名士们游目骋怀,在兰亭饱览了会稽山的`盛景,以极视听之娱,而那著名的《兰亭集序》也因此出现。

  晋时的名士们都喜欢玄学。在魏晋时期,因为名士们实在太重要了,统治者们都非常重视他们,这种重视是要他们归统治者所用,否则便是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那些名士们身心无比压抑。因为他们是不能自由说出自己的心声的,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寻找一个很好的精神寄托,因此,他们竟不约而同的迷恋上了玄学,老子之思,南华经文便是他们的寄托。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文清雅,看后竟找不到一点玄学的影子,却多了几分哲思。

  四十多位名士列坐其次,流觞为曲水所携,名士们各自倾吐胸怀,有乐有忧,而王羲之饮酒即兴,便挥毫写下了这篇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此刻,它不仅完成了一篇名文,更是留下了书法艺术上的瑰宝,会稽山阴的兰亭也因此变得璀璨,流光溢彩。

  因景思人,借景悟人。王羲之在这里也留下了哲理之思,“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世间之人不同,其所悟也亦因人而异,俯仰之间的哲思也许不同,但最终还是如出一辙,不管是悟言一室,还是放浪形骸,对于他们,感情之间是相同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美景之前,王羲之想到人的一生,乐趣不同,感情不一。也许当曾经令自己欣喜的事物成为陈迹之时,换做谁都会有所感悟吧,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不管寿命长短,结局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王羲之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其实,在我看来,其实不用太过在意,虽是大事,其实每个人不都还是要迎来吗?不管是怕,是忧,还是悲;抑或是紧张还是坦然,这种事还是要到,所以不必悲,更不必愁,如果尽力让自己的一生变得精彩,那么当那一刻来临之时,就可以坦然地说:“今生无憾。”

  王羲之说的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没错,时代在发展,但人的感情世界却永远不会变,每览《兰亭集序》,总有所感,总有所悟。

  看着兰亭集序的原文,透过那神采飞扬的墨迹,字字显现出作者的那份感情,而从字里行间,那份艺术上的风采也显露无疑,这就是瑰宝啊,任凭时光流逝,那份魅力永存,依然令人神游兰亭。

  再听周杰伦的《兰亭序》,音乐中这份情思也更为清晰。“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任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方文山将他的兰亭之思写于其中,透过悠扬的乐曲,那兰亭更是令人神往。神游于兰亭,置身于暮春之初,立于兰亭之上,向西望着夕阳,悠扬的牧笛声声,带动情感所发,独悟人生,也许更会有新的收获。耳边响起悠扬的乐曲:“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兰亭情思,身心融入意境之中,从墨色中,再来感悟兰亭的序言。心中透过雨打蕉叶,萧萧之声似响耳边,春雷声过,心中自有所悟......

  独缺的了解,感悟的情思,透过书法中的艺术,了然于兰亭的情思。

  -------后记

  兰亭序读后感 篇7

  这本书除了男女主角是虚构外,所有的配角在历史上都真有其人,所有的事件在历史上都真有其事。由此可见作者历史知识的深厚,文字运用的纯熟到位,逻辑构思的缜密。

  世人都说唐朝是由李世民开启的盛世,本人却不敢苟同。李唐家族血液里流淌着对权力的狂热崇拜和对亲情的冷血,自有唐以来贯穿始终。李世民开启的不是一个盛世,他开启的是随意篡改史书、父子相逼、兄弟相残、家族内部仇杀、虚伪的君臣相得的先例。纵观唐史,太宗逼高祖退位、肃宗逼玄宗退位、宪宗逼顺宗退位;还有宦官乱政,杀宪宗、敬宗、文宗;藩镇割据,以致引发安史之乱走向朝代的'衰弱灭亡。大唐最鼎盛时的人口数量和粮食储存量都没有赶上过隨文帝时期,贞观之治很大程度上是拣了隨朝的便宜。武则天为了坐稳帝位,疯狂滥杀李氏子孙,这是上天对李世民的惩罚吧。

  兰亭序读后感 篇8

  当一代枭雄与《兰亭序》碰撞,表面繁华太平的长安,实则已然暗流涌动,杀机四伏。

  本书以探寻《兰亭序》背后的秘密切入,结合当时“四王夺嫡”的背景,创作出如此一部历史悬疑小说。

  然而吸引我的不是主人公萧君默凭借心智才干一手解开《兰亭序》奥秘,而是四位性格截然不同的皇子之间的夺嫡战争。

  原太子李承乾,有勇有谋,但却最后输在性格乖戾,不能屈能伸。为了尽快夺得皇位,与李元昌、谢绍宗等人制造了上元节的政变。同样的地点——玄武门,他的父皇一举杀害了隐太子,登上皇位。而他,行动失败,最终恶果自负,葬送太子之位。贞观十九年,年仅二十七岁的他在流放地抑郁而终。身为太子的他,有魏徵等一众大臣的.支持,自然可以坐稳太子之位,只可惜他睚眦必报,面对魏王的挑衅,不会去隐忍,这才导致了他凄惨的下场。

