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时间:2021-06-06 18:52: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

  读完此书,陷入了深刻的沉思。这大概是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最珍贵的记忆。信里她完全扮演了双重身份,不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说教,而是用充满爱的言辞和孩子握手言和。她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孩子带给她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即可用了一种成熟而有远见的方式和孩子洽谈,她得到了孩子肯定的应答,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好的开始。

  她试着站在一个成年孩子的角度去思索和考量,即使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她也要企图一试。因为她想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以另一种方式让他的孩子去接纳她。

  文化的差距,环境的影响,包括人被培养出来的习性,不得不说你若没有且生经历,你可能参悟不到他思想上的高度,行为上的宽度。更何况是两个年代人,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安德烈和母亲都打破了规则,不想被文化、传统任何本质性的东西所影响,也在他们的交谈中看到了他们对一个新时代的一切,所产生的独特的见解和差异。我为此为之动容,这是在深远意义上的为此打开心扉,知道了你在想什么,才不会错过你成长的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和艰难的抉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

  安德烈和龙应台的母子相处之道应该是令人称羡的那种模式吧,母子俩可以从人生哲理一直谈到政治见闻,而不单单是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想国内的大多数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道也还停留在教育、就业、结婚、生孩子等浅层吧,哪有精力去讨论政治和文化,更何况我们还身在一个政治敏感的社会。书中曾提到为什么我们不同于西方人总觉得政治距离我们很远?我也真的有好好想过这个问题,可能这应该是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谁也不愿意自己唱独角戏,说到底是害怕还是敬畏呢?二者皆有吧。

  最近恰逢给妹妹报志愿,因为自己当年考的不尽人意,专业也是稀里糊涂选的,就千方百计想为她选一个好专业,她起先准备学医,因为我有好多同学都吐槽学医的苦啊,我和我爸就很反对,执意要让她学化学之类的专业,刚开始她很坚持自己的初衷,后边一听到学医要解剖尸体就又觉得自己克服不了心理障碍,最终放弃了。本来我和我爸应该很开心,可后边我们俩又因为对她干涉太多而开始后悔,又劝她再考虑考虑。就不说我爸了,我只是大她四岁姐姐就已经开始用自己所谓的阅历开始打压她的梦想了,我也开始打着为她好的名义去让她妥协让步,甚至把我的建议当做指令去实施。在我心里她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的女孩,无论她做什么样的选择,我能做的都应该只是去支持她。小时候,她视我为前进的灯塔,现在她也愿意在别的方面超越我,以至于弟弟拿我打趣说,考不上研究生你在咱们家和猫同一地位。

  得了,不敢往下写了,得为自己的家庭地位拼一把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真够瘾的。龙应台真的是个智慧的人,关于政见,《野火集》言辞能够那么犀利,批判能够那么一针见血。而关于孩子爱人家庭,这三本书又那么使人温暖。《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每次每句都可以深深戳中你。如果你是心存有爱的人,大多都能感受到这种柔软吧。

  《亲爱的安德烈》仿佛就是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清狂,热烈,贪玩,个性,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与父母越来越少的沟通,共处一室却无话可谈,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每天重复着不痛不痒的问候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共同的兴趣。我的父母,知识程度不高,小的时候认为父母真的好伟大,什么都知道,渐渐的长大了,觉得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无知愚昧,遵循守旧。有时候真的很想和父母聊聊现代年轻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父母总是遵循老的一套,说什么以前我们怎么怎么样,现在你们怎么就不能那样了,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要多等等。听得多了,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更加的远离父母,不愿和父母讲话,冷漠无话可说。可是,当真正长时间的离开父母之后,心里却甚是想念那种唠叨,那种即使共处一室没有话讲但自有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虽然每次电话都觉得是一种例事,但却有一种牵挂,一份沉甸甸的又说不出口的情感。

  也许,我们和父母的沟通,也真的需要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4

  阅读此书是奔着“龙应台‘人生三书’”的名声去的。初读时,我在想,这些书信是公开的,那他们沟通时会不会过于考虑它的.公开性,而不能真正地像母子之间的沟通与探讨?不能够真实地反应出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到底是怎样的?

