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2-10-04 14:40: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9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9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

  张文质先生是著名的学者、作家,他一直在推行着“生命化教育”。而这本《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他《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细细品味,能引起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不禁问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真想过“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

  总觉得自己通过师范的学习,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总是急于见到成效,往往在课堂上没有细致的倾听、观察、思考学生的言行,或是一味的自己认为如何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更可笑的是,自己觉得还挺不错,还为自己能够这么快驾驭学生而沾沾自喜,现在想来真是肤浅的很。有时在对待一些特殊的学生时往往没什么耐心,采取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也觉得这样的学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责任,似乎已尽力到我的努力了,我每天要忙这忙那,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总是对自己的行为找一些理由,等等。这一切都是我日常的教育工作变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会习气,脱离了教育原来应有的本真。读了这段话,让我重新进行了思考,重新审视了我先前的一些行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让教育回归自然。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这一段,告诉我们所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学校也被各种各样的功利所包围,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份清醒,要拥有一颗教育的心灵,要对学生始终充满爱。一方面,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就会偏离远来的方向,便会使我们平时的工作变得那么急躁、那么势力、那么急功近利,这样导至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任务式的教育,往往学生越学越不想学,对学习也会失去信心,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就更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这样的工作状况,对自己来讲也不是不尽如意的,试想每天面对着不愿学习的学生,面对情况糟糕的教学场景,教师本人也难以获得教学成就感与工作快乐感,常此以后,身心俱疲,对老师自己的发展也是有弊无益的。

  文中张文质先生又谈到了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一段话:“许多年来,叶澜教授持之以恒的躬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无论到哪所实验学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听课(而且每次都是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她说这样才看得清楚每个学生的“动态”),必定要先和实验教师对话,为他们“捉虫”、指路。如果没有外出,她几乎每周总会安排一天时间,早上六点多钟就出发到一所学校,上午一听就是4节课,中午简单用餐后,就开始评课、交流,然后则是讲座和对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她家里人告诉我每次“这样的活动回到家往往要到晚上六七点了”。叶澜老师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者,她的“田野作业”方式同样令人赞叹、敬佩,启人心智”!

  叶教授是一个教育大家,她都在尽力做一些每天我们看似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她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她确真真实实的是一个教育大家,她所做持的态度是一个优秀教育者具有的优秀品质,不带任何功利。也许,教育本是件简单的事情,把每天的日常工作还原到原来的面目,便能真正好好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书中说道“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又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我主要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慢”而不“怠慢”。

  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了,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要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比如今年我有一个学生叫贾元瑶,在小学她学习习惯就很不好,又比如现在在郑州二中读初二的'李豫征)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比如我们班的学生王若林,我只是在小学最后一次的家长会上点名表扬了几个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考上了上海交大)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3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什么是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学生的一种单向教育,对于老师来说,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要想更好的教授教育心理学,不仅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不断汲取,也应该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唤醒自己的生命意识,来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完善,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老师在文章当中提到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真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在世上,不管贫穷、疾病、困难,但只要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带给你无穷的可能性。所以张文质认为,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

  书中提及最感兴趣的是生命化教育,举了很多教育的例子,给我很多启发。教育的三个维度,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共同润泽和成全。生命化教育在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生命化教育要求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要从关注每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个学生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个生命发展开始。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生,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让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美与幸福。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生命化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就可以的,而是让每一个人面对生命有尊严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对教育而言,重新给学生上一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课。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4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教育演说的集子。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更是一位教育的观察者,一位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表现得忧心忡忡的“教育随行人”。我觉得他的观察比他的实践更有用,因为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一位观察者,以诊断存在的问题,开出药方,我们都是裹挟在教育体制洪流中的一个小小的个体,我们跟着体制走,却往往跳不出圈外,去反观以下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本书中,他提出了很多观点,教师要有生命意识,着眼大事情做小事情,教师要看到孩子的未来而着手教育,追求立竿见影是反教育的等等,“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他一篇教育演讲的题目,也是落实他“生命化教育”的一个主要支撑点。

