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读后感

时间:2022-11-26 17:05:47 钟澄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败局》读后感(通用22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败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败局》读后感(通用22篇)

  《大败局》读后感 篇1

  周日到今天为止,连续四天利用空闲时间,才读完这本书《大败局》,《大败局》一书,作者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记者出身。读上一本《激荡三十年》书,也是他写的,这本书又被评为影响中国商界二十本书之一。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在浙大读研的好友刘志通,说吴晓波给他们上课,是本书的作者,感觉何时有幸也能现场听一听本书作者的授课,本书的主要目的便是探寻著名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失败的著名企业的原因以及给后来者的警示分析了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健力宝、科隆、德隆、中科创业、华晨、顺驰、铁本、三九、托普中国新兴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基因。

  当我准备写读后感的时候,感觉又是不知道如何写,有一些压力,虽然知道自己也写不出什么精彩的亮点,但我觉得每次写一点东西的时候,养成自己思考的行为习惯,也许后面很多情况下,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顾及阅读,这样就会让自己越来越缺少读书的思维,缺少思考问题的行为,也担心到时候自己不会写东西,现在经常也面对很多话题,迷茫的不知道如何下手讨论说起。所以只想让语言这种文字一直伴随我们的生活与生命!希望身边更多的朋友们,不论多忙碌的时候,在自己空闲的时候去写一点读书与生活的感想,让自己的文字能力在生活中伴随,这样也能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一些东西。

  对每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虽然很多的时候我们评论并不是那么完美,并不是那么让人信服,因为我们年轻,还有很多不完整的世界观,但我还是要说的,因为如果你没有说,那么以后有可能自责会一直伴着你,一次一次没有说,那么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不会说。所以我决定写点什么,不管每次写的好与不好,尽成一家之言,难等大雅之堂,姑妄言之,大家也就姑妄听之,没看过这本书的可以看看,看过的大家一起说观点。简单有时候想,做企业和做一起人又有什么分别呢?其实很多的问题,探究其本质,原理都是一样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概就是八零后出生的时候,中国的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层次的改革,这是怎样的一场变革呢?我们没有机会赶上,我想用一个狂风骤雨来形容。在经历了动荡的十年之后,中国太需要改革了,太需要进步了,太需要的能站在风口浪尖领导这场该改革的人物了,只能说我们太需要了,很大程度上我认为他们这一群人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谁又能说我们不是呢?)他们更是那个时代的引领者,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应该给失败者掌声也是因为太需要了,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又忽略了什么,就如同我们如果太喜欢一个东西的话,总会不自觉地忽略它的.某些缺点,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到了企业里忽略了某些却能造成永久的遗憾。那是一个疯狂追求财富的年代,他们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到了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刚刚兴起的广告行业成了造就他们神话的利器,我想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广告似乎对于刚刚从灾难中出来的人们有着异乎寻常的魔力,人们太容易受广告的影响了。当我们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发现那时的广告甚至比我们现在的许多广告更加的疯狂,夸大,处处体现了一种浮躁,一种自欺欺人的欺骗。凭借这样的利器虽然能获得成功,却并不能让成功留住,正所谓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我想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注定是很难知难的,因为他们忽略了,他们的激情,热情,疯狂,那种为挽救中国民族企业的豪情,让他们不得不忽略某些东西,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有时候做企业和做人的分别。这里面的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容易浮躁,容易疯狂,容易受成功的影响,也许失败了对我们是好的,而成功却给了我们更深层的危害,一些小的,暂时的成功让我们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似乎我们就是那华山之巅的英雄,正在比武论剑,笑傲江湖。浮躁的上升猛烈,一旦衰落,也是迅速的,甚至让人来不及思量就轰然崩到了。我们做人是不是该思考一些让自己更加沉静的东西呢?但同时我还是非常钦佩他们的那股豪情壮志,激情满怀的,我想在我们沉稳理性的背后更应该有激情的理性,我们是自豪的一代,我们有他们没有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缺少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们所拥有的东西——激情。

  《大败局》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完了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这本书写了10失败的案例,多数都是在保健品行业的。

  这里面有个例子对我印象很深刻,白酒行业的,因为是用了四川的代工,还有就是勾兑酒。出现了这种错误,公司的老板,没用好好的处理。被竞争对手利用。我的想法就是,出现错误,根本不用害怕,有些错误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怎去处理这个错误,如何去应对他。吴晓波老师给了一些建议,包括宣传,公关,解释。而不是等待自己完全被打败!反观自己的为人处世,我也会犯一些错误,比如,已经让SH老板觉得我在与客户工厂沟通上面有问题;有时候老板不愿意给我一些帮助(他只是简单的给我一些解释,不会与我去探讨问题);我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或是电话会议上面,表现不是很完美。这些错误你都不要害怕,已经犯了的错误,让别人低估了你的能力!这个已经是既成事实。我们做的就是如何改变他们对我的.看法,做一些漂亮的case。比如:让客户和工厂的同事认可我!自己内心去尊重他们!比较简单的问题就不用去问老板,你问就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在电话会议或是公开场合,你要自信;我觉得;逻辑不可怕;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就可以。有些问题我不能找到完美无缺的解释,甚至有很多疑点值得推敲,不过观众不会考虑和细究太多,这种情况,如果你嫩自圆其说,就能解释这种问题,别人就会认可你!

  还有飞龙公司的案例。这个姜伟很会做总结,很会认清自己的错误!然而!成长过程中公司还是个人,都会出现错误。他在发现自己公司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财务上面的挪用!自己公司整体的运营问题。公司大了后管理上面的不到位。于是就停顿整理,导致自己错过了黄金时机!机遇问题。还有,公布了自己什么的大错误,妄自菲薄!还公布与众,这点让外人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实力的公司!领导的话语权丧失。没有地位。反观个人,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低估自己。很多时候,在无同事交流或是与老板。总是不敢去表现自己,内心不够自信。想想你也是在前一家公司的2000多人的舞台上面演员小品的啊!对于自己不够自信。很简单的问题也不太相信自己。

  原始的积累都是带血的。哇哈哈,三煮口服液,风龙集团。开始都是会通过什么广告营销,盲目扩张,欺骗等行为。资本开始的积累都是这样的。不会太干净,包括什么房地产行业。宣传的造假;恶性的竞争。但是当自己的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建立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的建立;道德观念的树立。这样企业才会做大做强,企业大了不好管理,如果,大家还是对这个企业不认可,那么出现困难大家都不会与企业共患难。反观自己。自己事业起步,不要有太多的顾忌,这个过程得罪人是在所难免的,或是有些事做的事擦边球。比如:有些case客户我会推卸;比如同事间的竞争。比如,不是很积极配合team的事情。但是如果自己做了老板,需要管理团队。这个时候你就要提升管理能力,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怎么在组织中配合别人。

  《大败局》读后感 篇3

  《大败局》一书,作者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记者出身。本书被平稳“影响中国商界二十本书之一。

  本书的主要目的便是探寻著名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失败的著名企业的原因以及给后来者的警示分析了瀛海威、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健力宝、科隆、德隆、中科创业、华晨、顺驰、铁本、三九、托普中国新兴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基因。

  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都曾经创造过另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震撼的,辉煌的成绩,以至于同行业中很多后来者至今仍无法启及。但他们的辉煌仅仅是昙花一现,在那个到处是商机的另所有有志青年都为之燃烧激情的非理性年代,战略上或人性道德把握上的稍有偏颇就可能会葬送一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命运,而非系统、非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疑更会使这种偏颇越走越远。这许许多多近乎悲壮的失败背后,却带给后人更多参考和解读的价值,提醒我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其实从案例中,不难看出,这些当年的“英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一群有勇有谋的人,起码在企业初创的时候具备有勇有谋。惯用的招数无外乎就是营销策划+广告狂轰滥炸。