  魏王李泰因《括地志》一书而夺得皇上的恩宠,可一再的宠幸让他产生了有恃无恐的心理,催生并强化了他的夺嫡之心。无端制造出勾陷亲兄、策反的事件,不得不让人心寒。继李承乾之后,他被贬为郡王,逐出长安。作为皇帝宠爱的嫡次子,当朝太子同胞兄弟,他可以一直在王府的文学馆与一群硕学鸿儒研究学问,鉴赏书画,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做一个与世无争的皇子。可终还是利欲熏心,一叶障目,与亲兄斗得你死我活,在夺嫡之路上一去无回。

  庶子李恪英勇善战,城府颇深,在太子和魏王相继失势下,天子确实对她颇为器重。可输在他的一时妇人之仁,让李志趁虚而入,获得皇上的宠信。在得知夺嫡无望时,及时收手,但还是在权臣——长孙无忌的策划下含冤而死。

  作为最后的赢家——李治,实力不可置否。书中写他的文笔不多,可处处彰显着他的城府与心智。在最后的决议中凭借过人的胆识一举赢得太子之位,这位表面看起来柔弱的小皇子实则心计最多,恐怕连一向精明的李世民也看不透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可怕的不是黄雀,而是站在树下手持弓弹之人。正当黄雀洋洋得意于他已坐收渔翁之利时,予以他当头一击,一招则毙命。这手持弹丸之人便是李治。在三王夺嫡时,他坐山观虎斗,待到最后时刻,再出手重击,这样的心机,难怪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会栽在他手上。

  当历史与想象碰撞,四王夺嫡的历史加入《兰亭序》秘密的构想,更是为如今人类探求唐朝文化添上了浓墨的一笔。

  待看唐朝人物如何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痕迹。

  兰亭序读后感 篇9

  《兰亭集序》有感再次品读《兰亭集序》已是毕业之后的多年了。高中读到《兰亭集序》时就很喜欢,那时读来只觉得字美词优,圆润湿凉如修竹般清新,理深义广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聊发感慨,最难得是即兴之作,实属上乘作品。当时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什么样的一个地方能够遍植兰花,香气四溢,历经多年历史沧桑而令更多人趋之若鹜?一个地方可以成就一个人,就像当年的黄州成就了被贬的苏轼,亦或是黄州因苏轼而有名,兰亭这个本就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因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更加出名。

  于是当时读来傻傻、痴痴遥想在山水环抱、诗酒交融的幽境里洒墨挥毫,落出飘如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画,与趣味相投好友推杯换盏是何等闲适风雅、洒脱畅意!至于生死,似乎是那么遥远的字眼,可能因着一种恐惧,本能的去忽视了,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是惊慌不已,四散逃远,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现在读来又另有一种深意,曾经勘不破的困扰和痛惜似乎随之解开,深有体会,也许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感同身受,对于喜和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们都留恋,红尘往事、纷繁复扰;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错失了太多的美好时刻;对于朋友,也许付出的真心不够,体会不出细水流长、肝胆相照的忠义,多年后环顾身旁,竟找不到一位毫不保留诉衷肠的知己,于是悲哀、孤单挥之不去,追悔莫及!对于人事,自不可事事计较,也不用为了应酬而去刻意结交,将时间、生命浪费在毫无结果的事情上。

  于时光之前,所有人都是渺小卑微的,我们逃不出时间的无情碾压。遥想当初,谁没有过不知愁滋味的的童年时光,谁不曾走过青春的迷茫,谁没有过年少轻狂,谁没有经历过考试中的起起落落?如今站在岁月的彼岸回望,那些烂漫纯真的年月,那些沧桑的无数磨砺,都变成泛黄的记忆,留在内心深处,偶尔翻开时也许感动了时光,也感动了自己。那些曾经痛过的,哭过的,慢慢地伤口也就结疤了,不是不痛了,也不是遗忘了,只是随着时光辗转、岁月流逝,慢慢释怀了。

  也许体悟并不深刻,如今被认为是后人的我们,顺着历史的河流往前走,依稀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率真性情和高雅情趣,倾慕也好,神往也罢,我们能把握的是自己的这一世。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平凡如我,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守心自暖,不忘初梦,心不动,风奈何,人若不伤,岁月无恙就好。我们终会随着花开花谢,缘起缘落,所有的浮浮沉沉,都会尘埃落定,自有安排;时光面前,一切终将释怀,我们的脚步会走的不急不缓,从容不迫。现在的我会怀念过去,以后的我更会怀念现在!

  兰亭序读后感 篇10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是,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快乐。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痛字引出作者无限的悲哀。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最后感叹出:“岂不痛哉!”

  是对所谓名士的批评,是对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这种消极观念的批评。他要告诉人们: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的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王羲之在生活安逸时仍为所有人着想,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这篇文章或许没有教育人要勤学、爱国,也没有描写多少美好景色,但是,从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中,我学会了一个字“仁”。

【兰亭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兰亭序全文10-31

“读后感”的读后感12-18

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12-17

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12-17

读后感啊读后感12-17

《目送》的读后感!-读后感!12-17

别人读后感的读后感12-16

读后感(写读后感)12-17

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