  张文质说,“童年决定你的未来,童年塑造你的未来”,童年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开发生命对未来的向往,让未来的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正因为这样,所以,教育急不得,有时,孩子的考试成绩好,有可能孩子童年中具有高度精神生命潜质的东西就会失去或者压缩,所以,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生命意识。他一再强调,“立竿见影往往是反教育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生迟到,教师摔他两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会迟到了,这是有效果的,但这是教育能做的吗?虽然有成效,但不能做,因为你剥夺了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他提出了四个方法:第一,要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不要过早对人下判断。为教育者很多时候,要有一种悠闲的心态,“静待花开”;第二,要随顺人的善端。不要“轰轰烈烈”的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可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第三,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第四,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禀赋。

  经由他的观察,我看到了我们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以他的观察为镜,反观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蓦然洞悉了了自己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太追求工作的结果与成功,逐于“技”,而忽略了“人”。自己这么多年来,追求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本领,但忽视了我的工作不是“物”,而是“人”,首先应关注的、最后应关注的都应该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不可替代的个体——儿童。张文质说,“良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中。”这些年来,我太追求所谓工作的成功,整个人变得急吼吼的,对学生也是控制多于培养,正像张文质说的那样,把学生教得不快乐,也伤了自己,自己也得不到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们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是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经验世界约束了我们的认识。所以要建设一所优质学校,要强调培养视野开阔的人,要倾听窗外的声音,要不断挣脱自己生存环境和知识的限制,努力学会‘睁眼看世界’,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我想,那些名师们,那些人们所说的“大地方”的教师们,他们所达到的高度,绝不是仅追求“技”的结果,而是他们的视野、见识和思想追求要远高于我们,只有这些软实力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就,否则即使有一时、一定的本事,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满足不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整个人还会是消极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所有关于技艺的追求,都应该在生命意识的烛照之下,其实,仅教育是慢的艺术吗?成长何尝不是呢?生活何尝不是呢?生命何尝不是呢?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5

  有幸拜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流入心间,沁如心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不论干什么都争分夺秒,一味贪快,却缺失了积淀的过程。教育亦是如此。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语句的时候心里涌动的竟然是感动。如果用花儿解释先生的理论,那就是是花儿终究都会开放,但却有花期早迟素淡的问题,你难道会说寒冬的梅花逊于早春的'桃花?或者丰满的牡丹一定强于清瘦的兰花?既然花儿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培养同时开放同样灿烂的孩子呢?

  这种积淀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在题为“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演讲中,先生多次谈到“阅读”──一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出奇的一致。讲到了当今孩子的阅读现状,并精辟地阐述“阅读几乎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等等。当然先生疾呼读书的同时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点──孩子!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

  最后给大家分享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教育能像蜗牛散步一样,只要放松心情,放慢脚步,放长眼光,才能以诗意的态度,发现教育生命之美,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6

  这本书是张文质先生演讲词的整理第二版。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一开始是排斥的。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GDP增长要快,高楼大厦建造的要快,就是去饭店点菜都会给你一个计时器,告诉你到什么时候还不上齐菜,就再送一道菜。类似于肯德基这种快餐店遍布大街小巷,去医院看病恨不得一吃药就好,就连需要我们慢慢品读的名著都有简读版。如此快节奏的现象比比皆是,可是为啥一提到教育,就要“慢下来”?我就很好奇这本书到底要讲什么。

  为啥教育要慢下来?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个熟悉的回答: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具有差异性,要因材施教,最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一遍教不会,就再教一遍,两遍教不会就教三遍,教育需要耐心,所以教育要慢下来。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等到上课的时候,批改作业的时候,耐心真的会慢慢消失。当一个高中生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不对的时候,当他向量垂直用坐标表示记不住的时候,当他10以内加减乘除算不对的时候,一次两次还是有耐心的,可是耐心真的会在一次一次的错误中被消磨殆尽。这时候,你的嗓门不自觉的会变大,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表情也会严肃起来,眼神不自觉的聚到他的身上。那时候,谁要是跟我讲“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估计都会把粉笔头砸向他。