  这些企业的成功总是很迅速的,并且在企业创立初期处于暴利期。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中国的国情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国的企业圈,有一种特殊的、宜于奇迹萌芽的土壤。如果你正巧发掘到了此种土壤,你是一个幸运儿的同时,更需要高度的警惕和冷静的觉察,任何个奇迹的基因中,总无非生长着这样一些特质:非理性的、激情的、超常规的、不可思议的该阶段辉煌企业都有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企业家胆大,这时期,胆量是决定企业大小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识,有胆量就有市场;其次是营销无章法,这各阶段营销是粗放式的

  ,是奠定的企业家策略,如秦池进攻沈阳市场时,老总租了一架直升机,在天空中洒传单,带有明显军人色彩,这跟其老总军人出身有着直接关系。其次,快速成长超乎想象,无论是爱多、秦池、健力宝等一些企业的成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企业的最初设想,造成企业的管理、人才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从而为未来埋下了发展阴影

  大败局里面辉煌的企业,带有明显特色性、阶段性等时代特征。

  总而言之,它不是理性的产物。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在这些过敏因素下健康成长?而作为奇迹创造者本身,在一鸣惊人之后,要从那种侥幸的兴奋点快速的回归到现实,竭力控制自身的非理性冲动,迅速地

  脱胎换骨,以一种平常的姿态和形象成为经济生态圈的一份子,才是企业蓬勃发展的长久生存之道。

  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在他的《科学的广告》一书中曾经不太经意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所看到过的很多经营危机大都是因为下面几种原因:做事太多分,在潜在机遇面前不够大胆,看不起保守作风而仓促行事,害怕竞争者可能比自己走得更远或爬得更高,所以自己不惜在一条未曾开辟的小路上贸然领跑”,而中国的很多企业正是犯了这个错误。

  总结《大败局》中企业失败的原因基本如下:

  1、企业战略,跨界延伸

  巨人、爱多在VC颐域成功后,疯狂向地产领域扩张,造成主业精力不够,造成了企业资源分散,而且不断用主业利润去弥补跨界延伸的行业。无论巨人、还是爱多,最终都是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让企业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对于多元化跨界战略,必须有几个前提,首先不影响主业,其次资金占用,可以自力更生,最后善于退出,而不是一味前进。

  2、产品战略伤害品牌战略,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特定形象,而产品则是形象载体,如果不分高、中、低全面扩张的话,短期看,销量是提升不少,但是对品牌是巨大的伤害。

  大败局最为典型案例就是孔府家,一句叫人想家的广告语,唤起了国人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在成功后,孔府家从10元—300元产品,全线扩充,最后极大影响了其良好品牌形象,最终造成消费者的购买力底下。

  3、以次充好,忽略产品质量

  市场庞大需求,极大刺激了企业欲望,为了快速满足市场需求,这些往往是以次充好,严重忽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最终在山东演绎了一场场假白酒、勾兑酒、喝死人等一系列风波。再强大品牌,如果没有卓越产品支撑,那该品牌职能是空中楼阁,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看到其他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我们本身,努力找到一个适合我们企业长期发展的道路,一步一步从内部打好坚实的基础更要注意的是我们还必须学着警惕及防范纯思维之外的种种风险.这种环境分析能力及所需要的应对智慧不是西方管理学或欧美大牌商学院教授所能传授的企业家冯仑甚至认为:"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代替、附属而不超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虽然未必全面,但有其参考价值。

  失败是后来者的养料。企业的发展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特别是在多元化的今天书中介绍的那些草创的企业家们,用一个个鲜活的失败案例,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了后来者一个道理: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仅仅靠一个创意或一则神话取得长久的成功,我们应该吸取教训,谨慎发展布局。

  《大败局》读后感 篇4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大败局》。相比晦涩的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书,这本书无疑会更加吸引我。很早就听说了吴晓波的其他的作品,如《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却一直没有机会拿来一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拿到了《大败局》,从此变得热血沸腾。

  十个典型企业的失败案例分析,跟着作者的脚步走,像是在听故事。因为我也不懂,没有一件是发生在我的时代,囫囵吞枣的了解个大概罢了。最为让我影像深刻的是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现在的巨人和过去的巨人截然不同了,但老板还是一个。史玉柱的传奇人生,经历了辉煌到覆灭再辉煌的传奇故事。不是人人都知道史玉柱,但对脑白金和黄金搭档,我相信谁也不陌生,称史玉柱为营销天才一点都不为过。经历了巨人集团的惨败后,能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是多么的坚韧。有梦想的人,总会站起来。在这点看来,史玉柱让人可敬。

  上世纪末,是个疯狂的年代,是个热血的年代。标王,DVD,保健品,英特网,已经成为时代的烙印,很多已经消失在大家的言论中。从书中十个传奇人物看来,只要敢想敢为,即使失败了,也是无比精彩,很遗憾自己没有赶上那个时代。21世纪的到来,随着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不断的细分,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淘金浪潮了。

  没有多少人愿意一辈子寂寞平庸,总希望能够有所成就,即使不在创业,也会是在其他方面。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我无比的渴望能够突破现有的生活,寻找更多的人生激情。纵使是苦累,我想年老之后回忆起过去自己至少曾经为之拼搏过,总会感觉到充实,也不会后悔一辈子碌碌无为。

  信息使得社会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互联网公司遍地林立。关注过很多互联网创业,但感觉要比其他很多行业要艰辛。不仅面对着国外国内的互联网巨头,还得面对许许多多的小企业。技术壁垒低,投入多,运营时间长,竞争压力大,短期收益少。很难将企业做到淘宝腾讯这样的规模,未来将是小企业的未来。个人感觉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可能是一个切入点,所谓的物联网也好,电子商务也罢。单纯的依赖互联网本身,已经很难适合初创者。互联网本身盈利模式的约束不得不让创业者选择更多的方向。随着无线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会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紧跟信息时代的列车,拥抱变化。

  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在理,一家没有效益的企业,无论其他的地方是多么的出色,都称不上一家好的企业。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通过本书,看到了自己的盲点,需要更多的成长。这本书也让自己看到了本身的那点火光,为了梦想,点亮希望,就这样上路吧。因为我想做的,我都要去尝试。

  《大败局》读后感 篇5

  这两天,偶然拾起吴晓波的《大败局》这本书,读着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顿时被其中的人和事所吸引。

  读完全书,巨人、三株、秦池等一个个曾经红遍全国的品牌在脑中回绕,在1990年~2000年这十年间,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起飞阶段,各个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每天播放的广告就是三株口服液、娃哈哈、脑白金等等,而且在农村,只要是能够涂画广告的地方,都是红桃K。后来渐渐的大家对保健品有了抵触心理,并且潜意识中觉得保健品是骗人的。读着这些企业家的故事,不禁不寒而栗,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承受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啊!

  我的父亲也是生长在这个年代,一个属于勇者的年代,每每听到父亲讲述自己那段血泪史时,无不让自己钦佩不已,看到书中讲述的人物,他们有着比父亲更加疯狂的想法和行动,甚至可以说是不要命的行动。在那样一个满是机会的年代,比拼的不是技术也不是管理,而是胆量,走入民营企业家这条路,有些人因家庭生活所迫,有些人则纯粹是赌徒心理,不管属于哪一种,他们都引领了一个时代。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属于我们的时代来到了,历史无不在告诉我们,应该勇敢往前冲,毫不畏惧。但是每一个走过那条路的人,又无不是低头叹息,其中辛酸泪,也许只有走过的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

  《大败局》读后感 篇6

  吴晓波,我个人心目中国内财经作家的TOP1。提起吴晓波的著作,这位毕业于复旦新闻系的高材生可谓“硕果累累”。而《大败局系列》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无疑是其所有作品中最出彩、最家喻户晓的。

  《大败局系列》作为吴晓波的成名作,使这位出生于宁波,学成于上海,目前长居于杭州的江南才子声名鹊起。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的种种管理理念和方法等企业管理经验都是效仿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又使大部分中国明星企业很少能够基业长青,它们的陨落往往具有鲜明的中国烙印。