  是的,确实如此,和我想象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画面全然不同——他们之间所关注的问题与话题的深度,是我所惊讶的,因为安德烈毕竟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中国的教育中,二十岁左右的我们,在父母看来全然还是孩子,父母不会跟我们深刻探讨一些人生哲理性的问题,更不会去探讨对世界一些情形的世界观。

  但我不能说这就不是他们母子之间的日常的正常的对话,因为生活层次与环境的截然不同,必定所造就的眼界宽度与思想深度全然不同。这也是教育的差别所在。

  想想我的十八到二十岁,我的父母在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与金钱观等方面又带给了我怎样的影响与教育?我想,至少我的妈妈在这一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之担当。她也是在我迷茫无措时,教会了许多,给了我前路的指引,也许只是三言两语,便能够解决掉我所有的困惑。妈妈是我最敬爱的人,也是我最亲密的闺蜜!

  而此书中,龙应台作为从不同于安德烈的成长年代走过来的处于从旧时代转变为新时代的过渡年代的人,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以及从需要父母到想要父母放手让他们自己自由飞翔的成长期时,又因为她本身是中国父母,而她的孩子最初接受的教育并非中国教育,她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想要和孩子进行一场最坦诚真挚的交谈,以便作为父母的她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够陪他一起成长,这也是龙应台想要和自己的孩子想要依旧亲密相处的表现。但通过与安德烈的对话,她懂得了放手,因为孩子长大了,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事事需要父母做决定的孩童。

  这也是这本书,能够收到许多读者热爱的原因吧,它能够教会父母该怎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成长中又该扮演一些怎样的角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

  都说父母与子女之间是最无私的爱。是这样,并且也找不到一句更贴切的话来形容这种无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们知道你终究会离开,依然欣喜的期盼着你到来。他们会用一生的时间来爱你,从你到来到他们生命结束。然而我们用尽所有力量去追求诗和远方。诗,是不是脱离爸妈才叫不俗气。远方,是不是离开家乡就好。有时候觉得他们努力融进你的生活圈子时的样子很好笑,就像就像当年你考倒数的狼狈和不安,还理直气壮的说你努力做了。原来,那是一种叫做代沟的东西,他们亲近孩子的生活,想要理解你的生活,融入你的生活,会有人对这种笨拙嗤之以鼻,并且告诉老人,你们该有自己的生活。天啊,不知道吗,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年轻奋斗为了让孩子喝好的奶粉,上好的学校,后来为了给孩子买房子,车子,有好的嫁妆。所以总会有人劝解父母,等孩子结婚了你们的目标就完成了。然后再说等有孙子了,等你,你就享福啦。有孩子不是累赘吗,一辈子操劳,自由没了,青春也浪费在孩子身上,所有耐心和宽容,希望和奋斗的动力,全都栓在孩子身上,值吗?看到姐姐怀孕喝水都吐酸水,新生儿的母亲日夜陪护暴瘦,孩子叛逆期父母的绞尽脑汁。但同时看到生命的那一刻他们是开心的。这个生命咿呀学语时他们是欢喜的,参与到孩子的生活里他们是幸福的。一切都值吧。除了爱是付出不计较回报的怕是在没别的东西。

  一想到了安安跟着妈妈骑车子出去玩,咿呀学语和妈妈打岔。安安是那么可爱,彼此的生活里我彼此,甚至彼此的生活里完全是彼此。后来,长大了,这块肉团子有了思想,并且是不同于母亲的思想,因为时代和经历不同,他们产生代沟。但是最欣慰的是他们依然努力参与饭彼此的生活中去,寻找曾经的影子,安安终究是长大了,再也不能慢慢走。妈妈也真真是老了,参与亲爱的安德烈的生活,也不过是一次次目送,目送他的离开,尽管背影里,安安说不必送了。

  如果有能力,并且他们都在,参与到他们的生活。就像当初他们一板一眼的教你说“爸爸,妈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2-1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1-16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1-1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28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6-25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0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04-03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02-26

亲爱的安德烈优秀读后感07-13

读后感之《亲爱的安德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