  也有不少学者强调,现在这个社会,一味地强调“教育要慢”,就是胡扯淡,不在一线教学,根本不能体会老师的压力,特别是毕业班的老师。面临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还有各种联考、会考,每次考试下来,分数总归要看一看的。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这个时候还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人家会觉得你在侮辱他。谁不想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考的好一点,谁又不想自己学生学得轻松,作业又少,同时又能考的好?这个就像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老师承担着教育人的责任,学校的信任,特别是家长的信任,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理念,不顾教学现实的.老师是自私的。

  我也给自己安慰:那些不顾学生成绩的改革都是不负责任的。但凡哪个专家跟我讲,教育要慢的时候,就会百度一下,首先看他有没有在教学一线,然后再考虑要不要继续听他演讲。

  所以,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首先要保障生存不至于被淘汰。就拿我来讲,作为新教师,教育情怀还是有的,教育理念也算是新的,教育热情也是高涨的。但是,我真的没有勇气在不顾及学生的成绩,大搞素质教育。我胆子很小,我怕学校领导因为教学成绩质疑我的教学能力,我怕家长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怀疑我的专业素养,我怕过不了多久就要被学生轰下讲台。我还是注重成绩的,如果我严厉一点,学生能考的好一点,能多一个考上大学,我还是愿意自己严厉下去的,我不希望是因为我的宽松,导致本有机会上大学的学生被挡在大学门外。我想着,先把他们送进大学,让丰富的大学学习生活、灵活的学习方式,让他感受咱们的素质教育,感受“教育的慢艺术”,快乐学习。但是,这不代表没有想过改变,我也有一点点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会反思一天的教学行为,也在思考怎样让学生能轻松点学习?前提是,学生的成绩不能掉,最起码是不能掉的太厉害。

  最后给自己的建议:改变,要一步一个脚印,学会取舍。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7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是我的一位教师前辈向我推荐的。2017年5月份第一次读,读着张文质的文字,满满的都是真实。他一直在讲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强调生命化的教育,读得我心里很痛的那种感觉!

  和另一位教师前辈交流,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怎么会有心痛的感觉?她说,痛苦,就不要读了!于是,就把它搁置那里了。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这本书。一年多的沉淀,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了曾经的痛彻心扉。

  当教师失去了她该有的阳光下最光辉的师道尊严的时候,我们只能向自己寻找答案,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也许,就是那种笑着哭的感觉吧。就是那种流着泪去追寻梦想——砥砺前行、静待花开、用生命去绽放教育的绚烂焰火!

  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读到“德国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两件有深刻影响的事,一个就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结果使得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学校;一个是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德国,哪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开启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心里是振奋的!真的羡慕德国的教师从业者,不是艳羡他们高额的工资,而是眼气高额工资所带来的当教师的师道尊严!

  我们当教师的有尊严吗?

  有些家长一提起老师,就咋咋咋地评论。就是社会上,也总是贬低教师。我真不知道教师都犯了怎样的道德失误?世人为什么要用超于常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教师,是神?还是个人?

  当孩子在学校擦伤,家长跑到学校嗷嗷叫:孩子交给你,就给我看成这!当老师和他讲道理时候,他说:滚一边儿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师大打出手!