  通过阅读《大败局系列》,让我明白在华夏大地上,一个知名企业从巅峰跌入谷底是多么的正常与无奈。秦池酒厂、巨人集团、爱多DVD、三株口服液、健力宝、科龙、德隆、华晨、三九、铁本集团等十九家中国知名企业从不可一世到日渐式微甚至完全消亡,背后的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商博弈的`破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等中国式企业失败的“基因“依然流淌在如今无数中国企业的”血液“中。

  史玉柱的东山再起、李经纬的仰天含泪、牟其中的“中国首骗“、宋如华的”纵横捭阖“等等,书中的每个故事和人物、每个场景和画面都让我记忆犹新。在1990年至2001年,这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蛮荒年代中,无数的商业狂人运营并不高明的手段和策略攫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促使其挖到了金矿,更有甚者成为中国首富。

  但是挖金矿容易,守金山难。很多企业家成功之后,比如巨人集团、三株口服液等案例中,在企业成功之后,其领导人往往犯了盲目自大和激进夸张的错误,而无视市场规律,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而从健力宝陨落、华晨易主的案例中,”初创阶段“的产权结构不明晰,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祸根”。导致企业的”创始人“要和”背后控股集团“陷于长期的权力争夺,进而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分崩离析。还有就是在铁本案例中,我则明白了在政府进行市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企业如果逆势而为,面临的结局也许不仅仅是逆水行舟不进自退那么简单。

  看过一则新闻报道,说国内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3年,而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10年,为什么除了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中国就难以诞生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我想,这是一道需要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要花心思,下苦功夫去不断解开的难题吧。

  《大败局》读后感 篇7

  吴晓波先生的《大败局》系列以案例的形式,揭示了中国改革三十年来一些经典企业的失败规律,给人诸多启示。近日读《大败局》第二部,笔记如下:

  案例一:健力宝李经纬的失败,原因有二,一是自恃自己是企业的创始人,从而认为企业应该转让给自己;二是对于那个时代,政府官员在国企股权转让和改制中的潜规则,或不了解,或不屈从。他的失败缘于他的个性太强。

  试想,如果那时的李经纬肯放下身段,对相关官员进行利益输送,对当地政府今后的税收有承诺。估计,企业早就转让给他了。张海之所以顺利拿到健力宝的股权,不仅是他忽悠有术,更大的可能是张海对相关官员给予了一定的承诺。这就是潜规则,身在这个环境中,诸多事情往往身不由己意。

  案例二:科龙潘宁的出局和李经纬相似,都是中国特色的企业红帽子问题。而顾雏军的失败,一是政治介入,二是扩展过度,而这中间确有违规行为。令我疑惑的是,科龙作为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公司,如此众多的违规操作,投资者和监管当局又是如何维护投资者利益的。

  案例三:德隆唐万新的失败原因,一是资本运作中赌性太重,二是战略失误,盲目多元化推进不仅没能实现优势互补,反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个案例是本书中写的最精彩的案例,基本上概括了民营企业失败的根源——过分追求规模扩张,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实体产业效益跟不上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

  案例四:中科创业吕梁的失败原因,是资本市场上久赌必输的经典案例。另外,老鼠仓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远超主谋者的控制能力。这个案例应该算不上企业经营的失败案例,而是典型的资本市场坐庄失败案例。

  案例五:华晨仰融的失败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及企业的红帽子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产物。仰融其人有商业天赋,虽不乏投机色彩,但是其商业运营能力和后天学习能力是超群的。他的失败让人可叹可惜。

  案例六:顺驰孙宏斌的失败原因,一是盲目扩张,后遭遇宏观调控,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二是破坏行业竞争规则,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同行。他的失败主要缘于他的性格。

  案例七:铁本戴国芳的主要失败原因是未能正确认识社会,也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做了超出自己控制能力的事情。他的失败主要缘于他的视野。

  案例八:三九赵新先的失败原因,一是盲目扩张,非相关多元化的兼并收购耗费了资源,却不能产生互补效应;二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超出了赵新先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一人决策的弊端,没能形成成熟的管理团队。

  案例九:托普宋如华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宋如华的能力不足以驾驭偌大的商业帝国。宋如华的个人经验和能力仅止于一家小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后来托普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企业运营和管理能力。再加之,宋如华赌性过重,且集团管理团队中无人能够对其赌性进行制衡。因此,失败是必然的。

  总结以上失败企业的教训,可以归结为三条,一是没有处理好中国特色下的政商关系,二是资本运营和企业经营中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规律,三是盲目追求规模,企业规模的扩张超出了经营者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超出了企业的资金实力,即做了大量超出能力圈的事情。

  其中一些案例的主人翁不乏有当时大环境下的历史宿命,“但归根结底,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所有的天意或宿命,其实都是企业家性格的投射”(摘自书中德隆案例)。

  看看诸多知名企业的失败史,会对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故事和概念保持警惕。从企业发展规律来说,各种神话和神奇终将灰飞烟灭。

  《大败局》读后感 篇8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书。案例不错,深入浅出。

  吴晓波在书中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失败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中国第一代草创型企业家,体内大多都潜伏和滋生着某些“失败”的基因,这些基因促使了他们成功,但同时也是这些基因导致了他们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失败的第一代企业家,在还没有走向成功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的企业埋下了失败的炸弹。那一代的企业家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普遍缺乏对市场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正是这些基因,使他们在那个市场还不健全的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是这些基因,使得他们在成功之后,没有使自己的企业得到维持。

  因为对规律和秩序的漠视,那一代的企业家通过或打压对手、或恶性竞争、或是从灰色地带牟取暴利的方式获得了大量资本;但一段时间后,这些成长起来的企业,马上又被其他企业以相同的方式所取代。“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市场环境的现状,那就是:‘对秩序的集体破坏以及秩序对破坏者的报复。’在几乎所有的市场激战中,我们一次次地目睹到这样的现象:惨烈而无序的竞争,往往会出人意料地诞生出一位年轻而狂暴的盟主,而很快,一场接一场的‘以暴易暴’又让市场最终成为一片无法继续生存的焦土。中国的保健品市场、VCD市场、白酒市场,竟无一例外。”

  一个个案例读下来,令人感慨唏嘘。以下简单摘录书中的几个案例,做一个简述:

  一亚细亚巨舰的沉没

  王遂舟的亚细亚,当时被认为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商场,其“微笑服务”的理念、将百货划分出儿童和女性、化妆品专场的规划至今依然被中国各大百货沿用,但“这个旧体制最勇敢的摧毁者,却从一个僵化陈腐的极端冲决而出,不由自主地滑向了另一个华而不实的`极端。”王遂舟过于沉浸在对企业软件的打造上,忘记了企业家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非荣誉、文化或者是某种先进的理念,那些东西是为利润服务的。

  “……王遂舟这一代企业家是十分值得尊敬和纪念的。他们绝大多数是从旧体制的堡垒中冲杀出来的,因此他们最了解、最痛恨旧体制,他们拥有“虽百死而无悔”的不无悲壮的批判和摧毁精神,可是他们缺少职业化、系统化的训练,缺少对国际最新商业趋势的系统了解和清醒认识……他所有的经营知识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天赋感悟出来的。而那些决定他及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竟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对话以及日常的一些比喻和经验。在今天,对他们进行种种的指责和苛求都是不公平的……”

  二标王秦池

  央视的首届“标王”秦池,成也造名,败也造名。

  “在它君临巅峰的时候,身边站满了弹铗高歌的人们;而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哭泣的肩膀”。“企业长久处在新闻的焦点中心,最终引起了公众的反弹,一旦出现舆论反弹,其新闻波便对企业自身造成了致命的杀伤。”综观‘倒秦运动’的全过程,没有主角,没有预谋,没有策划,只是各种小道新闻和言论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一下子就把不知所措的秦池给淹没了,用一种形象的语言,秦池是给‘目杀’的。”