  当教师的是否要问,教师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泥泞中,用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支持着我们前行!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8

  当我在学校看到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时,题目“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句话吸引了我,这句话让我的内心有异样的触动,当代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现实社会里急功近利的浮躁现象普遍存在,谁不在追求快捷便利,教育也是如此。看着身边的一些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功成名就,谁不羡慕。许多人都渴望着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一蹴而就……我捧着这本书,我要看看张文质是怎样看待如今的教育和教师的追求方向。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写道: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从张文质的这段文字中我体会到:教育是慢的艺术,首先要“慢”在教师本身,教师要逐渐地不断地改变自己,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让自己的教育更有智慧。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写道:我深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义的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

  我想我们应该更努力的工作,让教育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润泽我们的`生命。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我们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同时能够更好的去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我们教师就拥有这样的位置,我们依然要珍视自己内心的声音,依然要对自己有一个期待,让自己过的更好,让孩子们过的更好。让我们努力的工作,让教育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润泽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对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远的教育,让我们携着平凡追逐和超越我们永远的梦想。

  看书真好,洗涤人的心灵,希望自己能坚持读好书,希望自己能慢慢远离世俗的偏见,使自己的视野慢慢地变得更为开阔,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盈!从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慢”不仅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是在自己在专业成长的路上的学无止境。我会在今后当教师的每一个日子里更清醒、更理智地遵循教育“慢”的艺术,与时俱进。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9

  学习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他所研究的课题,生命化教育,颇有感触,并有所理解、认识和收获。

  张文质老师在《生命的礼赞》一文中简述了什么是生命化教育,他认为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我记得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这都体现的是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关爱,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理念是相切相关相融的,是一脉相承的。

  张文质老师说:学校应当是幸福的乐园。生命化教育是学生的幸福,是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是教育的幸福。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得到有尊严的学习生活吗?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幸福的吗?

  按常理,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校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其实,不尽其然。尖子生为了在学习上拔尖,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心血。上课认真听课这是没说的,下课十分钟也不能浪费,午休时间,课间时间,放学后的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几乎都不会让其白白流过,他们每天每日都是在学海中苦苦地挣扎着,并时时担心成绩掉下来,名次滑下来,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整天都是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现在,学生没有几个能达到以学为乐、学中作乐的境地。学习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并不是幸福快乐的。

  学习优异的学生在校生活不是幸福的,那些在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他们在校的生活更不会有幸福可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之一些教师不端正的教育态度和生硬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惧学,最终弃学辍学。这就形成了各班级中的学困生(过去叫做差生)、流失生。

  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是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可这些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不可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队、按名次进行分桌、按名次分配考场、张榜公布排名榜……这不都是我们做教师的经常性的`所作所为吗?也就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教育行为中,学生没有安全感,整天在提心吊胆中渡过,怕成绩下降,怕名次排下去。好学生怕,学习不好的学生更怕。哪次开家长会后不是阵阵电闪雷鸣?阵阵狂风暴雨呢?大批的学生在一次次考试失败的打击下,失去了幸福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地加入到了厌学的行列中,变成了学困生。

  今年我市中考的考生有1931人,不及格的人次有5131人次(各科不及格人数相加得出),平均每学科不及格人数是733人,占37.96%。这不是一笔小数字吧?这还不算中途辍学的呢。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一张高分的卷子,但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掌握多少的学生,带着自卑,带着耻辱走向社会又能做什么呢?

  这些学生的问题,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

  生命化教育就是对每个孩子的一份真爱、一份关注、一份尊重、一份赏识、一份等待、一份宽容,它努力培植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这“所有”,就应包括优秀生,也应包括学困生。

  而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行为能力的培养。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优秀率、平均分;老师关心的是考上重点高中的有几个,能升学的有几个,课堂上眼中只有学习好的学生;家长关心的是考了多少分,能不能成为学习的尖子生,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封锁严密的加工厂,学生是训练有素的整天等待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我们关注的目光不对,是我们关注的支点放错了。我们有真爱,但我们爱的方式不对;我们有关注,但关注的对象不对;我们有赏识,给的却是极少部分的优秀生;我们还缺少尊重,师道尊严几千年,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我们还缺少等待,总是急不可迫的恨铁不成钢;我们还缺少宽容,总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我们要做到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必须从珍爱生命做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要引导学生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让老师幸福地教学,让学生幸福地学习,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0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是张文质老师的著作。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读过本书,我对教育是慢的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心与等待。

  由于一些家长不能够全面地认识与理解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无视孩子年龄特征,在跟谁赛跑似的不停地给孩子报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比如,有的孩子刚满一岁,家长就迫不及待地给他报了启智班,还不满两岁就又开始让他学起了画画,刚满三岁就让他背经典,四岁刚到便让他学起了一年级的课程等等。有的孩子甚至一次报了多个学习班,每到周末,就跟着家长如同走马灯似的到处赶班上课。有些家长想让孩子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却忘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让孩子变得优秀的愿望是好的,但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无谓地追求快速、高效了。

  其次,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学会从容与宽容。

  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你也辅导了一段时间,却仍然不见大的转变时,不要对其失去信心,更不要对他采取非打即骂的极端方式,那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曾读过一篇短文:牵着蜗牛去散步,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上帝交给一个人一个任务,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他不能走太快,因为蜗牛已经尽力爬了,只是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他催它,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他,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他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这个人感到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他抬头问天,天上一片安静,他想,反正上帝都不管了,他还管什么他让蜗牛往前爬,自己跟在后面生闷气。走着走着,他竟然闻到了花香,感受到了微风,他还听到了鸟叫和虫鸣,看到了满天的星斗那么亮丽!他有些疑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他忽然想起来了,也许是他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他去散步呢。

  这篇短文让我想到,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与成人的`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们会有失去耐心或者被气疯的时候,但你若能静下心来,耐心陪伴孩子成长,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那么美妙。所以,我们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做教师的,何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陪他们一起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地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我感觉这则短信写得太好了,道出了他对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真实理解。

  我们在教学中,对孩子们提出要求本没有错,但是对他们达到要求的过程是不是有些不够耐心呢自己提出的要求,恨不得马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完美,我也会抱怨学生多么地难教,多么地不守纪律或是习惯有多么不好,可是我却忽略了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的都受着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着迥然各异的性格,接受能力,知识水平也存在着差距。曾经的我也有被气疯和失控过火的时候,然而当我静下心来去观察他们,孩子们的一个眼光、一句问候、一个举动都不知不觉的向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最纯真的一面。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跟随蜗牛、跟随孩子们,也许就会发现自然的美,倾听鸟叫、虫鸣,欣赏满天的星斗。我们不妨回过头看一看,看“小蜗牛”们已经前进了多少,而不是去计较他们到底有多慢,对于你来说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时,你就应该很认真地表扬他们。我们会感到身心愉悦,而孩子们也会和我一起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和谐有序,自然从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并面对现实,找好途径,改善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1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从容与宽容。对于学生的一次次小错误,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更无需揪出来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说对于犯小错的同学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当你看到这一点,就能从容的看待这一个问题时,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2

  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在阅读中,我常常被他的真诚和敢于直言所感动,让我忍不住在书上圈点勾画。我也常常在阅读中陷入沉思,让我想起曾经以及周围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教育案例。

  他在"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一文中直言,"消极"会让我们固守着某种偏见处人,处事,处己,而自己浑然不知。习惯用贬低人,批评人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还认为自己老谋深算,看透世界。读到这里让我不免陷入沉思。想想自己从教这些年,是不是也曾经那样偏激的对待学生,甚至用挖苦,讽刺的语言对待学生,想到为自己当初在教育上过失而惭愧。我们可能太习惯用"坏心眼"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了,当我们自然不自然地以否定、贬低的、不信任的心理看待学生时,那是给学生多么大的心理上的伤害呀!