  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爱多VCD

  爱多VCD——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崛起到覆灭的四年时间里,爱多与其说是一个企业,倒不如说是一支战斗突击队。他从南中国冲决而出,一路呼啸英豪,攻城略地,一鸣而为天下知,引得八方诸侯无不侧目噤声。然而,就在一路冲杀、对手纷纷退避的时候,爱多的青年英雄们却合戟四顾,无所适从了。”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史一再地证明着这样的一个原理:对一家新兴企业来说,在度过了市场的开拓阶段之后,阻碍其成长的,最大威胁便是对财务缺乏适当的关注和没有正有效的财务体系。一家没有稳定而有效财务保障体系的民营企业就好比一辆没有保险带和安全气囊却在高速公路上超速疾驰的汽车,企业发展的越快,其缺乏财务前瞻性的危险就越大。”

  四巨人的倒下

  “史玉柱犯了一个很多年轻企业家都容易犯的错误:把预期的利润当成了实际的收益,并以此为基数,来设定自己的规划”。“市场停滞,而巨人大厦则像一张永远张开着的大口每天都要靠大笔的资金填下去才能继续长起来,多线开战的恶果终于显露了出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史玉柱只好走出一部下策之棋,他不断地抽调保健品公司的流动资金填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之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最终造成了各个战场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巨人风波的爆发中,国内有些传媒表现出了一种异常的投入和不冷静,扮演了一个很暧昧的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用巨人集团一位高级支援的话说,就是‘以落井下石的火力一夜之间彻底摧毁了被他们吹捧了几年的企业’。史玉柱在危机中曾几度企图恢复生产销售秩序,可是几度被传媒的跟踪报道打乱。”

  《大败局》读后感 篇9

  在读完激荡三十年后,一直想再读一下吴晓波的这本大败局,这两天终于把它看完了。按照先前的承诺,写一篇读书笔记。

  首先,这本书写作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失败教训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给创业者和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让这些经历或者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变局的人,领略这个多姿多彩的年代,也从失败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发。我相信,书中很多企业失败的案例,现在活着的.企业也都犯过这些错误,但是他们活了下来,有些错误先在的初创企业也会继续犯,能否跨过那到门槛就不知道了。

  其次,大败局中的一些案例,跟激荡三十年有所重复,这也难怪,改革开放三十年,比较大的故事就那些,为了保证故事完整性,两遍也都有涉猎,这也是比较正常的。读完激荡三十年,会觉得太遗憾了,晚生了三十年,不能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开创一番,再读完大败局,看到那么多人起起落落,有点悲伤的感觉,有些人是时代的悲哀,受困于当时的年代,但他们无愧于时代英雄的称号。我们看到了三四年就崛起的一个个英雄,背后却是无数小人物的没落,故事动人心魄,也让人黯然神伤。

  最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也仅仅只有三十年,中国缺的还是百年老店,民企、国企都缺少那种沉淀,让人未免感觉轻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上到下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那种静下心来做事的气度,也许发展太快,变化太快,挣钱太容易,让人心浮躁。不禁让我想到这两天的毒疫苗事件,这是怎样一个民族?那些一直在说传播正能量的人,唱赞歌的,粉饰的,该醒醒了。连封建王朝都有言官制度,专制统治的皇帝都不怕嘲讽,何况现代中国,悠悠法网,朗朗乾坤,多一些不同的声音,更加能拷问中国人的良心。

  《大败局》读后感 篇10

  「关于这本书」

  这是一本分析型著作,提及了10家企业。有我听过的秦池、巨人、三株等;还有我不知道的玫瑰园、爱多、飞龙等。这本书在尽量带它的读者弄清楚这些企业“危机是如何发生、如何蔓延的,受难者是如何陷入危机的”,并试图找出那个年代中国企业共同的“失败基因”,以此作为后来者的养料。

  「想说的废话」

  其实这本来是一本可以一下午看完的书,而我零零散散地看了一周。

  一下午可以看完是因为这本会给人一种枯燥错觉的书其实一点都不无聊。一是吴晓波老师的纪实文笔让这些案例分析多了200%的可读性;二是对于每一个败局的审慎思考和现实忧思足以启发一些思考。

  零散地看了一周是因为不想把这本书过电影一样地看过去,我试图跟着这本书的思路去理清这本书里十家企业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走到君临巅峰,又是如何走下神坛,失败落幕的。

  「读书的痕迹」

  那是一个激荡的年代,这十家企业的创始者几乎身无分文,他们的崛起也几乎是靠带着偶然色彩的一个创意或是一个神话。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标王,豪赌天性、一个行业的领跑者,高超的广告策划,这些在他们成功里至关重要的因素把他们推上了一时无两、试问天下英雄谁可比肩的巅峰时刻,却也是这些因素在他们的.巅峰时刻悄悄张开了灰暗森然的翅膀……

  这些当时的明星企业或败于经营决策上的困顿,或败于巨额投资的失误,或败于市场信誉危机爆发,或败于脆弱的财务模式。诚然以今天的视角去看这些企业的崛起和败局,会觉得有点可笑,太过戏剧,太过非理性。可那个激荡的岁月似乎就是属于这些冒险家的,他们创造了历史又最终被历史淘汰,这种磅礴的悲凉感构成了《大败局》的底色。

  「一些看法」

  该怎么去看待这些创造了历史又为历史所淘汰的人呢?或许用张树新的一段话可以回答:“中国的民营企业肯定是由原罪的,无论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商、今天所谓炒二级市场的证券银行家,还是当年去南方炒地皮、今天又跑回北京炒房地产的资本持有者,无一例外。其实,他们所利用的还是一些在中国没有多少生存空间,只是利用这种体制上的落差和短暂的商业机会,这里面有恶劣的权力寻租,但需要明确的是,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中国式‘新经济’的形成。”

  对于我这个经济白痴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不是预见,但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所有前人的失误或许不会完全重演,但是所有即将发生的悲剧中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前人失误的痕迹”。也在于在这些大气又悲凉的败局里,看到了一些失败的英雄,看到了不知该褒还是该贬的——人类博大而盲目的同情心和英雄的崇拜情结,或许在成王败寇的习性里,也该给失败一点掌声。

  最后,没有五音,骨灰级音痴的我推荐一首不知道哪看来的,很适合看这本书的时候听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大败局》读后感 篇11

  大败局讲述了一个个国内著名企业盛放又迅速凋零的故事。这本书所解析的十个企业中存在着共同的失败基因。

  从他们的例子中不难看出,他们缺少了道德感的约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缺失使他们恣意夸大自己的产品,视消费者权益于无物。可这种现象也被默契地流传下来,在隐藏好自己的情况下愈发壮大,使得无良商家越来越多,并且将真正守信的商家拖下了水,所消磨掉的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却多半由诚信商家承担了恶果,令人不值。

  从他们的身上也看到了企业失败更直观的原因,在于他们系统的.职业精神的缺失。他们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利益冲昏了头脑,在还来不及思索其中的关键时就迅速膨胀,其结果自然是让自己的公司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凋零,并为诸多企业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反例。

  《大败局》读后感 篇12

  初读《大败局》的时候我还在念小学,书名如此触目惊心耸人听闻,不免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从父亲的书柜上取下一探究竟,而一翻开我便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欲罢不能地读完,酣畅淋漓,扼腕叹息,一个懵懂的孩子刹那间置身在充满了机遇、危险、暴富、恐惧、激进、厮杀的商业社会,久久不能平静,或者说再也无法回到翻开前的状态。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关于商业的启蒙,亦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此之后,电视上的商业广告,路边正在衰落的保健品小店,蜂拥而出的计算机门面,隐藏在书店背后的盗版光碟店,还有热炒的标王和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都重新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清晰而透彻,如烟花般璀璨又悲壮。