  张文质先生在文中注重生命化教育。要关注到具体的个人,关注生命,要把人当目的而不是手段。是啊,我们总是在课堂上注意那些学习努力的学生,而忽视那些需要帮助困难的学生,在我们的心里认为这些学生只会给班级拉后腿,往往被弃置在一角。甚至老师还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某某学生成绩差,家长是怎样教育的?张文质先生说人与人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最深远的,甚至一个眼神、一句话很可能就决定了你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在工作上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才对。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只会说教育是艺术,通过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教育需要慢,需要等待,需要有耐心。佐藤学先生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当我们真的慢下来时才会真正知道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们的确有时候在课堂缺少等待,我们只看到了全体,而忽视了个别学生的感受,有时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自己就把答案说了出来。往往我们忘记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孩子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乐于参与,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笑声是欢快的,表情是自信的,这是最大教育的成功。张文质先生说过,一个好老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高学生、帮助学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静待花开。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种更高尚的精神引领,要养成良好的阅读、倾听、讨论的习惯。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3

  张文质在关于童年我有几个基本的看法写到:

  一个人能安身立命,显示自己独特性,带给你一生幸福、自信的,一定是你的长处。就像西方人说的天才如果放犯错了地方可能天才就难以成为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他的禀赋、独特性。但我们的教育常常不尊重它的独特性。前面我为什么要举我孩子的例子,其实那是一种忧虑。她对写作也有优势?小学就出书,初二又获一个全国性大奖,出版社跟她签约,马上要出第二本书。如果她要走这条路,可能走得很顺。但她能否考上一类高中,这却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按现在的评价机制,他再平庸,但会考试,他就可以顺利地读个“好”高中、“好”大学。一个人很有天份,某个领域很有才华,但考试成绩上不去,她可能很麻烦。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同学刘增爱。我从很小的时候受母亲影响,对绘画很痴迷,在我的记忆里,不是看画就是画画。上初一时,我发现我们班还有一位绘画高手,她叫刘增爱,她擅长画红楼梦人物,她画的很快,很流畅,她的'笔下一会儿就能流淌出婀娜多姿的林妹妹、晴雯、薛宝钗、王熙凤等,个个裙带飘飘,貌美如花,线条流畅,特别是手指的造型各不相同,有时,还要配上背景,看到她的画真是羡慕死我了,好多同学都向她要画,在我们学校已是小有名气。我们俩经常在一起画,当然是我努力地向她学习。可是,她不太努力学文化课,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一直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早已和绘画毫无关系的农妇。想到这里我至今都为她惋惜,可惜了她的艺术才华,如果当年她的文化课好一些,她的人生道路就会改写了。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会有很多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4

  这个学期一开学,我们校长发给我们每位老师一本书,我的书是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希望我们提高教育理念,能得到成长。

  我在课余和国庆节期间拜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中,他写道“其实,我们从每个人的经历中都可以看出,教师的真挚关爱对人的幼年时期的成长,对人生建立的信心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啊!就像美国诗人艾米斯说的那样,哪怕仅仅把一只晕厥的知更鸟送回巢中,我们也就不虚度此生!”我很认同张文质先生的这个观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遇到过好多事例,我现在所教的'四年级有一个调皮男孩,想象力特别好,绘画形式很独特,也很大但,我选他当课代表,当我刚说时他激动了好一会儿,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向我提出他不想当,但是,能看的出他是犹豫的,因为长时间的在班级中的表现不好,可能是对自己不自信的原因。我还是坚持让他当,他也就依从了。时间过去了一个月了,有一天,调皮男孩的一个好朋友突然问我:“老师,王景鑫真的是美术课代表吗?”我说:“是啊”,“啊,你真的是课代表!”这时,我看到王景鑫已经是满脸自豪,激动地脸都红了。我很是感慨,我深深的感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这句口号是多么重要啊!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5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寒假读了张文质老师编辑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在多个场合的演讲集,语言浅显易懂,处处显示出张老师对教育的关注、关心与反思,他主张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塑造身边的小环境,解放孩子。回想从教十三年,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令我思考很多很多……

  “慢”需要感悟。“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老师生拉硬扯地教育管教,怕是会误事的,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千万不要在无意的伤害中偷走了孩子的梦想。