  后来读《大败局Ⅱ》时已是在中学,新的失败案例上升到了一个更大的格局和政商纠缠,更复杂的资本游戏。《大败局Ⅱ》显然不如前作惊世骇俗,但其中的暗涌和关于改革中的政商解读,依然藏在吴晓波的春秋笔法之后,开篇《健力宝》的'案例和李经纬仰天长叹的悲情定格,伴随着我喝了十年的健力宝渐渐消逝,但彼时我还未能细细体味其中的线索与博弈。

  我读了很多遍《大败局》,不过正如看史书一般,看时只是当成故事,小时候并未细细思索,但其中的魔力和故事背后的深刻总是吸引我反复再读。当我追溯自己的成长史时,我很欣慰地发现,大败局赐予我的,不仅仅是关于商业、关于中国政商的启蒙,更是用“大·败·局”三个痛彻心扉又掷地有声的字,印刻在我的内心里,让我不知不觉从小学起成为了一个“失败学”的研究者,而真正在复盘和反思中成为了一个“失败学家”。这可能是大败局给我最大的财富。

  即使后来吴晓波从三十年的改革开发写到上下两千年的经济变革,我还是固执地觉得,《大败局》MBA式教案的分析和反思,是他最为精彩、最为生动、也最为经典的作品。

  《大败局Ⅰ》的案例,大多数是一场狂热、激进的燃烧殆尽。保健品行业占据大半,是这个行业先天卑劣基因的必然结果;草莽创业者迷信广告、针对广大群众无下限的营销轰炸和被广告绑架,也多数注定了惨败的结局。

  吴晓波总结的失败基因有三点:

  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

  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及天分极高的人几乎总能做成他们想做的事,所以他们极少有失败的经验。而正因为他们极少失败,所以他们从来不曾学过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2000年,美国人托马斯·斯坦利出版了《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对美国1300位百万富翁进行了调查。在谈到为什么能成功时,受调查者竟没有一位归因于“才华”,最普遍的答案是:诚实,自我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和贤内助。

  在商业的博弈竞争中,利益当然是永远的考量,可视野的远近决定了策略的选择是诚实还是狡诈,这一点上,刚刚步入纸醉金迷和一夜暴富的中国草莽型创业者,显然还没能进化出避免失败的基因。

  七年之后的《大败局Ⅱ》,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了。格局更大,利益更大,产业结构更复杂,资本操纵更疯狂。

  如果说《大败局Ⅰ》的失败多是由于企业家的原罪,那么《大败局Ⅱ》里的失败,或多或少,更不能一言以蔽之,法罪错位、出局与轮回之外,是改革的原罪,这个命题的笔触锋芒,藏在政商和资本的背后,既无法细细剖之,又不能看清全貌,《大败局Ⅱ》的文字背后,是改革的波诡云谲。

  我想打一个比方,《大败局Ⅰ》的失败,如一场广场上的引火自焚,最能吸引到无数人围观和火焰蹿高的时刻,也是企业自身被燃尽的必然结局,从开始就注定了。而《大败局Ⅱ》的案例,企业家像是滚雪球,推着越来越大的雪球试图爬坡登顶,但雪球越来越大,资本越滚越大,为了推动雪球,企业家只能不断加速,不断在愈发陡峭的山坡上兵行险着,有人赢了,将雪球推到山顶,一览众山小;但案例中的输了,我们无法再像《大败局Ⅰ》一样简单地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先天性的失败基因。但逆着山势推雪球,并不是一场关于胜利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存活的游戏。

  彼得·德鲁克曾说自己“在学术界不是很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他跟大多数管理学家和理论家不一样,他认为管理首先是一种实践,而后者则认为是“科学”。

  我曾说,大败局在商业启蒙之外,给了我失败启蒙。而我亦是认为所有与人有关的科学,首先是一场实践,其次才是科学。所谓心智,心在智前。

  作为一个自封的“失败学家”,学业、竞技、生活中我经历了太多同龄人未曾体会过的失败,但我学会不断用复盘和反思去剖析失败,拆解自己的失败基因,不断去完善知识,增加自己的预判力。知识不是预见,但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

  成为一个失败学家的好处就是,虽然你依然会失败,但每一次的失败,会比短暂的成功更融化到你的骨血中,更成为你下一次实践管理的经验和预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乒乓球的竞技,经过多年的磨砺,我认为自己一直在进步,对比赛的掌控力越发娴熟,所谓的“进步”并不是说我的技术精进,也不是我花时间去练习,可能从12岁开始,我的球技便一直在倒退。但是在不断的失败反思中,球技之外的心智,我却一直在进步,我克服了自己轻敌、紧张、懦弱、失控的诸多“失败基因”,渐渐升级成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同时亦成为一个优秀的教练。

  当有人问我关于比赛的理解时,我常说:我其实并不喜欢赢,我只是不喜欢输。

  他们会不屑,认为这不是一样的么?

  我只好笑道:不,这并不一样。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致胜之形。

  《大败局》读后感 篇13

  《大败局》一书是一本被评为“影响中国商界二十本书之一”的名著,不过在我看来,本书的重点就在“败”一字上。秦池、爱多、巨人、玫瑰园、飞龙、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过去都是震撼人心的商业帝国,然而他们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本书就是对这些宏伟的企业如何在短时间内分崩离析做了深度的剖析。

  从各个案例中不难看出,每一个曾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具备相当的才华与能力的,而且在创业初期都是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并且他们的成功都是离不开这些的,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些企业家曾经的成功。或许就是因为这本书的提点吧,我逐渐在这些企业兴起的道路上看到了预示他们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

  首先,这些企业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兴起的,当时遍地的商机的确都被这些企业家牢牢地掌握,相比于其他企业,他们的成长是极为迅速的,从地坛冲上神坛也是转眼间的,然而那时候他们的管理概念是极为不成熟的。他们通过商机得到飞速的发展是幸运的,他但们想让自己商业帝国屹立不倒运气是不够的,更需要技巧的娴熟、理性的判断以及专业的分析。诚然,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对商机的把握能力,但是那只是刚刚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初期的优势注定要被追赶上的,正因为这些企业注重过去的成功而忽略未来的可能性,不能注意到与时俱进甚至逐渐被时代排斥是他们的败笔。

  其次,这些企业因为不理性的发展而严重透支了自己的信用。信任本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存在,如果没有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商业品牌,企业注定是要失去明面上或潜在的客户的,没有了客户相当于没了经济来源,最后的结果将导致帝国的崩塌。就像爱多,市场上未付款有几个亿,最后却因为凑不到区区1000万而倒下,这固然令人惋惜,但藏在这背后的却是爱多的信用在过分的透支中已经荡然无存。还有秦池,多么令人佩服的商业帝国,却因为对于勾兑酒事件,没有给出让消费者与媒体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失去了消费者们的信任,从而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成功的'确是不容否认的,但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累积的毒瘤也是无法忽视的。

  还有一点就是企业对自身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目标相当于海岸边的哨塔,有明确的目标,企业可以在漫无边际的商业潮流中得到正确的指引。面对无尽的商机和唾手可得的暴利,这些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奔着这些诱惑而去,却没有想过接下的路应该怎么走。就像一群海盗得知海域中央有宝藏,满心欢喜去寻得宝藏后发现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过去,他们可以靠着“海域中央”这一条件来找到宝藏,如今面对茫茫的大海他们何去何从?海盗没有其他宝藏的消息,又没有留意来时的路,最终只能和宝藏一起迷失在海中,直至船的沉没。

  的确,这三点不是所有的可能,但是肯定是所有存在的可能中重要的三点,《大败局》像是给我们看了这些企业败局已定的局面,然而其中的精髓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正所谓“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败局》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又将过去这些登上神坛却又如彗星般转瞬即逝的企业的历史分析给我们看,让企业家从中能够吸取教训,谨慎发展企业的日后布局。