  “慢”需要等待。教育的等待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法教授同样的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就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用耐心静静地等待,用宽容温暖去等待,用汗水辛勤去等待。就像农民一样,春日里播种,把对秋天果实累累的向往融于浇水施肥、松土拔草、辛苦耕耘之中,尽管有许多果实的收获是要等到来年乃至他年的,但他们依然不恼怒,不气馁,继续默默耕耘,因为他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发芽成长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教师,“等待”就是见证学生成长的过程,“等待”给了学生成长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等待”是对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关注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始终都要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在他的成长中一定有很多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不要着急,慢慢等待,等待的过程也是孩子潜能释放的过程。真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并加以特别引导的话,那他们的潜能将会得到充分地挖掘。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惟有耐心的等待,坚守,我们才能看到花开的美丽。

  “慢”需要永恒的责任。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心情。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

  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6

  张文质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多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忽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起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学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儿童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7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不就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吗?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当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是我们都不愿面对。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尤其是处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教师更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克制愤怒,学会耐心与期待,或许这样的慢能使你琐碎的工作变得优雅起来,虽然明知这优雅有着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教育者本身不就是理想主义者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8

  这个假期学校为我们分发了一项福利:张文质的两本书。我首先拜读的是《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序言中,我首先读到的是这几句话:

  “我们也要有勇气承认内心的恐惧和犹豫,承认我们所能期许的改变实在微小,承认我们时常就挣扎在各种得失、利害、欢欣与沮丧之间,而在这样的认知中,我们也许就能获得更多的智慧……每个人恰恰通过自己的误读而完成了对教育的谨慎改写”

  一下子觉得他道出了我的'心声:我能改变我所有的学生吗?我能改变我所有的家长吗?我能改变的很少,但我能改变我自己。

  有了共鸣,自然希望从书本中汲取力量。再继续读书的过程中作者谈到孩子们的一些表现:

  “当学生站起来发言时,他是不是能够抬起头,注视着老师,或者注视着同学,是不是能够从他的身上看到一种勇气,一种胆识,一种表现的冲动,甚至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一种引人注目、令人嘉许的个人魅力?而不是胆怯得手都不知往哪里放,手里捏着的纸实在不明白是把他展开还是揉起来”

  这真是六年级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上不断启发,但还是失败的现实。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不断的训练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但是不少孩子在这过程中渐渐丧失了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的兴趣。考上大学是人生的重点吗?不,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是人生的开始。如果我们在孩子的人生准备阶段中就耗尽了他们的进取心,自信心,那他们又如何能在工作时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诱惑。一个个啃老族,一个个迷失方向的人,不正是不能真正心灵不能自立的孩子吗?

  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表现,学会反省,学会创造。“要培养视野开阔的人,要倾听窗外的声音,要不断挣脱自己生存环境和知识的限制,努力学会睁眼看世界。要在有效教学中融入属于全人类的普适性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比较狭隘的、功利的目标。以能培养出有自信力的、有表达愿望的、有分享热情的、有快乐的生命姿态的学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19

  暑假偶然翻阅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中提到教师需要带着生命的热忱进入课堂,然后对孩子所有生命的行为经常给予肯定。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慢慢欣赏学生成长。张文质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常常被一些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没有花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张文质老师在谈到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慢教育”并不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这样一个意义来讲,老师真的需要处处留心教育资源,关注教育对象,以一个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教育,时刻关注生命的成长。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才能成长,而不是说你今天说要把学生规矩成什么样子,学生明天就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可能规规矩矩地按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学生工作是一项反复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慢性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要在实践中漫漫形成。老师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切忌急于求成,要抱着每一朵生命之树都会开花的心态,我们要温柔、耐心、更需要悠闲的等待。

  从现在开始,我时刻要提醒自己,学着克制自己,慢慢适应学生的身心变化,因为教育就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03-03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04-21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09-28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5篇)08-30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1篇04-28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7篇)10-04

艺术教育个人计划04-22

艺术教育活动教案09-08

艺术教育活动方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