  《大败局》读后感 篇14

  《木偶奇遇记》一直是我爱看的一本书,这本书伴我成长着。作者卡洛·洛伦齐尼,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笔名叫卡洛·科洛迪,虽然这本书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了,但至今经久不衰,书中所蕴涵的哲理让人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故事讲了一个叫杰佩托的老头,做了一个会动的木偶,取名为匹诺曹,之后,故事便开始了。匹诺曹贪玩逃学,他卖掉课本去看木偶戏,没想到搅乱了木偶戏,被木偶戏班班主捉了起来,木偶戏班班主同情他,并且给了五个金币。匹诺曹之后却遇到了装瘸的狐狸和装瞎眼的猫,结果受了骗,在紧急关头遇上了仙女。当他快要变成人的时候却抵不住小灯芯的诱惑去了玩儿国,可谁知玩了几个月,没想到一觉醒来后自己变成了一头驴子,卖给了马戏班班主来表演杂技,在表演旋转的时候弄瘸了腿,卖给了一个想用驴皮的卖主。然后落入鲨鱼肚子,见着了爸爸,接着和爸爸逃了出去。最后,匹诺曹经过努力学习,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

  匹诺曹的天真、好动和活泼,可是有一个缺点就是爱撒谎。每一次他撒完慌,鼻子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长长。一次,他一连撒了好几个慌,鼻子长得地主了墙壁和房门,动弹不得。我们要吸取匹诺曹的教训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读童话的孩子,也应该是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诚实人”吧!想到这里,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我们要学着匹诺曹那样,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亡羊补牢,何时未完。学着做一个诚实的人,用感动人心的鲜花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本书中高尚的品质,就像天空中永恒不变的繁星,一直挂在人心田的天空中,一直明亮着,一直闪烁着,夜夜不忘升起......

  《大败局》读后感 篇15

  对于一个在中国里的企业来说,如何从失败中走出阴霾,成就一个经得起考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绝对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大败局2》一书主要记述了九个让人惊叹惋惜的企业家以及他们的企业是如何起家,如何发展,如何由成功走到失败的故事。从九十年代94年销售达到18个亿的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到民营企业的代表铁本的戴国芳。他们都是那一代人的不世豪杰。他们中间不少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也有庞大优秀的研究设计团体,而败局却如宿命般的一个个突然降临。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企业家们的出身、作风、思想不一,但影响企业最终都是由企业家的性格所决定命运的。而失陷都是因为最基本的两个因素:即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和企业家内心欲望膨胀。一次又一次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一说。

  在《大败局2》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具有不可节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这是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莫不一次又一次的叹息,他们都曾豪言壮语,如日中天,光芒万丈,让人不可直视!运用他们自身的优势,资金运作手段,把自己的事业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扩张。但我们分析其中的`案例,里面不缺乏专注自己事业的人。也不缺少资本市场运作的高手,更不缺乏有政治身份搞国企的企业家。但却很少人能把几样因素都完美结合,充分考虑。在如今的中国,已形成了国资、民营与外资三方博弈之局面,民营企业在三方博弈中却处于劣势。书中提及的民营企业其实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他们的失败分析起来却归因于基本因素:如企业扩张得太快,只专注于重组、融资、整合等操作手段,却没实业根基;或缺少与政府有效的沟通,形成了一幅不可逾越的鸿沟,当问题发生想脱离国企包袱就受到政府的致命干涉与打击;或者企业一开始就是违法经营,却能违法扩张,而且牵涉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最后形成了一大群企业集体违法,问题一发生就产生难以估计的损害……..所以,他们看似偶然的失败经历其实正是“中国式失败”基因的根本所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看到其他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我们本身,努力找到一个适合我们企业长期发展的道路,一步一步从内部打好坚实的基础。更要注意的是,我们还必须学着警惕及防范纯 思维之外的种种风险。这种环境分析能力及所需要的应对智慧,不是西方管理学或欧美大牌商学院教授所能传授的。企业家冯仑甚至认为:“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代替、附属而不超越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虽然未必全面,但有其参考价值。

  这是一个还没有老去的时代,我们的中国企业家正在经历一场从智慧到命运的“牢狱历练”。从他们的失败中,我们不仅看清了过去,更看到了未来。衷心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大败局》读后感 篇16

  吴晓波的《大败局》把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的那些大起大落的本土创业者,做了横向与纵向的剖析,这些创业者如烟花般绚烂又快速的陨落。成功的创业者固然要得到鲜花和掌声,但失败的创业者也为后继创业者提供一面前进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用他们的错误所浇铸出来的,在羡慕成功创业者的同时,更要看清哪些失败创业者所走过的歧路。

  里面涉及的创业者大部分从事的是保健品领域,他们那种在改革开放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确实在那个时代无所不能,因为那时中国信息闭塞,大多数消费者还处于未开化的阶段,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未开化人”。对于这样庞大消费群,当时无论做什么方向,基本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能够占据很大的市场,那个年代普遍还属于求大于供的,且交易信息不明,由于信息不明,孕育出来很多商业机会。

  在一个新市场经济刚刚萌芽未开化的时,所有的商品只要宣传得当,还是有大批的消费者。虽然那时的国人经济条件普遍不好,甚至还很穷,但我们中国人多,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基数很大,无论做什么都有巨大的市场。一个商品要想让消费者购买,应是以下几步,一是,产品设计到生产;二是,包装和宣传;三是,品牌的积累和巩固。当时哪些企业在推广产品主要还停留在第一和第二步上,品牌维护刚有这个意识,不是很强,像太阳神算是哪个时代的正规军了。

  那时的正规军和草莽军都在用同一套方式做销售宣传,就是猛烈的电视广告投放宣传,那时的电视作为信息的传播载体,还是相当先进与集中的',人们获得主要的娱乐途径就是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放。所以电视宣传产品,成为了消费品企业的主要竞争高地,有些企业为了成为央视黄金时间的标王,不惜豪掷亿万金,效果在短期看来显而易见,但后续的危害也是极为深重的,甚至把一个企业都拖垮了,投入与产出比严重不合理,秦池酒业就是典型代表。

  企业产品宣传很重要,甚至在现代企业中也非常重要,但这些败局中的企业,把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宣传,通过高额的广告宣传投入,把销售额做上去,严重忽略了公司的战略前景和对后续新产品的研发投入,都是单腿走路,单腿走路也能走,只能蹦跶一时。

  大量且长期的广告宣传,把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期望和信任逐渐透支,渐渐大家的把这个市场做死了,大河没水,小河能量再强也要面临干枯的境地,这是大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犹如千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两个说法比较中肯,气候环境逐渐变冷和恐龙所需要的植物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才导致恐龙的逐渐灭绝。

  在那个看似遍地是黄金的年代,大多数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用冯仑的话说,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原罪,这个原罪更多的是国家没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配套好的市场经济制度,留下很多漏洞和灰色地带,让人有空可钻,或者不知不觉就走在灰色地带的边缘。

  这些创业者无疑是当时最具魄力和眼光又不乏灵活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更多靠的是脑力勇气和智慧以及时常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达到自己人生巅峰,这种状态下拼杀出来的创业者,要他们把道德和法律这些现代经济文明体系里所要遵循的准绳太当回事,似乎有些苛刻了,这好比一个管理不当又错误百出的国有企业,大家长期都在贪企业的小便宜,有几个人能忍住不去贪,哪怕是一次都没有,这样的人有,但属凤毛麟角。

  现在比较成功的企业家,也是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创业者,现在企业也发展的很好,真正从创业者变为企业家,不能说这些企业在当时就那么的遵循市场道德和法律法规。我们看到他们挺过来了,他们也是从杂乱无序的游击队,逐渐变为正规军,甚至有了自己品牌的正规军,他们的战略转型,他们顺应现代的高效管理,他们对新产品的不断创新,他们对自己品牌的长期维护,无疑让他们脱胎换骨,成为了现代化企业,转型成功。

  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和认知,用现代市场经济眼光看那个时代人对市场的理解和做法,难免觉得有些迂腐甚至幼稚,因为那个时代没有路径可选,没有经验可参照,国家尚且都是在摸索着前进,何况企业。他们只能不断的在试错,错了再改,但有些试错,错的太过了,以至于到了难以挽回的余地,所以这个企业也就随着创始人的错误一起葬送。

  那是一个遍地流金的年代,那是一个靠智慧和胆量就能创造奇迹的年代,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是一个梦想遍地都是的年代,那是一个布满灰色地带的年代,那是一个机会与陷阱并存的年代,那是一个敢于视为道德和法律为虚无的年代,那是一个不可磨灭和遗忘的年代。向那些不甘平庸而且创立起企业王国后又失败的创业者致敬,他们是哪个莽荒时代敢于吃螃蟹的失落英雄。

  《大败局》读后感 篇17

  整本《大败局》让人看得胆战心惊,不寒而栗,昔日的一代代天之骄子,已被时代的滚滚潮流抛弃,往日的一栋栋的高楼,也布满荆棘,就如戏文一般:

  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在书中描述,失败是一个过程,而非仅仅是一个结果;是一个阶段,而非全部。鸡汤固然可口,但只会带来虚胖;失败固然刺痛,但会让你永远铭记于心。

  在全书的19个故事中,有的人对民众的智商极度蔑视,在营销和推广上无不夸大其词,随心所欲,他们对市场的游戏规则十分漠然,对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可当他傲视群雄的时候,也是他兵败之时。

  我们熟知的“脑白金”,究竟为何物?估计没几人拆开包装看过,吃过的人就更少了,但我们都知道它是礼品。这就是市场教化的结果,当懵懂无知的市场初醒时,一切都是饥饿感,你给啥,我吃啥。这种粗暴的教化方式,我不论它的是非,但终究市场会进步,会觉醒,当年他们怎么把你送上华山之巅,也会如此把你抛弃,千万别说“无情”,因为根本没有感情。

  有的人天马行空,百无禁忌,岂不知,如果人人都不按牌理出牌,那还要牌理干什么?一个老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还有谁愿意跟他玩牌。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其实是以伤害大多数按牌理出牌的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是通过破坏市场秩序为策略而乱中取胜的,当他带上胜者王侯的桂冠时,断头台也在旁边架好了。

  这种蓝色的小药丸,曾让东北之地的一家小企业起死回生,并走上事业的巅峰,可也是这颗小药丸让它轻轻松松的从万仞之巅滑落。偷了别人的东西,回来跟父母说,这是我的,即使父母疼爱孩子,但父母也得讲究公里道德,因为这世界不止我们一家,该打还得,该骂还的吗,不然不长记性。

  书中还有个一观点,我十分认可,原罪。

  企业的“原罪”是制度建设滞后的产物。中国企业改革的“自上而下”特征,决定了制度的变革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践,是企业家养成了“绕道而行”的职业习惯。我们至今缺少对一种简单而普适的商业逻辑的尊重,缺少对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的遵守,缺少对符合人性的商业道德的敬畏。

  长江边的一个农名,拾破烂起价,开创了10亿元的产业帝国,震惊了当地,他的梦想,只想将企业的产能翻一倍,可经过“上级”的策划,硬生生的扩大的百倍。

  他最后以“破坏国家宏观调控”的罪名被捕,四年之后以“虚开抵扣税款发票”受审,而且在宣判当月即可出狱。或许他感到悲哀,感到凄凉,感到无助,他又能如何?即使还你一个公道,那头庞然大物已是锈迹斑斑,他也是全书唯一一个一辈子都不想重操旧业的企业家。

  给悲剧一点掌声吧,虽然是悲剧,但它让我们学会成长,我们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都不会没有价值,所有的牺牲、失败,对于未来而言都是值得的。最后引用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语录,我们多么幸运,我们不时遇到麻烦和灾难,我们不能期望逃离生命中的灰暗时期,因为以辉煌或金色为落日的生命不是常有的。

  《大败局》读后感 篇18

  初读《大败局》的时候我还在念小学,书名如此触目惊心耸人听闻,不免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从父亲的书柜上取下一探究竟,而一翻开我便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欲罢不能地读完,酣畅淋漓,扼腕叹息,一个懵懂的孩子刹那间置身在充满了机遇、危险、暴富、恐惧、激进、厮杀的商业社会,久久不能平静,或者说再也无法回到翻开前的状态。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关于商业的启蒙,亦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此之后,电视上的商业广告,路边正在衰落的保健品小店,蜂拥而出的计算机门面,隐藏在书店背后的`盗版光碟店,还有热炒的标王和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都重新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清晰而透彻,如烟花般璀璨又悲壮。

  后来读《大败局Ⅱ》时已是在中学,新的失败案例上升到了一个更大的格局和政商纠缠,更复杂的资本游戏。《大败局Ⅱ》显然不如前作惊世骇俗,但其中的暗涌和关于改革中的政商解读,依然藏在吴晓波的春秋笔法之后,开篇《健力宝》的案例和李经纬仰天长叹的悲情定格,伴随着我喝了十年的健力宝渐渐消逝,但彼时我还未能细细体味其中的线索与博弈。

  我读了很多遍《大败局》,不过正如看史书一般,看时只是当成故事,小时候并未细细思索,但其中的魔力和故事背后的深刻总是吸引我反复再读。当我追溯自己的成长史时,我很欣慰地发现,大败局赐予我的,不仅仅是关于商业、关于中国政商的启蒙,更是用“大·败·局”三个痛彻心扉又掷地有声的字,印刻在我的内心里,让我不知不觉从小学起成为了一个“失败学”的研究者,而真正在复盘和反思中成为了一个“失败学家”。这可能是大败局给我最大的财富。

  《大败局》读后感 篇19

  吴晓波是我很喜欢的财经作家,他写的财经文章很感性,又有财经作家的理性,还能如散文般优美,所以我很喜欢看他的书,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大败局》。

  《大败局》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德隆,金融恐龙的宿命》。德隆,真的像一只恐龙,在地球上也曾有过辉煌,但都因种种原因消失了。企业家们的失败有时不只是自己的原因,也源于政府、政策或者部下不利等因素,所以有的失败,不是没有努力,甚至有的很努力,但依然逃不过“大败局”。失败,是一种遗憾但并不可耻的事,失败不过是一种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况而已,失败往往伴随着更伟大的创新。

  书中,吴晓波列举了无数个“如果”,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我们要学会在苦难中成长。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多么幸运,会不时遇上麻烦和灾难,无法逃过生命中的灰暗,因为辉煌或金色为落日的生命是不常有的。”

  生命如此,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学习又何尝不是呢?什么都没有一帆风顺,失败也并不可怕,苦难永远是成熟者的影子。我们为成功鼓掌,为荣誉鼓掌,更要为失败鼓掌,为悲剧鼓掌!

  如果你跌倒了,趴下了,看到的只有地面,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站起来!扬起头,或许看到的还是风雨,但风雨过后定有彩虹!

  《大败局》读后感 篇20

  《大败局》中的英雄们(不管如何,在我心里这些人都是英雄)有很多真让人痛惜。他们的成功绝大多数真的是靠他们的运筹帷幄,靠他们的绝妙智慧,但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在他们的成功摊子越铺越大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掌控大局了;还有些人是自认为聪明有能力,不重视政府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威力,也就是所谓的“不知天高地厚”;

  还有些是没有把握好的机遇的,像瀛海威;更多的是投资决策的失败……等等,使他们陷于失败之地。我觉得玫瑰园案中的邓智仁,他就是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在他的创业初期,他的能力和点子真是让我佩服之至,但玫瑰园的经营他就太失败了;还有沈阳飞龙的姜伟,诗人可然可以做企业家,但是诗人的某些个性却使他犯下致使的错误。我真正很佩服的是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很有魄力,又很有实干精神。前些天还在报纸上看到他已将征途网络公司更名为巨人网络科技公司,看来他的巨人情结也是令他成功进步的精神支柱。

  我要我老公也看这本书,可他说没时间。我们这个家的很多重大决策基本上是他刚愎自用来处理的,常常在某件事情失败了才想起我说过的话,可能也曾后悔没有和我商量。可他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还是一意孤行不听旁人的意见,这个令他很难积聚财富的一个大毛病。这很令我头疼和着急。所以我很希望他能看这本书,让他明白,史玉柱这样的巨人失败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的集团,他的“参议院”是虚设的,集团的一切决策都是他一个人来决定,这很多时候会使一些判断失误,因为一个人再聪明有能力,毕竟不可能考虑那么周密,百密终有一疏。再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家庭要欣欣向荣也是需要两个人有商有量,互相学习,互相提出好的建议。

  其实,如果能好好研究下也是不无裨益的。治家虽然不像治国一样复杂,可家也是社会的一个小分子,与外界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冷静处理好身边的关系和信息,那要奔向小康也是没那么容易的。

  《大败局》读后感 篇21

  大败局告诉们,成功很难100%模仿,但失败可以全力避免,这是我对阅读大败局最直观感受,辉煌、梦想、悲哀。光荣、梦想、悲哀是大败局的主旋律,入选的企业无不拥有辉煌的过去,更拥有无与伦比的梦想,最终都遭受了冲动的惩罚。

  辉煌--改革浪潮下的标兵

  1978年,在改革的号召下,涌现出了一大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在特定时段,无论是爱多、秦池、三株、健力宝等一批企业,都是全国企业家学习的榜样,是国家树立的典型。

  这些企业运作市场的案例,也被作为企业运作的典范,无论是爱多的广告策略,还是三株的人海战术,以及健力宝的体育营销,都不断被企业、媒体、政府发扬光大,企业家也被树立为改革浪潮下标兵形象。

  该阶段辉煌企业都有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企业家胆大,这时期,胆量是决定企业大小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识,有胆量就有市场;其次是营销无章法,这各阶段营销是粗放式的,是奠定的企业家策略,如秦池进攻沈阳市场时,老总租了一架直升机,在天空中洒传单,带有明显军人色彩,这跟其老总军人出身有着直接关系。其次,快速成长超乎想象,无论是爱多、秦池、健力宝等一些企业的成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企业的最初设想,造成企业的管理、人才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从而为未来埋下了发展阴影。

  大败局里面辉煌的企业,带有明显特色性、阶段性等时代特征。

  梦想--版图的扩张与延伸

  经过第一时段发展后,大多企业都积累到了第一桶金,而且积累了无比雄厚的经营信心,所以各个企业的梦想也在无限延伸,版图也在越扩越大,庞大市场吊起了各个企业极大的欲望。

  在没有市场调查基础上,没有严格分析报告,这些企业不是向陌生领域扩张,就是全线延伸,疯狂练气功,确忽略了内功的重要性,一切以企业扩张、扩大销售为目标,造成管理滞后,人才培养跟不上。

  最为典型的就是顺驰地产,其老板为了快速创建第一地产企业,不顾一切迅速的在全国攻城略地,最后演变成一匹被速度击垮的行业黑马。

  悲哀--冲动的惩罚

  对于大败局里的一些失败企业案例,无不折射出中国式失败,而且这种失败都是由以下原因构成。

  1、企业战略,跨界延伸

  巨人、爱多在VCD领域成功后,疯狂向地产领域扩张,造成主业精力不够,造成了企业资源分散,而且不断用主业利润去弥补跨界延伸的行业。无论巨人、还是爱多,最终都是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让企业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对于多元化跨界战略,必须有几个前提,首先不影响主业,其次资金占用,可以自力更生,最后善于退出,而不是一味前进。

  2、产品战略伤害品牌战略,

  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特定形象,而产品则是形象载体,如果不分高、中、低全面扩张的`话,短期看,销量是提升不少,但是对品牌是巨大的伤害。

  大败局最为典型案例就是孔府家,一句叫人想家的广告语,唤起了国人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在成功后,孔府家从10元--300元产品,全线扩充,最后极大影响了其良好品牌形象,最终造成消费者的购买力底下。

  3、以次充好,忽略产品质量

  市场庞大需求,极大刺激了企业欲望,为了快速满足市场需求,这些往往是以次充好,严重忽略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最终在山东演绎了一场场假白酒、勾兑酒、喝死人等一系列风波。

  再强大品牌,如果没有卓越产品支撑,那该品牌职能是空中楼阁,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4、自大,忽略了媒体力量

  曾经的三株帝国,因为媒体误导而损落,当时在湖南市场,一场三株喝死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全国媒体对三株是口诛笔伐,而三株也没有重视,造成倒三株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最终判决来看,三株根本没有喝死人,但该判决显然来的太迟,此时三株已经倒闭,判决只能还企业一个公道,但不能挽回三株的命运。

  5、忽略了政府力量

  企业小了是自己的,做大了确实国家的,看来健力宝李经纬忽略了中国市场特征。健力宝在自己最辉煌时刻,确因政府的介入而走下坡路,最后三水市政府宁愿低价卖给新加坡企业,也不愿高价卖个李经纬团队,最终李经纬也锒铛入狱直至今天。

  如果当时李经纬团队能有柳氏智慧,健力宝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柳传志为了能将联想私营化,拐过了三次政策大弯,最终梦想成真。辉煌、梦想、悲哀,大败局三步曲,折射出了中国式失败。同时对企业发展也是一个警醒,做任何事情要有度,首先有度量,才能成大企业,其次要有尺寸,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最后要有风度,才能超然物外做事情,才不会拘泥于因小失大。

  《大败局》读后感 篇22

  我终于读完了吴晓波的《大败局ii》,感受颇深。书中介绍了很多商界悲剧,看到了很多明星企业的陨落。在这本书中,吴晓波分别用健力宝、科龙、华晨、迅驰、三九等9个企业的经典败局,讲述2000年到2007年发生在中国商界的很多兴衰往事。吴晓波将其9个败局案例称为"中国式失败",让人感叹不已。

  吴晓波认为,中国企业存在于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法律制度在建设和完善之中,许多企业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才能成功,这造成很多企业不时要处在灰色的中间地带,企业家不可避免地遭遇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如同作者本人在书的最后强调的一点:本书所描述的.失败都发生在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试验之中。在此前提下,这些失败的企业具备三大失败共性因素:"政商博弈的败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

  按照作者的总结,该书至少给当今企业家如下警示:

  首先,企业应更策略性地应对宏观政策。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的改革开放、政府引导的带有计划又带有市场经济性质的经济环境下,政府是裁判,政策是规则。要想赢球,首先得尊重裁判,遵守规则。企业要结合自身实践,顺应政策潮流,小心谨慎、妥善应。谁逆宏观经济政策而行,谁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其次,规避创业原罪,创新营运发展模式。"原罪"是一个变革时代的必然现象。但是,随着政策漏洞的弥合,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反商业贿赂的常规化,进行规范化的经营,构建良性的基于企业原点的经营环境"生态平衡",将直接关系创业企业和创业者的安全和效率是创业企业不得不察之事。

  第三,补足和重振职业精神。从败局中可知,必须规避两大"中国式企业家性格"缺陷:其一,不要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不要无比凶险的大的跃进;其二是遏制企业家内心欲望的膨胀,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一味求大求快,都将引发可怕的后果。

  由此可见,从人治到法治,形成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是创业企业生存发展、长治久安的必修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存的企业是幸运的,《大败局ii》中的失败企业和企业家,让后来者获得许多有益的借鉴。

【《大败局》读后感】相关文章:

励志篇:走出做人的十大败局04-26

人生的五个败局12-11

经销商建团败局12-10

败局生机:民间组织兴起12-14

《大败局》之读后感12-20

辉煌、梦想、悲哀--大败局读后感12-31

读书交流:《大败局II》读后感12-17

《大禁地》读后感12-18

《大迁徙》读后感12-28